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经研究 >
小包装油(食用油)项目市场分析
发布时间 2018-12-13 09:32:21 来源:中经纵横
第一节 产品定义、性能及应用特点
一、定义
食用油也称为“食油”,是指在制作食品过程中使用的,动物或者植物油脂。常温下为液态。由于原料来源、加工工艺以及品质等原因,常见的食用油多为植物油脂,包括粟米油、花生油、橄榄油、山茶油、芥花子油、葵花子油、大豆油、芝麻油,核桃油等等。
而小包装油是指产品包装规格在5L及5L以下的食用油。
二、分类
1、按油料作物产品分类
按油的品种分:
1)动物油脂
2)植物油脂: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调和油、芝麻油、玉米油、红花籽油等。
2、按加工方式产品分类
“压榨法”和“浸出法”是食用油的两种基本制作工艺。
这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压榨法”是靠物理压力将油脂直接从油料中分离出来,全过程不涉及任何化学添加剂,保证产品安全、卫生、无污染,天然营养不受破坏。
而“浸出法”则采用溶剂油(六号轻汽油)将油脂原料经过充分浸泡后,进行高温提取,经过“六脱”工艺(即脱脂、脱胶、脱水、脱色、脱臭、脱酸)加工而成,最大的特点是出油率高、生产成本低,这也是浸出油的价格一般要低于压榨油的原因之一。
三、应用特点
随着城乡居民,特别是大中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食用油消费趋势上,安全、卫生、健康、营养等新观念越来越突出,使得小包装食用油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消费量以平均每年25%的速度增长。
目前,我国食用油的消费正由散装油向小包装油方向发展,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小包装食用油逐步取代散装食用油成为市场的主角。略……
第二节 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发展回顾
2010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728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67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85830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73643亿元,增长9.6%。
1、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夏粮产量基本持平。全国夏粮产量12310万吨,比上年减产39万吨,减少0.3%,是建国以来第三个好收成。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713万吨,同比增长3.5%,其中猪肉产量2455万吨,增长3.6%。
2、工业增速总体较快,企业效益大幅提高。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6%,比上年同期加快10.6个百分点。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7.7%,集体企业增长10.2%,股份制企业增长18.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7.0%。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9.4%,轻工业增长13.6%。分行业看,39个大类行业中38个行业实现同比增长。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长16.7%,中部地区增长20.7%,西部地区增长17.6%。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上半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6%,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
2010年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5397亿元,同比增长81.6%。在39个大类行业中,36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个行业由亏转盈,2个行业利润同比下降。
2008年以来GDP增速走势图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回稳,房地产投资增长较快。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187亿元,同比增长25.0%。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8047亿元,增长25.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6140亿元,增长22.1%。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7.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8.4%。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2.4%,中部地区增长28.0%,西部地区增长27.3%。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9747亿元,增长38.1%。
4、市场销售较快增长,热点商品持续旺销。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669亿元,同比增长18.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2659亿元,增长18.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0010亿元,增长15.6%。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8181亿元,增长16.9%;商品零售64488亿元,增长18.4%。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26465亿元,增长30.0%。热点消费快速增长。其中,汽车类增长37.1%,家具类增长38.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8.8%。
5、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温和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涨幅较大。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6%。其中,城市上涨2.5%,农村上涨2.8%。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五涨三落:食品上涨5.5%,烟酒及用品上涨1.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3%,居住上涨3.9%;衣着下降1.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0.6%,交通和通信下降0.1%。从环比看,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6%。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0%。从环比看,6月份下降0.3%。上半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8%。
2008年以来CPI&PPI走势图
6、对外贸易恢复较快,贸易顺差明显减少。上半年,进出口总额13549亿美元,同比增长43.1%。其中,出口7051亿美元,增长35.2%;进口6498亿美元,增长52.7%。进出口相抵,顺差553亿美元。
7、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消费支出增势平稳。上半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069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57元,同比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9.7%,转移性收入增长13.2%,经营净收入增长8.6%,财产性收入增长20.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078元,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8.0%,家庭经营收入增长8.0%,财产性收入增长21.3%,转移性收入增长18.6%。上半年,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实际增长8.5%。
8、货币供应量增速高位回落,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同比增量减少。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67.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24.1万亿元,增长24.6%;流通中货币(M0)余额3.9万亿元,增长15.7%。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4.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6万亿元,同比少增2.7万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7.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7.6万亿元,同比少增2.3万亿元。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较为复杂,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宏观经济走势预测
2010年中国经济双稳运行在国际经济环境有所好转、国内现有政策取向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经济刺激政策的增量小于2009年,经济自主性增长动力尚待恢复,初步预测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有望保持在9.5%左右;由于中国出口表现低于长期潜在增长率,出口是影响总需求的最大边际变量,出口仍然较弱造成产能过剩,压制价格上涨幅度,预计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3%左右;就业和国际收支状况将进一步好转。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速.促进民间资本投资的政策出台.2010年政府投资增量将有所放缓,2009年下半年新开工项目增长已经减缓。7.5万亿新增信贷规模低于2009年的增长水平。对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政策约束也会抑制投资增长,2009年11月、12月投资增速已经回落到20%。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预计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5%左右,考虑价格因素,实际投资增速有所放缓.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保持平稳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医改新方案、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储蓄消费型增长模式使中国消费有较强稳定性。汽车消费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梯度扩散。家电下乡、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以旧换新等扩大消费政策在2010年将出现递减效应。价格上涨会导致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预计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8.5%,实际增长15%左右,低于上年水平.
外贸出口有望小幅增长。世界经济由大幅度负增长转为小幅正增长是中国出口恢复增长的基础性因素。外贸扶植政策2010年会继续发挥作用。美国、欧洲居民家庭储蓄率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中国商品的需求。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内需强劲有助拉动进口需求进一步加速。
初步预计,2010年中国出口将增长10%左右,进口增长13%左右;有望实现外贸顺差2000亿美元左右,与上年持平。价格水平将温和回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综合考虑了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传导效应、国内货币信贷增长的滞后影响以及居民的承受能力,并为资源环境税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留有一定空间。
第三节 行业相关政策、法规、标准
一、政策法规
2007年,国务院制定食用油发展政策。
1、进一步明确油料生产发展的基本原则、目标和任务
(1)基本原则和目标。油料生产和供给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同时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满足需求的不断增长。发展油料生产要避免与粮食、棉花争地,把重点放在主攻单产上,同时要调整品质结构和区域布局,着力培育东北及内蒙古高油大豆、长江流域“双低”(低芥酸、低硫苷)油菜、黄淮海榨油花生以及特色油料等优势产业带。力争到2010年,我国油料种植面积比2006年扩大6%左右,总产量增长14%左右。
(2)主要任务。一是适当恢复种植面积。长江流域扩大冬闲田油菜种植面积,东北及内蒙古地区通过合理轮作等适当恢复大豆面积。二是努力提高单产。通过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到“十一五”期末,油料单产比2006年提高6%左右。三是大力改善品质。要加强新品种选育,大力推广高产高油新品种,到“十一五”期末,使油料含油率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四是积极开发特种油料。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芝麻、胡麻、油葵、油茶、油橄榄等作物生产,加强生产管理,提高单产水平。
2、加大油料生产扶持力度
(1)扩大大豆良种补贴规模。继续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种植高油大豆实行良种补贴,补贴规模由目前的1000万亩扩大到4000万亩。同时,要完善操作办法,提高良种覆盖率和种植水平。
(2)设立油菜良种补贴项目。从2007年起,在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优势区(包括四川、贵州、重庆、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江苏、浙江),实施油菜良种补贴,中央财政对农民种植油菜给予每亩10元补贴,鼓励农民利用冬闲田扩大“双低”油菜种植面积。各地在实施油菜良种补贴时,要注意避免粮油争地,影响粮食生产。
(3)建立对油料生产大县的奖励政策。为调动主产区发展油料生产的积极性,从2008年开始,中央财政将综合考虑粮油生产情况,统筹研究对油料生产大县与产粮大县的奖励政策。
(4)加快油料生产基地建设。为促进我国油料生产发展,“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增加油料生产基地建设投资规模,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大豆产区、长江流域油菜产区建设一批生产基地,重点改善良种繁育和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高油料综合生产能力。
(5)开展油料作物保险试点工作。为降低油料生产风险,稳定农民种植收益,国家逐步将油料作物纳入农业保险范围并给予保费补贴。各地要积极支持保险机构开展油料作物保险业务,鼓励和引导农户投保。
(6)促进油料产业化经营。积极引导一批生产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油脂加工企业,在主产区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与农户签订产销订单,开发低芥酸菜籽油、优质豆油、花生油及其他精深加工产品。积极支持“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继续扶持各种形式的产销衔接活动,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努力提高油料生产组织化程度。
3、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1)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增加油料作物“种子工程”等项目资金投入,积极推进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建设。加快大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择优支持油料品种培育与产业化,推动优质油料新品种繁育及其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加快高产、优质、高效、多抗的新品种培育,加强相关配套技术集成创新,加快建设油料作物育种技术平台和新品种产业化基地。
(2)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加大农业科技入户项目对油料主产区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广油料重大技术和优良新品种。重点推广高油大豆、“双低”油菜、高产花生新品种,加快普及大豆密植、油菜轻简栽培、花生地膜覆盖等技术,分品种建立高产示范展示区,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各级农业部门要制订工作方案,加强技术培训,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巡回指导,帮助农民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3)提高生产机械化水平。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积极支持油料播种、收获机械研究和开发,结合机械作业调整油料品种选育目标,推进油料生产机械化,切实解决油料生产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问题。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资金规模,支持发展油料生产机械化,抓紧启动重点油菜产区全程机械化工作试点。
4、完善大豆和食用植物油市场调控
(1)健全大豆和食用植物油储备制度。进一步完善大豆及食用植物油中央和地方两级储备体系,适当扩大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的中央储备规模,并择机分步充实储备库存,充分发挥储备吞吐作用,以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大豆油料生产能力,保证国内市场供应。鼓励大型国有粮油加工企业适当增加商业周转储备,由国家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具体承储企业和承储数量,政府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支持。
(2)建立油料和食用植物油产销预警体系。加强油料及食用植物油信息分析和预警,建立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采集系统,及时发布生产、进口、流通等信息,引导生产发展,维护市场秩序。各地要强化油料和食用植物油产销形势分析,开展定点跟踪调查,准确上报生产、购销、库存等相关数据,搞好信息引导工作。
(3)培育油脂、油料期货市场。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功能,稳定企业和农民生产收益,促进油料产业健康发展。在已有大豆、豆油、菜籽油品种的基础上,增加棕榈油期货交易品种,尽快挂牌上市,支持国内油脂和油料生产、加工、贸易企业参与期货市场交易。支持有关期货交易所在产区和物流集散地设立期货交割仓库,面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运销大户和农民开展期货知识宣传和培训,引导企业和农民利用期货交易进行套期保值。
(4)控制油料转化项目。进一步制定扶持国内油料和食用植物油相关产业政策,坚持食用优先,严格控制油菜转化生物柴油项目。从紧控制油料和食用植物油出口。
5、科学引导社会消费
严格执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签的标识》,统一大豆产品标识,要求列入标识目录内的大豆产品必须按照规定在醒目位置显著标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采取多种途径,引导市场消费行为,实现优质优价,促进国内油料生产。加强宣传引导,合理食油、用油,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减少浪费。
6、切实强化组织领导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全面落实促进油料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做好油料和食用植物油产供销工作。各地要加强政策引导,及早安排今年秋冬种油料生产,抓好受灾地区生产恢复,稳定增加油料播种面积。要加大市场调节和监管力度,完善应急预案,做好组织调运工作,保障食用植物油供应,妥善安排好低收入群体和大中专院校学生的生活。要加强食用植物油市场准入管理和质量监督检测,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严厉查处违法经营、囤积居奇、哄抬价格、散布虚假信息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及时沟通信息,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指导地方抓好油料和食用植物油生产、供应和市场稳定工作。
二、行业标准
1、食用油国家标准
2004年我国新的主要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正式出台,从5月1号开始,所有市场上销售的主要食用植物油将划分为4个等级,而以转基因大豆为原料的食用油必须在标签上给予明确标示。新的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将采取新的方式来划分食用植物油的等级,结束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食用植物油等级划分混乱的局面。
同时,新标准还要求生产企业在产品标签上标示出原料原产地,尤其是以转基因大豆为原料的食用植物油,不在外包装上给予注明的产品将不得在市场上销售。此外,新标准对酸值、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等技术指标的要求也比旧标准有了提高。
新的食用油标准的执行将对食用油的质量给予可靠的保证,同时也将会给整个食用油加工行业带来影响,产品质量不能达标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2、新的食用油质量标准
为了同国际接轨,国家粮食局组织国内油脂行业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大中型生产企业重新修订了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棉籽油、油茶籽油、米糠油和玉米胚油等8个食用油商品质量标准。
新修订的8个食用油商品质量标准是在整合了过去20多个食用油质量技术等级标准的基础上,参照国际同类先进标准,并结合我国国情修订的。修订后的新标准与老标准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每个食用油品种只有一个标准,按质量技术要求分为四个等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新标准中的一级油相当于原标准中的色拉油、二级油相当于原标准中的高级烹调油、三级油相当于原标准中的一级油、四级油相当于原标准中的二级油。
二是新标准规定了在商品的标签上,要标明初制油的加工工艺(即用浸出法生产,还是用压榨法生产的)和是否用转基因油料生产,目的是让消费者有知情权,便于消费者选择吃什么油。
三是单项技术指标,如酸价、杂质、水分、挥发物、过氧化值等较以前要求更加严格,并增加了对脂肪酸组成和不皂化物含量的要求。
3、GB2716-2005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植物原油、食用植物油的卫生标准和检验方法以及食品添加剂、包装、标识、贮存、运输的卫生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植物原油、食物植物油,不适用于氢化油和人造奶油。
4、GB19641-2005植物油料卫生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制取食用植物油脂所需植物油料的卫生指标和检验方法以及包装、标识、贮存、运输的卫生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制取食用植物油脂的油料。略……
第四节 产品技术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陆续引进国外先进的食用油加工技术和装备。经过近20年的努力,通过消化吸收和不断自主创新,我国在单机的技术水平、单机的最大处理能力、成套设备和生产线的技术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国食用油装备业已有能力为我国的食用油工业提供性能先进、质量可靠的单机设备。
在大型化食用油加工机械设备中,油料预处理设备的机械性能和处理量均达到了国外20世纪末先进水平,如轧坯机、软化机、蒸炒锅、榨油机、破碎机、过滤机等;国产2000吨/日成套浸出设备的主机——浸出器和脱溶机的性能稳定,成套设备的机械性能和工程配套性基本能满足国内大型食用油加工厂的需要,在国内已建的大型食用油加工企业中,约有一半采用国产成套设备;食用油精炼的主机——分离机的单机处理能力已达到100吨/日,且机械性能与国外分离机的性能不相上下,成套食用油精炼设备已能满足不同品种油脂的精炼需求,成套设备的机械性能和工程配套性能满足国内大型食用油精炼企业的需要,在已建的大型食用油加工厂中,约有2/3的企业采用国产成套食用油精炼设备。
为了节约能源、提高食用油产品质量、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满足市场需求而开发的一些新技术,如大豆脱皮技术、大豆挤压膨化技术、菜籽脱皮冷榨技术、混合油负压蒸发及二次蒸汽利用技术、低温脱溶技术、物理精炼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等,在我国的大中型油厂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
另外,随着油厂的大型化,为精深加工创造了规模化的条件,油料油脂综合利用的发展较快。天然维生素E、磷脂、大豆异黄酮、棉酚、共轭亚油酸、多肽、氨基酸等不断有新产品面市。其中,尤其是天然维生素E、磷脂、大豆异黄酮发展较快。
我国油脂加工设备制造业还存在诸如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企业产品中精品少等问题,制约着我国油脂加工机械装备业的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装备的机电一体化水平低、油脂深加工装备开发能力不足、大型关键技术装备依靠进口及装备工程化和成套性有待提高上。
虽然我国油料油脂综合利用的发展较快,如天然VE、磷脂、大豆异黄酮、棉酚、共轭亚油酸、多肽、氨基酸等新产品的研发,但精深加工产品数量少,技术水平与国外还存在有较大差距。
第五节 产品工艺特点或流程
目前食用油的主要生产工艺有压榨、浸出和冷榨,另外也有小磨工艺(水代法)等。大豆油和花生油等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强制规定,必须在瓶体的包装上标明工艺类别。大豆油绝大部分标识浸出工艺,只有2种标识压榨工艺。26种花生油中有24种标识压榨工艺,另2种标识为冷榨工艺。玉米油、葵花籽油和茶籽油绝大多数标识压榨工艺,只有少数标识浸出工艺。菜籽油有近一半标识浸出工艺,另一半标识压榨工艺,芝麻油的生产工艺除了机制(压榨)外,还有部分采用小磨工艺,另外有15种芝麻油未对生产工艺进行标识。橄榄油大多标识冷榨工艺。从产品标识的工艺来看,标识压榨工艺的产品明显多于标识浸出工艺的产品。
我国和国际上一样,食用植物油的制取一般有两种方法:压榨法和浸出法。压榨法是用物理压榨方式,从油料中榨油的方法。它渊源于传统作坊的制油方法,现今的压榨法是工业化的作业。浸出法是用化工原理,用食用级溶剂从油料中抽提出油脂的一种方法。从世界食用油脂制取工艺的发展历史来看,浸出制油工艺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先进的生产工艺。浸出法首先在发达国家得到应用和发展。近年来,我国油脂科技工作者对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收,浸出法制油技术在我国的油脂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浸出工艺在药品和其他食品的生产领域也有较广泛的使用。略……
上一篇 : 紫菜项目市场分析
下一篇 : 无菌纸包装项目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