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扩建门诊楼项目投资可研报告(案例)
发布时间 2019-02-14 09:48:00 来源:中经纵横
1.5 项目背景
1.5.1 政策背景
1.5.1.1 符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逐步建立农村医疗急救网络。普及健康教育,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70%以上的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孕产妇死亡率降到22/10万,婴儿死亡率降到12‰;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
1.5.1.2 符合辽宁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辽宁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到2015年,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6岁。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初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探索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分工与协作机制。纵向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支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发展医疗集团。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兴办医疗机构,逐步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1.5.1.3 符合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纲要
《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维护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坚持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人才,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转变卫生发展方式,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促进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统筹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个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统筹城乡、区域卫生事业发展,不断缩小人群之间卫生服务利用和健康水平差异。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1.5.1.4 符合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中医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国务院出台《若干意见》为建设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和中医药在新时期新阶段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六项重点任务之一,力度前所未有。各地党委、政府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推动力度不断加大,加强了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和体制机制建设,加大对中医药的投入,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和理念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信中医、用中药,对中医药知识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疗效确切和费用低廉的中医药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健康观念的改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整体观理论思维、个性化辨证论治以及“治未病”健康保健方法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国际社会、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和关注中医药,为中医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随着中医药事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中医药行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整体思维、系统运行、三观互动、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凝聚力和自信心显著增强,为新时期推进中医药事业新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1.5.1.5 符合其他国家政策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新闻出版、邮政、电信、广播影视等服务事业” ; “明确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等等社会事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对能够实行市场经营的服务,要动员社会力量增加市场供给” ; “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大力发展非公有服务企业,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服务行业中的比重”。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指出,“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等部门对本领域能够实行市场化经营的服务,抓紧研究提出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力量增加供给的具体措施”。
1.5.1.6 符合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改扩建区中医院和妇婴医院,扩建区中心医院病房楼,力争三年内完成并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标准。精神卫生中心与红十字会医院分离,改造姚千、大沟卫生院业务用房。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覆盖,实现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所标准化卫生室并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采取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项目的建设符合《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相关政策,符合区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要求。
1.5.1.7 符合政府工作报告目标
人民政府《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未来五年政府工作重心,提出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县(市)中心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医疗设备水平。
1.6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6.1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区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全区人口数量将逐年增多,今后到医院看病就医的人员也会随之增多,加之中国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进入了快车道,这就迫切需要大量的身心健康的人力资源投入到经济建设中来,区中医医院理所当然地应担负着促进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提高的重任,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1.6.2 医疗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营方式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医疗市场新格局已初步形成。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医疗水平的快速提高,有利于巩固并壮大国有医疗机构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解决人们就医难的矛盾,减轻患者负担,促进全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1.6.3 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看重自身的健康价值,也更加重视对健康的投资。项目建成后,可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和良好的医疗环境。
1.6.4 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
该项目实施后,将进一步扩大医院影响力;将会进一步提高医院的医疗条件、公共卫生突发应急处理能力、医疗诊断、治疗水平和科研能力,增加业务量;将会进一步完善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医院新的医疗业务的发展,满足更多的患者就诊,使医院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和人才资源得到更好地发挥,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满足全区乃至周边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水平和就诊需求。
第二章 市场分析
2.1 行业发展情况
2.1.1 国内中医院发展现状
伴随着我国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中医医院在卫生资源和医疗服务方面也得到了较快发展。2010年全国有中医医院2778所,2009年有2728所,2010年比2009年增加50所,增长了1.83%。2010年全国中医医院实际开放病床为42.42万张,2009年为38.56万张,2010年比2009年增加3.86万张,增长了10.02%。
2011年,中医医院数量达到2831家(不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比2010年增加53家。全年医院分科门急诊人次共达到22.1亿,其中超过4.2亿人次选择了中医科,占19.1%。仅次于内科的4.6亿人次。
2012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对我国2015年的中医院建设提出了具体目标。规划指出,到2015年,中医医院(所)预期达到3397所,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争取超过5.5亿人次,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比重超过60%。
2.1.2 区中医院发展情况
近年来,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全区卫生医疗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区全面实施区、街、村三级医疗机构改革,在辽宁省率先建立以城带乡、以乡促村、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管理运行机制。截止2012年,区中心医院、第二中医院、区妇婴医院、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区级医院与全区12个街道卫生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起以大帮小、以强扶弱的医疗机构集团化、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据统计,仅2011年,区基层卫生院获得大医院的设备及药品支援就达数百万元,城区医院派专家到基层卫生院出诊达9000多人次。一体化的医疗模式不但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就医需求,也提高了区的整体医疗水平。
2.2 血栓疾病治疗市场分析
1、血栓种类
血栓栓塞分为动脉血栓症和静脉血栓症。 动脉血栓栓塞的起始原因是动脉受损或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引起血小板粘附聚集进而启动凝血过程。动脉血栓脱落堵塞血管即出现器官和肢体的缺血或坏死。如图2-1。
图2-1: 血栓形成过程图
静脉血栓是由于静脉血流迟缓,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内膜损伤条件下,静脉发生急性化脓性炎症,并继发血栓形成的疾病,主要包括整形外科手术(如膝、髋关节置换手术,腹部手术)后形成的深层静脉血栓和由其引发的肺栓塞。
2、血栓症的危害
动脉血栓症可导致心肌梗塞、脑梗塞、脑血栓、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而静脉血栓可引发肺栓塞。血栓性疾病死亡率非常高。全球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达1200 万人,接近世界总死亡人数的1/4。中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达到 260 万人以上,存活的患者75%致残,其中40%以上重残。血栓的形成难以监测,复发率很高,致残率很高,脑血栓5年内平均复发率在40% 以上。
3、血栓症高发原因
随着经济发展,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体力劳动减少、营养过剩等因素以及老龄化等因素,导致动脉血栓的发生率大幅提高,心血管支架、整形外科手术(膝、髋关节置换、腹部手术)和慢性炎症,都易引发血栓性疾病。糖尿病的后期会有并发症产生,会发生肾、眼、足部微小血管栓塞和四肢坏疽。
①脂肪摄入迅速上升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的膳食结构中脂肪摄入比例增高。2008年中国居民的脂肪摄入量超过了40%。肥胖人口大大增加,血脂含量过高,18岁以上高血脂患病率为18.6% ,高血脂人群极易发生血脂沉积于血管壁,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斑块破溃导致血栓生成,进而产生动脉血栓。如图2-2.
图2-2: 脂肪摄入情况图
②体力劳动减少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地转变,工作压力增大,精神紧张,职业和家务的体力劳动都大大减少,代谢放缓,人体自身调节能力降低,人体的血管及血液循环系统的发病率大幅提高。如图2-3。
图2-3: 体力劳动情况图
③老龄化
据统计,65岁以上人口心脑血管血栓的患病率在20% 左右。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10 年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 1.18 亿,占人口总数8.87%. 同2000 年相比, 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1.91 个百分点。中国人口进入了急剧老龄化的时期,至2025 年65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比重将达到 14% 。如图2-4。
图2-4:年龄结构情况图
④心血管支架的发展
近几年,冠状动脉介入术手术(PCI)病例逐年增加,支架植入处易形成血栓,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的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猝死、急性心肌梗塞或不稳定心绞痛等一系列急性并发症。我国2000-2010 年PCI 手术病例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5% ,2010 年我国完成的 PCI 病例超过31万例。随着支架手术的增加,术后抗凝、抗血小板凝集和降血脂治疗都同步跟进。如图2-5。
图2-5:我国PCI手术病例变化趋势图
单位:万例
城市化进程导致的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人口结构也处于迅速老龄化阶段中,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发,动脉血栓症的发生率大大提高。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手术逐年快速增加,术后抗凝、抗血小板凝集和降血脂治疗都同步跟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与血栓相关的医疗服务、药品的需求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必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2.3 需求预测
2.3.1 固定病原对医院的信赖
区中医医院担负着区43.5万人民的医疗保健任务,是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辽宁省重点专科医院。医院所辖血栓病研究所、国家三级中药药理实验室和国家二级血管生物学实验室。医院在所属地域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是人民群众常规体检、看病就医的重点医疗机构。
医院地处区雪松路,交通便利,政府机关及众多市直企事业单位、学校等汇集,人数相当庞大。近年来,随着医院的优质服务和良好的信誉,地方群体对该院的信赖程度在不断提高,来医院常规体检、医疗诊治的人数不断增加,据统计,,2012年区中医医院门诊量近50万人次,日均门诊量1400余人次,年住院量1.5万余人次。因而,区中医医院拥有了一个固定的需求市场。
2.3.2 领先的技术水平和特色专科吸引更多慕名前来就医的患者
区中医医院的医疗技术在本地区及附近地区医院中居领先水平,综合实力强,部分特色科室医疗技术领先、医生医术精湛、治愈率高,深受广大患者的青睐,吸引了大量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前来就诊。
中医医院是辽宁省血栓病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在血栓病治疗领域有着多年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体力劳动减少、营养过剩等因素以及老龄化等因素,导致动脉血栓的发生率大幅提高,心血管支架、整形外科手术(膝、髋关节置换、腹部手术)和慢性炎症,都易引发血栓性疾病。糖尿病的后期会有并发症产生,会发生肾、眼、足部微小血管栓塞和四肢坏疽。因此,人们的身体健康日益受到血栓病的威胁。
医院在这方面的独到优势符合市场的需求,项目建成后将会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2.3.3 辐射周边地区市场
目前,区周边城区、郊区的医疗水平还无法完全满足当地居民的就诊要求,特别是无法实施一些较复杂疾病的医疗检测、手术及治疗,由于这些地区里区较近,交通便利,故周边地区大多数患者一般选择来区内就医。区中医医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上医院综合实力较强,也吸引了大量周边地区的患者前来就诊。
2.3.4 延伸农村市场
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落实到位,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农民群体也越来越看重自身的健康价值,也更加重视对将抗的投资,加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因此农民群体的定点就医也拓宽了区中医医院的需求市场。
略……
上一篇 : 芝麻饼研发、生产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案例)
下一篇 : 铁路联运建设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