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纵横

中经纵横

当前位置>中经研究 >

电动工具项目市场分析

发布时间 2018-12-18 09:19:04 来源:中经纵横

第一节 产品特点


电动工具产品有手持式电动工具、可移式电动工具和电池式电动工具三大类。已制定了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和可移式电动工具的安全两个系列标准,制定了GB3883《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系列国家标准。现在已完成了由18项、27小类产品的要求与安全一般要求构成的手持式电动工具系列安全标准,形成了由11项、12小类产品安全专用要求与安全一般要求构成的可移式电动工具系列安全标准。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系列标准是我国第一个电工电子产品的安全系列标准,已被国际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IECEE)认可为各类手持式电动工具产品安全认证标准,在国内已被11项国家标准、20项行业标准、400多项企业标准引用和贯彻,使我国手持式电动工具的设计制造水平、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并趋稳定。电钻、电锤、电动角向磨光机、电动扳手等量大面广的主要品种产品水平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力地推动电动工具应用领域的扩展,节约能源(仅为风动工具的1/6~1/10)。降低环境噪声,大大降低了使用手持式电动工具发生的电击伤亡事故。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动、电热器具,电动工具以及类似电器的无线电特性测量方法和允许值》标准是我国第一个电气、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标准,并与国际上主要工业国家标准,尤其与欧洲标准化委员会的协调标准(EN标准)保持一致,是开展国际间电动工具、家用电器EMC认证的符合标准,在国内,GB434已被各类电动工具的产品标准及企业标准引用和贯彻,被中国电磁兼容认证委员会列为第一批电动工具、家用电器的电磁兼容认证用标准。


标准的实施推动了我国电动工具电磁兼容设计及产品水平达到90年代国际水平,社会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第二节 历史发展概况


整个80年代,中国电动工具的发展原动力,主要靠的是国内建设飞速发展对电动工具提出的一年比一年更高的需求。这一时期,我国电动工具的年产量的平均增长幅度高达20%,远远大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从1981年开始,我国电动工具行业的经济技术指标连续三年高速增长。与1980年相比,1981年全国电动工具的产销量比1980年增长48.2%;1982年则比1980年增长114%;1983年增长166%。仅1981-1983年这三年,全国电动工具产量的总和就要占我国电动工具行业前二十一年总产量的39.34%,比1063-1976年十四年全国累计产量还高出9.5%。


到1989年,中国电动工具的年产量大致达到203万台水平。整个80年代,我国电动工具行业经过技术改造(有不少企业还有技术引进),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生产规模与经济实力,开始出现个别中外合资企业,制造技术向世界先进水平学习的热潮开始兴起,产品向国际市场进军的准备工作也在东南沿海一带的许多电动工具企业悄然进行。由于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加上国内电动工具产品质量与国外产品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整个80年代,国外知名电动工具也大量进入中国市场,给我国的电动工具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了冲击和压力。1980-1989年,十年共计进口国(境)外电动工具近300万台,进口金额计18380多万美元。


由于中国电动工具需求的增长,20世纪最后十年的进口行动“更猛”。仅1990-1999年这十年间就进口各类电动工具整机近900万台,进口金额也增加至58359.72万美元。20世纪中国的进口电动工具“潮”,在满足中国不同层次用户需要的同时,也为中国电动工具企业创造了学习机会。


上世纪最后十年,中国电动工具行业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推进,其动力主要源自全行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外贸出口的方针得以落实。全行业充分看到,并充分利用国际电动工具特别是DIY(自己动手做)电动工具市场容量大、技术和品质要求相对较低、中国有较大的价格优势的“长处”,奋力拼搏,终于使中国从数量上成为世界电动工具的生产大国和外贸出口大国,令世界电动工具界感到震惊,再不敢小看,也为新世纪中国电动工具的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矗据统计,整个80年代,我国电动工具出口量很小,相反,每年却有大量国外电动工具进入,进口金额远大于出口金额。


“八五”(1991-1995年)期间,则发生了转折,外贸出口连年大幅度增长,出口额远大于进口额。期间,共计出口各类电动工具6246万多台,外贸出口金额接近8亿美元;“八五”期间,我国电动工具出口数量的年均增长率高达173.57%;出口金额年均增长率为133.56%。


“九五”(1996-2000年)期间,我国电动工具外贸出口数量和金额继续大幅度增长。据统计,“九五”期间,共计出口各类电动工具22046万多台,出口金额高达353089.7万美元。和“八五”相比,出口数量增长了252.96%,出口金额提高了341.36%。如此高的增长幅度,令世人瞩目。现在,世界上每年使用的电动工具,有一半以上是由中国生产和出口的。


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从数量上看,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电动工具生产大国和外贸出口大国。


从国内需求看,“八五”期间,我国电动工具的销售数量和销售额的年均增长率大致为12%,1995年全国电动工具的销售数量大约为470多万台。“九五”期间,国内电动工具需求略有增长,因此我国电动工期具的销售数量和销售额也比“八五”期间有一定增长。据了解,“九五”期间,国内电动工具销售额的年均增长率大致为15%,到2000年,全国电动工具的销售数量约为900万台(以上数据均不包括进口电动工具的销售数量和销售额)。由此可见,国内市场容量较小,“八五”和“九五”这十年,我国电动工具行业的大发展,主要靠的是全行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外贸出口取得了显著成效。早在1989年10月,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动工具分会召开成立大会时,就针对80年代国外电动工具大量涌入我国的现实状况,提出了积极的方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中国电动工具的外贸出口,尽快形成大进大出的良性局面”。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正确的,有力地促进了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经过“九五”的努力,到上世纪末,一个集科研设计、产品制造、产品检测与认证、产品经营与服务的中国电动工具体系已经建立,行业的总体生产技术水平已接近国际90年代初的水平。到2001年,全行业已经形成了生产电动工具近亿台的能力,拥有近百家年产电动工具20万台以上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中型和大型骨干企业。其中年产电动工具100万台以上的企业有近30家。经过“九五”期间的努力,我国电动工具行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进一步增强,许多外向型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周期已从“八五”期间的一年以上时间缩短到三个月。到2001年,全国电动工具的品种已从“八五”末的150多个品种250多种规格发展到200多个品种300多个规格,基本适应了国内外电动工具市场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年)期间,我国电动工具行业已基本完成了企业的转制任务,原有的许多国有或“大集体”企业得到改制,成为民营股份制企业,增添了企业活力。现在,除个别企业仍然保留了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性质外,绝大多数企业均已改制为民营性质,实现了国有资产逐步从电动工具这一竞争产业中退出的设想,行业和行业的运行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略……


第三节 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量情况


2006年1-12月电动工具进出口贸易总量分析     

                                                                                                                单位:美元


第四节 电动工具进出口的产品结构


一、电动工具的进口结构


 2006年电动工具产品进口结构


二、电动工具的出口结构


电动手提式链锯用的零件


略……


第五节 总量预测


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动工具企业在行业内通过采用国际标准,开展产品安全认证,以及加速产品更新等活动,我国电动工具产品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九五”期间,电动工具行业按国际标准要求,完成了手持式、可移式、电池式三大类电动工具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三大类产品及其零部件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的覆盖率达100%。有59个企业,249个产品在安全认证有效期内,有41家企业,109个申证单元的139个产品获得了出口许可证。电动工具各出口企业十分重视电动工具的电磁兼容(EMC),认真贯彻GB4343-1995《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动、电热器具、电动工具以及类似电器元件无线电干扰特性测量方法和允许值》。在进行国内认证的同时,不少企业特别是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先是通过了CE、GS和UL等国际认证工作。全国电动工具企业积极开展产品认证的同时,加快质量体系认证的步伐,积极贯彻GB/T19000(ISO9000)《质量管理及质量保证》标准。由于企业的积极参与,增加活力,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行业内有电钻、电锤、冲击电钻等50多个产品被评为部、省、市级名牌产品。在电动工具产品约有三分之一的产品达到90年代初国际水平。


为加快企业改革步伐,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和规范我国电动工具市场,提高行业及产品在国际电动工具界的地位,我们应在产品安全标准、环境保护标准、电磁兼容标准、服务要求等方面下功夫,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我们的信誉。为应对国际竞争,扩大我国电动工具外贸出口,我们更应加快对电动工具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研究,组织起来,积极参加IEC等国际标准化会议,直接参与国际标准的起草和制订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电动工具发展新动态,提高主动性,争取主动权,使行业发展稳步前进。


第六节 细分市场预测


一、国外市场需求分析预测


国外电动工具销售最大市场在北美洲,占世界电动工具销售额的44%,,其次是欧洲占35.5%,亚洲是第三位,拉丁美洲第四,大洋洲第五,非洲最少。国外电动工具市场趋势是:


1、销售逐步增长


国外电动工具销售量最大的国家是美国,据报导,销售额为29.3亿美元,接着是日本、德国等。美国电动工具的需要量以每年4.5%递增。美国电动工具重要市场是家庭用户,是以自己动手作(DIY)工具。随着社会的进步,产品的发展,大功率电池式电动工具问世,装配线上的气动装配工具,有可能会被电池式电动装配工具所代替。欧洲最大的市场仍是德国,接着是法国、英国等。


2、压缩本国生产,大幅增加进口


90年代以来,德国、日本等国的电动工具企业,压缩产量,几年来产量和销售量明显下降,而进口产品有较大幅度上升。其原因是:受经济不景气影响,为应付激烈市场竞争,国外主要电动工具制造公司进行结构性调整,将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转移到东南亚地区生产,特别是近年,许多世界驰名的电动工具大公司纷纷在我国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如美国的百德公司、德国的博世公司、日本的牧田公司及日立公司等。近几年,美国、德国、日本等国进口增加很快,进低价产品在国内销售,这些工具绝大部分是从我国进口的。


3、出口前景分析


我国已成为世界电动工具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贸出口会受到世界市场和世界形势的制约和影响,从目前情况看,美国经济稳中有升,亚洲金融危机有所缓解,日本、韩国、泰国经济恢复性增长,印尼政局日益稳定,拉丁美洲、巴西经济有好转,这些形势对我国电动工具发展与出口较为有利。


二、国内市场需求分析预测


我国电动工具目前国内销售量大的产品是单相串激电钻、角向磨光机、电锤、石材切割机、轻型台式砂轮机、电刨、电圆锯、冲击电钻、型材切割机和平板砂轮机等。我国电动工具除面向机械、电力、石化、冶金等部门工业用外,主要市场是建筑业,近年来,国家为实现安居工程,全国城镇住宅建筑每年约新增2.5亿m2以上建筑面积,需投资3500亿元以上,随着我国住房装璜装修业的兴起,对电动工具的需求量将日益增长,预计每年新增住房建筑及装璜用的电动工具产品将会超过5亿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自己动手做工具(即俗称家用电动工具)将成为我国电动工具市场的一个新的增长点。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日常装修工作量日益增多,对工具的要求也在增长。进入21世纪,人们的经济条件不断改善与提高,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电动工具产品有可能像目前家用电器那样,大量进入家庭,家庭居民购买电动工具将逐渐增多,全行业要关注这一潜在市场。要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


我国电动工具市场的特点是:


1、以销定产、产销同步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电动工具行业的生产经营形势,基本上是以销定产,产销率在97%以上,产品库存不多。


2、外贸出口成为行业支撑,产品出口持续增长


90年代以前,国外电动工具大量进入我国市场,而我国生产的电动工具则以内销为主,出口量不到20%。90年代以来,我国电动工具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科技水平、产品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市场开拓,欧美市场的打开,我国电动工具出口大幅度上升,出口比重越来越大,我国外贸出口比重已占85%以上,出口持续增长,对我国电动工具的发展起着明显的拉动作用。


3、我国已成为世界电动工具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报导,世界电动工具年销售量为9300万台,金额约72亿美元,我国销售量约3700万台,两项加总为1.3亿台左右,我国销量市场占有率为25~30%。入世后,我国已融入国际大市场,电动工具行业的壮大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电动工具市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略……


第七节 宏观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2006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2006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热,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7%,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0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2004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82703亿元,增长10.3%。分季度看,四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0.4%、11.5%、10.6%和10.4%。


1、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再获丰收


2006年全年粮食产量超过49000万吨。棉花产量673万吨,比上年增产17.8%。畜牧业克服疫情等因素的影响继续保持增长。预计肉类、禽蛋总产量分别达到8000万吨和295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5%和3.0%。


2、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效益提高


2006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6%,12月份增长14.7%。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增长17.9%,轻工业增长13.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8.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784亿元,增长31.0%。


3、国内消费市场活跃,增速加快


2006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加快0.8个百分点(12月份7499亿元,增长14.6%)。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6%。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3.7%,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6.4%。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大类商品零售中,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6.2%,汽车类增长26.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4.0%,通讯器材类增长22.0%。


4、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有所增加


2006年全年进出口总额176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9691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亿美元,增长20.0%。进出口相抵,顺差达177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55亿美元。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6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473亿美元。


5、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房价涨幅仍然偏高


2006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涨幅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城市农村均上涨1.5%。从构成看消费品价格上涨1.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8%。从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2.3%,其中粮食上涨2.7%,其余商品价格有涨有落。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0%,涨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0%,比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0%,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5%,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全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5.5%,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


6、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就业增加较多


2006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比上年增长1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加快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上年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加快1.2个百分点。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158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0544亿元。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回落0.1个百分点。


二、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运行趋势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进一步显现、结构调整工作的推进,以及能耗、环保目标责任制的落实,高耗能行业的快速扩张势头将进一步得到遏制,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将进一步增强。但06年宏观经济中“投资过快、信贷过多、顺差过大”的矛盾尚难以根本解决,会对明年经济运行继续形成不利影响。


从工交经济运行自身看,主要制约因素将会从煤电油运供求全面紧张转为时段性、局部性的紧张,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将会进一步突出,同时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


1、煤电油运供求总体趋于平衡,局面地区依然偏紧


1)煤炭市场需求趋缓与产能快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


从需求看,煤炭需求仍保持一定增长势头,但随着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工作的推进,高耗能产业过快发展的势头将进一步受到遏制,社会各方面节能的效果继续显现,煤炭需求增幅将进一步回落。从供给看,近年来煤矿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在建项目能力过大,新建能力陆续开始释放。去年底全国煤矿生产能力已达23亿吨左右,2006年新建和改扩建矿井新增能力扣除关闭小煤矿能力后净增l亿吨以上,2006年年底全国煤矿生产能力在24亿吨左右,考虑到2007年仍有一批量生产新增能力释放,2007年全国煤矿平均生产能力将在24.5亿吨以上。总的看,2007年煤炭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趋势将进一步显现,库存增加、价格下跌、利润增幅回落是基本走向,但不排除局部地区、个别时段出现紧缺问题。


2)电力供需形势将由紧张状况缓解逐步转为基本平衡


从发电装机情况看,2006年发电装机比上年将增加。7000多万千瓦,年底将达到6亿千瓦左右;按照项目核准情况看,预计明年新增装机也将达到7000万千瓦,电力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从需求看,电力需求增幅将继续回落。随着国家加强对高耗能行业的宏观调控,近几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逐步回落,2004年、2005年分别为1.6和1.4,2006年有可能进一步回落成1.3左右,07年也将延续这种趋势。从外部环境看,经过连续两年大力推进煤炭订货制度改革,重点合同与非重点合同电煤价格差距缩小,相应提高了煤矿生产和发运电煤的积极性,为保证电煤供应创造了条件。总的看,2007年电力供需形势将由紧张状况缓解逐步转为供需基本平衡。但由于电网峰谷差持续扩大,以及电网建设滞后等因素,局部地区、部分时段电力紧张仍存在。


3)成品油供需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


近几年来国内成品油消费持续保持较快增长,而同期新增炼油能力难以满足需求,保障国内供应的压力很大。2007年,国内成品油需求仍将较快增长,但随着投资增幅的回落以及节能工作的推进,消费增幅将呈下降态势。由于原油加工能力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供需矛盾难以根本缓解,市场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为保障国内市场供应,炼油装置超长时间满负荷运转现象较为普遍,加之国际市场油价波动、成品油调价预期对国内生产和供应的影响,保障国内市场稳定供应的压力很大。


4)部分地区、部分时段铁路运输紧张仍存在


2007年公路运力比较充裕,水上运力和港口装卸能力基本能满足需要,但铁矿石压港的现象难以避免。铁路除大秦线扩能5000万吨以外,主要干线没有新的投入;铁路将第六次提速调图,货运能力有所增加,但运力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不大。部分地区、部分时段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依然存在,且紧张的程度可能会比今年加剧。


2、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后果将进一步显现


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还不是显现,部分行业过快扩张的势头将得到进一步遏制,但由于近两年新建项目陆续投产,以及煤电油运支撑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在明年将会更为突出,增大了经济平稳运行的压力。


近几年我钢铁产能增长始终快于需求的增长,06年以来钢材出口同比大幅增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供大于求的压力,维持了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考虑到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和国际市场的容纳能力,明年依靠继续扩大出口维持国内供需平衡的空间将十分有限。


3、出口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多


一是2007年外部需求对出口增长的拉动可能有所减缓。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速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但是增速将比今年有所放慢。二是出口企业成本压力明显增加。受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出口退税政策和加工贸易政策进行调整,人民币汇率持续小幅升值,以及原材料、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等因素影响,轻工、纺织、电子等行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将受到一定冲击。三是对外贸环境形势日趋复杂。近年来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数量逐年增加,手段自趋多样,且贸易摩擦从单纯的贸易问题开始转向更为综合的领域,与资源竞争、汇率制度等问题互相交织,对国内经济运行的影响也更加复杂。


4、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增大


由于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增长对能源、资源需求的持续拉动不会明显减弱。近年来我国石油、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增大了市场大幅波动的风险。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盲目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地区和城市间的招商引资中仍大量存在竞相压低地价等生产要素价格现象,这些都加剧了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了经济运行成本,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


第八节 产业最新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


1、全面发展风动电动工具制造业


按照“做大、做强、做精、做特”的发展思路,重点培育瑞丰五福、大江实业、洛克赛等一批骨干企业,充分发挥规模优势,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增加花色品种,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重点发展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功能多的风动电动工具系列产品和特种工具产品。到“十一五”期末,形成以高档气动、电动工具为主线,相关产品全面发展的气动电动工具制造业基地。


2、采用国际标准推动电动工具产品出口


由于采用了与国际接轨的国家标准,推动了电动工具产品的外贸出口,电动工具的出口总量和创汇金额增长迅速。到2000年电动工具出口产量达8500万台,创汇12亿美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141倍和12倍。 由于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电动工具产品安全水平的提高,电动工具产品已开始应用于各种生产线上。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第一汽车厂、天津拖拉机厂的整机装配线上都已采用了各种电动工具,以节约能源,降低车间噪声。


3、行业技术引进中采用国际标准


GB3883已被行业技术引进和中外合作企业采用,并作为组织生产的标准依据。例如,原上海电动工具厂、闽日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引进日本国日立公司技术,长春电动工具厂引进AEG公司技术,均以GB3883与外商进行谈判,引进技术后均采用上述标准组织生产,我国电动工具标准在国际上已有一定的声誉。


4、出口退税降低将对电动工具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财政部等部委公布了在较大范围内调整出口退税税率的政策。中国机电商会电工分会孙广彬认为,电动工具出口退税率从17%突降至9%,对整个电动工具行业震动较大,预计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该行业的出口格局可能会被改变。


这个消息一直传闻已久,但是企业还是觉得很突然,目前只能疲于应付眼前的困难,与买方商量提高价格或者寻找更多的国内市场已缓解目前的压力。江苏金鼎电动工具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电动工具出口为主的生产企业,2006年,该公司销售总额25亿元,其中外贸出口额占95%,员工4000余名。该公司所在的常州市湟里镇周边地区已形成了完整的电动工具产业链。其中为公司进行前道零部件加工配套的人员就有7000多名。然2007年1~5月,该公司销售总额为8.26亿元,由于原材料涨价减少利润6505.94万元,占销售额的7.88%;人民币升值因素而减少利润1172.39万元,占销售额的1.42%,两项加起来共占销售额的9.3%,同期利润不到1%,如今降低出口退税让利润微薄的企业雪上加霜。


略……

上一篇 : 白酒项目市场分析

下一篇 : 港口码头项目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