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经研究 >
钒矿项目市场分析
发布时间 2019-03-11 13:51:55 来源:中经纵横
第一节 钒矿产品定义及基本属性
一、产品定义、性能
钒是一种银灰色的金属。熔点1919±2℃,属于高熔点稀有金属之列。它的沸点3000--3400℃,钒的密度为6.11克每立方厘米。它以钒铁、钒化合物和金属钒的形式被广泛用于冶金、宇航、化工等工业
钒具有延展性,质坚硬,无磁性。具有耐盐酸和硫酸的本领,并且在耐气-盐-水腐蚀的性能要比大多数不锈钢好。于空气中不被氧化,可溶于氢氟酸、硝酸和王水。
二、产品所属行业界定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目录规定,钒矿的开采属于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中的稀有稀土金属矿采选业。
稀有稀土金属矿采选——指对在自然界中含量较小,分布稀散或难以从原料中提取,以及研究和使用较晚的金属矿开采、精选活动。
现在钒成了高科技领域应用的重要稀有金属,就世界范围而言,钒也是世界上具有战略意义的稀有金属。钒产品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在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
第二节 钒矿产品应用概况
产品应用成熟度分析
钒主要用于钢铁工业中,全球有85%以上的钒制品被用在钢铁工业。现在,因其具有许多特殊性能而应用于重要的高科技领域。现在钒成了高科技领域应用的重要稀有金属,就世界范围而言,钒也是世界上具有战略意义的稀有金属。钒产品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在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钒的各种优良性能与应用领域还在不断的被研究人员发掘中,钒的应用成熟度较高。略……
第三节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2009年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初步测算,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增速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6.2%,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9.1%,四季度增长10.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5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增长8.9%。
1、农业生产继续稳定发展,粮食实现连续六年增产。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3082万吨,比上年增长0.4%,连续6年增产。其中,夏粮产量12335万吨,增长2.2%;早稻3327万吨,增长5.3%;秋粮37420万吨,下降0.6%。油料产量预计增长5%左右,糖料下降9%左右。肉类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509万吨,增长5.0%。其中,猪肉产量4889万吨,增长5.8%。生猪出栏6.4亿头,增长5.7%;生猪存栏4.7亿头,增长1.5%。
2、工业生产逐季回升,实现利润由大幅下降转为增长。
2009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增速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5.1%,二季度增长9.1%,三季度增长12.4%,四季度增长18.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6.9%;集体企业增长10.2%;股份制企业增长13.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6.2%。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1.5%,轻工业增长9.7%。分行业看,39个大类行业全部实现同比增长。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9.7%、12.1%和15.5%。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67%。
2009年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5891亿元,同比增长7.8%,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在39个工业大类中,30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
3、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涉及民生领域的投资增长明显加快。
2009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增速比上年加快4.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94139亿元,增长30.5%,加快4.4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0707亿元,增长27.5%,加快6.0个百分点。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9.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6.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3.0%。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3.9%,中部地区增长36.0%,西部地区增长35.0%。涉及民生领域的投资大幅增长。全年基础设施(扣除电力)投资41913亿元,增长44.3%。其中,铁路运输业增长67.5%,道路运输业增长40.1%,城市公共交通业增长59.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增长61.8%,教育增长37.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增长58.5%。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6232亿元,增长16.1%,增速比上年回落4.8个百分点。
4、市场销售增长平稳较快,部分产品销售快速增长。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实际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5133亿元,增长15.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40210亿元,增长15.7%。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105413亿元,增长15.6%;住宿和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17998亿元,增长16.8%。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中,除通讯器材类外,其他20类商品零售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8.8%,家具类增长35.5%,汽车类增长32.3%。
5、居民消费价格和生产价格全年下降,年底出现上升。
2009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7%。其中,城市下降0.9%,农村下降0.3%。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价格四涨四落:烟酒及用品上涨1.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2%,食品上涨0.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0.2%;居住下降3.6%,交通和通信下降2.4%,衣着下降2.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7%。居民消费价格11月份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当月上涨0.6%,12月份上涨1.9%。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5.4%,12月份由负转正,当月上涨1.7%。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9%;商品零售价格下降1.2%。
6、进出口总额全年下降,自11月份由降转升。
2009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11月份进出口总额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当月增长9.8%,12月份增长32.7%。全年出口12017亿美元,下降16.0%;进口10056亿美元,下降11.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994亿美元。
7、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就业形势好于预期。
2009年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885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比上年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9.6%,经营净收入增长5.2%,财产性收入增长11.6%,转移性收入增长14.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1.2%,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收入增长2.2%,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收入增长10.0%,财产性收入增长12.9%,转移性收入增长23.1%。全年城镇就业人员比上年净增910万人。年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49亿人,比一季度末增加170万人。
8、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新增贷款大幅增加。
2009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60.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7%,增幅同比加快9.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22.0万亿元,增长32.4%,加快23.3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38246亿元,增长11.8%,回落0.9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0.0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6万亿元,同比多增4.7万亿元。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还比较脆弱,国内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面对困难和机遇并存的复杂形势,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注重改善民生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2010年宏观经济预测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在国际环境不确定性较大、国内自主增长动力不足的大背景下,2010年我国宏观调控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既有可能在经济回升过程中因继续“保增长”的政策力度过猛导致投资过快增长和通货膨胀压力明显上升,也有可能因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力度减弱过快,经济出现二次下滑。三种情景下的中国经济走势预测如下:
1、GDP增长8.5%左右的平稳增长情景
如果2010年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使中国外部经济环境有所好转,出口下滑和外资下降局面逐步改观。国内现有政策取向基本保持不变,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保持在3%左右;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率年内逐步控制到18%左右,新增贷款规模全年控制在8万亿元以内,企业从证券市场融资规模大于2009年,全社会资金较为宽松;固定资产投资政策体现有保有压的结构性调控取向,一方面为民间投资创造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房地产投资较快增长,企业技术升级投资项目增多;另一方面坚决抑制重复建设投资项目的新开工,政府基础设施投资重点保在建项目,压新铺摊子。在这一情景下,由于政府经济刺激政策的新增量小于2009年,国内外市场环境好转但不足以刺激企业大规模增加投资,经济自主性增长动力有所提高但仍未全面恢复,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GDP增速大体与2009年持平。由于中国经济在长期潜在增长区间下限运行,总量上供过于求仍是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当年不会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预计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2.5%左右;就业和国际收支状况将进一步好转。
2009年新开工项目规模很大,投资增长惯性较强;房地产投资加快的趋势仍将延续;但政府投资项目不再大规模铺新的摊子,新增信贷规模减少和对重复建设的政策约束对投资增长将产生一定抑制作用。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预计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为31%左右,大体与2009年持平,但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速低于2009年。
2010年,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具备诸多有利因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为扩大消费增强了后劲,医改新方案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助于减轻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储蓄消费型增长模式使我国消费有较强稳定性。但经济型轿车减税、家电下乡、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以旧换新等扩大消费政策可能出现政策效应递减。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5%,实际增长15.6%,略低于2009年水平。
外贸出口有望恢复正增长。世界经济由大幅负增长转为小幅正增长是中国出口恢复增长的基础性因素。数量分析显示,中国出口量对世界经济总量弹性为5.3,即世界经济每上升或下降一个百分点,中国出口量随之上升或下降5.3个百分点。2010年世界经济如果实现2%以上的增长,我国外贸出口增速有望达到10.8%左右;内需强劲有助于拉动进口需求进一步加速,预计进口增长13.5%;实现外贸顺差2200亿美元左右,大体与2009年持平。发达国家居民家庭储蓄率上升,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中国商品的需求。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贸易摩擦明显增多,我国外贸出口形势并不乐观,难以回升到2008年的进出口绝对额水平。
2010年,为防止未来通货膨胀压力过大,不宜进一步加大扩张性政策力度,货币信贷真正回归适度宽松局面,如果确能实现经济平稳增长情景,同时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将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减少扩张性政策的后遗症,这是最值得争取的情景。
2、GDP增长9%以上的强劲复苏情景
如果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促进经济加速复苏,目前施行的扩张性经济政策2010年全年都不退出,贸易保护主义得到抑制,全球贸易重新活跃,世界经济和贸易全面回升,同时,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基本稳定,前期出台的刺激外贸政策不变,则我国外贸出口增速可能达到20%以上,进口增速达到21.5%,外贸顺差比上年增长15%左右,净出口对我国经济有明显的正拉动作用。
国内继续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略超过3%;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率年末控制到20%左右,新增贷款规模全年控制在10万亿元以内,证券市场活跃,全社会资金十分宽裕。财政和信贷资金有效带动社会资金的投入,房地产开发投资重新恢复快速增长,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进展顺利,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投资项目上马,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高于2009年,实际增速与2009年持平。企业设备利用率回升较快,就业状况明显好转,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提高,城乡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在这一情景下,国民经济出现强劲复苏态势,GDP增速超过9%。但世界经济加速复苏可能使我国输入性涨价因素增多,居民消费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回升较快,分别上涨3.2%和7.5%左右。国内外流动性过份充裕局面会为未来通货膨胀留下隐患。同时,经济增速回升快,经济结构调整不充分,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加剧,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3、GDP增长8%以下的继续调整情景
如果世界主要经济体目前实施的扩张性政策较快退出,多数国家采取提高利率等手段收紧银根,由于各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较弱,企业设备利用率和就业率回升缓慢,世界产业结构将展开深度调整;同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盛行,国际贸易回升乏力,跨国投资陷入停滞。在这一情景下,世界经济增长可能低于2%,我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国际环境没有大的改善,出口仅增长6%,进口增长11%,外贸顺差比上年下降15%左右,净出口仍为GDP增长的负拉动因素。
如果国内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预防通货膨胀放在宏观调控的突出位置;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明显小于2009年;货币政策操作逐步加大收紧力度,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率年内控制到16%左右,新增贷款规模全年控制在6万亿元左右,证券市场交投不活跃,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小于2009年,全社会资金面比2009年明显收紧;在全力保证4万亿投资已开工项目进展的同时,严格控制政府投资新开工项目,房地产投资增速大体与2009年持平。由于经济刺激政策的新增量明显小于2009年,经济自主性增长动力不足,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均低于2009年,企业设备利用率较低,就业困难较大,国民经济出现继续调整态势,GDP增速低于8%。由于中国经济实际增速明显低于长期潜在增长率,总量供过于求矛盾突出,几乎没有新涨价因素,CPI和PPI的上涨主要是翘尾因素影响,预计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1.3%左右,PPI上涨3%左右。这一情景可借助世界性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来淘汰国内一批落后企业和落后产能,也有利于防止通货膨胀;但就业压力增大。
第四节 政策、法规环境分析
一、行业基本政策方向分析
有色金属产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产品种类多、应用领域广、产业关联度高,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有色金属产业平稳运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特编制本规划,作为有色金属产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2009—2011年。
规划目标:
力争有色金属产业2009年保持稳定运行,到2011年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增长方式明显转变,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为实现有色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
1、稳定国内市场,改善出口环境。
积极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措施,改善产品结构,增加有效供给,满足电力、交通、建筑、机械、轻工等下游行业对有色金属产品的需求。适应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高新技术等领域的需要,大力开发新产品和新材料,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稳定和扩大国内市场。
在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同时,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支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出口。对符合铜冶炼行业准入条件的大型铜冶炼企业开展加工贸易试点。加快转变出口方式,鼓励出口机械装备、运输工具、电子电器、仪器仪表等终端产品,带动有色金属间接出口。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等贸易摩擦。
2、严格控制总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今后三年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改扩建电解铝项目。严格执行准入标准和备案制,严格控制铜、铅、锌、钛、镁新增产能。按期完成淘汰反射炉及鼓风炉炼铜产能、烧结锅炼铅产能、落后锌冶炼产能和落后小预焙槽电解铝产能。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烧结机铅冶炼产能。
3、加强技术改造,推动技术进步。
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研发专项,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按规定核准或备案建设的骨干企业,以及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关键材料生产企业。加强对铜铅锌冶炼短流程工艺、共伴生矿高效利用、尾矿和赤泥综合利用,高性能专用铜铝材生产工艺,再生金属保持性能,吨铝直流电耗低于12000千瓦时的电解铝关键工艺等前沿共性技术的研发。支持填补国内空白、满足国民经济重点领域需要的高精尖深加工项目。采用先进适用的冶炼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工艺装备水平。
4、促进企业重组,调整产业布局。
鼓励有实力的铜、铝、铅锌等企业以多种方式进行重组,实现规模化、集团化,提高产业竞争力。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实施跨地区兼并重组、区域内重组和企业集团之间的重组;支持铝企业与煤炭、电力企业进行跨行业的重组;鼓励再生金属企业间重组。
严格控制资源、能源和环境容量不具备条件地区的有色金属产能;在能源丰富的中西部,特别是具有水电优势的地区,推进铝电联营方式;在资源、能源和环境容量好的地区经核准建设的铝工业基地,要延伸产业链,发展高水平深加工,增强竞争力。抓紧实施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专项规划确定的有色金属项目。
5、开发境内外资源,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加大国内短缺的有色金属资源地质勘探力度,增加资源储量及矿产地储备。鼓励大型有色金属企业投资矿山勘探与开发,提高资源自给率。
加大境外资源开发力度,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到境外独资或合资办矿。引导企业遵守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尊重所在国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组织实施好有关境外投资项目。
6、发展循环经济,搞好再生利用。
支持采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开发利用铜、铅锌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尾矿和熔炼渣等,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制定煤铝共生资源利用专项规划,抓好高铝粉煤灰利用示范工程;搞好铜、铅、锌冶炼余热利用;推广废渣、赤泥等固体废弃物的应用,实现生产“零排放”。
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有色金属再生利用体系,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设有色金属回收交易市场、拆解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采用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工艺装备,建设若干年产30万吨以上的再生铜、铝等生产线,促进资源化利用上规模、技术上水平、产品上档次,减少矿产资源消耗。
7、加强企业管理和安全监管,注重人才培养。
有色金属企业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增强对市场的预见和判断能力,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加快推进管理创新,加强质量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范;加强节能管理和成本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和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培养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行业重点政策、法规
1、资源税政策
1993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有色金属矿原矿资源税为0.4~30元/吨。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6年8月30日发出《关于钒矿石资源税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第120号)规定,自2006年9月1日起,在我国境内开采钒矿石(含石煤钒)的单位和个人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及相关规定缴纳资源税。钒矿石(含石煤钒)资源税适用税额标准为每吨12元。
2、进出口贸易政策
财政部公布的《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2008年关税实施方案的通知》规定,2008年1月1日起,钒品出口关税暂定为:五氧化二钒5%;其他钒铁20%。
《2007年出口许可证管理货物目录》、《2008年出口许可证管理货物目录》均将未锻轧钒氮合金、其他钒氮合金、未锻轧的钒、钒废碎料、钒粉末、其他钒及其制品、钒铁、五氧化二钒、其他钒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等列入出口许可证管理货物目录。
三、行业相关标准
1、GB/T19226-2003《煤中钒的测定方法》,规定了煤中钒测定的方法提要、试试和材料、仪器设备、试验步骤、结果计算和方法的精密度。本标准适用于褐煤、烟煤和无烟煤。
2、GB/T20567-2006《钒氮合金》,规定了钒氮合金的技术条件、检验和试验、包装标志及质量证明书。适用于炼钢、铸造等使用的钒氮合金。
3、GB/T24583.1-2009《钒氮合金钒含量的测定硫酸亚铁铵滴定法》将于2010年5月1日实施,规定了硫酸亚铁铵滴定法测定钒含量。适用于钒氮合金中钒含量的测定。测定范围(质量分数):≥60.00%。
4、GB/T4310-1984《钒》,适用于熔融盐电解精炼法生产的钒。本产品供做超导材料、快中子反应堆结构材料和特种合金添加剂等用。
其技术要求为:
1)外观
钒呈银灰色金属光泽和树枝状结晶;产品不得有肉眼可见的夹杂物。
2)物理性能
产品颗粒不得小于0.25mm。
3)化学成分
根据产品的杂质含量不同,产品划分为四个牌号,其化学成分应符合下表规定:
钒化学成分
4)需方如有特殊要求时,由供需双方另行议定。
5、YB/T008-2006《钒渣》,规定了钒渣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包装、运输和质量证明书,适用于从含钒铁水中提炼的钒渣。
其技术要求为:
1)钒渣按五氧化二钒的晶位分为4个牌号,其化学成分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钒渣牌号和化学成分
2)交货钒渣中的金属铁含量应不大于19%。
3)钒渣以块状交货,其块度应不大于200mm。需方对钒渣块度有特殊要求时,由供需双方商定。略……
上一篇 : 铝板带箔行业项目市场分析
下一篇 : N4-乙酰胞嘧啶核苷项目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