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投资热点 >
吉林打造“一主六双”空间布局推动新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 2019-02-15 14:45:38 来源:中经纵横
2月初,东北大地一片冰封,但寒冷并未阻碍吉林的发展热潮。转方式、夯基础、调结构……吉林正努力从传统产业“一柱擎天”,向新产业蓬勃发展的多业支撑结构转变。
以长春经济圈作为引领,构建工业、医药产业“双走廊”,打造东部、西部“双开放带”,疏通南北向、东西向“双通道”……“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中,新兴产业集群轮廓初现,拉动强劲。201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逐季提高,全年增长4.5%。
成果丰硕:多个新兴产业集群正在隆起
吉林华微电子超净生产车间里,工人们身穿白色防尘服紧张忙碌。“每年加工400余万片芯片,占据功率半导体国产品牌市场份额的10%。”企业负责人聂嘉宏说。
技术储备深厚、技术工人稳定、配套企业集聚,华微电子的发展,是电子产业集群化的缩影。吉林奥莱德高性能有机材料、长春希达LED、一汽新能源汽车……这些企业地域接近,产业互补,抱团发展。
吉林省发改委高技术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电子产业集群内,已有精密测量等13个工程研究中心、281户企业落户。
国内生物医药领域,“吉林队”名气很大,一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正在隆起,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等创新成果从这里走向全国。集群目前已拥有89个研发中心,以及金赛药业、白山施慧达、通化东宝等150多户规模以上企业。以金赛药业为例,企业的重组人生长激素占据国内六成份额。
轨道客车制造、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卫星及应用这几个产业集群,孕育出了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碳纤维原丝、“吉林一号”卫星等产品,有力拉动增长。2018年,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0.7%,高新技术、科技小巨人企业数量分别增长69.8%、161.1%。
全力推进:高质量培育多业支撑格局
资金、人才、技术不会凭空汇聚。新产业集群背后,是老工业基地摆脱“一柱擎天”的努力,是规划发展空间、优化营商环境、塑造引才氛围的切实举措。
在西部生态经济、东部绿色转型、中部创新转型的区域功能基础上,吉林又专门制定了“一主六双”的产业空间布局,配套制定13个详细规划。“绘制蓝图,全面对接东北振兴战略和国家重大规划,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吉林省发改委主任安桂武说。
新兴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长春、四平等地,为此,吉林省工信厅编制完成了《环长春四辽吉松工业走廊发展规划(2018-2025年)》,2018年,区域内实施重点工业项目861个,总投资3418.3亿元,累计新增产值366.2亿元。
按照规划,长春经济圈力争在2025年率先打造2万亿区域经济体。长春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王路说,长春市将围绕目标进一步整合资源。
规划重实际、管长远,给产业集群提供了可靠路径。“中远期规划能让未来电网载荷的设计、规划更贴近实际。”吉林供电公司副总工程师牛强说。企业正根据规划进一步提升碳纤维产业集群的保障能力。
高新技术项目是产业集群的细胞,吉林一直在筑巢引凤。2015年,成立了省级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总规模超过250亿元,在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应化所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2018年,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起成立东北振兴金融合作机制,协调办公室落户于吉林,融资环境进一步优化。近年来,累计减轻企业负担800多亿元,推出被称为“人才十八条”的新政,项目审批平均时间从223个工作日压缩到50个以内,资源汇聚的洼地正在形成。
任重道远:从“一”到“多”还需久久为功
从“一柱擎天”到多业支撑、从“傻大黑粗”到“高精尖新”,吉林逐步加大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投入,新产业集群规模初现。但整体看来,要想彻底改变偏重化工型、偏资源型、偏传统型的产业结构,仍需久久为功。
在吉林,一些企业还在低端扩张、同质化竞争,有的对高端产业认识深刻,但起步晚,抗风险能力弱,做高质量发展决策时,企业投资“看不准”、金融机构“看不上”、员工人才“留不住”等制约仍存。
许多专家直言,产业集群如果只有“聚”,没有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速运转,就难以发挥规模效应,地处东北的吉林,和东南沿海区域比,就更难凸显优势。
“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是关键。”吉林化纤集团公司董事长宋德武说。刚刚结束的吉林省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认为,抓住新产业方向科学谋划,优化发展环境,转型升级就会水到渠成。“关键在于改变思想观念,踏实创新。”吉林省政协委员丁肇勇说。
吉林正努力克服短板:工信部门积极培育企业技术中心,不断完善国家、省、市三级技术中心建设;长春“抓大不放小”,全力扶持科技“小巨人”成长壮大,做大新产业总量、做强质量;吉林市着力压缩审批时限,审批项目时间缩短70%,打造良好环境……面对新形势,吉林正在攻坚克难,努力奋进。(记者 段续)
转自:新华社
上一篇 : 山东青岛:工业旅游助实体产业飞得更高
下一篇 : 从外贸数据看深圳产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