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供冷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可研报告(案例)
发布时间 2019-02-14 10:23:27 来源:中经纵横
1.3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
1.3.1 项目建设背景
1、能源发展背景
能源是人类社会求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人口众多,能源相对匮乏,自然资源总量排在世界第七位,能源总量约4万亿吨标准煤,居世界三位,而人均能源占有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尽管我国人均用能源不及世界平均人均能源消耗水平的一半,但能源消费总量已达世界第二。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煤炭消费约占总能量的67%,这是导致环境严重污染、生态逐年恶化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大力开拓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实际应用成为我国解决能源紧张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战略任务。
近年来随着资源和环境的问题日益严重,在满足人们健康、舒适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减少常规能源消耗,已成为暖通行业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2、政策发展背景
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把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供应的百分比从目前的7%提高到15%左右,地源热泵技术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建筑节能、打造绿色建筑和抑制城市热岛效应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前,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都在加大对地源热泵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都在制定规划加速发展。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于2015年1月委托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进行“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产业发展研究”,地热委员会据此制定了工作方案,并于6月中旬完成任务并提交报告。报告中指出,至2020年,全国将完成地源热泵应用总面积达7亿㎡,地热能开发利用量将达到5000万t标准煤。
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快推进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意见》提出,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使用地源热泵面积不低于30%。新建公建项目不低于45%;县城新建住宅和公建各为20%和30%。
丰宁满族自治县近年着力抓燃煤型大气污染防治,以燃煤污染控制为重点,大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2015年县政府印发了《关于所有新建项目禁止使用燃煤锅炉的通知》,规定县城中心城区、产业园区范围内新建项目必须使用清洁能源,禁止新建燃煤锅炉;对于建成的燃煤锅炉,必须采取高效除尘和脱硫措施,达到使用年限时必须改用清洁能源;县城集中供热公司、集中供热未覆盖区域内的燃煤散烧生活取暖锅炉及其它生产经营企业供热供气锅炉一律使用符合最低控制使用标准的清洁能源。
3、“京津冀”环境需求背景
今年以来,最严重污染侵袭京津冀,整个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从2015年11月26日夜间开始大范围出现重污染天气过程,污染范围不断扩大。究其原因,煤炭燃烧排放出的大气污染物是整个京津冀地区雾霾的最大根源。从行业来看,煤电、钢铁和水泥生产是京津冀首要的“污染”行业,其排放出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是雾霾的主要来源。京津冀地区若要在2022年实现空气质量达标,必须要削减80%的PM2.5排放,燃煤削减将是减排的关键。
综上所述,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降低能源消耗,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为理念,提出水源热泵冬季采暖、夏季供冷工程建设项目。
本项目水源与空气源热泵不需要人工的冷热源,可以取代锅炉或市政管网等传统的供暖方式和中央空调系统。冬季它代替锅炉从土壤、地下水或者地表水中取热,向建筑物供暖;夏季它可以代替普通空调向土壤、地下水或者地表水放热给建筑物制冷。同时,它还可供应生活用水,可谓一举三得,是一种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方式。
水源热泵是利用了地球水体所储藏的太阳能资源作为热源,利用地球水体自然散热后的低温水作为冷源,进行能量转换的供暖空调系统。水源热泵利用的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的一种技术。
空气能(源)热泵,有着使用成本低、易操作、采暖效果好、安全、干净等多重优势。以无处不在的空气中的能量作为主要动力,通过少量电能驱动压缩机运转,实现能量的转移,无需复杂的配置、昂贵的取水、回灌或者土壤换热系统和专用机房,能够逐步减少传统采暖给大气环境带来的大量污染物排放,保证采暖功效的同时兼顾节能环保的目的。
1.3.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当前我国相关政策的支持
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全国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计划达到10万千瓦,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标准煤,同时形成地热能资源评价、开发利用技术、关键设备制造、产业服务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到2020年,地热能开发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标准煤,形成完善的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和产业体系。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提出重点发展热力集中利用示范工程。开展储热式热电联产及地源热泵、核能低温供热等技术研究,加快成果转化。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为主,以太阳能、地热能为辅,选择具备规模化条件的产业聚集区和城镇居民区,通过系统集成优化,建设热力集中利用示范工程。
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快推进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意见》提出优先发展污水、再生水、(微)咸水水源热泵,积极发展土壤源、地表水源热泵,适度发展地下水源热泵,限制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超采区等区域地下水源热泵使用。优先在大中城市大规模推广,带动小城市、建制镇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优先在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中推广,带动民用建筑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开发适宜区,新建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使用地源热泵系统的面积,大中城市不低于45%,小城市与县城不低于30%;新建民用住宅项目使用地源热泵系统的面积,大中城市不低于30%,小城市和县城不低于20%。
近年来相关政策提出大力发展“地热能”这一可清洁再生能源,本项目正式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项目水源与空气源热泵系统开发建设属于地热能源利用技术,它能冬季代替锅炉从土壤、地下水或者地表水中取热,向建筑物供暖;夏季可以代替普通空调向土壤、地下水或者地表水放热给建筑物制冷,同时,它还可供应生活用水,可谓一举三得,是一种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方式。
本项目的建设顺应我国政策的发展需要,同时,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地热能产业体系构建与完善,促进我国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2、项目的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落实节能减排政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实现国际能源战略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四条规定:“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地源热泵所使用的地热能是名副其实的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把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供应的百分比从目前的7%提高到15%左右,地源热泵技术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建筑节能、打造绿色建筑和抑制城市热岛效应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急需节能环保的供热制冷技术,解决每年冬季供热的耗能大、成本高、污染严重等问题。本项目的实施,是国家各部委政策大力支持的项目,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体现,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项目是推动区域能源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
实施本项目,可使丰富份额土壤源被广泛循环,节约大量的不可再生煤炭资源,保障了我国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促进丰宁县能源调整结构,落实节能减排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4、项目的建设是我国加快应对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主要方面。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在努力寻找解决这一问题方式,因此以环保节能为主要特征的热泵系统应用而出,而这种系统正是满足这些要求的新型能源技术。为解决国内能源危机,发展热泵技术实为首选。
热泵是一种热量由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的能量转移装置。其具有非常明显的节能效果,与直接使用电能采暖相比,采用热泵技术可节约电力80%以上。若生产生活用水时,采用热泵比直接使用锅炉供热节约能源50%。现阶段,热泵技术在欧美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清洁能源技术,而在国内应用尚处起步阶段,市场前景明朗。
能源是支撑国家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维系国家安定与安全的纽带。在能源资源极为有限的背景下,丰宁县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率现状不容乐观、浪费严重及新能源利用少等问题十分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上也显得更为迫切。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对生活能源的需要也随之加大。有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居民直接能源消费占全部能源消费比例超过10%,而到目前阶段比重则依旧处于上升态势。
在居民能源消费比例中,家用电器占能源消耗的大部分,而家用制冷供暖的能源消耗特别巨大,因此,在家用制冷供暖和热水器方面有很大的能源节约空间。在整个国内能源短缺的情况下,家用能源则必然受到影响,随之而来的就是压缩家用能源使用量,这样一来就严重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热泵技术在家用方面拥有巨大的节能作用。以空气能热泵为例,比电热水器可节约50%以上的电能,而且热泵技术在制冷供暖方面节能作用也非常突出。可见,热泵技术对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
5、项目的建设有助于构建“零碳城市”,打造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
“零碳城市”,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环保型城市。“零碳城市”是由组成城市功能的各个系统的节能化、环保化实现的,即通过“零碳交通”“零碳建筑”“零碳能源”“零碳家庭”而最终造就“零碳城市”。
创建“零碳城市”将坚持市场主导、创新引领、率先突破、协同推进的原则,重点实施“清洁电力”、“绿色交通”、“替煤供热”、“建筑节能”和“森林碳汇”五大工程,力争到2020年,100%的电力消费来自可再生能源,基本形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保障和供应体系。
地处冀北山区,其重要特点是含水层在岩石以上,被抽出的水经过水源热泵系统循环后可快速回灌到含水层中,不会造成地表沉降现象,非常适于应用水源热泵供暖制冷。目前,市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已达400多万平方米。依托水源稳定、浅层地能丰富的优势,积极谋划、建设、储备一批地热供暖项目,大力推广地源、水源及空气源热泵系统,逐步扩大供热面积。取消分散燃煤锅炉,积极鼓励生物质能、沼气设施、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
本项目地处丰宁满族自治县,属于的一部分,项目水源热泵冬季采暖、夏季供冷工程建设的建设有利于市实施“替煤供热”工程的发展,加快构建完善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保障和供应体系。
6、项目合作单位实力雄厚,技术先进,促进本项目可行
本项目制定设备供应商为,建有省级中央空调研究院,形成了科学合理、富有活力的创新研发机制,组建了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是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建筑大学、天津商业大学等知名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2008年以来公司研发的新技术共荣获国家专利30余项,并有三项产品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有多项节能空调产品获得名牌。
顺应国家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转型升级,在新能源中央空调领域,进行了大投入、大研发,成功开发出了更加高效节能的水(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太阳能—空气源复合热泵等系列中央空调机组。这些高端节能环保产品正成为贝莱特的拳头产品。
现在,贝莱特新开发的代表节能降耗新水平的降膜式地源热泵机组、离心机组、降膜式风冷螺杆机组,和优于国家标准、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的7系列风机盘管产品,以及达到国家政府采购标准、控制在二级能耗标准之内的130风冷模块热泵机组等系列产品已畅销海内外。
第二章 市场分析
2.1 地源热泵概况
地源热泵技术是随着全球性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出现而逐渐兴起的一门热泵技术。地源热泵最早出现在1912年瑞士佐伊利的一份专利文献中,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地源热泵基本处于试验研究状态。直到上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爆发,使得热泵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其中地源热泵技术发展最快,并在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我国地源热泵研究与应用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首先是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纷纷建立实验系统,进入21世纪后,大批以地源热泵的设计、制造和施工为主要业务方向的企业不断涌现。截至2004年底,类似企业已达83家,全国范围内除港、澳、台地区外的31个省市区均有地源热泵项目。2005年到2006年地源热泵技术进入高速发展时期,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具体目标。地源热泵由于具有节能效果好、环保效益高、合理使用高位能、利用可再生的浅层低能(热)等优越性,是传统暖通空调和热水供应系统的替代技术之一。地源热泵技术将克服传统暖通空调和热水供应系统中用能的单向性、能耗高、污染环境等问题,促进能源资源、建筑用能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1.1 热泵系统的基本形式
国家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规范》(GB50366-2005)定义:地源热泵系统是指以岩土、地下水或地表水为低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热空调系统。根据地热能交换系统形式的不同,地源热泵系统分为土壤源(地埋管)热泵系统、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和地表水源热泵系统。
1、土壤源热泵系统
土壤具有良好的蓄热性能,土壤温度全年波动较小且数值相对稳定。土壤源热泵系统正是利用了土壤的这一特性,使其运行效率比传统的空调运行效率要高40%-60%,节能效果明显。土壤源热泵系统包括土壤耦合地热交换器,它或是水平安装在地沟中,或是以U型管状垂直安装在竖井中。不同的热交换器成并联连接,再通过不同的集管进入建筑中与建筑物内的水环路相连接。通过循环液体(水或防冻液)在封闭于地下的埋管中流动,实现系统与大地之间的传热。U型垂直埋管的深度分为浅层(30米以下)、中层(30-100米)和深层(100米以上)。
由于太阳能的作用,冬、夏季从土壤中取出(或放入)的能量可以分别在夏、冬季得到自然补偿。但是,如果冬季取出的热量过多,而夏季放入的热量过少,就可能会破坏土壤温度的稳定性,同时也使得热泵系统的效率降低。土壤源热泵与空气源热泵相比,可相对减少40%以上的污染物排放量。与电采暖相比,可相对减少70%以上的污染物排放量。土壤源热泵的缺点是一次性投资比较大,地下埋管换热器的供热性能受土壤性质影响较大,长期连续运行时,热泵的冷凝温度或蒸发温度受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而发生波动。当换热量较大时,埋管换热器所占地面积较大,受到现场地面条件的制约。
图2-1:土壤源热泵系统模式
2、地下水源热泵系统
地下水的温度相当稳定,一般等于当地全年平均气温或高1-2℃左右。地下水源热泵系统,通过打井抽取地下水,利用热泵机组提取地下水的低温能量,实现供热制冷。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分为两种,一种称为开式系统,另一种为闭式系统。开式系统是将地下水直接供应到热泵机组,之后将井水回灌地下。由于可能导致管路阻塞或腐蚀,通常不建议使用开式系统。闭式系统是将地下水和建筑内循环水之间用板式换热器分开。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具有较好的节能性。由于地下水冬暖夏凉,提高了机组的供热季节性能系数(HSPE)和能效比(EER)高。同时,温度较低的地下水,可直接用于空气处理设备中,对空气进行冷却除湿处理而节省能量。相对于空气源热泵系统,可节约23%-44%的能量。当室外气温处于极端状态时,用户对能源的需求量亦处于高峰期,而此时空气源热泵、地表水源热泵的效率最低,地下水源热泵却不受室外气温的影响,能够减少高峰需电量,这对于减少峰谷差有积极意义。
回灌是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关键技术,为此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必须具备可靠的回灌措施,保证地下水能100%的回灌到同一含水层内。目前,国内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有两种类型:同井回灌系统和异井回灌系统。
3、地表水水源系统热泵
一般来说,地表水包括河川水、湖水、海水等,只要地表水冬季不结冰,均可作为低温热源使用。对于地源热泵系统还包括了原生污水、再生水和冷却水等水源。
地表水源热泵的特点主要有:地表水的温度变化比地下水的水温、大地埋管换热器出水水温的变化大,其变化主要体现在:地表水的水温随着全年各个季度的不同而变化,随着湖泊、河流、海洋的水深度的不同而变化。地表水是一种比较容易利用的低位能源。
地表水源热泵系统运行时,需要注意和防止系统的腐蚀、生长藻类等问题,以避免频繁的清洗而造成系统运行的中断和较高的清洗费用。冬季地表水的温度会显著下降,因此,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在冬季可考虑增加地表水的水量。
2.1.2 各种系统的对比分析
所有地源热泵系统都有着突出的技术优点:高效、节能,相对环保、无污染。大部分地源热泵系统在冬季供暖时,不需要锅炉或增加辅助加热器,且经过设计所有地源热泵系统都可以做到一机三用,即供热、供冷、提供生活热水。由于一般地源热泵系统的规模相对较小,属分散式供暖,大大提高了城市能源安全;运行和维护费用低,简单的系统组成,使得地源热泵系统无需专人看管,也无需经常维护;简单的控制设备,运行灵活,系统可靠性强;节省占地空间,通常不需设置冷却塔和其它室外设备,节省了空间和场地,并改善了建筑物的外观;较长的使用寿命,通常机组寿命均在20年以上;供暖空调的同时,可提供生活热水。
对地源热泵系统进行经济性分析,全国各种类型的项目由于气候条件不同,使用功能不同,差距很大。据《工程建设与设计》编辑部发表的《中国地源热泵技术应用发展情况调查报告》的统计调查,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初投资约为300-400元/M2,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初投资约为350-450元M2。再生水和循环冷却水源热泵系统的初投资相对比较低,约为220元/ M2。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费用,供热比传统中央空调系统降低25-50%,制冷比传统中央空调系统降低15-30%。从全寿命周期分析,地源热泵系统的静态投资增量回收期在4-10年。表2-1示出不同热泵系统的优缺点。
表2-1:不同热泵系统比较
2.2 国内、外地源热泵系统的发展
2.2.1 国外地源热泵系统的发展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地源热泵技术在国外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据世界热泵大会调查报告统计,到2006年底全世界已安装热泵约1.6亿台(包括空气源热泵),每年新增1500万台。
1、国外土壤源热泵的发展
土壤耦合热泵技术的提出始于英、美两国。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采用地下盘管做热源的家庭用热泵,并开始研究土壤耦合热泵。由于这个时期能源价格低,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初投资高,使得这种系统并不经济,因此,该系统未得到普遍的推广与应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土壤耦合热泵系统才在欧洲和北美兴起,主要在商业建筑的空调设计中采用。北、中欧如瑞士、瑞典、奥地利、德国等国家主要采用地埋管土壤源热泵系统用于室内地板辐射采暖和提供生活热水。
2、国外地下水源热泵的发展
地下水源热泵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早期安装的地源热泵系统大部分都是地下水源热泵。由于采用的是开式系统,这些系统建成5-15年后由于腐蚀和生锈失效了。由此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应用进入低潮期。直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的出现,又引起人们对地下水源热泵的关注与兴趣,开始安装与使用地下水源热泵。由于欧洲板式换热器的引入,闭式地下水源热泵的安装与使用更为广泛。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气环境要求的进一步提高,美国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应用一直呈上升趋势。欧洲一些国家由于采用积极的促进政策(包括财政补贴、减税、优惠电价和广告宣传等),地源热泵市场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最大的地下水源热泵项目之一在美国,总装机容量4700×104t,为8.9万㎡办公楼和7万㎡旅馆提供热量,已运行了25年。
3、国外地表水源热泵的发展
欧洲第一台较大的地源热泵装置是1938-1939年间,在瑞士苏黎世市政大厅投入运行的。它以河水作为热源,供热能力175Kw。20世纪40-50年代,瑞士、英国早期使用的热泵装置中大部分是地表水源热泵。这个时期的地表水源热泵系统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由于它在运行中充分显示出节能性,对以后地表水源热泵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瑞典和前苏联等区域供热较发达的国家开始应用以地表水、地下水、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为低位热源的大型热泵站,单机容量在几兆瓦。在美国、日本、罗马尼亚、丹麦、德国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单机容量甚至达到30MW,总装容量达到160MW。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建设了总能力为180兆瓦的世界上最大的海水源热泵系统,用于区域供热,供热量占城市中心管网输送量的60%,已运行20年。
当前,国际热泵界对地源热泵技术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研究系统运行更加节能的管理方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与热泵技术的结合,开发简便、快速的地源热泵系统设计软件,建立区域土壤特性、地下水的流动性等地源热泵资源基础信息数据库等。
2.2.2 国内地源热泵系统的利用情况
截至目前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应用浅层地热能供暖供冷的建筑项目3000多个。当前80%的项目集中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河南、等地区。北京约有2000万m2的建筑利用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沈阳已超过4300万m2,而天津地区也已超1000万m2。
据住建部统计,到2011年底我国在建筑供热空调中应用地源热泵的建筑面积已达到2.4亿m2,无论是应用的总体规模还是单个项目的技术指标,我国的地源热泵应用已经居世界首位,超过了美国和欧共体。地源热泵供热空调系统的设备制造、设计和施工在我国已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除了实现节能减排以外,还带动了经济发展和就业。我国地源热泵应用国际领先的局面受到各国的关注。
2.3 地源热泵系统对节能减排的贡献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的城乡建设继续持续发展,对节能减排的要求越来越高。减少我国冬季采暖所造成的大气污染,降低供暖空调系统的能耗、节约能源已成为建筑节能和暖通空调行业必须承担的职责和重要的工作目标。近几年来大中城市为改善大气环境,迫切需要减少燃煤量,为此大力推广使用包括可再生能源的清洁能源。
地表浅层是一个巨大的太阳能集热器,收集了47%的太阳能量,比人类每年利用能量的500倍还多。这种储存于地表浅层近乎无限的可再生能源,不受地域、资源的限制,完全可以为人类所利用。地源热泵正是利用了地球表面浅层地热资源(通常小于400米深)作为冷热源,进行能量转换的供暖空调系统,冬季从地表吸收热量,夏季向地表放入热量。地表浅层地热资源的温度一年四季相对稳定,冬季比环境空气温度高,夏季比环境空气温度低,是很好的热泵热源和空调冷源。这种温度特性使得地源热泵比传统空调系统运行效率要高15-50%。另外,地能温度较恒定的特性,使得热泵机组运行更可靠、稳定,保证了系统的高效性和经济性。与锅炉(电、燃料)供热系统相比,地源热泵要比电锅炉加热节省三分之二以上的电能,比燃料锅炉节省二分之一以上的能量;由于地源热泵的热源温度全年较为稳定,一般为10~25℃,其制冷、制热系数可达3.5~4.4,与传统的空气源热泵相比,效率高出40%左右,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
我国煤炭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且价格低、投资少。因此,我国的发电和供热以煤炭为主要燃料,从而成为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应用地源热泵技术节约能源,减少燃煤量,可以大大减少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烟尘以及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地源热泵的污染物排放,与空气源热泵相比,相当于减少40%以上,与电供暖相比,相当于减少70%以上。如果结合其它节能措施,节能减排量会更明显。对于北方采暖地区,推广应用地源热泵是解决采暖期间造成城市大气污染严重的优选途径。地源热泵装置的运行没有任何污染,可以建造在居民区或建筑物内,不需要堆放燃料废弃物的场地,节省场地空间,且不用远距离输送热量。
根据专家的估算,全球近百米深的土壤带中每年可采取的低温能量相当于1500亿kW,为现在发电装机容量的3000多倍。如果能够开发利用10%,节能量也相当可观。如果全国每年有1亿㎡的民用建筑推广应用地源热泵供暖空调,可替代350万吨标准煤和26亿m3天然气,减少2350万吨的碳氢化合物和200吨颗粒物的排放。
假设一个10万㎡的住宅小区,参考寒冷地区目前平均采暖耗能的水平25kg标煤/㎡.年计算,采用燃煤供热,需消耗2500吨标煤;如果采用地源热泵系统采暖,扣除系统电耗量约折合为1782吨标煤,则每年可节省约718吨标煤,从而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84吨、二氧化硫14.4吨、烟尘10.7吨、灰渣186.7吨。
2.4 国内地源热泵利用存在的问题
2.4.1 可利用资源不清,缺少全面规划
我国地源热泵可利用资源丰富,有广阔的大地,众多的河流湖泊,绵长的海岸线,丰富的地热资源,大量的城市污水和电厂冷却水。如果这些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可以替代大量的化石能源。但是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地源热泵可利用资源状况不清。地源热泵应用的地域特性非常明显,需要详细的勘察资料和数据,当前缺乏比较详细的全国性或地域性资源勘察。没有基础数据,也就无法制定科学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规划。
2.4.2 政府监管缺失,市场缺乏规范
近年来,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建筑工程采用地源热泵采暖空调系统。由于政府、行业的监管没有跟上,没有建立对地源热泵技术体系和产品设备的评估认证体系和管理办法,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工程失败,系统效率下降等。业内专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三个“不”,即:不该用的地方用了,不会用的人用了,不会运行的人在运行。存在一哄而起的倾向,市场亟待规范。
2.4.3 系统研发不够深入,产品规格不够齐全
地源热泵技术涉及学科领域广泛,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综合性技术,很多学术或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开发,如:地下水的回灌、土壤埋管换热计算理论、系统统一简便的算法、海水污水源的防腐处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等。尽管热泵设备生产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的品种和规格不断增加,但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2.4.4 技术能力亟待提高
地源热泵工程设计作为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牵扯到地质、水文、环境评估、钻井、暖通空调等多方面专业知识,目前仅掌握在少量科研单位和专业技术公司中。专家概括的三个“不”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地源热泵技术推广应用中技术人才的缺乏,急需开展相关技术培训和推广活动,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在标准规范、系统图集及宣传材料和培训教材等方面还欠缺,需抓紧编写相关技术文件和材料,为地源热泵技术的推广应用打好基础。
2.4.5 管理体制分割
地源热泵技术涉及水文、地质、勘察、设计、环保、机械等诸多行业,需要各部门的协调配合,而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不利于地源热泵技术规模化推广。
2.4.6 政府激励政策仍需加强
地源热泵是一项节能环保的技术体系,社会效益显著。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加强,中央政府和部分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激励政策,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推动地源热泵技术的工程应用。但是由于地源热泵技术在工程中应用的一次性投资相对较高,说服建设方或开发商使用这种技术比较难,因此需要政府加大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力度,例如:设立专项基金,给予税收优惠等。不仅在工程应用方面给以支持,还要加大在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
2.5 国内地源热泵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160余项的项目显示,地源热泵在办公楼的应用达到40%,宾馆酒店达到19%,住宅有12%,厂房则有9%,别墅度假村的比例在7%,商场学校各自占比例为5%,医院所占的比例只有3%。虽然地源热泵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应用,但是占得比例都比较少,比较分散。从地源热泵的制冷或者是制热面积上来看,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上的占有14%,而面积在1万到5万之间的占有比例为48%,1万平方米以下的占有39%,可见在1万到5万之间面积的占有的比例比较大,其他仍然具有很高发展空间。
2.6 我国地源热泵发展趋势
“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国家投资将达到2.3万亿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投资将达到1.8万亿元,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市场的占有率将由目前的5%提高到30%。到2015年,全国地热能供暖面积将达到5亿m2,地热能利用量将达到2000万t标准煤,到2020年,地热能开发利用量将达到5000万t标准煤。
到2020年我国将把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供应的百分比从目前的7%提高到15%左右,地源热泵技术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建筑节能、打造绿色建筑和抑制城市热岛效应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前,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都在加大对地源热泵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都在制定规划加速发展。
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快推进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意见”提出,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使用地源热泵面积不低于30%。新建公建项目不低于45%;县城新建住宅和公建各为20%和30%,各地都把地源热泵作为当地节能减排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地源热泵的发展正如火如荼,形势大好。
2.7 项目市场前景
地源热泵是地热能应用的一种重要技术,地源热泵制热要比常规的电制热或燃油、燃气制热划算得多,一般情况下,地源热泵的耗电量只有电热耗电量的1/4到1/5。非电力用已具规模地源热泵成为重点。科技部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是以中低温为主的地热资源大国,全国地热资源潜力接近全球的8%,且地热资源遍布全国各地。据估算,国内深度2000米以内的地热资源所含的热能相当于2500万亿吨标准煤,初步估计可以开发其中的500亿吨。
科技部有关部门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完成地源热泵供暖(制冷)面积5亿平方米左右,届时整个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总市场规模至少在1000亿元左右,市场前景广阔。
提出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开展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国务院批准同意供销合作总社在河北、浙江、山东、广东4省开展试点。据介绍,试点将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要求,大力推进供销合作社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经营创新,完善体制机制。通过健全基层组织,激发内在活力,进一步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系,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推进服务规模化、流通现代化,促进实体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努力将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提供"保姆式""菜单式"服务。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2014年计划完成100家大型骨干批发市场的现代化改造,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质量检测、包装加工及标准化集配功能,提升市场运营管理水平。鼓励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构建产销一体化流通链条,开展冷藏储存、物流配送、终端直销网点建设。推进城市零售终端建设,逐步把供销合作社网点延伸到城市社区。
本项目建设将直接融入全国供销一体化流通链条,供销总社旨在服务三农,服务基层,项目的建设将直接带动山东地区乃至全国的资源流通效率,尤其是针对粮食、肥料等供销为主的大宗货物,改变传统的大宗货物运输结构方式,降低运输成本,改变供销总社经营状况。
4.10 与中交协合作 成立新型交通物流模式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成立于1982年,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管,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全国性行业协会之一。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横跨了包括铁道、民航、公路、水运、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除此之外,还包括邮电和解放军总后的军事交通。同时,我会同交通部、铁道部、商务部等13个部委一起,是全国现代物流部际联系会议的成员单位之一。
交通运输和物流是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工作的两个轮子。协会围绕这两个方面在研究咨询、国际交流与合作、人才培训等方面,协助政府、帮助企业,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协会成立以来,开展研究、咨询项目200多项,获奖20多项。协会承担了大量国家关于交通运输和物流方面的课题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十二五国际环境对我国交通运输的影响》、《铁路体制改革与运输效率关系的研究》、《节能减排对物流发展的促进作用》等。
本项目的建设基于新型交通、新型物流的思维模式,符合国家加快建设现代物流的战略部署,项目建设在运输管理、交通法规、智能交通和物流方面和中交协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汲取优秀的历史经验教训,同时也将本项目先进的模式和思维引入中交协,新的模式将极大的提高山东省乃至全国的现代化物流建设进程。
略……
上一篇 : 铁路联运建设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案例)
下一篇 : 地块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