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金申请 > 案例 > > 正文

植酸项目市场分析

发布时间:2019-01-08 09:04:07来源:中经纵横

第一节 产品定义及应用特点


一、产品定义


腐植酸(Humic Acid,简写HA)是动植物遗骸,主要是植物的遗骸,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以及一系列的化学过程和积累起来的一类有机物质。它是由芳香族及其多种官能团构成的高分子有机酸,具有良好的生理活性和吸收、络合、交换等功能。


腐植酸作为有机物原料,广泛地应用于农、林、牧、石油、化工、建材、医药、卫生、环保等各个领域。我国开发的主要产品有肥料、农药、兽药、抗旱剂、饲料添加剂;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石油助剂、工业水处理剂、水煤浆稳定剂、蓄电池膨胀剂、陶瓷添加剂、油墨添加剂等一百多个品种,已经基本上构成了我国腐植酸类产品的完整体系。


二、应用特点


1、在环境修复治理中,腐植酸作为天然有机材料,可以涉足到治理环境的各个方面,使其渗透到环保产业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必将在改良相关产业中和谐共生。这是腐植酸对环境友好的应有贡献,也是腐植酸环境修复产业的天然本色。


2、在食品源头安全生产中,用腐植酸改土、活水、制肥、制药、种苗处理……,不但可以满足食品生产诸环节的物质需要,而且可以构筑食品源头生产的安全体系。这是腐植酸对食品安全生产的庄严承诺,也是造就腐植酸支农产业的最佳时机。


3、在医药保健用品开发中,腐植酸既是古老的药品,又是传统之瑰宝。大力开发腐植酸医药保健用品,将会极大地丰富现代医药保健产品体系。这是腐植酸天地人合的必然选择,也是开发腐植酸医药保健用品产业的康庄大道。


第二节 腐植酸行业发展历程


腐植酸有组织的研究始于五十年代末,主要是从泥炭利用开始的。六十年代,全国掀起了利用腐植酸肥料和改良土壤的热潮,声势很大。真正受到国家重视和推动则是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当时,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同志还亲自抓,国务院先后于1974年和1979年两次以国发110号和200号文件,全面推动了我国腐植酸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八十年代,随着全国腐植酸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经贸委于1987年批准成立了“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负责统一组织和协调全国的腐植酸工作。一些腐植酸资源贮量大的省、市,还纳入了政府工作序列,为此专门成立了腐植酸办公室。


从协会发展至今20多年来,全国生产腐植酸类产品的工厂约有上千家,形成了肥料、农药、兽药、抗旱剂、饲料添加剂;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石油助剂、工业水处理剂、水煤浆稳定剂、蓄电池膨胀剂、陶瓷添加剂、油墨添加剂等300多个产品品种,已经基本上构成了我国腐植酸类产品的完整体系。


近10年来,有关发表腐植酸的文献已经超过5000篇,充分说明我国腐植酸研究水平有了强大的理论和应用基础。我国从事腐植酸科学研究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多达100多个,先后取得了500多项科研成果,一些技术产品还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如HA有机肥、FA抗旱剂、SPNH高温高压降滤失剂、HA多功能无污染水处理剂等环保产品,像“乌金口服液”等医药保健品还是国粹。


“十五”期间,一大批腐植酸科研项目被列入了国家“863”、“973”和“星火计划”课题。像腐植酸可降解液态地膜、腐植酸缓控释一次性施肥、腐植酸测土配方施肥、腐植酸营养一体化、腐植酸水产养殖、腐植酸石油助剂等具有行业标志性的技术,已经成为我国腐植酸行业乃至工农业领域内的璀璨明珠!


目前,我国腐植酸产业已经初步建立起基础研究、原料开采、提取制备、产品开发、设备制造、市场销售的基本产业体系。略……


第三节 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1、2007年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007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运行态势。


初步核算,200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加快0.3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三季度增长11.5%,四季度增长11.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增长3.7%,回落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增长13.4%,加快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增长11.4%,加快0.6个百分点。


1)农业生产继续稳定发展,粮食再获丰收


2007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0150万吨,比上年增产350万吨,增长0.7%,成为历史上第4个高产年,这是198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首次实现连续4年增产。其中,夏粮产量11534万吨,比上年增长1.3%;早稻319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秋粮35420万吨,比上年增长0.6%。


2)工业生产增长加快,企业效益提高


2007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5%(12月份增长17.4%),加快1.9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3.8%;集体企业增长11.5%;股份制企业增长20.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7.5%。重工业增长19.6%,轻工业增长16.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8.1%。


2007年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29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7%,增幅同比上升6.0个百分点。39个工业行业全部实现盈利。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68.7%,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61.4%,化工行业增长51.5%,煤炭行业增长49.1%,钢铁行业增长47.2%,电力行业增长39.0%。


3)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明显加快


2007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7414亿元,增长25.8%,加快1.5个百分点(12月份16809亿元,增长19.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9825亿元,增长19.2%。在城镇投资中,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466亿元,比上年增长31.1%;第二产业51020亿元,增长29.0%;第三产业64928亿元,增长23.2%。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21.0%,中部地区增长34.0%,西部地区增长28.2%。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5280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加快8.4个百分点。


4)市场销售增长较快,增速呈现逐步提高的态势


2007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提高3.1个百分点(12月份9015亿元,增长20.2%)。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0411亿元,增长17.2%,加快2.9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8799亿元,增长15.8%,加快3.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6.7%,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9.4%。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大类商品零售中,石油及制品类、汽车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化妆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均增长20%以上。


5)消费价格上涨较快,房屋销售价格上涨较多


2007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12月上涨6.5%),其中,城市上涨4.5%,农村上涨5.4%。食品、居住价格上涨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12.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4.0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4.5%,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6个百分点。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上涨6.3%,肉禽及其制品上涨31.7%,蛋上涨21.8%。其余商品价格有涨有落。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8%(12月份上涨5.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4%(12月份上涨8.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12月上涨5.4%)。全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7.6%,涨幅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6)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增长


2007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回落1.5个百分点;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加快0.8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47亿美元。全年实际使用非金融机构外商直接投资7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6%。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3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3%。


7)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就业增加较多


2007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加快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比上年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加快2.1个百分点。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53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967亿元。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4万人,比上年多增加2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比上年末回落0.1个百分点。


8)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贷款增加较多


2007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40.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7%,回落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15.3万亿元,增长21.0%,加快3.5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30334亿元,增长12.1%,回落0.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36323亿元,比上年多增4482亿元。各项存款比年初增加53878亿元,比上年多增4599亿元。全年投放现金3262亿元,比上年多投放221亿元。


2、2008年宏观经济展望


1)经济增长:结构趋于协调


总体来说,2008年消费、投资、出口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需求结构更加协调。


消费方面,连续多年宏观经济景气较旺、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结构升级等基本因素,决定了2008年我国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率仍将保持高位。此外,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举行,也将会对国内市场销售产生“奥运景气”推动作用。


投资方面,促使投资保持较高增速的基本因素依然存在,与此同时,2008年投资增长也面临一些限制因素:实际利率水平上升、房贷新政、高能耗产品出口限制政策等。综合分析,2008年投资增速仍在偏快区间运行,控制投资过快增长依然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


出口方面,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增多,美国经济不确定性增大,国内2007年密集出台的控制出口过快增长和调整外贸结构的政策效果在2008年进一步明确显现,人民币升值步伐有所加快,各方面生产要素成本逐步提高,2008年我国出口增长将呈减速态势。


2008年,国际经济环境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首先是美国次级贷危机究竟会对美国和世界经济产生多大影响,尚难以估计。其次,近期国际油价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总体上不利于我国经济和出口的增长。


2)货币政策:多种手段紧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08年货币政策从紧。央行最近一次性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拉开了货币政策从紧调控的序幕。总体来讲,2008年从紧的货币政策预计主要包括:继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调控信贷规模和结构等。


2008年的调控,央行应更多使用利率手段。长期的、深度的负利率一定会给金融市场造成混乱。提高利率,要破除两个似是而非的观点:一是提高利率对人民币升值造成进一步的压力。实际上,利率与汇率相关性比较低。对国际资本而言,是否投资中国金融市场,比较的不是中美两国的利率差,而是金融投资收益率的差别。如果提高利率这个金融市场基础价格,会降低房地产等资产收益率,抑制国际资本流入中国。因此,提高利率不仅不会对人民币升值造成压力,反而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向下拉的作用。二是我国的企业对利率不敏感,利率调控效果不明显。实际上,从银行的具体实践可以看出,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目前对利率非常敏感。


2008年,在货币政策执行上,要保持前瞻性和主动性,注重预调和微调,调控重点从之前的供给调控转向需求调控。2008年人民币新增贷款应控制在3.2万亿元左右,从总量上真正体现从紧的控制力度。在利率调控上,要从国内经济运行需要出发,不能囿于中美利差的限制,有必要选择自主加息,来消除负利率,使利率水平不断趋近均衡利率。另外,职能部门应加强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密切关注短期资本流动的新动向,形成监管合力,摸清境外资金流入国内股市、房市的渠道、方式和规模,防范投机资本的冲击。


3)财政政策:稳健并调整着


近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但实际操作中存在稳健不足、实际偏松的现象。2008年财政政策应该真正回到稳健的轨道上来,财政建设投资支出要严格控制新上项目,特别要从严控制各级政府楼堂馆所项目建设重新抬头。应出台严厉政策控制地方财政实际上的“赤字”规模,对政府负债经营城市建设的做法加以规范管理,控制政府投资扩张势头。


4)价水平:防通胀有压力


在这轮物价上涨中,食品涨价的幅度最大。分析食品涨价,各类农产品的涨价原因各自不同。粮食生产成本大约上升6%~8%,与粮价上涨幅度大约相当,可以判断粮价上涨基本上是成本推动。猪肉涨价主要是生产周期波动导致。食用油涨价主要是需求迅猛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2000年到2006年我国食用植物油需求整整翻了一番。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在食用油的原料生产只能满足一半的国内需求,大量进口就要受到国际市场因素的影响。2007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措施扶持粮食、油料、生猪、奶牛的生产,效果将会逐步显现。


从趋势来看,考虑到资源等基础产品的价格上涨将推动农产品生产成本上涨,农产品非农用途的需求增加,以及农产品价格受国际因素影响越来越大等,农产品难以恢复到原来的价格水平。


5)楼市调控:力度在加大


最近,央行明确了房贷新政中第二套房的标准。房贷新政提高第二套房首付比例和利率,调控效果明显,最近一些城市房价已经开始调整。实际上,投资买房已是习惯性投资行为,往往不只买两套,而在四五套以上。如果2008年住房贷款首付比例进一步提高,效果将会更明显。


6)股市调整:走强有资金保证


从股市的资金面来看,虽然最近两个月市场大幅调整,但资金撤出股市,并没有回到银行体系,这说明资金还在等待新的投资机会。目前,A股流通市值8万多亿元,储蓄存款中居民存款可以投入股市的大约五六万亿元。如果这些钱进入股市,股指可能进一步走高。从历史来看,股市泡沫的刺破,主要因利率问题。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利率达到3%,股市开始下跌。当然,中国股市的调整有自己特殊的原因。


7)节能减排:关键年里打响攻坚战


2008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节能减排在各级政府工作中的分量会更加凸显,这场攻坚战已经打响。2008年宏观调控任务很重,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决定能源使用者行为的关键因素是能源产品的价格。目前,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是节能减排进展相对缓慢的原因之一。采取税收、价格等市场手段是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关键。


2007年下半年以来,各地方政府就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立下了“军令状”,并由当地第一把手直接负责,实行一票否决制。“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官员政绩考核”,多管齐下,推动力量非常巨大,节能减排工作会在2008年得到更为积极和有效的推广和落实。


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分析


尽管经历了强有力的政策调控和外部环境的负面冲击,2007年的中国经济总体走势依然可以概括为:GDP强劲增长;增长质量继续改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增加,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保持良好走势的同时,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依然存在:通货膨胀压力持续抬头;货币和信贷增长速度依旧偏快;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顺差增长规模仍然偏大;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仍有待提升;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过快攀升等。以上问题的产生和显性化,亦是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期以来的阶段性特点。这些复杂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上的关联性,共同驱使宏观经济反复发生从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这一背景决定了2007年的宏观调控在手段上体现为总体偏紧、多管齐下的政策组合,在策略上体现为总量控制、结构优化、相机抉择的政策有序轮动。2008年,预计宏观调控将继续坚持总量适度从紧、注重结构优化升级的调控主线,强调财政政策在推动结构优化方面的作用和价值,以此促进经济稳健、均衡增长。


1、2007年宏观调控政策回顾


2007年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是防治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并解决经济结构失衡的矛盾。具体的重心和焦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贯穿全年的对外贸顺差、信贷、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性过剩的总量调控;二是下半年开始的对通货膨胀风险和房地产、股票市场等资产泡沫的重点调控;三是对节能减排、节能降耗等关系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增长方面的结构性调控。调控手段包括货币政策等市场化政策和土地调控等行政政策,但总体上以市场化手段为主导,行政手段侧重于对非市场化领域和部门的调节。


1)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成为货币政策的常态工具


作为市场化色彩最浓的宏观调控手段,货币政策在2007年担纲了宏观调控的主力军。全年先后6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和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分别提高至4.14%和7.47%;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至14.5%,创历史新高;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和买卖特别国债等方式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回收大量流动性,2007年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基础货币7857.18亿元;通过向商业银行发行特别存款、定向央行票据以及进行窗口指导等方式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力度、方向和节奏;对商业性房地产信贷政策进行调整,并提高第二套以上住房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总体看,2007年货币政策使用工具和使用频率之多,力度之大,都是近年来少有的,显现出从稳健向从紧转型的迹象。


具体看,2007年货币政策充分体现了区别对待的特点。特别存款和定向央行票据仅向部分贷款增长偏快且流动性充裕的银行发行,同时央行定期按照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有关标准,对凡是资本充足率等相关指标达到要求的金融机构均恢复执行正常的存款准备金率。此外,尽管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中落后企业的贷款投放,但政策仍鼓励商业银行对“三农”、就业、助学、中小企业、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等行业提供信贷支持。


从各方面的数据和情况看,2007年以来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控制信贷和投资过快增长、降低通货膨胀风险、挤压资产泡沫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2007年,通过税收手段和转移支付手段,财政政策在促进再分配、改善经济结构和调控投资与外贸顺差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首先,2007年8月15日,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的利息税由20%调减为按照5%的比例税率来执行,增加了中低收入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


其次,完善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等,全面减轻了农民负担并促进农民增收。


第三,继续降低了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减少了一般建设领域的财政支出,对降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四,多次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取消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及资源性产品(即“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并降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有效降低了贸易顺差。


第五,2007年5月30日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由1‰调高至3‰,有效降低了资本市场的泡沫程度。


第六,加大资源税改革力度,取消或减少了对有色金属等部分矿产资源的优惠政策,并调高了金矿、焦炭等部分矿产资源的税额标准。


第七,在降低“两高一资”行业出口退税率的同时,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出口退税,促进产业升级。


总体看,2007年财政政策重点通过税收手段,在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控方面均有所建树,但财政政策在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以及改善“民生”等诸多“瓶颈”方面仍有较大的政策空间。


3)加大节能减排及节能降耗力度,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和“两高一资”行业的调控


加大节能减排和节能降耗力度,并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和“两高一资”行业的调控是两个相辅相成的任务,同时也是2007年宏观调控的重要结构性目标。2007年具体出台的政策包括:关闭部分高耗能企业生产线,淘汰部分高耗能行业的落后产能;加强对中央企业的整合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清理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土地、税收、电价等优惠政策,提高投资门槛,严格加强对铝冶炼、铜冶炼等的投资审批管理,并加大其在建项目的清理力度;通过进一步降低出口退税率和征收出口关税等措施,严控“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提高资源性产品价格,如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提高成品油价格和天然气价格等。


在对“两高一资”行业的有力调控下,节能减排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2007年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较上年同期下降3%,两项主要污染物即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总量也首次双双下降。但3%的水平与4%的计划目标仍然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2007年上半年单位GDP电耗比上年同期上升3.64%,显示下一阶段节能减排的压力仍然很大。


4)拓宽资本双向流动渠道,通过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缓解流动性过剩


2007年,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尚未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通过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拓宽资本双向流动渠道,降低了资本项目顺差,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过剩问题。这方面的重要政策包括:成立国家外汇投资管理公司,由财政部向央行发行债券获得部分外汇储备进行境外投资,目前已投资了美国黑石公司、中国中铁、摩根斯坦利公司等;拓宽外汇储备投资渠道,增加黄金储备等战略资源;放宽对银行结售汇的管制和对境内企业及个人用汇限制,允许部分国际机构在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加大对入境资金的监控,开展外汇资金流入及结汇和部分地区银行自身收结汇的检查,加强外债管理,改进外债统计监测,严格控制了外债的过快增长;放宽个人和金融机构对外金融投资的限制,扩大QDII的经营范围。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较为强烈的背景下,促进资本双向流动的政策短期内或许不能对国际收支平衡起到重要作用,但从长期看将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步伐。


2、2008年宏观调控政策展望


2008年宏观调控的总体任务是坚持好字优先,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最终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有二,一是继续“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二是“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2008年将在保持政策基本连续性的同时,首次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的政策搭配,并与适当的行政和法律调控手段有机结合,借以实现控制总量与结构优化的双重政策目标。


1)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


2008年,货币政策仍将是总量调控的主要手段,实行从紧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仍是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预计2008年仍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实行一定限制,并有继续分若干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但利率杠杆将更注重引导公众通货膨胀预期,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力度将低于2007年。


其次,由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导致流动性过剩的形成机制仍不太可能有根本改变,因此央行将继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手段加强流动性管理,特别存款、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及定向央行票据等结构性手段的使用频率有可能显著增加,以特别国债为操作载体的对冲力度将继续加强。


第三,进一步提高政策的连续性,继续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三农”、就业、助学、中小企业、消费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


第四,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供求的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预计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望进一步升值,人民币对包括美元在内的主要货币的浮动空间将继续扩大,人民币有效汇率水平将成为汇率政策的重要参考目标。


2)改善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功能,构建公共财政框架


近年来财政收入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增速,预计2007年中央财政总收入可完成28432亿元,比年初预算超收4011亿元。财政收入的增长和积累为财政政策更好地履行其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功能、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提供了条件。2008年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民生”并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具体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水平,扩大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需求;


二是加大对经济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和公共产品的投入,大幅增加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创业型就业、教育、住房保障、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支出;


三是加大“三农”投入,大幅度地增加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健全粮食风险基金政策,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适当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


四是进一步调整出口退税率和进出口关税税率,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


3)以资源价格改革为核心,通过行政法律手段推动节能减排和节能降耗


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增长是近年来投资扩张和贸易顺差扩大的根源之一,而资源价格偏低是其加速扩张的根本动因之一。2008年,我国节能减排和节能降耗的形势依然严峻,对高耗能、高污染以及资源性产品等“两高一资”行业的调控将继续成为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政府在节能减排和节能降耗方面将发挥更多的主导作用。


一是继续推动资源价格改革。科学制定资源性产品成本的财务核算办法,把矿业权取得、资源开采、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安全设施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退出和转产等费用列入资源性产品的成本构成,并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二是实施一系列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并继续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将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


三是制订和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加大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加大加快企业节能发电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


4)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


首先,将继续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从严限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上扩能项目。其次,严格执行投资项目新开工条件,有可能继续提高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第三,继续加强土地调控。切实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建设项目的供地;认真执行禁止类、限制类项目用地的规定,抓紧完善和严格执行节约集约用地标准;控制城市建设规模,深入清理和规范各类开发区。


5)增加粮食生产,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降低通货膨胀压力


为防止物价水平由结构性上涨转向明显通货膨胀,必须降低在CPI中占权重较大的食品和居住类价格的涨幅,同时控制PPI向下游的传导力度,因此需要通过增加供给来降低价格涨幅和物价上涨预期。预计2008年将更多地从供给层面降低通货膨胀压力:一是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供给和市场调控稳定粮食、棉花种植面积,恢复扩大油料面积,并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的政策力度;二是搞好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需衔接;三是继续加大廉租房建设,增加住房供给,以降低房地产价格涨幅。


第四节 行业相关政策、法规、标准


1、行业政策涉及多个部门


因为植酸产品既可用于食用,又可用于饲料,还可用于工业生产,所以产品涉及的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政策非常多。在目前我国植酸产品企业还不能做到细分产品,对应供给的前提下,企业生产的植酸往往要经受多个相关部门政策规定的监督。


2、进口国政策


我国产品出口欧盟、美、加、日、韩等发达国家,上述国家及相关机构对植物产品进入其市场的管理限制及产品标准等相关政策法规的颁布,植酸企业也必须遵守。


3、产品标准


各个相关行业针对本行业使用植酸的情况分别制定了相关的行业标准,例如国家标准《GB/T5009.153-2003植物性食品中植酸的测定》、《GB/T18634-2002饲用植酸酶活性的测定分光光度法》,化工行业标准《HG2683-1995食品添加剂植酸(肌醇六磷酸)》,农业部标准《NY/T1103.1-2006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食用安全检测抗营养素第1部分:植酸、棉酚和芥酸的测定》等。略……


第五节 植酸出口状况分析


2007年我国植酸出口总量分析

2007年我国植酸出口海关分析

                                                                                                                     单位:美元、公斤


第六节 植酸价格走势分析


由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工农业发展势头迅猛,因而带动了下游行业对植酸原料的需求,产品需求量逐年增加。不过与此同时,供应商数量也大幅增加,许多企业看好植酸市场,纷纷进入这一行业,使得植酸生产能力有了较大增加。在供给和需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植酸产品的价格从几年前的高价位向着更加合理的水平靠拢,目前该产品价格较为平稳。略……

上一篇:摩托车车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下一篇:最后一页

单位信息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0736
联 系 人:李春风 孙薇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6990
单位信箱:vip@21360.cn
全国统一咨询电话:4008790365

快速导航

资讯中心 》

统计数据 》

可行性报告 》

资金申请 》

商业计划书 》

节能评估 》

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宏观规划 》

工业规划 》

服务业规划 》

林业规划 》

农业规划 》

其他规划 》

市场调查 》

行业研究报告 》

可行性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建议书 项目申请 资金申请 立项报告 稳评报告 节能报告 特色小镇 产业规划 PPP项目 实施方案 市场调研 企业融资 IPO上市 行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