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投资热点 >
改革开放40年河南农业三重“蝶变记”
发布时间 2018-12-20 10:12:25 来源:中经纵横
从“填饱肚子”到“过好日子”——改革开放40年河南农业三重“蝶变记”
虽已深冬,眼前的麦田却是一片生机,冬小麦齐刷刷地冒起头,迎着寒风装扮着中原大地,昭示着来年的丰收。改革开放40年间,河南从“中原粮仓”“产粮大省”迈向“农业强省”,努力守住并打好这张“农业王牌”。河南农业在“种什么”“卖什么”“干什么”上下功夫,转变生产方式、延伸产业链条、强化科技创新,让“多的好起来”“大的强起来”“土的‘洋’起来”,在改革发展中迎来三重“蝶变”,实现了从“填饱肚子”到“过好日子”的蜕变。
让多的好起来 从“产量农业”到“高效农业”
今年麦收的时候,河南永城市的种粮大户侯建理心里直打鼓,因为天气不好,1000多亩麦子从种到收连遭5次灾,一亩地减产200斤,可没想到卖完粮才发现是虚惊一场。由于种植的是优质强筋麦,虽然减产了但质量好,面粉厂订单收购,每斤价格比普通小麦高了两毛钱,减产没减收。
粮食高产曾是河南农业的一块金字招牌,河南常年种小麦8000万亩以上,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历史上河南夏粮生产曾保持“十三连增”。但随着农产品供给结构矛盾的出现,河南也开始遇到“卖粮难”“买粮难”的尴尬,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成为河南农业发展的重头戏。
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持续保持在1200亿斤以上的前提下,河南把优质高效供给作为转型的重要一步,鼓励发展优质小麦,将全省划分为豫北强筋、豫中东强筋、豫南弱筋等3个优质小麦生产区。2017年,河南建成千亩以上单品种规模连片种植区1769个,优质麦总种植面积达到840万亩,优质小麦带动农民直接增收2.5亿元。
今年刚收完秋,河南延津县西朱村村民程学伟就赶忙种上了优质小麦,“谁说农民不愿意种地?现在种优质麦不愁卖价还高,越干越起劲。”
让大的强起来 从“原料农业” 到“品牌农业”
河南一直被称作农业大省,却不是农业强省,一字之差反映出河南在农业产业发展上的短板。长期处于种地卖粮的“原料农业”阶段,让河南在农业生产上付出多、贡献大,却始终处于农业产业链条的底端。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构建产业链、组合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传统农业插上产业化的翅膀,一批农业企业迅速成长,一批农产品品牌勃然而出。河南“土特产”成了市场“名牌”,实现了从卖粮食、卖原料,到卖食品、卖品牌的转变。
在新郑市,一颗颗小红枣做成了大产业,好想你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农企,从卖原枣起步一步步做大,产业链不断延伸,2011年成功上市,目前公司市值超百亿元。“现在我们探索红枣的主食化、提取红枣酵素作养生饮料,红枣产业已经升级到了4.0,毛利率比初期提高了20个百分点。”好想你公司副总经理石聚领说。
利用当地小麦的品牌资源,延津县引进了克明面业、中德合资云鹤食品等多家食品和白酒饮品企业,形成了以小麦为头雁、以“专用粉—面条—速冻食品—烘焙食品”和“白酒—包装—电商—物流”产业链为两翼的“雁阵”发展布局。目前,河南依托独具优势的农业资源打造出了万亿级的食品产业,一大批“河南牌”农产品走进国人厨房,摆上世界餐桌。
让土的“洋”起来 从“天工农业”到“智能农业”
提到农民、想到农业,不少人会习惯性地想到“面朝黄土背朝天”“干活累兮兮,日子苦哈哈”,然而在河南,改革开放的40年间,农业的“干法”已经悄然发生改变。
在河南浚县,种粮大户张玉峰家里装着一块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的是他承包的2000多亩地里的温湿度、土壤墒情、病虫害信息等,过去种地靠经验的“老把式”如今也玩起了大数据。鹤壁市气象局气象台台长任丽伟说,在鹤壁农民种田用上了卫星,通过一套叫星陆双基的系统,可以实时获取7类农业参数,及时提供病虫害防治、小麦最佳收获期等重要数据,每亩增产50斤。
“智能农业”不仅让农业“洋气”起来,更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改写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如今在河南大部分地区,已经看不到“一个老农一头牛,一把镰刀扛肩头”的画面,一批新农人从城市回到乡村利用现代科技干农活。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种植和田间管理,5个人能种一万亩小麦;一台3米多高的收割机作业,一天的作业量就相当于过去200个农民,农业生产迈进了智慧时代。
走过改革开放40年,河南的农业农村实现了历史性巨变。如今,乡村振兴又揭开了“三农”发展的新篇章,河南农业还将在改革发展中继续砥砺前行。(记者王丁、宋晓东)
转自:新华网
上一篇 : 河南洛阳:小微双创激活民营经济“一池春水”
下一篇 : 多点发力 安徽合肥高新区打造双创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