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投资热点 >
山东:从外贸大省迈向外贸强省
发布时间 2018-12-05 10:55:32 来源:中经纵横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山东也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征程。"40年来,山东外贸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总值从0.03亿美元到2630.6亿美元。如今,山东外贸商品结构优化、品质提升;国际市场布局优化、格局多元;外贸主体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山东省内区域布局优化,更趋平衡;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外贸总值列全国第6位,稳居全国外贸第一集团。"日前,山东省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外贸发展情况,济南海关副关长、党组成员师国旺表示,随着新旧动能转换、外贸转型升级的稳步推开,山东正从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不断迈进。
从"大进大出"到以"质"取胜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充分发挥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的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同步快速发展。
师国旺介绍,自1978年我国实施加工贸易政策以来,山东省加工贸易快速发展,依靠"大进大出"的贸易模式,加工贸易进出口值大幅攀升,1995年达到66亿美元,首次超过一般贸易,并将领先优势保持至2002年。1995~2002年,山东省加工贸易年均增速13.8%,超过同期山东省13.5%的整体年均增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活力不断释放,由传统的靠"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内生动力不断增强,2003年一般贸易进出口值达到219.3亿美元,反超加工贸易,由此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截至2017年,山东省一般贸易进出口规模较2003年扩大了6.8倍,达到历史新高的1717.4亿美元,占同期山东省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下同)由2003年的49.1%上升至2017年的65.3%,2003~2017年间年均增长15.8%,超过同期山东省13.5%和加工贸易9.2%的年均增速。
民营企业领跑山东外贸
民营企业已成为山东当之无愧的外贸主力军。师国旺介绍说,"1993年,民营企业首次拥有进出口实绩,此后作为外向型经济的生力军一路'高歌猛进'"。2012年山东民营企业以1133亿美元的外贸规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和国营企业成为最大外贸主体。至2017年,山东省民营企业进出口达到1564.8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较1993年增长8363.3倍,占山东省外贸的比例由0.3%增长至59.5%,年均增长45.7%,远超同期山东省外贸年均增速。
记者还了解到,山东外贸另两大主体,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迅速发展。1987~2017年间,山东省国有企业进出口值由34.8亿美元增长至238亿美元,增长5.8倍,年均增速6.6%。1987年,山东省首家外资企业落户烟台,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达到历史最高峰1074.4亿美元,较1987年扩大1757.7倍,期间年均增长36.5%。
作为外贸的直接参与者,山东外贸企业"军团"也在不断扩张。1992年之前,山东省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不足百家,1993年迅速增长至6849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达到6546家,此时民营企业数量仅有40家,国有企业263家。截至2001年,山东省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达到8100余家。
贸易伙伴覆盖全球
改革开放伊始,山东省对外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仅50余个,2017年达到226个国家和地区,几乎覆盖全球。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自贸区和"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促进山东省外贸伙伴日益多元化的重要因素。
据介绍,因与山东省地缘接近、产业互补,日本在2001年前长期占据山东省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随着中韩正式建交,山东省充分发挥对韩国的区位优势,对韩贸易迅速崛起,并在2002年超过日本,此后连续9年居首位。"2011年起,美国正式接过'榜首'位置,并将领先优势保持至2017年,但优势不再明显,山东省对美贸易在2014年创下374.1亿美元的历史记录,占当年山东省比重仅为13.5%。"师国旺认为,贸易集中度的下降,反映出山东省外贸市场多元化的整体发展趋势不断增强。
在对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稳步增长的情况下,山东对新兴市场进出口持续扩大,对东盟、非洲、拉丁美洲、印度四个新兴市场的合计贸易额所占整体比重由1993年的8.8%增长至2017年的33%。
截至2017年,我国与24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6个自贸协定,有效提高贸易优惠水平。2017年,山东省与自贸协定国家和地区外贸进出口值合计达到925.4亿美元,占当年山东外贸进出口值的35.2%。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山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实现大幅增长,进出口值的占比不断提升。2017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100.6亿元人民币,增长81.7%,占山东省的26.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进出口总值714.1亿美元,增长14%,占当年山东进出口总值的27.1%。(作者:马刚)
转自:国际商报
上一篇 : 瞄准经济密度提升 上海出台政策打造产业“高产田”
下一篇 : “智造”未来:内蒙古崛起一流煤化工智能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