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经研究 >
冷鲜牛肉项目市场分析
发布时间 2019-01-03 09:20:35 来源:中经纵横
第一节 产品定义、性能及应用特点
冷鲜牛肉即消费者在超市或者专卖店内看到放在冷藏柜里的鲜牛肉(软软的,并非冰冻),是严格执行兽医检疫制度,对屠宰后的牛胴体迅速进行冷却处理,使胴体温度(以后腿肉中心为测量点)在24小时内降为0-4℃,并在后续加工、流通和销售过程中始终保持0-4℃范围内的生鲜肉。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推广冷鲜肉,在其目前消费的生鲜肉中,冷鲜肉已占到90%左右。
冷鲜牛肉克服了热鲜牛肉(挂钩肉)在品质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始终处于低温控制下,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被抑制,肉毒梭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菌分泌毒素的速度大大降低。另外,冷鲜牛肉经历了较为充分的成熟过程(排酸),质地柔软有弹性,汁液流失少,口感好,滋味鲜美。
1、安全系数高
冷鲜牛肉从原料检疫、屠宰、快冷分割到剔骨、包装、运输、贮藏、销售的全过程始终处于严格监控下,防止了可能的污染发生。屠宰后,产品一直保持在0-4℃的低温下,这一方式,不仅大大降低了初始菌数,而且由于一直处于低温下,其卫生品质显著提高。
热鲜肉(挂钩肉)通常为凌晨宰杀,清早上市,不经过任何降温处理。虽然在屠宰加工后已经卫生检验合格,但在从加工到零售的过程中,热鲜肉(挂钩肉)不免要受到空气、昆虫、运输车和包装等多方面污染,而且在这些过程中肉的温度较高,细菌容易大量增殖,无法保证肉的食用安全性。
2、营养价值高
冷鲜牛肉遵循肉类生物化学基本规律,在适宜温度下,使屠体有序完成了尸僵、解僵、软化和成熟这一过程,肌肉蛋白质正常降解,肌肉排酸软化,嫩度明显提高,非常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且因其未经冻结,食用前无须解冻,不会产生营养流失,克服了冻结肉的这一营养缺陷。除此之外,低温还减缓了冷鲜肉中脂质的氧化速度,减少了醛、酮等小分子异味物的生成,并防止其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
3、感官舒适性高
冷鲜牛肉在规定的保质期内色泽鲜艳,肌红蛋白不会褐变,此与热鲜肉(挂钩肉)无异,且肉质更为柔软。因其在低温下逐渐成熟,某些化学成分和降解形成的多种小分子化合物的积累,使冷鲜肉的风味明显改善。因此实际上冷鲜牛肉比热鲜肉(挂钩肉)更鲜更美味。
第二节 冷鲜牛肉发展历程
冷鲜牛肉一方面经历了较充分的冷却过程(当后腿中心温度低于摄氏4度时,即认为冷却完成),也是牛肉的成熟过程(排酸过程),使牛肉由僵直变得柔软,持水性增强,牛肉质变得细嫩,滋味变得鲜美;另一方面,牛肉的PH值有所下降,显示一定的酸度,在联合冷却温度的作用下,就可有效抑制牛肉中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保障食用安全。
“冷鲜牛肉”用最先进的冷鲜牛肉分割生产线成套设备和生产技术,采用机械化自动流水线作业,在温度为10℃的低温环境下对冷鲜牛肉进行分割加工,生产各种规格品种小包装分割牛肉。产品严格按照HACCP标准把关,在运输、销售场地和器具上均进行严格的卫生消毒,采用冷藏车进行冷链配送,整个生产及暂存、运输过程都保持在冷链状态,极大限度地保持生鲜牛肉品的生鲜度,延长牛肉品的成熟期,同时避免了牛肉品在生产、暂存和运输过程中发生“二次污染”,整个生产过程形成了冷链加工、冷链运输、冷链销售。
从欧美牛肉食品的发展来看,未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大发展,牛肉食品行业的小环境也将逐步改善,小包装冷鲜牛肉将不在是特殊名词,会成为如桶装水、方便面等商品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略……
第三节 产品原材料市场行情现状分析
一、2008-2014年产品原材料价格调查
图表62010-2014年4月我国肉牛行业平均价格情况
二、2014-2018年产品原材料价格走势预测
图表72014-2018年我国肉牛市场价格走势预测情况
三、原材料行情对冷鲜牛肉企业的影响
1、短期影响
肉牛作为生产冷鲜牛肉的主要原材料,其价格涨跌对于冷鲜牛肉生产企业有着较大的影响,一旦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则会对冷鲜牛肉的生产成本直接产生影响,企业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成本,从而在价格的制定上也不得不提高。
2、长期影响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肉牛存栏数的逐渐提升,届时预计我国冷鲜牛肉的价格不会一直保持高姿态,但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产品原材料成本供需敏感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对牛肉品的消费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对生鲜牛肉食品的安全、卫生、营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冻牛肉、热鲜牛肉已经被高质量的低温保鲜牛肉迅速取代。牛肉的生鲜市场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在国内大中城市,超市将迅速取代农贸市场,成为包括牛肉品在内的生鲜食品的流通主渠道。
第四节 产品原材料影响因素的应对策略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城市消费者的认识水平
由于我国长期受食品短缺经济的影响,我国消费者对各类食品的安全性、卫生性及营养性意识较弱。要提高消费者对冷鲜牛肉的认识,必须让消费者了解冷鲜牛肉的优点。首先应该从消费意识入手,以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来帮助广大居民了解认识冷鲜牛肉风味好、嫩度高、安全卫生、易于保藏的特点。提高消费者对冷鲜牛肉在食用价值与质量特点上的认知水平,而不能仅停留在科学研究认识阶段。
2、加强冷链建设,扩大冷鲜牛肉销售区域
冷鲜牛肉的流通、零售现在主要在能提供冷链的超市,但多数居民都为了方便就近在农贸市场购买热鲜肉,这导致冷鲜牛肉的市场难以拓展。若是加强农贸市场与居民小区商店冷链建设,满足消费者对肉类卫生安全性和购买便利的需要,这无疑会为冷却肉发展奠定广泛的市场基础。
3、实施认证制度,为市场提供优质产品
冷鲜牛肉的主要特征是在低温条件下生产、运输、销售、贮藏,而其食用特征如果未经消费很难让消费者觉察到。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缺乏管理的市场混乱条件下,为不法分子提供了造假空间。没有经过冷鲜牛肉生产的严格冷却条件参数控制(冷却时间、冷却空气的温度、湿度的控制),属不合格冷鲜牛肉;有鉴于此,我国应该像实行定点屠宰管理一样,对冷鲜牛肉类生产实施严格的认证管理制度,依靠国家法制权威保证消费者的权益。
4、加大科研力度,推广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
我国的冷鲜牛肉生产尚处于低级利用冷鲜牛肉生产主体技术体系阶段。提高冷鲜牛肉生产主体技术应用水平与普及程度,提高适应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档次化需求的畜禽肉类分级标准应用程度,采用肉类鲜嫩剂与保鲜剂降低冷鲜牛肉生产成本,改进其质量,无疑会极大推动我国冷鲜牛肉的发展。此外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冷鲜牛肉生产的先进技术也会极大提高我国冷鲜牛肉生产的技术水平,促进我国冷鲜牛肉生产的发展。略……
第五节 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我国GDP历史发展情况
201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四季度增长7.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全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
2014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282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7.4%,环比增长1.4%。
统计局表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282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7.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76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7587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62850亿元,增长7.8%。从环比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4%。
二、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发展情况
2013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36528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44056亿元,增长16.3%;民间投资274794亿元,增长23.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3%。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17.9%,中部地区增长22.8%,西部地区增长23.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9241亿元,比上年增长32.5%;第二产业投资184804亿元,增长17.4%;第三产业投资242482亿元,增长21.0%。在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181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采矿业投资14750亿元,增长10.9%;制造业投资147370亿元,增长18.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9744亿元,增长18.4%。全年基础设施(不包括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投资71695亿元,比上年增长21.2%。从到位资金情况看,全年到位资金480381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17.0%,国内贷款增长14.4%,自筹资金增长20.8%,利用外资下降3.7%。全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57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新开工项目389256个,比上年增加66194个。从环比看,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41%。
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6013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4%),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9.4%。房屋新开工面积20120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5%,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增长11.6%。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3055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7.5%。全国商品房销售额81428亿元,增长26.3%,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26.6%。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3881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8%。12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492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2%。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22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国内贷款增长33.1%,自筹资金增长21.3%,利用外资增长32.8%。
2014年1-3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832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3%),增速比1-2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从环比速度看,3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24%。
分产业看,1-3月份,第一产业投资1170亿元,同比增长25.8%,增速比1-2月份加快4.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28254亿元,增长14.7%,增速加快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38898亿元,增长19.6%,增速回落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27894亿元,增长15%,增速加快1.2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投资1500亿元,增长12.1%,增速加快1.9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23582亿元,增长15.2%,增速加快0.1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2812亿元,增长15.1%,增速加快9.6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1-3月份,东部地区投资35264亿元,同比增长16.4%,增速比1-2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17031亿元,增长20.2%,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15579亿元,增长19.1%,增速回落0.9个百分点。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1-3月份,内资企业投资64236亿元,同比增长19%,增速比1-2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港澳台商投资1893亿元,下降2%,1-2月份为增长2.9%;外商投资1976亿元,增长1.7%,增速回落3.5个百分点。
从项目隶属关系看,1-3月份,中央项目投资2989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比1-2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地方项目投资65332亿元,增长17.9%,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
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1-3月份,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521938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比1-2月份回落2.6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55015亿元,增长12.6%,增速回落2.1个百分点。
从到位资金情况看,1-3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95744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比1-2月份回落1.8个百分点。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18.2%,增速比1-2月份加快12.9个百分点;国内贷款增长15.3%,增速加快0.9个百分点;自筹资金增长15.6%,增速回落2.2个百分点;利用外资下降6.2%,降幅缩小3.4个百分点;其他资金下降0.2%,1-2月份为增长7.7%。
三、我国进出口贸易历史发展情况
2013年全年进出口总额416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出口22100亿美元,增长7.9%,进口19503亿美元,增长7.3%。进出口相抵,顺差2597.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进出口219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3%,加工贸易进出口13578亿美元,增长1.0%。出口额中,一般贸易出口10876亿美元,增长10.1%,加工贸易出口8608亿美元,下降0.2%。进口额中,一般贸易进口11097亿美元,增长8.5%,加工贸易进口4970亿美元,增长3.3%。12月份,进出口总额3898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2077亿美元,增长4.3%,进口1821亿美元,增长8.3%。
2014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59022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9659亿美元,同比下降1.0%。其中,出口30025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4913亿美元,下降3.4%;进口28997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4746亿美元,增长1.6%。进出口相抵,顺差1028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167.4亿美元。3月份,进出口总额20314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3325亿美元,同比下降9.0%。其中,出口10392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1701亿美元,下降6.6%;进口9923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1624亿美元,下降11.3%。
四、未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随着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发展内在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将更有望得以实现,也必将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也应看到,除国际经济整体复苏缓慢、不可预测风险因素诸多外,中国经济的回升基础并不稳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风险因素较多。
第一,资金配置扭曲,价格上升。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高于GDP(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社会融资规模快速扩张。但是,金融系统资源错配、期限错配等问题突出,资金链条不断加长,对央行的流动性政策越来越敏感,资金价格攀上新台阶。房地产泡沫和政府债务及隐形政府担保,支持货币信贷的快速扩张,大量新增资金被直接或间接配置到房地产、基础设施等领域,2013年前9个月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高达55.8%,从某种程度上讲,挤出了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第二,房地产市场趋势性分化,风险进一步积累。经过近年来的迅猛发展,房地产市场区域格局发生了趋势性变化。三、四线城市呈现出住房和土地供给“双松”状态。由于住房供给持续增加,人口集聚速度趋缓,三、四线城市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但在现行财政框架下,为了推动市政建设和维持财政平衡,政府仍继续供应土地,导致住房供求关系更加宽松,一些城市开始出现房价下跌泡沫破裂迹象。与此相反,一、二线城市则呈现出住房与土地供给“双紧”状态。由于就业吸纳能力提高和公共服务较为完善,城市规模仍处于持续扩张状态,刚性需求旺盛。但这些城市住房用地占比偏低,土地和住房供给相对不足,价格上涨压力较大,导致泡沫进一步膨胀。这实际上已成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最不可预测的风险点。
第三,产能过剩严重,调整缓慢。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3545家企业所在行业产能过剩情况的调查,71%的企业认为目前产能过剩“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截至目前,企业设备利用率仅72%,比2012年低0.7个百分点。同时,产能过剩呈现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等特点。由于地方保护和缺乏有效退出机制,过剩产能调整进展缓慢。67.7%的企业认为,要消化目前的过剩产能,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
第四,出口竞争力有所下降,国际市场份额缩减。自2011年起,中国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开始低于GDP占全球的比重。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在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下降。在国内完成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在2012年出现十多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上述结构性矛盾和风险因素的存在,既是当前中国经济稳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同时也为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今后一段时间,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经济运行的基本稳定、守住风险底线,坚持“宏观政策稳定,微观政策放活,社会政策托底”的总体思路,稳中求进和以稳促进相结合,在维持总需求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矛盾与风险。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区域性中小银行,优化资源配置,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重视房地产市场的区域分化态势,加强分类指导,减少一刀切政策,提高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优势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健全落后企业退出机制,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努力培育新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
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恢复期,总体态势趋于稳定。欧洲经济走出衰退将增强全球经济的增长动力,但需要高度关注美国QE(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对美国经济复苏的影响和对新兴经济体的冲击。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略高于2013年,中国出口增长有望小幅改善。在居民消费升级、政府增加民生支出等带动下,文化体育、商务服务、节能环保、批发零售等产业投资有望继续保持高增长。
但相对于基础设施、房地产和传统制造业,成长性行业对投资稳定增长的支撑作用尚不足,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略有下降。信息、文化、教育、健康、旅游等消费热点不断涌现,高端餐饮娱乐场所有望积极面向市场转型,消费结构逐步改善。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略有上升。综合上述分析,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达到略高于7%的水平,这将有利于为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相对宽松的宏观环境。
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多种有利条件。比如,随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红利必将更大程度地释放,人口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复杂程度较高、人力资本密集的行业孕育着新优势;城市化与信息化、绿色低碳等新趋势相结合,能释放出产业升级的新动力;住、行主导的居民消费升级将持续推进,服务消费发展潜力巨大;全球化深入发展,一批人口众多的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工业化,将为中国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预测,在2020年前,中国GDP年均增长仍可保持7%左右。按照这一发展速度,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双翻番’”的目标可以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有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
第六节行业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
发展肉牛业,提高草食家畜比重,有利于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有利于促进农牧民养殖增收。为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优势区域肉牛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构筑现代肉牛生产体系,进一步提高牛肉产品市场供应保障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特制定本规划。
经过近五年的发展,优势区域肉牛业持续、稳步发展,产品产量显著提高,《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到2007年,肉牛优势区域牛肉产量达151.1万吨,比2002年提高了18.4%;产品质量逐步提高;牛肉的优质率达到35%左右,比2002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比规划目标高出15个百分点;平均胴体重比《规划》目标提高6个百分点。《肉牛肉羊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促进我国肉牛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一期《规划》所选优势区域县偏少,优势区域覆盖范围较小,优势区域牛肉产品市场主导地位尚不明显。
生产发展潜力分析
1.资源潜力。我国农区的肉牛产区大多同时也是粮食的主产区,农作物副产品资源丰富,为肉牛养殖提供了大量饲料资源。全国每年有6亿多吨农作物秸秆,目前资源化利用的不足2亿吨。同时,我国南方6700万公顷草山草坡仍然有较大开发潜力,现改良开发程度不足5%。随着秸秆养畜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和南方草山草坡开发的合理开发利用,肉牛增养空间仍然很大。
2.生产性能潜力。目前,我国肉牛的个体生产能力普遍较低。在优势区,肉牛胴体重平均约为190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0公斤左右。近年来,肉牛良种体系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品种改良速度加快,科学饲养水平逐步提高,都将推动肉牛个体生产性能快速提升。
制约因素分析
虽然近十年来我国牛肉产量增加较快,但总体看,我国肉牛业起步较晚,肉牛生产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一是基础母牛存栏量低,牛源不足。农户传统养牛主要是役用兼肉用,养母牛既可作役用,还可繁殖犊牛增值。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役用牛养殖迅速减少,同时由于母牛在出肉率和增重方面较公牛差,农户养殖母牛积极性下降。母牛养殖是肉牛业发展的基础,母牛存栏数量的不足,将严重影响我国肉牛业发展的后劲。
二是缺乏专用肉牛品种,高档牛肉少。目前我国用于牛肉生产的品种参差不齐,有的属于土种牛、有的属于兼用型地方良种牛,有的属于引进品种与土种牛的杂交后代,也有部分属于淘汰的役用牛,在产肉性能好、生长速度快、肉质好、转化率高方面,与专用肉牛品种有明显差距,导致我国牛肉档次提升难度很大,大多属于中低档次,优质牛肉和高档牛肉的产量较少,比较效益低,制约了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产业链短,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仍然较弱。目前,肉牛产业龙头企业的产品大多为初加工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少,品牌产品不多,高附加值产品更少。养、加、销各环节衔接不紧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连接机制不健全,对农户养殖肉牛的带动性不强,产业的发展基础仍有待夯实。
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现代畜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优质安全生产为核心,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的同时,加强政府对优势区域肉牛产业的扶持和宏观调控,扶持分户繁育,鼓励规模育肥,实行集中屠宰,强化品牌销售,提高肉牛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通过优势区域建设,带动全国现代肉牛产业体系的形成,增强牛肉产品市场供应的保障能力,提高养殖效益,促进农牧民养殖增收。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优势区域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牛肉产量达到320万吨,年均增长3.6%以上,满足国内牛肉需求的45%以上,形成肉牛生产核心区和优质牛肉供应基地;肉牛产业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区域优势更加突出;肉牛养殖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显著提高,规模养殖户参与肉牛产业相关的专业合作组织的比重达到50%以上;建立完善的地方良种保护体系,优势区域杂交改良覆盖率达到70%,牛肉优质率达到50%以上,平均胴体重达到200公斤左右;初步形成涵盖良种繁育、标准化饲养、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加工营销的现代肉牛产业体系。
区域布局
(一)优势区域的确定
本规划在优势区的选择上综合考虑了优势区域的资源、市场、区位、肉牛业发展基础及未来发展潜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一是资源优势。具有充足的牛源,能繁母牛存栏量较多,肉牛存栏增长较快,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二是区位优势。毗邻都市经济圈,具有良好的产销衔接,具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三是产业优势。产业基础较好,种群结构合理,进入优势区的县肉牛存栏量一般在7万头以上;具有良好的技术服务体系,拥有一定规模的屠宰与加工能力。基地县集中连片,可形成区域规模优势。
在上期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各地肉牛业发展变化的情况进行调整。上期规划共包括中原肉牛区和东北肉牛区两个优势产业带。近年来,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肉牛产业发展较快,并长期为我国肉牛育肥提供充足的架子牛,因此,本期规划拟涵盖中原肉牛区、东北肉牛区、西北肉牛区和西南肉牛区共四个优势区域,优势区域涉及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7个县市。
(二)各区特点与发展方向
1.中原肉牛区
(1)基本情况。中原肉牛区是我国肉牛业发展起步较早的一个区域。该区域包括4个省的51个县,其中山东14个县、河南27个县、河北6个县和安徽4个县。该区域有天然草场面积1320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240万亩左右。该区域是我国最大的粮食主产区,每年可产3860多万吨各种农作物秸秆,目前秸秆加工后饲喂量达1360万吨左右,仍然有约50%的秸秆没有得到合理利用。
(2)主要特点。该区域具有丰富的地方良种资源,也是最早进行肉牛品种改良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地区。我国5大肉牛地方良种中,南阳牛、鲁西牛等2个良种均起源于这一地区。该区域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为肉牛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饲料资源基础。中原肉牛区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交通方便,紧靠“京津冀”都市圈、“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产销衔接紧密,具有很好的市场基础。
(3)目标定位与主攻方向。中原肉牛区目标定位为建成为“京津冀”、“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提供优质牛肉的最大生产基地。未来发展要结合当地资源和基础条件,加快品种改良和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肉牛养殖,加强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提高肉牛品质和养殖效益;大力发展肉牛屠宰加工业,着力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
2.东北肉牛区
(1)基本情况。东北肉牛区是我国肉牛业发展较早、近年来成长较快的一个优势区域,包括5个省(区)的60个县,其中吉林16个县、黑龙江17个县、辽宁15个县、内蒙古7个县(旗)和河北北部5个县。该区域有天然草场面积约11.8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8.85亿亩;同时也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每年可产约5900万吨各种农作物秸秆,目前秸秆加工后饲喂量达1600万吨,但仍有50%以上的秸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主要特点。该区域具有丰富的饲料资源,饲料原料价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肉牛生产效率较高,平均胴体重高于其他地区。区域内肉牛良种资源较多,拥有五大黄牛品种之一的延边牛,以及蒙古牛、三河牛和草原红牛等地方良种。近年来,品种的选育和改良步伐进一步加快,育成了著名的“中国西门塔尔牛”,成为区域内的主导品种。同时,该区域紧邻俄罗斯、韩国和日本等世界主要牛肉进口国,发展优质牛肉生产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3)目标定位与主攻方向。本区域目标定位为满足北方地区居民牛肉消费需求,提供部分供港活牛,并开拓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市场。牧区要重点发展现代集约型草地畜牧业,通过调整畜群结构,加快品种改良,改变养殖方式,积极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为农区和农牧交错带提供架子牛。农区要全面推广秸秆青贮技术、规模化标准化育肥技术等,努力提高育肥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在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加工工艺、产品质量和档次上下功夫,逐步形成完整的牛肉生产和加工体系。
3.西北肉牛区
(1)基本情况。该区域是我国最近几年逐步成长起来的一个新型区域,包括4个省区的29个县市,其中新疆自治区16个县(师)、甘肃省9个县市、陕西省2个县和宁夏2个县。该区域有可利用草场面积约1.2亿亩;各种农作物秸秆1000余万吨,约40%的秸秆没有得到合理利用。
(2)主要特点。本区域天然草原和草山草坡面积较大,其中新疆被定为我国粮食后备产区,饲料和农作物秸秆资源比较丰富;拥有新疆褐牛、陕西秦川牛等地方良种,近年来引进了美国褐牛、瑞士褐牛等国外优良肉牛品种,对地方品种进行改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疆牛肉对中亚和中东地区具有出口优势,现已开通14个口岸,为发展外向型肉牛业创造了条件。本区域发展肉牛产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开展肉牛育肥时间较短,饲养技术以及肉牛屠宰加工等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
(3)目标定位与主攻方向。本区域目标定位为满足西北地区牛肉需求,以清真牛肉生产为主;兼顾向中亚和中东地区出口优质肉牛产品,为育肥区提供架子牛。主攻方向是健全肉牛良繁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充分发挥饲料资源的优势,大力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技术,努力提高繁殖成活率和牛肉质量;培育和发展加工企业,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开拓国内外市场,带动本区域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4.西南肉牛区
(1)基本情况。该区域是我国近年来正在成长的一个新型肉牛产区,包括5个省市的67个县市,其中四川省5个县、重庆市3个县、云南省的35个县市、贵州省的9个县市和广西的15个县市。该区域拥有天然草场面积1.4多亿亩,每年可产3000余万吨各种农作物秸秆,其中超过65%的秸秆有待开发利用。
(2)主要特点
该区域农作物副产品资源丰富,草山草坡较多,青绿饲草资源也较丰富;同时,三元种植结构的有效实施,饲草饲料产量将会进一步提高,为发展肉牛产业奠定了基础。主要限制因素是肉牛业基础薄弱,地方品种个体小,生产能力相对较低。
(3)目标定位与主攻方向。该区域目标定位为立足南方市场,建成西南地区优质牛肉生产供应基地。主攻方向为加快南方草山草坡和各种农作物副产品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推广三元结构种植,合理利用有效的光热资源,增加饲料饲草产量;加强现代肉牛业饲养和育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在提高出栏肉牛的胴体重和经济效益上下功夫。
发展任务与建设重点
(一)健全优质肉牛良种繁育体系
根据各优势区域品种和资源特点,以纯种繁育为基础、杂交改良为主要手段,加快良种扩繁,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建设一批种公牛站、肉牛良种繁育场和人工授精站,逐步建成现代肉牛繁育体系。加强基础母牛供应能力建设,形成性能优良的基础母牛群,提高育肥用犊牛质量。
(二)完善肉牛标准化饲养技术体系
加快建立适应各优势区特点的集营养、饲料、牛舍设计、模式化饲养管理于一体的肉牛标准化技术生产体系和技术规程。大力推行农户繁育小牛、规模化集中育肥的生产模式,积极发展农牧结合的阶段饲养、异地育肥等饲养模式。支持优势区域发展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逐步建立牛肉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提高肉牛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尽快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活牛出栏评价体系、胴体质量评价体系和牛肉质量评价体系。
(三)建立优质安全饲草料供应体系
培育和推广适合各优势区光热条件的优质高产牧草,研制出能延长青饲料保存时间、延缓青饲料养分损失、经济效益显著的无公害绿色添加剂,以及与各种青贮方式相配套的机械设备。开发肉牛专用安全饲料添加剂和精料补充料,改变传统饲料结构。中原、东北和西南优势区要建立专用饲料作物基地,大力推广三元种植结构;西北优势区应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下,适度建设人工草地。
(四)构筑和完善肉牛产业链体系
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等方式,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为农民提供服务、产品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提高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在推行分割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特色的牛肉制品,加强加工副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加工附加值。进一步完善牛肉加工和流通体系,规范牛肉及活牛市场,逐步建立完善以质论价制度。
政策保障措施
(一)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养牛业稳定发展
继续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加大对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肉牛原良种场、资源场、扩繁场和种公牛站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层肉牛人工授精等品种改良服务网点。争取扩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程实施范围,支持肉牛优势区域发展标准化肉牛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扩大良种项目补贴实施范围,对选择肉牛优质冻精实施人工授精的养殖场户给予补贴。协调有关部门,争取对肉牛业更多的财税和金融支持,适当降低或减免加工企业的增值税和所得税,帮助规模养殖场(小区)解决用地难问题。
(二)建立比较完善的产业预警机制,增强肉牛业抗风险能力
在健全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加强对产业趋势、供求变化和成本效益的分析预测,使农牧民及时了解统一、权威的市场信息,指导广大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加强产销衔接,化解农民可能遇到的生产和经营风险。
(三)积极推进健康养殖,努力提高牛肉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加快推进优势区域肉牛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进程。制定肉牛规模化养殖标准和规范,严格控制养殖环节的兽药残留和违禁添加剂使用,改善肉牛养殖环境,扎实推进肉牛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加强养殖环节的技术指导服务,推广各项健康养殖的饲养管理技术。
(四)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在优势区域大力发展以养殖户为基础、基地为依托、企业为龙头的肉牛产业化经营方式,形成肉牛产业链各个环节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快完善产业链各环节利益连接机制,确保母牛养殖、育肥、加工等环节合理利益。鼓励肉牛屠宰加工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养殖户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好地发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扶持肉牛合作社、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肉牛养殖组织化程度。略……
上一篇 : 钛矿项目市场分析
下一篇 : 特气项目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