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纵横

中经纵横

当前位置>中经研究 >

工业用压力(差压)变送器项目市场分析

发布时间 2019-01-03 08:35:26 来源:中经纵横

第一节 产品定义、性能及应用特点


1、定义


压力变送器也称差变送器,主要由测压元件传感器、模块电路、显示表头、表壳和过程连接件等组成。它能将接收的气体、液体等压力信号转变成标准的电流电压信号,以供给指示报警仪、记录仪、调节器等二次仪表进行测量、指示和过程调节。


差压变送器是测量变送器两端压力之差的变送器,输出标准信号(如4~20mA,1~5V)。差压变送器与一般的压力变送器不同的是它们均有2个压力接口,差压变送器一般分为正压端和负压端,一般情况下,差压变送器正压端的压力应大于负压段压力才能测量。


通常压力变送器有压阻式,电容式2类。


2、性能及应用特点


压力变送器和差压变送器单从名词上讲测量的是压力和两个压力的差,但它们间接测量的参数是有很多的。如压力变送器,除测量压力外,它还可以测量设备内的液位。在常压容器测量液位时,需用一台压变即可。当测量受压容器液位时,可用两台压变,即测量下限一台,测量上限一台,它们的输出信号可进行减法运算,即可测出液位,一般选用差压变送器。在容器内液位与压力值不变的情况下它还可以用来测量介质的密度。压力变送器的测量范围可以做的很宽,从绝压0开始可以到100MPa(一般情况)。


第二节 发展历程


同其他各种电动调节仪表一样,差压变送器正处于一个崭新的变革时代。过去二十多年一直沿用的力平衡式差压变送器,是人们熟知的。它是利用深度负反馈原理来减小弹性元件模量随温度变化、弹性滞后以及非线性变形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保证测量精度的。因此,力平衡式变送器结构复杂、笨重,且存在着难以消除的静压误差。


由于新材料的发展,出现了弹性模数和温度系数很小的弹性材料。特别是电子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微小位移的检测成为可能,因而允许弹性材料变形小,这使非线性和弹性滞后所引起的变差进一步减小。这些都为开环式新型变送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现场的电容式差压变送器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变送器不仅在原理上发生了由闭环到开环的根本变化,而且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无静压误差、维护方便的特点。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他各种新型的变送器和振弦式、扩散硅式变送器等也已研制成功,并应用于生产。近几年,又相继推出了智能变送器。


这些智能变送器中有的是新开发的测量机构,再配上微处理机;有的则是在原有变送器的基础上,配上微处理机,因此它们是微机和通讯技术进人变送仪表的产物。智能变送器的信号转换精度高,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小,静压和振动的影响小,且量程比特别大。因此,一种规格仪表可满足各种测量范围的需要,使备表、备件数量大大减少。


智能变送器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具有通讯功能,通过对智能现场通讯器的简单键盘操作,可实现远程设定、变更和调校,除此之外,它还具有自诊断功能,这些都给使用和维护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略……


第三节 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2007年,中国经济仍然是以两位数的增长率在快速发展着,股市、基金业、房地产业在07年更是显得突飞猛进,整体上看,宏观经济运行是较为平稳的,但其中仍然有一些因素发展不平衡,容易引起经济过热现象的产生。


1、全面通涨趋于明显


07年,物价上涨莫过于是经济领域最能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的了,下半年尤为明显。07年4月份起,CPI同比增长率开始高过3%的警戒线,06年底食品类价格上涨所遗留的翘尾因素是导致CPI较高的主因,但随后新涨价因素出现了,猪栏尔病导致猪肉供给大量减少,高需求量使得猪肉价格大幅上调,猪肉替代品价格也出现上涨,食品类价格上涨成为CPI同比增长的主要因素,但在一段时间内核心通涨率仍然是维持较低水平,即没有造成全面通涨发生,这也是CPI没有引起管理层更高度重视的理由。猪栏尔病使得猪肉持续供给不足,除了积极研究对付这一病症的办法外,大量在各地补栏扩大养猪数量也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外流较为明显,外出打工可获取更高收入使得农民养猪积极性不高,猪肉供不应求局面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改变,11月份CPI同比增长率创出新高,达到6.9%,而PPI也达到了4.6%,由于PPI向CPI的传导作用不容置疑,这意味着CPI高位运行局面难改,并且目前除了食品类价格大幅上涨外,非食品类价格也开始松动,核心通涨率水平不再稳定,全面通货膨胀正趋于明显。


2003年-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2007年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

2003年-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2003-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2、流动性过剩现象仍然存在


07年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均成为焦点,除了经济自身发展需要外,过多的资金涌入是推动两大市场过度膨胀的关键。07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26%的水平,其中房地产增速高达30%,股票市场也一跃至6000点,全年最高涨幅超过100%;07年金融数据显示,短存长贷现象明显,存款活期化趋势不改,贷款去向很大一部分是房地产市场,而存款活期化是老百姓对股票市场的青睐所致,虽然央行连续加息,但负利率现象却没有消除,低利率、低劳动力成本所带动的高投资热情不断冲击着银行的放贷防线,另外,海外资金对国内企业的的资产注入部分也是造成07年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从货币供应量数据上来看,2007年1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9.98万亿元,同比增长18.45%,增幅比上年末高1.5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4.80万亿元,同比增长21.67%,增幅比上年末高4.19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2.90万亿元,同比增长13.56%,可以看出,07年市场流动性是非常充裕的,而流动性过剩目前也是全球性现象。


3、调控政策出台密集


07年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物价上涨过快、贸易顺差过大和投资增速过快等问题,管理层在宏观调控上紧紧跟踪形势发展,政策出台密集。在固定资产投资和CPI数据触及警戒线时央行即采取了加息政策,07年央行一共进行了6次加息,无一不是考虑到对通涨和经济过热的担心,虽然央行加息密集,但目前负利率现象仍然没有改变,并且通涨和经济过热局面仍然没有得到良好的改善,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了质疑,在目前美国降息和全球经济放缓的形势下,中国加息空间缩小了,必然要求中国管理层在加息政策的选择上更为谨慎和富有远见。


在解决流动性的问题上,央行还进行了10次准备金率上调和5次定向央票的发行,主要目的是吸收银行间市场过多的流动性;由于中国奉行的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持续的贸易顺差为央行提供了大量的外汇来源,外汇储备早已超过1万5千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长也意味着央行向市场投放了等量的本币,这无疑给市场流动性造成压力,04年起,央行便采用央票在银行间市场进行对冲操作,减少市场的过剩流动性;07年,中国贸易顺差平均每月达200亿美元,加上到期央票量,央行需要回笼的量非常大,为了避免银行系统留有过多流动性造成银行放贷积极,央行毅然决然使用准备金率这一具有威慑力的工具,并且使之成为常规性工具,几乎达到每月使用一次的频度,共冻结资金17000亿左右,另外,央行还积极发行定向央票,每次冻结资金1100至1500亿,共计冻结资金6000亿左右;央行在回笼工具的选择上还出现了新的突破,即特别国债和特种存款的使用,07年财政部15500亿特别国债全部发行完毕,除了2000亿直接发向市场外,另有13500亿全被央行收入囊中,成为央行正回购操作的质押物,也成为代替央票的有力回笼工具,减轻了央行的成本压力,而特种存款则是针对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的,解决了定向央票覆盖面有限的问题。总之,央行在流动性治理上不断突破,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抑制放贷方面,央行还采用了窗口指导等行政化手段对银行机构进行引导,虽然央行回笼流动性力度不轻,但总体看来,银行系统的资金面仍然是充裕的,超储率和存贷比仍然不低,相对于在债券市场取得的收益而言,银行贷款的理由显得更充足,这也是央行进行窗口指导的必要性所在,11月份数据显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12万亿元,同比增长17.03%,增幅比06年末高1.93个百分点,比10月下降0.63个百分点,这也反映出央行的行政手段在信贷控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03年-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


略……


第四节 半导体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1、2007年半导体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2007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达到6701亿元,同比增长17.6%,其中集成电路市场规模为5623.7亿元,分立器件市场规模为84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6%和12.4%。而2006年中国半导体市场、集成电路市场、分立器件市场规模增速分别为23.7%、24.7%和16.2%,2007年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减速。


2、2008年半导体行业预测


预计2008年市场规模和产业销售额将分别达到6300亿元和15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和20%左右。


未来我国半导体市场增长的动力来自于几个方面,首先是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向深度和广度的转移;其次是下游各种电子产品的结构升级;再次是热点应用的推动,包括3G应用、数字电视、多功能手机、汽车电子等细分领域的快速发展;此外还包括大型活动的推动,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以及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进一步增强等,产业环境及投资环境继续改善等。而未来市场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则有国际电子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趋势减缓;下游整机产品产量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开始出现饱和趋势;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下滑趋势明显,利润空间压力较大;随着生产工艺技术进步,生产线投资成本急剧增长,运营风险增加等。


1)产业扶持替代政策利好行业


据悉国家鼓励软件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18号文的替代政策《集成电路产业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132号文)的实施细则和2008年项目指南已进入财政部、信息产业部和发改委三部委会签阶段。如果顺利通过三部委会签,该实施细则和2008年的项目指南将于8月份正式出台。


而132号文的项目指南将每年发布一次。2008年的项目指南涵盖面比较广,包括计算机、通讯、汽车电子、安全、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等所用到的集成电路芯片的研发,另外对于制造工艺、封装工艺、测试技术等也将拨出专项资金进行研发。政策的支持将包括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整个生产流程,但目前还没有对装备研制方面有支持措施,对材料研发的支持也仅仅包括硅片。


根据实施细则和2008年的项目指南,今年国家将拨出1亿到2亿元左右的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企业研发,以后每年都会增加一些。从政策扶持力度上看,这1亿到2亿元专项资金,已经比原来18号文实施期间企业每年总共几千万元的出口退税额要高出很多。


信息产业部发布了信息技术领域五大专项规划,对于半导体、软件、材料、关键设备以及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提出了基本思路和重点方向;而且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1日披露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将为步入平稳快速增长期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带来发展的新契机。


2)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


而2007年,欧洲和美国各自拥有19%的份额,日本为23%,亚太其他地区(中国和日本除外)为26%。而中国为12%,市场规模为200亿美元。


2008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美元。


2008年,我国半导体市场将以23%份额位居全球第一,该份额高于日本的21%,以及亚太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和日本除外)的22%的总份额。


届时,东半球的半导体市场份额将达到66%,而西半球的欧洲和美国的市场份额将维持在34%左右。2008年,两地区的份额将平均在17%左右。


第五节 下游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电力产业


1、电力生产和输送情况


1)电力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稳步提高


由于前几年电源建设投资的迅猛增长,2006年开始大量发电机组集中投产,这一趋势2007年仍在持续,且发电容量增速逐月提升。2007年全年,全国电源建设新增生产能力(正式投产)10009万千瓦,其中,11月、12月份分别新增达到1281.42万千瓦和1458.5万千瓦,明显比前几个月加快。截止2007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1329万千瓦,同比增长14.36%。


装机结构,新投产的水电机组比重有所下降,造成水电机组在总容量中比重下降,火电上升。2007年新投产的装机容量中,水电1306.5万千瓦,占新增装机总量的13.05%,火电8158.35万千瓦,占新增装机总量的81.51%。全部71329万千瓦电力装机容量中,水电达到14526万千瓦,约占总容量20.36%,同比增长11.49%;火电达到55442万千瓦,约占总容量77.73%,同比增长14.59%;水、火电占总容量的比例同比分别下降0.53和上升0.16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发电装机同比增速超过30%的省份有:广西(48.6%)、安徽(39.8%)、内蒙古(38.9%)。


随着大批电源项目的相继建成投产,电力供需形势进一步缓和,全国供需总体基本平衡,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继续大幅回落。2007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累计平均设备利用小时数为5011小时,同比降低187小时。其中,水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3532小时,同比增长139小时;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5316小时,同比降低296小时;核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7737小时,同比降低69小时。


机组利用率平稳下降的同时,受益于电力行业结构调整、节能降耗的政策引导,以及电煤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的推动,电力生产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生产管理,生产效率继续提高。节能减排工作初见成效。2007年全年电力行业共关停小火电1438万千瓦,全国供电煤耗为357克/千瓦时,比2006年降低10克/千瓦时;电网输电线路损失率比06年减少0.19个百分点,降为6.85%。。


2)发电量环比有所上升,火电上升水电下降


2007年我国宏观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带动电力生产快速增长,累计发电量增速处于高位。从电力生产情况看,全国全口径发电量达到325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44%。其中,水电发电量4867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14.95%,同比增长17.61%;火电发电量26980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82.86%,同比增长13.82%;核电发电量626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1.92%,同比增长14.05%。分地区看,发电量同比超过20%的省份依次为:广西(29.4%)、内蒙古(28.6%)、福建(26.7%)、云南(22.2%)、重庆(21.0%)、湖南(20.3%)。


从发电量结构看,我国现有的电力装机结构决定了火电发电量占绝对地位。12月份的当月火电发电增速有所上升,全国共完成火电发电量26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4%,增速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比前11月提升2.45个百分点。


2007年全年,全国共完成火电发电量269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82%,增速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


水电生产方面,由于11月份以后水电逐步进入冬季枯水期,因此12当月发电量环比继续减少,但无论从发电量还是增速方面都远高于06年同期。12月全国共完成水电发电量272亿千瓦时,比前几个月持续减少,同比增长19.21%,增速同比加快13个百分点。2007年全年全国共完成水电发电量48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6%,增速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同时高于2007年前11个月1.5个百分点。


3)供电及远距离输电能力增强


根据“十一五”时期能源和电力行业发展规划的要求,2006年以来全国电网建设投资不断增加,电网输电、配电能力持续增强。统计显示,2007年全国共完成电力基本建设投资5492.9亿元,其中电网建设投资2451.4亿元,全年全国共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4.15万公里,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18848万千伏安。截止2007年底,全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达到32.71万公里,同比增长14.20%,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达到114445万千伏安,同比增长18.71%。


电网建设的加速增强了区域间的电力电量平衡能力,受局部地区电力供需不平衡的影响,全国跨区送电量继续增长。从输电方向上来看,华北和华中电网由于区域内电力生产能力增长迅速,外送电量同比增长明显,受电量相应下降;华东电网区域内电力需求不平衡,与其它区域电网间电量交换最为频繁,外送电量和受电量均有所增长;由于两广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且季节性用电高峰持续时间较长,南方电网内西电东送电量继续较快增长。四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开工建设;三峡输变电工程全面建成通过国家验收;贵广二回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产,使西电东送南线输送能力新增150万千伏。


2、电力消费情况


2007年国民经济加快增长,全社会用电量达到324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42%,增幅比2006年上升0.2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为8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9%;第二产业用电量为248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66%;第三产业用电量为31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0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为35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55%。


从用电结构看,受农业生产增长速度低于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影响,第一产业用电增速持续回落,在总用电量中所占的比重也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用电增长迅速,仍然是拉动用电增长的主要力量。2007年,全国工业用电量为24566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75.7%,同比增长16%,增速高于其它各产业用电增速,也高于电力消费总量增速。其中轻、重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分别为9.81%和17.34%,增幅比2006年分别下降0.78和上升1.72个百分点,工业用电的重型化趋势日益明显,电力消费结构亟待改善。受益于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量维持较高增速,但低于总用电量增速。


3、电力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2007年以来,虽然电网建设投资持续不断增长,但电力供需基本平衡,新建电源项目数量减少,同时受国家对不符合环保、用地和产业政策的新开工电力项目加大清理力度的影响,电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及占总投资的比重整体下降。


2007年1-12月份,电力及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907.6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同比回落2.4个百分点,比前11个月回落0.8个百分点。电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为6.8%,同比降低约1个百分点,延续了2007年年初以来电力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下降的趋势。


4、电力行业经营情况


受各自发展环境变化的影响,2007年电力行业各子行业效益增长出现分化,比较来看,发电行业效益增长远不如供电行业,增速比2006年明显下滑,而供电行业明显上升。统计显示,2007年前11月全国规模以上发电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8.7%,增速比2006年同期减慢10个百分点,供电企业利润同比增长78.9%,增速加快超过20个百分点。


1)电网企业利润高速增长来自于压缩成本


截止2007年11月,全国电网企业的利润总额已经接近700亿元,远远超过06年全年520亿元的水平,07年全年的利润总额增速预计将达到80%,超过2006年73%的增长速度。


从电网企业的成本费用构成中可以看出,销售成本和三项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维持下降,利润总额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明显上升。而对销售收入、销售成本、三项费用、利润总额各自的历史数据比较可以发现,三项费用的增速在2007年出现飞速增长。因此,电网企业的利润增长主要来自于压缩购电成本,即在销售收入没有大幅增长的前提下,通过内部分配,减少发电且有收入,增加自身利润。


2)火电利润率急速下降,预计全年低于10%


由于煤炭价格上涨和利用小时下降,火电企业的利润总额增速从2006年的40%多下降到2007年前11个月的10%左右,由于煤价还在持续上涨,预计全年火电企业利润总额增速低于10%。


火电07年平均发电利用小时为5316小时,比06年下降5.3%;07年火电平均利用小时较高的省份分别为宁夏(6720)、吉林(6213)、山西(6122)、辽宁(5965)、甘肃(5888)、河北(5843)。供电煤耗全年平均357克/千瓦时,比06年下降10克,下降幅度为2.72%;全年直供电厂消耗电煤12.8亿吨,比06年增加8.42%;截止到07年底,秦皇岛大同优混含税平仓价比06年5月份煤电联动时已经上涨18%,山西优混含税平仓价同期上涨19%。


3)水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上升加快效益上升


2007年水电的利用小时在5月份之后持续上涨,全年利用小时增加6%左右。由于三峡、龙滩等大型水电机组投产,平均销售成本下降,水电行业的利润率明显上升。


二、化工产业


1、行业运行良好,景气局面在下半年能够持续,但景气度与上半年相比将略有降低


2007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运行良好,在成本回落、下游需求强劲、出口形势良好的情况下,不少行业景气度不断上升,盈利大幅增长。仅2007年1-2月,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盈利较06年同期增长了235%,化学纤维制造行业利润则比06年同期大幅增长了1.7倍,而炼油业在原油价格回落的情况下亦由06年净亏损45亿元变为盈利138亿元,橡胶制品业利润同比06年增长了63%。在重点关注的石油和化工产品中,不少产品产量较06年同期仍有不小的增长,特别是原盐、烧碱等产品仍增长较快,国内炼油能力的持续增加也刺激石油加工量的大幅度增长,成品油产量也随之提高较多。


2007年我国不少化工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特别是粘胶、氨纶、TDI、PVC等产品涨幅较大。对于08年的原油价格,一方面美国经济的放缓、尼日利亚局面的逐渐稳定、替代能源的兴起,使石油供求关系逐步转向平衡趋势,但另一方面,目前伊朗核问题矛盾的日益升级、OPEC的限产、美国炼厂能力的不足等因素又对原油价格形成支撑,因此下半年国际原油价格也不太可能出现大幅下跌,预计WTI原油价格将保持在55~70美元/桶的区间内高位震荡,下半年炼油行业面临的压力有所提高。


2、行业运行面临的压力明显增大


1)07年煤、电、天然气等价格继续上涨的可能性较大,煤炭价格在未来可能小幅增长,而与国际相比,国内天然气价格一直是严重偏低的,未来预计每年天然气价格有可能逐步上浮5%—8%,直到与国际价格水平接近为止,07年下半年亦有可能将实施一次提价。


2)07年我国的国际贸易环境较为不利,06年以来的人民币持续升值使得部分化工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有所下滑,根据行业内的估计,若人民币升值5%,化纤行业出口收入就将减少87.9亿元。一些化工产品2007年加征出口关税及减少出口退税率,例如对一般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方式出口的磷酸二铵,开征季节性出口暂定关税,2007年6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税率为20%,10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税率为10%;自2007年6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将磷矿石的出口暂定税率由10%提高至20%。


3)美国自2007年6月1日起执行《FMVSS139轮胎测试标准》,这一标准的安全参数比现行的标准更加严格,将对汽车轮胎在低气压状态下进行高速试验,试验速度由原来的每小时121千米、129千米、137千米增加到140千米、150千米、160千米。耐久性试验里程则达到4080千米,较原来增加了1.5倍。此外,在轮胎脱圈、老化、透气性及道路危险性试验等方面也增加了要求。由于欧美市场是我国轮胎制造企业消化过剩产能的最主要的出口市场,美国是中国轮胎最大的出口国,这对国内一些规模小、产品质量较差的轮胎企业影响较大。


3、2008年化工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增长20%以上


化工需求仍将保持高速增长。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难以大幅度减缓,预测2008年我国化工行业将继续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将保持两位数字增长,但是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预计石油和化工行业销售收入将增长20%左右,实际利润将增长19%左右;进出口贸易将继续增长,其中进口将增长18%左右,出口将增长25%左右;化工行业景气度拉动化工市场需求,预计化工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增长20%以上。


略……

上一篇 : 石膏项目市场分析

下一篇 : 餐饮项目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