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纵横

中经纵横

当前位置>投资热点 >

湖北武汉千亿元级氢能产业版图初现

发布时间 2019-04-08 09:52:40 来源:中经纵横

  ■今年计划投放第二批共计10辆氢燃料电池动力公交车
 
  ■将在武汉经济开发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临空港开发区新增三座加氢站
 
  ■在宜都配套建设年产100万吨的有机液体储氢载体和年产1万吨的催化剂生产基地
 
  ■在枝江配套建设年产45万吨氢油的工厂
 
  近日,记者从武汉市经济与信息化局获悉,2019年武汉市将新增三座加氢站,并推进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与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研发工作,加速开拓氢能源客车市场。自2018年9月氢燃料电池动力公交车示范线路投运以来,武汉正加快向氢能全产业链稳步推进,千亿元级氢能产业版图日渐浮出水面。
 
  产学研优势明显
 
  据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汽车产业办副主任李林清介绍,武汉较早进行了燃料电池技术研发,前期已经开发了一批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无人机和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零部件。“包括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扬子江汽车、武汉氢阳等一批重点企业和科研单位都在积极推进氢能利用,多项技术已获得突破,并具备了产业化条件。”李林清说。
 
  从应用方面来看,多年来,汽车产业是武汉市第一大支柱产业,神龙汽车、东风本田、东风雷诺、上海通用等车企均在武汉投资建厂,以商用车为主要应用对象的氢能燃料电池,在武汉规模化推广看起来“顺理成章”,这也成为武汉市各大科研院所研究成果转化的关键一环。
 
  据了解,2009年武汉理工大学与东风汽车公司联合研制了“楚天2号”燃料电池轻型客车。随着国家对氢能重视程度提高,2017年,武汉市政府成立了氢能产业领导小组并加快了氢能产业的规划布局。去年9月28日,武汉首批氢燃料电池动力公交车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359路公交线路试运行,而这条线路的所在地,正是武汉高校及创新企业云集的中国光谷。
 
  李林清告诉记者,下一步武汉市将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在飞行器动力系统、大巴汽车动力系统、氢能发电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加大鼓励东风、神龙等乘用车整车厂抢抓机遇、推出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同时计划开拓氢能源客车市场。
 
  先进技术加速发展
 
  2018年1月,武汉市提出建设“氢能汽车之都”的口号,但在燃料电池科研工作者眼里,武汉的氢能发展史却能追溯到上个世纪。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武汉理工新能源有限公司创始人潘牧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70年代,武汉大学查全性院士带领的团队就开展了我国早期燃料电池研究。此后武汉理工大学、东风汽车公司等相继开展燃料电池研究,湖北省燃料电池重点实验室在武汉理工大学成立,为武汉市氢能供给侧建设打下了基础。
 
  记者了解到,2004年科技部在“863”计划内安排武汉理工大学开展催化剂涂层型膜电极(CCM)的研发,这一技术于2006年研发成功,并具有完全自主的独立知识产权。CCM型膜电极具有低贵金属用量、高电输出性能的特点,已经成为当前燃料电池用标准膜电极。2007年,由潘牧带领创业团队投资建设了一条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生产线,并实现了批量出口。拥有膜电极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武汉理工氢电公司正计划投资2亿元,建成10万平米/年的膜电极生产线。
 
  同时,面对长距离储运氢能这一科研难题,中国地质大学可持续能源实验室教授程寒松带领的科研团队用近5年的时间,利用氢气催化反应保证了氢在常温常压下安全、稳定、高密度地存储。依托这一技术专利的氢阳公司与扬子江汽车、三环集团等单位合作,已研制开发了5台基于常压有机液体储氢供氢系统的燃料电池汽车和卡车,其中三环新氢卡有望年内完成工信部公告对外量产销售。
 
  全产业链正待形成
 
  截至目前,武汉市已在东湖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建成两座加氢站,分别于2018年9月28日和2019年1月14日投入使用。氢燃料电池动力公交车示范线路已安全运营近半年,首批20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将陆续上线试跑,同时也有少量燃料电池物流车开始正式运营。
 
  据了解,今年武汉计划投放第二批氢燃料电池动力公交车,共计10辆,并将在武汉经济开发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临空港开发区新增三座加氢站。同时,记者了解到,为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湖北省宜都市也将建设年产100万吨的有机液体储氢载体和年产1万吨的催化剂生产基地,湖北省枝江市计划建设年产45万吨氢油的工厂,建成后预计将产生数百亿元的经济效益。
 
  “整体而言,当前我国在氢能供应环节相对成熟,在催化剂、炭纸等燃料电池的一些关键原材料上缺乏产业界的介入,而空压机、氢气循环泵等关键部件虽然已经有企业介入,但仍处于开发阶段。”潘牧告诉记者,“当前我国在氢能部分环节上已经实现国产化,但是氢能全产业链发展还不成熟,产业投资机会很大。”
 
  据李林清介绍,围绕氢能产业的未来发展,武汉市已拟定了氢能产业项目库,将重点引进具备先进制造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制储氢、燃料电池催化剂、质子交换膜、双极板、储氢瓶、空气压缩机、电控系统、氢能发电、储能等核心零部件制造环节的优质企业,并将配套发展服务型产业,在氢能汽车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及氢能整车等氢能产业链核心环节培养领先企业。
 
  “氢能燃料电池是未来无碳能源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与可再生能源、动力供应与电力供应、分布式能源与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的紧密结合,将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新兴产业。”潘牧说。(实习记者 李丽旻)
 
  转自:中国能源报
 

上一篇 : 陕西工业互联网助力智能制造

下一篇 : 四川省2019年“5+1”重点项目名录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