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投资热点 >
粤港澳大湾区:进入湾区经济共建时代
发布时间 2019-01-10 11:21:27 来源:中经纵横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紧锣密鼓开展。4月,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博鳌论坛称,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将要出台。此后连接内地与港澳的港珠澳大桥在2018年年底顺利通车。据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将在2019年年初出台。
纵观改革开放40年,粤港澳合作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店后厂”形式的制造业垂直分工;第二阶段是以服务贸易自由化为核心产业横向整合;第三阶段则是2017年起步的以湾区经济为载体共同参与国际中高端竞争。
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中,粤港澳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而在扩大开放的新时代浪潮里,粤港澳将在提升国家经济国际竞争力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粤港澳合作发展进入湾区经济共建时代,城市群及城市个体面临着融合并进的发展机遇。受访专家认为,区内配套资源、产业分工有望得到全方位的整合,提升区域整体能力发挥,促进区域经济融合。而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得到加强,将会提升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三地合作走上新台阶
1970年代末,因成本攀升,港澳制造业留下交易环节,把生产环节北上搬入珠三角地区,粤港澳之间从而形成了在制造业领域的“前店后厂”式跨境生产与服务的产业分工体系。
2003年,多方签署了CEPA(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内地与港澳很快开展了更多制度性合作。2008年,又签署了CEPA补充协议五,这标志着粤港、粤澳将率先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
时至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粤港澳合作由此进入了世界级湾区经济共建时代,区域产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在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稳步推进。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耀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上升到国家战略,会推动区域产业发展。而且,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区域产业整体会有较大提升,传统产业将会借此转型升级。
“以产业协同和城市分工为基础,粤港澳大湾区内配套资源、产业分工有望得到全方位的整合,提升区域整体能力发挥,促进区域经济融合。”戴德梁行华中区策略发展顾问部高级董事及主管邵丰向记者分析,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合作涉及产业布局、土地利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交通能源等,有助于消除湾区内部不均衡发展,实现城市之间的协同合作,为区域发展提供新的战略机遇。
区域发展迈上新台阶后,区内企业也开始摩拳擦掌展开一场新的较量。
作为港珠澳大桥项目建设的参与者,宝鹰集团方面告诉记者,将加大对粤港澳大湾区建筑装饰业务的开拓及投入力度,发挥自身海外市场经验优势以及完善公司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组织布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十多年来,公司持续深耕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辐射全国。”索菲亚方面向记者表示,为保持制造端优势,公司将不断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在智能制造领域,让广州增城总部成为“大脑”,控制着全国柔性生产线整体布局。
此外,在全国化扩张的形势下,本土房企龙光地产将以深耕粤港澳大湾区为战略核心。龙光地产方面对记者称,公司市场布局已全面覆盖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将继续坚持深耕大湾区的发展战略,扩大区内主要城市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规模。据悉,2018年上半年,龙光地产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商品房市场份额近4%,其计划在未来5~10年内将市场份额提高至10%。
城市“朋友圈”加强互动
事实上,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以来,区内各大城市关于该背景下的发展计划已在不断铺排,希望加强自身发展特色以更好地融入城市群时代的潮流中。
其中,深圳发布《深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9-2021年)(征求意见稿)》,计划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消费中心城市。广州方面,亦出台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力争在2020年初步建成、2025年基本建成、2035年全面建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城市群发展的最大特色,就在于更为强调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将会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钟韵对记者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一个发展特色,在于它对区域内部城市间协同发展的一种强调。
“在这个城市群内,单个城市可能存在发展的短板,但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特色。为了补充这个短板,与周边城市进行区域合作,是最常见的一种发展思路。”钟韵认为,通过协同发展,一方面提升了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竞争力,也就是说,在全球竞争的舞台当中,城市群作为一个区域群体出现,其竞争力肯定比单个城市要更强大。另一方面,协同发展也为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邵丰表示,香港、深圳、东莞、惠州这个城市群中,香港作为大湾区的全球金融中心,将发挥“超级联系人”的作用,帮助大湾区内其他城市与国际接轨。而深圳科技人才济济,区域研发和创新中心的作用愈加凸显。随着交通线路不断畅通,科技人才将在东莞聚集,在东莞逐渐与深圳一起转型为高科技中心时,其高端制造业的角色将转移给临近的惠州。
科创产业赋能城市群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心之一,区内如何分工安排,以及如何把握时代发展机遇,亦是各大城市考量的主要方面。
2017年7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明确要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此外,我国相关部门目前正在编制《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实施方案》,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合作进行顶层设计。
按照广州的规划,在2019年,力争建成2家广东省实验室,建成2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8家诺奖创新中心。而到2020年年末,在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基础上初步建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形成开放、宽松、自由的创新生态,科技创新重要指标在“十二五”末基础上翻一番,在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时,成为重要“创新极”。
此外,东莞在科创产业方面的发展有着极大潜力。戴德梁行相关报告指出,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集聚了大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素,成为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地。未来,随着五大重点新兴产业的确立,持续增加的高新技术产业投入,相信松山湖将在东莞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作者:许永红)
转自:中国经营网
上一篇 : 江苏: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下一篇 : 阔步新征程 重塑江西制造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