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经研究 >
世界现代服务业项目市场分析
发布时间 2019-02-21 08:49:42 来源:中经纵横
第一节 世界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全球服务业逐渐取得经济主导地位。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重大转变。自此拉开了国际现代服务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序幕。在此期间的1970~1986年,美国现代服务业的产值与就业分别增长了173.3%和200.8%,远远高于同期服务业91.0%和85.3%的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全球服务业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使得各国的服务业产值在其国家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如今多数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中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
从时间上来看,服务业比重的增加20世纪90年代要快于80年代,特别是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情况更加明显。低收入国家的服务业比重在1980~1989年只上升了1个百分点,而1989~1998年却上升了7个百分点;中等收入国家前一阶段的比重上升了4个百分点,而后一阶段的比重却上升了6个百分点。而从国家来看,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这些发达国家,其服务业产出比重近年来已经上升到接近或达到70%,这些原来以制造业闻名的国家,现在却是以服务业为经济的绝对主体和动力源泉。相比于这些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比重相对要小得多,但也都超过了50%以上,并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对本国经济的发展同样起到了很强的促进作用。
全球服务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中的比重,表现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推动这种转变的动力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的人均收入存在着差异。国际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上,产业结构处于快速变动期,特别是服务业将处于加速发展的转折点,由此可见,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变化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经济发展过程也是经济结构变革的过程,发达的经济都有很高的服务业就业人口。
全球服务业就业比重和产出比重一样,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在稳步上升。例如,以20世纪90年代各国服务业就业比重的平均值和1980年比重相比,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比重增加了3~4个百分点,高收入国家的比重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且在1980年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的平均水平不过40%时,高收入国家的比重已经是50%了。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的比重,发达国家达到了60%~78%,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为45%~62%,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为30%~45%。
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并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这主要表现在许多制造企业的专业服务呈外包趋势,制造业中服务的投入大量增加,使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美国企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致力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把企业的专业服务进行全球外包,这一成功的运作,极大地提高了美国产品和服务的全球竞争力。这也进一步刺激了其他国家制造业对服务业空前高涨的关注热情,全球各地的许多制造商(诸如汽车、家电、计算机等)同服务企业一样注重管理他们的服务。这些制造商已充分认识到企业要进行全球竞争必须要提供优质的服务,这不仅是企业一个至关重要的竞争手段,也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潜力所在。
另外,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可以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并可大大提高其质量。近几年来,国外许多原有的制造型企业通过大规模的进入或兼并工业生产性服务业来整合原有的业务,如GE通过进入金融业为其客户提供贷款,来刺激其产品的销售;HP公司通过兼并服务性企业,从而为客户提供从硬件到软件,从销售到咨询的全套服务;IBM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由制造型企业成功转型为服务型企业等,这些均有力地说明了现代生产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日益密切并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全球范围内服务贸易加快。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快于商品贸易。在所有服务业贸易中,商务服务类贸易增加最快,商务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对整个服务贸易的增长起到了主要作用,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在服务贸易中,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主要包括通信服务、建筑服务、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咨询、会计、法律、广告及文体娱乐服务等)是最重要的三大类别。其中,其他商业服务是世界服务贸易中贸易额最大、增长最快的类别,它在过去7年中持续快速增长,目前已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2007年,其他商业服务增长19%,依然快于运输和旅游,贸易额为1.65万亿美元。较高的燃油成本造成以美元计价的运输服务在2007年实现了18%的高增长。旅游服务出口增长率为14%。在2000-2007年间,其他商业服务年均增长率达到14%,运输服务年均增长率为11%,并且高于旅游服务年均9%的增幅。运输服务增长高于旅游服务,主要是由近年来世界货物贸易增长和运输成本大幅提升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世界服务贸易总体结构发生变动。2007年,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三大类别占世界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2.8%、26.5%和50.7%。
2000-2007年世界服务贸易分类别增长情况
经济全球化分工也带动了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到2008年仅在全球计算机用户电话服务中心领域,就将为印度提供110万个就业岗位和价值210亿~240亿美元的服务收入。2015年,美国将有330万白领工作岗位以及1360亿美元的工资转移到海外,诸如俄罗斯、印度、中国和菲律宾等国。在今后20~30年间,整个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的比重大约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预计到21世纪30年代,服务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第二节 世界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态势
1、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了服务模式转变和产业升级
信息技术对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影响表现在两方面:
1)许多服务业的信息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带来的新的服务模式越来越高效、高智能。
如新加坡的航运业,在过去5年内新加坡港投资了1.6亿新元在信息技术运用上,超过350个信息应用系统在处理港埠管理、规划与作业上,其中PORTNET系统可完成数据库查询服务、提供海运相关信息、通关自动化、与政府国贸及签审计关以及与世界其它港口、国外运商网网相连等服务。香港特区政府也推出“数码贸易运输网络”的物流业数码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上的物流业提供一个中立和可靠的数码平台,以进行有效和可靠的讯息交换。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了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的服务国际化趋势,新加坡、伦敦等都在积极开发拓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医疗与教育服务的国际市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甚至还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区域内迁移,如纽约金融服务业在呈现了向周边地区分散的趋势,除了节约商务成本的预期之外,这一迁移在表面上可以解释为应对恐怖袭击,但是在技术原因上则是运用信息技术缩减服务的地域依赖性和地域差距的必然结果。如今,在曼哈顿下城乃至纽约周边地区,形成了地理范围更广的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域。
2)信息服务基础建设越来越成为城市提升服务业能级的平台,信息化程度和水平被公认为衡量现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因为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研发设计等专业服务、现代物流越来越以来信息技术的应用便捷程度,如果这些服务面向的是全球化,则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更深切。如纽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高度依赖于其通信网络的容量和可靠性,其信息交换所每天为全美乃至全球1600家金融企业处理2600万宗交易服务。很多城市更是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提升城市产业环境的引擎,例如巴黎大区政府提出“数字巴黎城”计划,旨在让信息技术及通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巴黎的发展;又如香港的数码港建设,设想通过内置光纤网络将四座甲级智能型写字楼、零售及娱乐中心、五星级酒店及逾2900个单位的优质住宅项目紧密连系,融汇科技、商务和人才,成为未来“联机社会”的未来社区模式。
2、知识服务业越来越成为国际大都市服务业的核心产业
纵观所研究的几个城市,以金融服务与商务服务为代表的知识服务业越来越成为国际大都市服务业的核心产业,从全球产业链来看,国际大都市正占据服务业的高端环节,日益成为高端的知识服务业的聚集地。在纽约,金融业是对经济贡献最大的产业部门,在纽约市总产出众的比重占24%,而且该产业刺激了大量次要产业部门的就业与投资,同时巩固了纽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和商务枢纽的地位;专业服务业也是纽约市经济的重要贡献因素,2000年前后,该产业是纽约经济增长的引擎,其6%的就业增长率大大高于其它部门2%的平均增长率。在伦敦,金融服务与商务服务业2005年的就业人口占32%。2005年,金融服务与商务服务在新加坡GDP中占37.3%之重,而当年全部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为62%。香港金融服务业2004年占本地生产总值的12.2%,专业服务业增加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24.7%,二者同样是新加坡服务业中的最大的两个门类。而未来知识服务业在国际大都市中还将加速发展,例如2004年出台的《伦敦规划》中明确提出,未来15年内伦敦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源于金融与商务服务业的强劲发展,这两大行业的新增工作机会将占所有新增工作机会的一半。
知识服务业在国际大都市的集聚,推动了这些城市在服务业产业链高端的集结,使它们作为国际服务业发展枢纽的地位日益牢固,并深刻影响着全球服务业的发展脉动。例如集聚了全球最顶尖的投资机构的纽约,作为全球最大的离岸金融衍生交易市场和最大外汇交易市场的伦敦,世界著名的工业研发设计中心东京,世界顶尖的艺术设计中心巴黎,这些城市内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只需要通过一张由信息通讯技术和空间旅行路线交织而成的巨大活动网络,向全球相关的服务业各个系统环节发出指令,就影响了甚至掌控着这些行业的发展。
3、服务模式创新与产品创新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同其他行业一样,服务业的长足发展也对创新高度依赖。例如世界老牌金融中心伦敦,其金融服务业近几年依赖不断的金融创新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直以来,伦敦是全球集聚外国银行数量最多的金融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保险中心、最大的外汇交易市场、最大的基金管理中心、全球黄金交易结算中心,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欧洲美元市场。作为资深全球金融中心,伦敦主要是靠金融创新和保险技术创新,以及与金融相关产业的全球标准来维持金融中心的国际领先性。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技术,比如金融期货、金融买卖特权和金融交易不断出现,在金融服务工具和技术不断创新的情况下,金融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得以加强。目前,伦敦是全球最大的离岸金融衍生交易市场,伦敦交易量占了全球的36%左右。伦敦还是继芝加哥之后,全球第二大期货与期权交易市场,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与期权交易中心是欧洲货币市场衍生交易的世界中心,也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化交易所,以5000亿英镑的日交易量超过全球任何一个交易所。除了伦敦,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型区域级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创新方面,更是不遗余力,新加坡衍生产品交易有限公司正在成长为世界领先的衍生工具交易市场。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离岸金融等新的金融服务模式方面积极创新,国际大都市金融服务业在服务工具和技术不断创新的情况下,其发展内在动力不断得以加强。
而东京在发展绿色物流方面的做法则领全球物流业之先,日本从2002年起在海运、铁路等运输业,实施降低环境负荷的相关举措,东京更在首都圈建立废弃物海陆安全运输系统,以构建绿色物流体系。日本物流业的这一做法与全球呼声日高的可持续发展方式相契合,必将引领物流业的长足发展。
4、创意产业赋予传统服务业更多的技术与文化内涵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创意产业最近几年已然成为国内外诸多城市争相发展的产业新形态,但是从产业的实质内涵和所涉及的行业门类看,创意产业是在全球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文化产业化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诞生的新概念,而其实质内容是对传统的文化产业赋予新的生命力,是技术、经济与文化的相互融合的产物,因此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更能将城市历史文化中的底蕴和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发掘释放为生产力,推动城市经济、科技、艺术、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由于创意产业的知识和智慧密集型的特点,非常适合人才聚集、信息聚集、文化底蕴相对深厚的国际大都市发展,因此,继伦敦首推创意产业的概念之后,纽约、新加坡、香港都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发展目标。如新加坡将创意产业定位21世纪的战略产业,提出开发一个活跃的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意服务业集群;香港政府施政报告中提出政府将积极推动创意产业,为香港经济注入新的元素;而纽约的创意产业也在力推下成为当地经济颇为依赖的增长领域之一:1998-2002年间,纽约创意产业就业人数增长了13.1%,而同期纽约全市所有职位增长幅度为6.5%。而在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是伦敦,如今,创意产业已成为其最大的产业部门之一,1995~2000年这5年间,创意产业产出年均增速达8.5%,超过了其他各个产业。总之,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国际大都市提升经济的知识价值内涵的重点产业领域。
但是,从研究来看,由于创意产业对文化、艺术、特殊人才、人文环境的高度依赖性,它在诸如伦敦、巴黎这样文化气息浓厚、倡导独创的历史渊源深远的城市中,更加能爆发出生机与活力。略……
第三节 区域产业竞争格局
1、北京市
自2006年北京市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突破70%以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对稳定经济增长、避免其大幅波动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奥运经济及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下,信息服务软件业、租赁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等行业保持较快增长,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对稳定经济增长发挥了更加突出的作用。
2008年北京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682亿元,增长11.7%,增幅回落2.1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在GDP中的比重由2007年的72.1%增加到73.2%。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与零售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分别增长16.8%、15.6%和23.9%,金融业增长9.2%,房地产业下降11.4%。
2006-2008年北京现代服务业产值统计
单位:亿元
2、上海市
1)上海:从五大行业入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2008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442.6亿元,比上年增长15%;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266.37亿元,增长11.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769.64亿元,增长1.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增加值591.42亿元,增长18.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246.89亿元,增长4.3%;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747亿元,比上年下降13.7%。
2006-2008年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统计
单位:亿元
上海将从金融业、现代物流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行突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上海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吸引领军企业、跨国集团和知名品牌等入驻上海,在电力、能源等垄断行业和科教卫体等事业领域向国际资本开放。
2007年,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2%,中心城区占80%左右,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56.4%。
上海正在加快从工商业城市向经济中心城市转变,将努力建设成为行政效能和透明度高、收费低,适合国内外人士工作、生活和创业的城市。
2)上海现代服务业11集聚区分布全市
(1)黄浦西藏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区
该集聚区地处上海世纪大道—延安路和苏州河两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带核心区域,是上海处于城区最中心位置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目前,该集聚区已形成“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一是许多全球现代服务业领军企业和跨国公司总部入驻,包括多家国际著名的服务业管理连锁集团、运营总部型企业、各大行业领先型企业、地域标志型企业等。二是集聚区内产业的吸附和带动功能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以全球航运巨头的地区总部或运营总部、主要国际快运公司以及相关跨国采购、国际贸易、货代、报关、保险等上下游企业和物流服务业为代表的纵向产业链。三是以创意产业园区和都市创新技术园区为主体的小型集聚区不断衍生,包括南苏河创意园区、上海集成电路设计基地、上海都市工业设计中心等。
(2)静安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
该商务区拥有商业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梅龙镇广场、中信泰富、恒隆广场、金鹰国际购物中心、久光百货等9幢“亿元税收”商务楼。上述商务楼目前已聚集1200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并入驻8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投资公司等。
2008年该商务区将依托区位优势和楼字经济特色,加快南京路功能提升和商业品牌调整。在优化产业结构基础上完善区域功能和形象,目的是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3)卢湾淮海中路国际时尚商务区
该商务区由“核心区”太平桥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及其部分周边道路组成,占地52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30万平方米。
太平桥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目前初步实现“一、二、三”功能格局,即“一个中心”———太平桥绿地;“两大功能片区”———北片商业娱乐办公综合区、南片高档居住区;“两条商业轴”———东、西两侧南北向的商业步行衔;“三条绿轴”———复兴中路、顺昌路、建国东路。未来在“核心区”向外扩展的基础上,将结合世博会的举办进一步拓展区域离岸经济的各类服务功能。
(4)青浦赵巷商业商务区
该商务区位于青浦区东部、318国道、A9高速公路和沪青平公路的交汇点,首期规划范围为1.5平方公里,是上海连接江浙两省的重要节点。
商务区的建设目标是:发展成为集商业零售业、批发业、展示交易业、文化休闲娱乐业、宾馆业、商业办公楼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集群化现代商业组织模式的集聚区。
(5)杨浦大连路创意产业服务区
大连路创意产业服务区主要是以大连路“海上海”项目为主体,并结合其衍生区形成的一个能集聚现代创意设计产业的新型园区。
该现代产业服务区主要以科技产业为支撑;以科技商务、科技办公为产业主体;以中介服务为特色,集聚多家国内外科技公司总部、研发和采购中心,形成一个高起点、综合性的创意产业服务链。目前,该服务区已吸引包括西门子华东总部在内的众多国际著名企业入驻。目前,“海上海”的衍生区域“海东海”和“海南海”等项目已经启动。上述新型项目将结合轨道交通8号线走向和站点设置进行合理开发,目的是进一步集聚和优化整个创意产业服务区功能形象。
(6)漕河泾高新科技产业服务区
该产业服务区位于漕河泾开发区中心位置,总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整个集聚区将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完成框架建设,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形成规模效应。
以漕河泾开发区为立足点,集聚区建立起“四个平台”:一是总部经济平台,集聚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及研发、技术、管理、采购、销售、营运、结算中心等;二是研发设计平台,集聚一批软硬件产品、工程、工业以及系统集成设计等项目;三是创新孵化平台,集聚一批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专业孵化器;四是综合服务平台,集聚一批为上述平台提供综合配套服务的项目。
在建立“平台”的基础上,集聚区将引进一批科技研发与服务、科技中介、商品检验检测、质量和技术监督检测、信息服务以及科技产品和技术交易等项目,形成具有开发区特色的高附加值服务业的比较优势,从而推动开发区向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和提升。
(7)外滩-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目前最引人注目的项目是规模达到38万平方米的“世纪大都会”,该项目将成为上海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中的标志性建筑。项目地块位于浦东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核心区,是集商务、商业、酒店、文化娱乐设施为一体的综合型楼宇,由和记黄埔、陆家嘴集团、百联集团联合开发。
(8)世博-花木国际会展集聚区
该集聚区是以新国际博览中心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功能定位为会展配套、商业、商务、宾馆设施等。“十一五”期间将着力推进世博园展馆及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力争成为全国乃至环太平洋地区著名的国际文化交流、商务办公、会展旅游集聚区之一,整个服务业集聚区将于2010年投入使用。
目前周边多个商务商业及酒店配套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发和建设,总规划面积34万平方米。其中有梅花路商业街、芳甸路永达大厦、证大喜马拉雅中心、世纪花园办公楼等。
(9)张江高科技创意文化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
该服务业集聚区重点为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信息产业和重点科技研发总部等提供全方位服务。
目前该集聚区内重点项目是“创意大厦”,共分三期开发。一期总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已有38家企业入驻,涉及动漫、影视制作、设计、网络游戏、多媒体等多个行业;二期规划面积约2.5万平方米,拟建国内首个动漫博物馆和动漫影院;三期作为核心区域位于张江中区东南部教育区内,规划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主要用于企业孵化园区、研发办公场地以及艺术类院校的建设。
(10)宝山钢铁物流商务区
该商务区位于宝山区友谊路以南,铁山路以东,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20亿元人民币,争取3-5年时间内建设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一大特色共同市场。建成后,该商务区预计每年完成1000亿元销售额、实现10亿元税收,并提供1.2万个就业岗位。
该商务区发展目标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打造钢铁商贸平台,吸引全国乃至全球钢铁交易市场、大型生产厂商及贸易商到此交流和开展贸易。具体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通过网络平台开展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交易及加工配送的属地化;二是通过产业集群效应实现产品供应商、贸易商、用户的直接联动,并形成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的场内运行机制。
(11)普陀长风生态商务区
该商务区东起长风公园,南至苏州河;北以金沙江路为界,西至真北路中环线。规划开发土地面积220公顷,开发建筑总量为319万平方米。商务区自2005年启动,预计2010年基本建成。
商务区分为现代服务区、配套高尚居住区和公建配套区三大区域,功能分别为生态商务港、时尚娱乐圈和创意产业群。商务区的核心区域内拥有以下重点项目:11幢高级办公楼;十余幢沿苏州河排列的独幢式低密度企业总部大楼,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一个具有国际水准、主题独特、以室内活动为主体的高科技娱乐中心;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集购物、餐饮、影视功能于一体的中高档商业设施;两座由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联合投资管理的五星级酒店以及一座会展中心等。
3)人才短缺制约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
当前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诸多瓶颈,其中最主要的限制因素之一就是人才供给不足,尤其是领军人才严重缺乏。
与制造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属于知识型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大,且偏重于经济、商务、管理等学科。目前,上海的高端服务业人才供给不足,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
造成高端服务业人才缺乏的原因包括:现有的教育体系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知识型人才后备队伍比较薄弱;高端服务业有知识门槛,传统行业的人才难以在短期内逾越;高端服务业比较容易形成垄断,会扼杀一些具有生命力的中小企业及相关人才;高端服务业对外开放还有限制,人才引进存在障碍。
上海应大力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要推进教育改革,为现代服务业高层次人才搭建继续教育平台。同时,鼓励人才流动,不断完善有助于领军人才成长的职业流动机制。
3、江苏省
江苏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江苏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2008年江苏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左右。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0 %、12.9%和12.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近4万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超过5700美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9∶55.0∶38.1。
第四节 重点服务业区域分析
1、中关村
从北京海淀区的电子一条街起源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如今已经成为具有较强优势的“一区多园多基地”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7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有高新技术企业20339家,工业总产值4077.6亿元,利润总额733.8亿元,出口创汇151.2亿美元。目前,中关村的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迅速,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集群化发展态势初步显现、产业关联带动效应明显。
1、区位优势明显
中关村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园区内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39所,在校大学生约40万人,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213家。以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其中台式PC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笔记本电脑达到25%以上,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业占全国三分之一,软件出口占全国总额二分之一。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迅速,占园区经济总量的45%,带动了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结合中关村园区的资源优势、产业发展趋势以及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联度等特点,中关村园区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领域是信息服务业和科技研发服务业。与制造业相比,高技术服务业有着更强的增值性。随着新技术革命、国际分工的深化、制造业国际网络的逐步形成,不断催生出新型的服务业态,如研发设计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医药研发外包等,这些产业和企业在园区逐渐集聚,发展潜力巨大。中关村的北大方正、书生、超星、中文在线四大公司,通过对全国570家图书出版社、120多万种图书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已占据国内电子图书领域90%以上的市场份额。
目前中关村的专业园区有中关村软件园、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和北京数字娱乐产业基地等。产业关联带动效应则主要表现在高技术服务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上,如网络游戏对通信、IT产业、媒体和出版等产业的带动作用,数字电视对通信、IT产业、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带动作用。
2、步入快速发展期
近年来,依托中关村科技园区雄厚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信息服务业步入快速发展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逐步显现。目前在空间信息服务、数字音视频、数字出版、软件外包、电子商务、增值服务、动漫游戏等七个领域聚集了一批领军企业,并形成产业链。2007年,园区生产性服务业总收入3671.3亿元,其中信息服务业总收入1932亿元,研发服务业总收入1377亿元。
园区信息服务业产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技术水平和层次进一步提升,带动高技术产业内涵性增长,重点领域企业实力突出。段宏伟告诉记者,信息服务业具备高技术、高附加值特点,属于新兴产业,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带动作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一些重点企业,如联想、神州数码、方正、大唐电信、书生科技等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加大了研发创新的力度,形成了包括闪联关键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数字出版技术等一批对信息服务业具有关键作用的技术成果。随着中关村信息服务业整体快速发展,在技术创新、行业资源整合、市场拓展等方面对行业创新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从未来发展趋势上看,随着若干大型制造业项目的先后投产,其信息服务需求将对中关村信息服务业产生积极带动,从长期发展看,信息服务业稳定增长的势头将继续保持,其在园区总收入中的比重也将逐步提升。
3、金融街
目前,金融街的1500家企业和机构所管理的总资产数额已达到18万亿元,平均每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产生的税收高达3万元人民币.
尽管北京金融街占地仅有1平方公里,但却汇集了金融、电信、电力、保险、咨询等产业的1500多家企业:从我国最高金融监管机构的“一行三会”(人民银行总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三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两大中央结算中心(中央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到高盛、摩根、UBS等众多全球著名金融巨头。
北京市政府已经批准金融街西扩。由于“西扩”方案涉及的拆迁难度较大,因此需要等待的时间长度可想而知。但是它至少显示了政府部门的决心,表示了政府对金融街现有发展状况的认可。
经过15年的发展,金融街已经从一家区域性房产开发商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最具价值的商务地产综合发展商之一,其开发项目已遍及北京、天津、南昌、重庆、惠州等多个大中型城市,涉及写字楼、酒店、公寓、商业等多种商务业态。
虽然在房地产市场开始不景气的情况下,持续开发房地产,可能会有一定的风险,但金融街控股的主力业务板块是商务地产,而商务地产项目往往是政府宏观政策调控的“避风港”。事实证明,他们的项目在销售和租赁与经营上,一直都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势头。
2008年1月,金融街公开增发成功,募集82亿元现金。7月29日,金融街又发布公告称,将发行不超过56亿元的公司债以及10亿元短期融资券。充足的现金,为金融街下一步的全国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目前,已有法国兴业银行、瑞士银行、摩根大通等21家外资金融机构入驻北京金融街,使北京金融街成为北京市金融机构聚集密度最高的地区。目前,金融街的1500家企业和机构所管理的总资产数额已达到18万亿元,2007年,这1平方公里实现三级税收858.6亿元,占北京市三级税收总额的19.3%,平均每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产生的税收高达3万元人民币。
4、奥林匹克中心区
奥运体育文化中心区区域已经发展起比较成熟的旅游会展、特色餐饮、体育健身等产业,今后将连接奥运公园核心区,着力发展体育会展、文化休闲、生态旅游等,打造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区。
奥运中心区位于北京市北部,东西紧邻八达岭高速公路和京承高速公路,南接北三环。随着区内可开发土地的逐渐减少,奥运中心区所含板块也不断扩展,目前包括:亚运村板块、奥运村板块、奥运东部板块、西三旗板块、立水桥板块。2008年8月奥运会的举行使北京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也对北京房地产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作为奥运主场馆所在地的奥运中心区板块,也借奥运东风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
目前奥运中心区商业配套比较完善,龙德广场、家乐福超市、百安居、上品折扣亚运村店、第五大道、华汇北辰超市等差异化的商业配套为不同消费能力的居民提供了门类较为齐全的消费场所。而奥运的承办引发人群聚集效应,奥运中心区未来的消费潜力被看好,这种人群聚集效应正是商业开发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再加上区域市政设施在此次重大赛事推动下进一步完善,都为区域此后商业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未来的奥运中心区毫无疑问会成为另一个大型的商业繁华地段。
从这几年区域交通环境变化来看,奥运中心区在奥运前已初步实现了立体化交通的布局。新近开通的10号线与地铁5号线在区域内彼此衔接,加上奥运支线的开通,使得奥运中心区成为了北京北部重要的地铁枢纽。同时,公路交通也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包括区域内的城市快速公交路线和北苑路、安立路、林萃路、北辰西路、铁路环北路、立水桥西路、中滩村南三街等城市联络线以及京承、八达岭两条高速路线。略……
上一篇 : 有色金属工业项目市场分析
下一篇 : CT机行业项目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