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纵横

中经纵横

当前位置>中经研究 >

转移因子产品项目市场分析

发布时间 2019-01-18 08:43:16 来源:中经纵横

第一节 产品定义、性能及应用特点


1、定义


转移因子——TransFerFactor(TF),又称传输因子,国际翻译上习惯译为传输因子,由具有细胞性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产生。它们运送父淋巴细胞的抗原特异细胞性免疫(迟发性过敏反应)到未暴露或原生的淋巴细胞。


2、概念


本品是从健康人白细胞中提取制得的一种多核苷酸和多肽小分子物质,为细胞免疫促进剂。具有能获得共体样的特异和非特异的细胞免疫功能,并能促进释放干扰素。


转移因子携带有致敏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信息,能够将特异性免疫信息递呈给受体淋巴细胞,使受体无活性的淋巴细胞转变为特异性致敏淋巴细胞,从而激发受体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转移因子具有广泛的免疫学调节活性,一方面可诱导免疫细胞活化,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将特异性免疫能力传递到其他动物,激发动物产生特异性免疫。


转移因子是小分子物质,不会被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分解,也不会被胃酸破坏,可以口服。无毒副作用,无过敏反应,无抗原性。使用剂量小,起效快,药效持续时间长。


3、分类


一般分为两类:


1)特异性TF


从某种疾病康复者或者治愈者中提取的。


2)非特异性TF


从健康人的淋巴细胞中提取,如移动抑制因子。


4、应用


临床用于免疫缺陷的病人,如细菌性或霉菌性感染、病毒性带状疱疹、乙肝、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对恶性肿瘤可作为辅助治疗剂。


第二节 发展历程


早在1942年,一位免疫学家名叫Landsteiner,他发现用活的、致敏的,也就是具有免疫活性的细胞,注射给免疫反应阴性的人这些无免疫反应的受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即转变为免疫反应阳性。1955年,另一位免疫学家Lawrence在进行相同的实验研究时,他用完整的白细胞转输给另一位无细胞免疫性的人,在进行这种被动转移免疫性时,他注意到应用无活性的白细胞也同样能够被动转移细胞免疫性。后来,他进一步追踪这种有趣的现象,他将致敏的白细胞破碎成细胞匀浆,再进行原来所做的被动转移细胞免疫性实验。他将破碎的白细胞匀浆装入一个十分薄的透析袋里,并把它浸在生理盐液中,他是想通过透析袋薄膜的微孔去除无关的杂质分子,让它流出到透析袋的外液,可是事与愿违,他发现能够转移细胞免疫性的物质竟存在于透析袋外的液体中,而不在透析袋内的液体中,后来他将这种透析外液浓缩后,发现这种透析液不但能够转移供血者所特有的皮肤试验的反应性,而且也增强了白细胞提取物的免疫活性,因此Lawrence将这种白细胞匀浆中存在的并能转移细胞免疫活性的分子称为转移因子,英文名称为TransFerFactor,简称TF。略……


第三节 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2008年我国经济运行分析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3%,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6%,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1%,下降0.3个百分点。


1、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


2004-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2、国内市场销售增长较快,城乡消费旺盛。


2004-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8.9%。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9%,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7%,生活资料价格上涨4.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5%。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4.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0.3%。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6.5%,其中新建住宅价格上涨7.1%,二手住宅价格上涨6.2%;房屋租赁价格上涨1.4%。


2004-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3、进出口全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四季度增速回落较多。


200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美元


(二)2008年中国经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分析


1、由于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这些因素是中国免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2、但是,中国金融资产在美国的实际损失预计也是巨大的,具体数字有待今后的时间来检验和消化;(如中投对大摩、黑石、货币基金的投资损失惨重,各大银行持有的次贷及雷曼债券损失也将是巨大的,这从平安90%的巨大投资损失可以看到)


3、中国虽然没有在金融上遭受严重危机的冲击,但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也是严峻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高度化、中国长期以来用外需来支持经济的发展模式等,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一枝独秀。


4、世界巨头的危机靠他们自己是无法消化的,例如美国7000亿美金的救市资金肯定不会自己全部买单,中国势必会成为最终的买单一族,只是买单多少的问题而已;


5、中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试图用启动强大的内需来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经济影响,但为时太晚,长期的外需拉动型经济岂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而且中国面临着通胀、通缩、滞胀的三重威胁,势必使中国的政策制定较为艰难,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但是,现在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已经改变,即使连续降息也难以在短期拉动内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甚至短期衰退都是可能的。


二、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方向的转变


继美国、欧元区、日本等西方主要经济体确认经济陷入衰退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报告称,08、09两年中国经济增速仍有望达到9.7%和9.3%。尽管出口增长放缓,但受投资和消费稳定增长推动,中国经济仍将保持活力。


在经受国际金融海啸冲击和国内特大自然灾害影响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外贸依存度超过60%的国家,能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足以说明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及时有效。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一年来,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经历了迅速而大幅度的调整: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扩内需”。


1、年初“双防”政策: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


08年年初,中国经济已连续5年以高于10%的速度加速增长,并在2006年突破11%,去年达到11.9%,经济增长有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


为消除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和存在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去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08年的宏观调控任务: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正是着眼于“双防”的目标,我国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财政支出要重点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彭兴韵认为,提出防通胀,就是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物价水平相对稳定本身就是经济平稳增长和投资稳定的一个外在条件。


由于采取了上述宏观调控措施,中国物价水平从今年5月份开始呈现出涨幅走低的趋势,保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大局的稳定。


2、年中“一保一控”:保增长抑通胀


08年年初,南方地区出现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次贷危机不断加深,对中国出口、金融领域的影响逐步显现,国内许多外向型出口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出口持续出现下滑势头。


08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GDP同比增长10.4%,比去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7.9%。这表明“防过热”已见效,但物价涨幅较高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7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任务: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即“一保一控”。


为缓解纺织企业的困难、稳定出口、保障就业,7月31日,财政部等部门宣布自今年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


8月初,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随后,央行又决定从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


中国经济前三季度同比增长9.9%,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对此,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速为9.8%,如果考虑到今年中国经济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这一成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


3、“保增长”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升级为世界金融危机,西方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的风险不断加大,国内房地产、钢铁、汽车等重要支柱产业产销大幅度下滑。保证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10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外贸等政策措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4、此后,国家出台了一揽子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措施:


——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村消费,扩大内需。国家发展改革委10月20日宣布,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其中包括全力组织开展主要农产品收购,较大幅度提高2009年生产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较大幅度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


——为增加投资,扩大内需,10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核准了公路、机场、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建设项目,决定加快南水北调中、东线一期工程建设进度。


同日,为稳定出口,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宣布,从今年11月1日起,适当调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次日,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财政部宣布,将加大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救济、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保障民生投入力度,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


为稳定房地产市场,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宣布对个人住房交易环节的税收政策作出调整,降低住房交易税费;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和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


10月25日,温家宝总理表示,中国已经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放在了首要位置,同时兼顾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5、财政货币政策大转向力保经济平稳增长


随着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和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经济出现衰退,外需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进一步扩大内需就成为中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所在。


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同时公布了今后两年总额达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明确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


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决定出台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四项实施措施。


11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6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帮助轻纺企业克服困难,渡过难关。


6、一周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大幅度降息,调整幅度创11年之最。


1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12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部署了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9项政策措施。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各地区、各部门均快速启动和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四季度1000亿元中央投资已大体落实到项目,这些项目在今后两年中大约需要4万亿元投资,据发展改革委测算,大体可以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


此外,地方政府扩大内需的投资计划相继出台。略……


第四节 上游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1、畜牧业


2008年以来,畜牧业生产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生猪生产快速恢复,奶牛家禽效益回暖,产品供应稳定充足,工业饲料同步增长。据行业统计,上半年全国肉类总产量为3515万吨,同比增长3.2%;奶类产量为1915万吨,同比增长11.5%;禽蛋产量1340万吨,同比增长6.4%。


2008上半年,生猪生产迅速恢复,市场价格相对平稳,养殖效益持续看好,生产方式转变明显加快。据农业部对20个重点省份的1800个规模场和1800个散养户的跟踪监测,6月底生猪存栏同比增长10.6%,出栏同比增长4.8%,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增幅超过20%。


生猪产品价格先涨后跌,2月份以来猪肉价格已连续20周小幅下降,比最高价下降了9.2%,总体来看保持相对平稳态势。年初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南方部分省区,生猪生产已全面恢复。目前,四川、甘肃、陕西和重庆4省市生猪产品价格稳中有降,当地市场供应稳定。


随着能繁母猪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和标准化规模养殖等扶持政策的落实,生猪生产恢复发展的势头仍然向好。从母猪的生产周期看,能繁母猪补栏的持续增加,四季度子猪供应偏紧的状况将会得到缓解。由于饲料、人工、水电等费用大幅上涨,今后一段时期内生猪产品价格仍将维持较高水平。


家禽生产保持平稳增长。从2007年10月份开始,受蛋鸡存栏数量增加的影响,鸡蛋价格开始持续小幅下滑,养殖户出现亏损。今年4月份以来,鸡蛋价格有所回升。据农业部监测,6月份第4周全国批发市场平均蛋价为6.68元/千克,同比增长4%,已接近成本价,农民亏损较上月减少,山东等地开始略有盈利,各地养殖户补栏基本稳定,鸡蛋市场供应较为充足。总的看,近期蛋鸡适当淘汰对市场的调节效果已经显现,加之夏季肉类消费减少,鸡蛋消费相应增加,蛋鸡价格逐步回升,短期内鸡蛋价格不会有大的波动。肉鸡产销两旺,养殖效益看好。预计上半年家禽存栏50亿只,同比增长2%;出栏53亿只,同比增长8.2%。


但是,由于饲养成本快速上升,肉牛比较效益低的问题逐渐显现,肉牛存栏出现下降,屠宰牛源供应不足,养殖户增养母牛积极性不高。预计上半年全国肉牛存栏同比下降3%,出栏下降1.3%。据农业部4月份对240个行政村的监测,养牛户数比上月下降了2.1%;存栏肉牛比上月下降7.8%。今年以来牛肉价格持续上涨,5月份全国牛肉平均价格为31.7元/千克,同比增长56.5%,架子牛养殖效益较高。但母牛饲养效益仍偏低。农民饲养一头母牛的年毛收入仅约1000元。基础母牛存栏下降将会影响肉牛产业发展后劲,是当前肉牛养殖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在奶牛生产方面,由于国家有关奶业扶持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今年上半年原料奶价格涨幅明显,养殖效益下滑逐步得到缓解,奶牛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势头。预计今年上半年奶牛存栏1435万头,同比增长8.3%。进入5月下旬以来,北方奶业主产区原料奶收购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下降,6月底价格比2月下旬最高价格下降了9.9%。价格的回落对奶业生产稳定发展构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总体来看,全国原料奶价格下降属于季节性调整,目前主产省份奶农交售价格还处在合理范围之内。


上半年,在养殖业加快恢复发展的带动下,饲料工业产量快速增长。预计上半年全国饲料总产量5900万吨,同比增长11.2%。其中配合饲料4540万吨,同比增长13.3%;浓缩饲料1120万吨,同比增长4.5%;添加剂预混合饲料240万吨,同比增长5.9%。


2、免疫病治疗药物


近10年世界用于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药物年平均增长率为8%左右,从1995年的195亿美元增长到2000肥年的425亿美元。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药物,在1996-2000年期间的年平均增长率约10%。而针对免疫能力低下的治疗药物的市场销售则从1991年的2.3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25亿美元以上,艾滋病的治疗药物在该类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五节 下游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1、医药行业


随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面推进,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出台实施,国内医药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逐渐显现,有力地推动医药工业的快速发展。受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2008年全年医药工业的增长势头出现一定程度回落,但仍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生产、销售平稳增长,出口保持较快增速,效益增幅虽高位回落,但仍保持较快水平,整体效益情况良好。


一、总体情况及分析


(一)产销持续稳步增长


生产:1~12月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666.8亿元,同比增长25.7%,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23.1%)2.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4%,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12.9%)4.5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原料药和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1853.9和2336亿元,同比各增长23.2%和23.9%;中成药制造业和中药饮片加工业分别完成1779.4和410.4亿元,同比各增长21.2%和32.8%;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完成768.7亿元,同比增长30.6%;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和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分别完成754.1和394.4亿元,同比各增长31.4%和39.5%。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中药饮片加工、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和生物生化制品制造4个分行业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制造3个分行业增速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


销售:1~12实现销售产值8253.6亿元,同比增长26.5%。其中,化学原料药和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分别完成1756和2219亿元,同比各增长22.6%和25.8%;中成药制造业和中药饮片加工业分别完成1676和394.8亿元,同比各增长22.1%和33.6%;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完成738.4亿元,同比增长31.8%;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和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分别完成734.3和383.7亿元,同比各增长31.3%和39.1%。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中药饮片加工、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和生物生化制品制造4个分行业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化学药品制剂、化学原料药和中成药制造3个分行业增速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


产销率:1~12月全行业平均产销率95.2%,较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化学药品制剂、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和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的产销率较上年同期分别提高1.42、0.59、0.74和0.85个百分点,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和化学原料药业的产销率较上年同期下降0.08、0.26和0.45个百分点。


(二)效益增幅高位回落


1~11月实现利润总额708.9亿元,同比增长达到28.4%,增幅呈现逐季回落的态势,比1~8月份下降10.5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4.9%)23.5个百分点,增长幅度高居十二大工业行业的第二位。其中,化学原料药和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分别实现利润135.9和216.1亿元,同比各增长49.5%和36%;中成药制造业和中药饮片加工业分别实现利润145.2和19.5亿元,同比各增长7.7%和33.7%;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76.9亿元,同比增长21.8%;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和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分别实现利润63.6和26.6亿元,同比各增长21.1%和49.6%。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和中药饮片加工4个分行业利润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生物生化制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和中成药制造3个分行业利润增速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


1~11月亏损企业1445家,行业亏损面为21.1%;累计亏损额41.8亿元,同比增长10.3%。


(三)出口保持较快增速


1~12月医药产品出口总额319.7亿美元,同比增长30%。其中,西药原料出口175.8亿美元,同比增长29.6%,医疗器械类产品出口110.7亿美元,同比增长31.5%,西成药出口11.1亿美元,同比增长41.8%,生化药出口9.0亿美元,同比增长39.7%,植物提取物出口5.3亿美元,同比增长11.1%,中成药出口1.71亿美元,同比增长11.1%,中药材及饮片出口5.21亿美元,同比增长8.7%。


(四)投资增幅放缓


1~11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28.1亿元,同比增长26%,增幅较1~8月回落4.5个百分点,落后全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平均水平(32.2%)6.2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医药出口波动较大


11月份,我国医药产品出口单月同比增幅由10月份的32.9%陡降至5.4%,环比增幅从9月份开始呈现负增长,与10月份相比,11月份环比增幅下降6.2%。奥运会后,我国医药产品出口订单明显减少。造成订单减少的原因,一是奥运会前因环保控制、危险品限运等原因,市场普遍预计原料药供应偏紧,客户大量囤货,奥运会后需要一段时间消化,以至订单减少;二是上半年原材料大幅涨价,劳动力、能源成本大幅增加,引起产品出口价格上涨过快,下半年随着石油等原材料大幅降价,市场观望气氛较浓,等待出口产品价格的回调;三是金融危机造成的资金紧张、货币贬值影响了部分客户的购买力和储备数量,这也造成短期内出口订单的明显下降。


进入12月份,医药产品出口增势重新恢复,与2007年同期比较,除西药原料、中药材及饮片持平外,其余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


(二)中药材价格上涨,中成药盈利压力较大


2006年以来,中药材原料价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对下游的中成药行业形成很大的成本压力,导致中成药行业出现效益增长明显落后于产值增长的不利局面。2008年11月开始中药材价格开始回落,中成药的成本压力有所缓解,但在整体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背景下,中药材价格的走低,有可能会影响到2009年下半年及2010年中药材的供应。


(三)影响行业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


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创新能力弱,自主创新和高附加值产品匮乏。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国际竞争力不强,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大等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产业集中度低,赢利能力不强。多、小、散、低的局面尚未彻底改变,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大型企业仅占全部企业数量1.83%。内资企业占全部企业数量80%,利润总额只占全行业的61.86,赢利能力明显低于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


三、2009年发展趋势


2009年,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深化改革推动下,国内医药市场需求依然旺盛,拉动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仍未改变,医药行业仍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但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医药出口面临挑战。


(一)产销继续较快增长


国内市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在即将出台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国内医药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我国医药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尽管受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由于医药市场的刚性需求较大,2009年全球医药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对我国医药产品的需求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的优势产品在短期内不会被其他国家的产品所替代。预计,2009年2月份以后医药出口订单会进一步恢复,因2008年上半年医药出口增幅较大,2009年上半年出口额同比有可能下降,考虑到国际市场的发展和对我国医药产品需求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以及我国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出口发展政策的实施,全年医药产品出口增幅能够保持在15%以上水平。


综合以上分析,预计,2009年我国医药行业生产、销售有望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产销增长率将保持在20%左右。


(二)效益水平在调整中保持较快增长


随着《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医药政策和标准的提高,行业优胜劣汰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加速产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在实施医药技术改造专项,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适时提高出口商品的退税率等产业政策的积极推动下,2009年我国医药行业效益增幅预计为20%。


2、医药零售业


随着我国加入WTO,为迎接医药领域更大的压力与挑战,我国政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大力推进医药流通体制改革,使全国的医药零售业出现空前的投资热潮,现有落后的医药流通格局在不断改变。业界人士分析认为,在我国允许外国医药商业进入本土之前,国内医药零售业将呈现以下八大发展特点。


一、新税收政策呼之欲出


目前,我国医药零售业存在着两大问题,即区域封锁和不规范连锁甚至连而不锁,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财税体制的不合理。据介绍,国内现有经营业绩较好的连锁企业,其缴纳所得税和增值税的比例约为1:5~1:6左右。由于增值税是共享税,地方政府只得到25%,所得税占地方政府实际所得增值税的80%左右。受经济利益诱惑,一些地方政府不愿让外地企业进入,故现行的税收政策亟待调整。据悉,国家经贸委为加快我国商业连锁企业发展,正在会同财政、税务等部门研究连锁企业所得税如何向分店所在地适当转移的问题。这一举措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医药连锁企业在跨地域经营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


二、地方保护主义樊篱将被拆除


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多次表示鼓励零售连锁药店向全国扩张,但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地区割据与地方保护还根深蒂固,零售药业要想跨区域连锁,当地政府总是以种种理由加以限制。如有的以稳定为借口,要求连锁药店将当地亏损医药企业捆绑带上,否则就不同意开店;有的对跨区域连锁药店明令禁止,或以垂直管理未到位为由,不予办理等。因此,拆除地方保护主义的樊篱,能很好地促进医药连锁企业的跨区域发展,同时,促使医药行业专业化物流配送中心产生,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区域连锁。


三、产权主体将走向多元化


目前,我国现有的零售药店虽然存在多种所有制成分,但由于大部分是由原来的国有零售药店改造而成,虽然实行了专业化经营,但在管理机制上仍未摆脱固有的模式,经营者和管理者与企业没有形成资产与利益的共同体,企业内部未形成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企业发展缺乏原动力。因此,尽快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机制问题,是医药连锁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市场竞争趋向理性


以低价引诱消费者,刺激购买欲望,是近年医药市场竞争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是,这种价格比拼其实是最简单、最低劣的方法。在有关方面对这种不正当方式进行干预、制止的同时,经营者更应进行自我约束,并将重点放在服务方面,以服务取胜,赢得顾客,赢得市场。


五、物流建设将成投资热点


零售企业无区域型配送中心,就不可能实现跨地区连锁经营。如英国的零售连锁企业所拥有的配送中心的数量为企业本身数量的5倍,即每个企业几乎有20个配送中心。因此,建设大型的物流中心势在必行,亦是我国流通环节中新一轮的投资热点。


六、差异化经营日益突显


连锁经营业态是目前药品零售业中极具优势的业态,故不仅业界企业争先恐后地开设连锁店,而且众多外行业企业也将投资方向转向了药品零售连锁经营。由此可以预见,今后几年的零售市场容量的扩张速度将落后于药店增长的速度,最终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加入WTO后,我国药品连锁经营企业要想具有外企无可比拟的优势,就必须力戒低水平重复,应以创新来实现差异化经营,在组织结构、经营机制、商业类别、网点布局、服务方式、竞争手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地创新。


七、农村市场商机无限


国内现有300多家药品连锁企业,5000余个连锁零售分店,50家首批跨省市区连锁经营企业,均分布在各大中城市的大街小巷,而占全国总人口80%左右的广阔的农村药品市场几乎成了药店的空白点。其实,连锁药店进军乡村已是大势所趋。其一,广大区县乡镇渴求规范药店和放心药品。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的农村药品供应体系被打破,一些县级国有医药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因观念守旧、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而濒临倒闭,农村乡镇的药品供应出现了断层、脱节,造成假劣药品泛滥,农村人民的生命健康难以保障。其次,城里的生意越来越难做。药店稠密所带来的恶性价格竞争,使得药店在城市的经营成本高涨,利润下降,而进入农村药市却是一条低成本扩张的捷径。乡村门面租金低廉,单从场地租金计算,就可节约可观的费用,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


八、行业整合浮出水面。我国现有医药经营企业及其网点14万多个,各大城市的药店数量已基本饱和,但同时存在着数量多、规模小、运营成本高、总体效益低等突出问题。今后一段时期,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药监部门要淘汰25%左右不合规定的企业,鼓励企业兼并、联合、重组,让药品经营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医药零售的毛利将逐步下降,行业整合已开始初露端倪。而经过行业整合的医药连锁企业的零售利润会有所回升,市场最终将形成少数大的连锁经营商。医药连锁市场上,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经营企业,无论是国际巨头还是国内企业,都将会逐渐出现融合的趋势。略……

上一篇 : 燃气生产和供应行业项目市场分析

下一篇 : 特钢行业项目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