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纵横

中经纵横

当前位置>中经研究 >

石油类仪器仪表项目市场分析

发布时间 2019-02-21 10:13:16 来源:中经纵横

第一节 产品定义及发展历程


一、定义


石油类仪器仪表指专用于石油的检出、测量、观察、计算各种物理量、物质成分、物性参数等的器具或设备。主要产品包括:钻修井仪器、高压试井仪器、低压试井仪器、测井仪器、检定仪器等。


二、产品发展历史


1、岩心分析仪器发展历程


作为油层物理实验技术的手段—岩心分析仪器伴随着我国油层物理实验技术一同成长,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80年代前的技术培育阶段,从新中国诞生到70年代末,我国的石油工业经过几次石油大会战,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甩掉了贫油的帽子。在这期间虽然没有形成我国自己的岩心分析仪器生产技术,但是通过对油层物理实验理论的研究和油层物理实验技术的积累,我国自己的岩心分析仪器独立研制与生产已初见端倪;


二是80年代的技术消化与吸收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势头劲猛。但是,由于前30年国家油气资源的不合理开发,部分油田油藏结构遭到破坏,资源储备明显不足,原油产量有递减趋势。对于科学的认识油藏,了解油藏特性并进行定量化描述,油藏评价和油藏开发的可行性研究,优化油藏开发方案等等问题的研究,我们开始大量的补课。先后派出了许多研究人员出国学习考察,大量的进口仪器设备,使得我国油层物理实验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到了80年代后期,国内的一些研究单位,开始研制岩心分析仪器,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三是90年代以来的自我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我国油层物理实验技术基本成熟。从实验仪器方面,通过对进口仪器的熟练掌握,也认识到进口仪器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仪器进口花费的外汇太多,易损件的更换困难等,因为是非标产品,在操作方法和技术路线上有不适于我国的具体情况之处。广大的油田开发研究人员和油层物理实验技术人员转向积极使用国产岩心分析仪器,这为国产岩心仪器的发展和升级换代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2、质谱仪的发展历程


质谱仪的发展对于人类工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如同以往任何的工业技术一样,质谱仪的发展也经历过艰辛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第一台质谱仪是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阿斯顿于1919年制成的,到现在已有近90年了,早期的质谱仪主要是用来进行同位素测定和无机元素分析;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开始用于有机物分析;六十年代出现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使质谱仪的应用领域大大扩展,开始成为有机物分析的重要仪器。计算机的应用又使质谱分析法发生了飞跃变化,使其技术更加成熟,使用更加方便。八十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质谱技术,如快原子轰击电离子源,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源,电喷雾电离源,大气压化学电离源,以及随之而来的比较成熟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感应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富立叶变换质谱仪等。这些新的电离技术和新的质谱仪使质谱分析又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质谱分析法已广泛地应用于化学、化工、材料、环境、地质、能源、药物、刑侦、生命科学、运动医学等各个领域。


1885年W.Wien在电场和磁场中实现了正粒子束的偏转。


1912年J.J.Thompson使用磁偏仪证明氖有相对质量20和22的两种同位素存在。


最初的精密仪器由在1918年J.Dempster和F.W.Aston在1919年制作的,用于测量某些同位素的相对丰度。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质谱仪器。


从30年代起,离子光学理论的逐步发展,使得仪器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为精确测定相对原子质量奠定了基础。其中,Mattauch和R.Herzog在1935年首先阐述了双聚焦理论,做出了卓越贡献,1935年,Mattauch根据这一理论制成了双聚焦质谱仪。


934年丹普斯特首先证明了火花离子源用于质谱分析的可能性,并通过实验证明其灵敏度更高,适用性更广。1951年Gorman等首先采用电测法来记录波动性大的火花质谱,并用样品证明了此法的可靠性。


1957年英国联电科学仪器公司(AEI)生产了第一台商售的马陶赫-赫佐格型双聚焦质谱仪。自此,世界各国竞相发展质谱仪。经过近百年来的漫长发展,质谱仪在世界工业史上正绽放着它的光辉。


3、测井仪发展历史


石油测井技术是随着钻井采油的发展而发展的。


石油测井技术起源于1921年,巴黎矿业学院第一次进行了人工电场测量。测井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半自动测井,应用多线简单地测量地层的电阻和自然电位,1927年法国斯伦贝谢公司成功测出了第一条电阻率曲线,真正诞生了在井眼内进行地球物理测井。


我国的测井工作始于1939年,当年12月,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翁文波先生在四川巴县石油沟1号井用1m电位电极系成功测得第一条电阻率曲线,继而发展了手摇绞车点测仪。翁先生的工作不仅在当代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时至今日,仍在测井的理论和实践上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测井技术发展的第二阶段为数字测井,在此阶段广泛应用了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我国测井设备的重大发展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在经历了长期的艰苦攻关之后,“ID581型多线式自动井下电测仪”通过了石油部技术鉴定。多线式自动井下电测仪的研制成功,提高了测井时效,为我国的测井史揭开了新的一页。ID581型多线式自动井下电测仪的出现和大批量投入使用,不仅缓解了我国测井装备的供求矛盾,而且对我国测井装备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数控测井设备是国外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新一代测井设备,其显著特点是高精度的质量监控、大容量的数据传输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的应用,由此带来了测井技术第三阶段的发展。7年代末,我国从西方引进了一批测井装备,最早进入我国市场的是1978年石油部组织引进的3600系列测井仪器,装备有磁带记录解释用的计算机;1984年引进的3700系列测井仪器,配备了车载计算机,基本实现了方法系列化,记录数字化,操作程序化和解释自动化。这些数控测井系统的引入刺激了我国石油测井装备的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国际测井技术向集成化快速化方向发展迅速,由此带来测井技术第四阶段的发展,进入高可靠、高集成和高精度测井时代。以530系列高可靠常规测井系列为代表的新一代数控测井产品就是为适应这一阶段的需求而研制的。


4、综合录井的发展历史


我国在五十年代初期主要是手工方式录井,到1953年引入荧光录井,1955年从前苏联引进半自动气测仪,从此开始了使用仪器的历史。1957年钻井液检测技术引入录井范畴。1964年研制出全自动气测仪,1974年发展出SQC-701型气测仪,而当时的西方国家已经开发出第一代面板式综合录井仪。80年代初期,法、英、美等国将计算机技术引入综合录井领域,制造出第二代脱机式综合录井仪。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8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又推出第三代联机式综合录井仪,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我国于84年引进的法国Geoservices生产的TDC综合录井仪。80年代后期及九十年代,西方国家又推出第四代无二次仪表、基于WINDOWS环境的联网式综合录井仪。近几年来,又发展了MWD、LWD及快速色谱技术。


我国于8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国产综合录井仪,包括上海石油仪器厂于88年推出的SDL-1地质录井仪、SQC882气测录井仪,新乡二十二所于91年推出的SLZ-1综合录井仪。近几年,国内生产厂商也加快了产品升级步伐,如新乡二十二所生产的SLZ-2A型综合录井仪、上海神开生产的SK2000型综合录井仪就相当于国外生产的第四代综合录井仪。


第二节 产品特点及应用领域分析


1、心分析仪器


可用于获得岩心样品的孔隙度、渗透率、可动流体饱和度、束缚流体饱和度等渗流特性,用于地层评价和油藏评价。


2、测井仪应用


测量结果不受储层破坏带的影响;可以通过径向剖面来识别流体以及排除环境的影响;可以应用到井眼不规则或者薄的泥饼储层评价中;降低了钻井时间。


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确定流体体积以及流体饱和度径向剖面;在淡水、未知或者变化的地层水电阻率,以及低电阻率、低对 比度油层和薄层条件下进行直接的油气表征;在不规则井眼条件下进行储层评价;利用高的纵向分辨率测量值进行薄层评价;能够利用连续测量油的粘度来优化射孔 和完井;利用计算的不受岩性影响的孔隙度来确定储层流体体积;确定水基泥浆的残余油饱和度和油基泥浆的残余水饱和度。


3、录井仪应用


综合录井使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系统进行综合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为用户进行作业决策提供完备翔实的资料,和强大的系统工具。应用到了钻井、测井、录井、随钻测量、中途测试、完井等各方面跨部门的井场作业,发展了综合评价技术,进一步的应用到井场废弃物处理以及各种作业的经济效益评价等诸多方面,强大完备功能的综合录井仪使作业决策趋于现场化。略……


第三节 原材料生产情况


石油类仪器仪表机箱外壳一般采用钢材材料,因此,原材料主要是钢材。


一、原材料生产规模


2005-2010年钢材生产规模

                                                                                                         单位:万吨


二、原材料生产区域结构


2010年钢材生产区域结构


三、原材料生产规模预测


2011-2015钢材生产规模预测

                                                                                                            单位:万吨


第四节 产品原材料价格走势


一、产品原材料历年价格


2005年-2011年普通高速线材φ6.5mm价格走势

                                                                                                                               单位:元/吨


二、产品原材料价格走势预测


2011年宏观金融政策力度、持续时间来看,房控政策的持续在短期内必然降低钢材需求的释放;另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坚决防止借‘十二五’时期开局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的定调,这无疑是限制了2011年整体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一定程度上影响钢材需求。第三点,国内钢材出口持续回落,必然增加国内钢材投放量,2011年,国内外钢材需求难以续涨,压制钢材价格稳定持续上涨通道。


在需求增长持续回落的同时,钢铁产能一时难以控制,不可能在短时内得到解决。钢铁产能已然总体过剩。预计全年新上炼铁产能约为7000万吨,虽然2010年国内库存水平相对较低,但是由于产能问题难以得到解决,2011年我们预计库存必然有新的爬升。届时将成为阻碍钢材价格上升的主力。


所以,尽管钢材价格将在春节后有一波上涨行情,但是随着后期市场的逐步趋于理智,政策调控因素的发力等。2011年的钢材价格运行基本定格为先涨后跌,涨幅有限。


三、价格走势对企业影响


原材料价格的上升是通过产业链条传递的,离原材料生产企业越远的行业,所受到的影响越小。在石油类仪器仪表的生产成本中,钢材等原材料对产品的价格影响不大,因为石油类仪器仪表生产要求技术水平高,产品价格的变动主要体现在通过产品的质量表现出来,因此原材料价格上涨或者下跌对于石油类仪器仪表生产企业的影响都不大。略……


第五节 投资行为分析


一、进入/退出壁垒分析


石油类仪器仪表是技术密集性产业,行业技术门槛高,资金投入大。以石油测井仪器为例,我国石油测井仪器的发展经历了从单支独立仪器生产应用到多种仪器组合测井系统生产应用的飞跃,技术上从原来的单一技术应用向高集成、高可靠、高时效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目前我国石油测井仪器生产企业相继推出了多款组合测井仪器,总体水平达到了国外发达国家上世纪末的水平。随着我国石油公司“走出去”战略的逐步推进,国产石油测井仪器活跃在世界各地,售后服务距离越来越远,售后服务成本增高,因此对石油测井仪器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通过高技术含量,高可靠性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已成为国内各相关企业的努力方向,不断的创新成为企业生命活力的源泉。


二、投资前景分析


未来五年,国内石油需求仍将持续快速增长,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使命和责任崇高而庄重。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国内石油消费一直居高不下,进口连年扩大,石油对外依存度几乎每隔两三年就跨上一个新台阶,由1997年的10%、1999年的20%、2002年的30%、2004年的40%,扩大到2008年的50%,近两年仍呈现逐年扩大态势。进入“十二五”,中国经济仍将持续快速发展,对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石油对外依存度很可能越过60%,甚至更高。这是一个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乃至世界能源和石油供求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的石油安全警戒线。作为国内最大的石油生产供应商和国家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国之命脉”的使命和责任牵一发而动全身。未来五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石油将在石油安全警戒线的“刀背梁”上应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市场,全力以赴做好保障石油稳定供应这篇大文章。保供的基础是国内生产,每增产一吨石油,就是对增强国家石油安全砝码的一份贡献。展望“十二五”,“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使命和责任崇高而又庄重。中国石油将竭尽全力寻找规模优质储量,加快建成松辽、鄂尔多斯和新疆三个5000万吨以及四川和渤海湾两个2000万吨规模油气区,使大庆油田持续稳产4000万吨,长庆油田油气当量达到5000万吨,新疆建成全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以打造“可持续中国石油”的壮举,肩负起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重大历史责任。


未来五年,作为最现实的大规模接替能源,天然气将成为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和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向全国能源战线发出的新的进军号令。“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世界能源结构将发生重大改变,新能源将异军突起,成为竞争制胜的战略制高点。纵观多种能源发展的战略前景,天然气以其优质、清洁、高效的明显优势,成为全球最为现实的大规模绿色接替能源。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成为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预计“十二五”期间,天然气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翻一番,由目前的4%提高到8%以上。随着国家天然气价格调整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一个产销两旺、量价齐升的天然气大发展局面将加速形成。作为国内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商和供应商,中国石油将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突出天然气发展,加快形成从勘探开发、管道储运和市场销售到高效利用的一体化完整产业链,以打造“绿色中国石油”的壮举,肩负起推动中国绿色能源大发展,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历史重任。


未来五年,海外发展将全方位提升国际化水平,再创佳绩,成为向国家奉献油气的“半壁江山”。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先头部队,中国石油国际化经营已经历17年的发展历程。经过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的大规模油气资产收购兼并,扩张发展,中国石油已经完成面向全球的海外业务布点,形成五大海外油气生产基地和对外合作区,具备相当的储量、产量、炼量、运量基础和发展规模。进入“十二五”,面对跨国石油巨头群雄割据,复杂多变,优质资源已被瓜分殆尽的国际石油市场,海外发展的难度将越来越大,更具挑战性。中国石油将从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突出海外发展,积极开展与资源国、国际油公司、技术服务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全方位、多层次、多种方式合资合作,持续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同时,将着眼点更多地集中到讲求投资回报、低成本发展、综合经济效益、提高海外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轨道上来,全方位提升国际化水平。以打造“国际中国石油”的壮举,再创佳绩,使海外油气成为中国石油向国家奉献油气的“半壁江山”。


未来五年,炼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将明显加快,打造新的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将在此一举。经过多年来大规模投资建设,我国已成为炼化生产大国。炼化产品已由“整体数量短缺”转变为“结构性短缺”。传统炼化产品、中低端炼化品种生产过剩;新型炼化产品、精细、高端炼化品种短缺,甚至依赖进口。进入“十二五”,随着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大批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将迅速兴起,炼化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将明显加快,产业集中度将显著提高,形成几个世界级的炼化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中国石油炼油、化工、销售板块经过近年来战略性结构调整,整体实力明显增强。进入“十二五”,借助自身油气资源优势,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大力淘汰落后炼油、化工产品和产能,消除瓶颈,补齐短板,将使中国石油炼化资源结构、原料结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得到快速优化和提升。同时,紧密结合油气战略通道建设,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西南地区和经济大省建成一批大型炼化基地,打造新的炼化产业集群,形成新的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十二五”时期,是中国石油炼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弥补短腿,全面提高,做大做强,很大程度上将在此一举。


未来五年,中国石油追赶世界最优秀企业,打造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铿锵步伐将响彻全球。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放眼全球,瞄准国际一流水平,追赶世界同类型最优秀企业,成为中国石油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经过本世纪前10年特别是“十一五”的奋发图强,中国石油的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核心竞争力大幅攀升,综合实力已跃居世界石油50强、世界企业500强前列,总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成为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性石油公司和跨国企业集团,为打造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奠定坚实基础。进入“十二五”,作为代表国家未来经济和产业发展方向的中国最大国有工业企业,中国石油瞄准国际一流水平,追赶世界同类型最优秀企业,打造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铿锵步伐将响彻全球。随着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的全面展开,中国石油的整体转型升级步伐将大大加快,预计“十二五”末,将基本建成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再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将全面建成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成为全球能源和油气技术的领跑者、油气绿色经营的示范者、油气区域市场的主导者、中国工业企业由大到强的引领者和深受全球公众尊重和爱戴的国际性大公司,实现追赶世界同类型最优秀企业,打造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奋斗目标。


“十二五”期间,石油工业的发展规划为该产业用设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石油类仪器仪表行业投资前景看好。


三、新项目推荐地域


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8.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3.64%。根据资源的分布,新项目推荐地域为:华东、东北以及四川等。


第六节 投资发展建议(CMRN)


认真分析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情况,提高企业对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宏观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以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环境变化就无所作为。为防范风险,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制定支持自主创新的科技政策,建立可依靠的团队,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尽量减少不计成本的引进和仿制,打破行业垄断。注重自身技术力量的储备,加大对于国内外行业最新动态的调研力度,掌握行业进展,依托强大的研发力量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开发出新产品以满足需求。同时加强对于下游应用领域的研究,引领发展方向,把研发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以填补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空白,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扬长避短,避免无谓的竞争与浪费。


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管理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管理环境。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健全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强化企业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企业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风险。


企业要形成产业规模。没有一定的产业规模,不仅无法占到相应的市场分额,也无法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因此,只要选准投资项目,就应考虑形成产业规模,这样才有实力在市场叫响,才有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形成产业规模,不光是看国内,而且要站在国际市场的高度来确定。略……

上一篇 : 蓝宝石晶体材料项目市场分析

下一篇 : 陶瓷砂锅项目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