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业动态 >
【湖北自贸区挂牌两周年】武汉片区:打造新兴产业集群
发布时间 2019-04-02 11:04:17 来源:中经纵横
【编者按】最是一年春好处。4月1日,中国(湖北)自贸试验区迎来两周岁的生日。
2017年4月1日,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运行,武汉、宜昌、襄阳1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激荡起强劲的改革开放、蓬勃发展之力。经过两年的建设,湖北在自贸试验区这片改革试验田里做了哪些有益探索?有哪些创新举措?取得哪些成效?4月1日起,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将推出系列报道聚焦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运行两周年,敬请关注!
武汉:创新驱动 打造打造新兴产业集群
武汉片区是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域,实施范围70平方公里,是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面积最大的板块和最成熟的区域。但湖北人更习惯称她为光谷。光谷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改革创新。
3月25日,记者来到武汉自贸片区,“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的标语布满了整个片区,这几个字也成为了武汉片区建设者的座右铭。敢为人先的武汉自贸片区的建设者们不断先行先试,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打造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
2017年3月,武汉市提出“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的政务服务改革新要求,东湖高新率先启动试点,自贸区挂牌后,发布了首批378项“三办”清单,实现清单之外无审批、表单之外无要件,企业和群众前来办事,能获得极佳办事体验。如今在武汉片区,开设一家企业仅需1-2个工作日,产业项目审批仅需25个工作日。
先行先试 不断优化政府职能
除了“三办”改革以外,武汉片区还在全省率先推进“证照分离”改革,2018年度办理295件相关改革事项登记业务;优化企业税务注销流程,办理时限从20天压缩至最快只需20分钟;完善外国人服务“单一窗口”,2018年共办理外籍人才认定28人次,占全市一半;实施“互联网+监管”新模式,“八双五联”智慧监管被当做典型经验在全国市场监管系统推介。
中山大学自贸试验区综合研究院发布的“2017-2018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显示,在第三批15个自贸片区中,武汉自贸片区制度创新指数位居第二,“政府职能转变”指标排名中,武汉自贸片区位居第一。
创新驱动 打造打造新兴产业集群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政府职能转变,良好的营商环境就能吸引人才和优质企业。两年来,武汉自贸片区围绕打造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紧盯片区主导产业发展,推进华星光电T4、天马G6一期等重大项目实现量产,国家存储器基地实现设备进场安装并获得首张订单,以小米、海康威视、科大讯飞、奇虎360、小红书、尚德机构等为代表的60多家知名企业总部或“第二总部”先后落户光谷。
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大企业外,武汉片区还依托高校资源,探索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校内研发-高校周边孵化-大学科技园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区规模化”的“四级跳”发展模式,逐步孕育出多元化、国际化、专业化的创新平台载体。
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是武汉市政府和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的一个集技术研发、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创新平台。一方面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发资源,针对企业需求不断推出创新技术;另一方面为孵化项目提供整个孵化链条上的服务和全要素的服务,帮助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也促进技术团队尽快成长为商务团队。“在长期发展中,光电工研院逐步形成了“科研人员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果产业化-实体经济发展-再创新”的闭环发展模式。”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韩道介绍说。
据了解,目前,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已累计申请知识产权700余项(含孵化企业),共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33项(含转让作价和投资入股),成果转化金额超过2.9亿元;集聚了包括1位 “千人计划”,2位“百人计划”,2位“城市合伙人”,33位“3551光谷人才计划”,6个湖北省双创战略团队在内的高层次人才;培育企业已超百家,其中,瞪羚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市大数据企业3家,培育企业投后总估值超过40亿元。
经过两年的建设,武汉片区产业聚集效应显著增强。数据显示,2017年,引进100亿元以上项目4个,50-99亿元项目5个;2018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3个,百亿元以上项目6个。(何习文、江畅)
上一篇 : 南京浦口打造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下一篇 : 中轻联与四川泸州携手打造世界级白酒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