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纵横

中经纵横

当前位置>可行性研究 > 案例 >

玉米仓储深加工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案例)

发布时间 2019-02-12 10:06:28 来源:中经纵横

1.3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1.3.1 项目建设背景


粮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稳定的特殊商品,近年来国际、国内粮食供求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世界粮食产量逐年下降,粮食供求紧张。我国耕地、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连年减少(南方省份),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的重视,为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国家加快了粮食加工与流通体制改革,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中都明确要求,在每个大中城市都要发展一到两个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粮油物流市场;国家发改委关于《全国粮食现代物流规划》将重点扶持东北等6省区粮食通道建设等。


粮食加工是粮食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提高粮食质量和科技含量的重要措施,是促进我国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粮食消费,提高粮食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是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加大在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就业及农民创收的绝佳方式,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利器,同时也是实现粮食商品化、标准化、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搞好粮食加工、提高粮食质量,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成为我国粮食生产加工者的一项新的课题。


龙江县近年来大力围绕粮食全产业链建设,以粮食转化深加工为发展方向,提升县域粮食加工的主导产业地位。当前龙江县还存在粮食贸易量和转化量与产量相比所占比重较低、粮食生产加工链条较短、仓储能力不足等问题。本项目的正是在条件下提出来的,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促进龙江县延伸链条、提升行业仓储能力,优化当地粮食产业发展环境,加快龙江由产粮大县向粮食贸易大县和粮食加工大县发展的步伐。


1.3.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相关政策支持,保障项目的发展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核心区。“十二五”期间,继续发挥粮食生产核心区域粮食安全基础保障作用,调动各方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以建设小麦、玉米、水稻、大豆优势产业带为重点,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大力开展高产创建和科技指导服务,推广防灾减灾增产关键技术,加快选育应用优良品种,大幅度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生产水平。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及仓储物流业,完善粮食仓储运输设施,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促进就地加工转化,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粮食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及仓储物流业,打造现代化国家级口粮、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加工基地。加快形成黄淮海、西北地区优质强筋小麦加工产业带,长江中下游地区优质弱筋小麦加工产业带,东北及黄淮海地区玉米、大豆加工基地,东北及南方地区稻谷加工产业带,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马铃薯加工产业带,中原、西南地区甘薯加工产业带,西北、西南、华北地区杂粮加工基地。


本项目地处粮食生产核心区,项目属于仓储深加工,因此项目的建设符合相关规划的发展要求,项目的建设有利于龙江县乃至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壮大。


2、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长期以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工作。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相继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可喜成果,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与此同时,农村经济领域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引发的弊端开始显现,影响和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确保农业和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项目建设,有助于推进龙江县粮食仓储及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粮食增值,提高了当地粮食仓储与深加工产业的整体规模效益。


3、项目的建设有利于粮食加工业的良性发展


粮食及粮食精深加工业是我国第一大产业,涵盖一、二、三产业的全局性和战略性产业,是衔接工业、农业与服务业的关键产业。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业,不仅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地区经济和区域性高效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对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缓解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粮食加工包括粮食收获后到播种前对粮食的干燥、脱粒、清选、分级、粉碎去壳、称量、包装等处理的整个过程。通过粮食加工技术的推广,提高了粮食质量整体水平,充分发挥了优良品种内在的增产、抗病潜力,促进了粮食产业化发展,为我国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了重要保证。推广粮食加工、精加工技术,是适应我国种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加快实施粮食工程,推动粮食产业向商品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种业的发展以及国内粮食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对粮食质量就有更高的要求,提高粮食市场的竞争力,就必须全面提高粮食质量,其中粮食生产加工起到关键作用,因此粮食加工在粮食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


4、项目的建设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龙江县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


作为全国产粮大县的龙江县,一直致力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合作化促进规模经营、推行科技化提升产量。


近年来,龙江县坚持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通过扎实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在加快农业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六化”建设上下功夫,三年时间完成了粮食生产“三级跳”。2009年,粮食总产41.3亿斤;2010年,粮食总产53.1亿斤,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2011年,粮食总产57.8亿斤,居全省第二、全国第四,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作为产粮大县受到国务院表彰奖励;2012年,粮食总产达到70.09亿斤,跃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位。


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促进龙江县粮食产业链的发展壮大,促进龙江县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


5、项目建设有利于农户创收


本项目按产业化发展,坚持从源头抓起,实施订单农业,从种植、收获、储藏、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全方位管理。


企业建成以后以订单式农业收购粮食,为农户创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有利于农民的收入的提高,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6、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新型农业的发展


发展光伏农业对于我国的农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从短期来看,光伏农业从一定程度是解决目前光伏产业困境的有效措施。自欧美双反以来,在国际的光伏市场萎靡不振的情况下,国内大量光伏企业也陷入困境,产能过剩问题出现严峻形势。从根本上讲,国内光伏产业要打破危机,关键就在于能否逐渐实现自我转型,摆脱对出口的依赖,这就需要其深耕国内应用市场。相比于一般大型地面项目要求的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的条件限制,光伏农业更有发挥的优势。要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光伏应用企业需要转型升级:加大产品在终端运用的研发力度,生产出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中可广泛运用的光伏应用产品,以化解市场危机,因为广袤的农村地区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本项目的建设是光伏电站与粮食仓储加工的结合,有利于龙江县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产业的发展。


第二章 市场分析


2.1 粮食产业发展环境及趋势


2.1.1 粮食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1、我国粮食产业现状


我国粮食生产总是在“增长—波动—增长”的轨迹向前运行,但总体粮食供给呈稳步增长态势。自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面积均连续8年增加,总产量、单产均创新高。总产量达到11424亿斤,比2010年增加495亿斤,增长4.5%,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8年增产,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


需求方面,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以下简称“《规划》”)文件,2020年全国粮食消费量将达到11450亿斤,按照保持国内粮食自给率95%测算,到2020年,国内粮食产量需要比现有粮食生产能力增加近900亿-1000亿斤。总体来看,未来几年,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将处于紧平衡状态,结构性矛盾突出。分品种看,玉米产需基本平衡;南方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大幅下降,稻谷供需总量将长期偏紧;北方种植大豆、南方种植油菜籽的比较效益低,生产规模不断缩减,大豆存在较大缺口,依赖于进口的情况在长期内不会有所改观。


从粮食产销区域看,我国粮食主产区日益向东北和中部地区集中,全国粮食产销格局由“南粮北调”转变为“北粮南运”。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7个主销区的粮食产需缺口进一步扩大,此外,西部部分地区由于生态环境较差、土地贫瘠、粮食生产水平较低,也存在着较大的供需缺口。全国粮食主产区日益集中、主销区供求缺口不断扩大、基本自给区的自给水平有下降的趋势。


2、我国粮食产业发展趋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8年11月公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总结了我国粮食和食物安全的主要趋势: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消费结构升级,食用植物油消费继续增加;耕地数量逐年减少;水资源短缺矛盾凸现;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种粮比较效益偏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难度加大;全球粮食供求偏紧。


在此《纲要》的指引下,我国的粮食产业在未来的10年中,要进一步强化生产能力,优化耕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强化科技支撑,改变原有粗放型发展方式;科学谋划粮食生产布局,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粮食调出量大的核心产区,并在保护生态前提下,着手开发一批有资源优势和增产潜力的后备产区,从而实现这一部分产区的粮食自给;在粮食品种上,优先抓好小麦、稻谷等品种生产,并继续扩大优质稻谷、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高油高蛋白大豆和优质薯类杂粮的种植面积。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规划》中进一步指出,要实现2020年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目标,未来关键是将粮食生产和新区和非主产区产量大县,建设成为田间设施齐备、服务体系健全、仓储条件配套、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切实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充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努力增加商品粮调出量。为此,未来要根据东北区、黄淮海区和长江流域等不同区域特点、制约因素和增产途径,统筹实施水利骨干工程、基本农田、粮食科研创新能力、良种繁育和农技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体系、防灾减灾体系、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仓储物流和粮食加工能力等八大工程建设。为了打牢粮食生产基础、实现规划提出的增产任务,要重视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更加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更加重视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明确各级政府粮食安全责任;更加重视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更加重视加强粮食市场调控,促进产销衔接;更加重视构建长效机制,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同时,国家将加大对粮食产业的政策支持。根据国务院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未来国家将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稳定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构筑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等。


2.1.2 粮食食品加工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1、粮食加工业发展现状


在我国粮食加工行业中,存在着民营、外资、合资、股份制等多种经济成分,约二十多万家的加工企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在国家的相关补贴支持下,一批粮油加工大型国有和民营骨干龙头企业发展迅速,规模化趋势明显。与此同时,行业内的民营及外资企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部分地区拥有了较高的市场份额。在此背景下,国内加工行业的市场竞争得以实现,市场效率有所提高,资源配置得到合理优化。但就目前来看,粮食加工行业的规模经济水平仍然较低,生产能力不足,产业链较短。以面粉加工行业为例,截至2013年底,日处理小麦能力400吨以上的大、中型面粉加工企业仅95家,日处理小麦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特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只有河北五得利、中粮面业和古船食品等少数15家企业。以大米加工业为例,日设计生产能力在100吨以下的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84%,且多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资源浪费状况仍然严重。


近两年来,粮食的深加工热逐渐兴起,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玉米深加工的快速发展。通过深加工,粮食产品的附加价值得以增加,农民收入得到进一步提高,部分农业大省的经济水平迅速发展。但粮食的深加工仅仅停留在部分粮食品种上,不少粮食作物的加工层次仍停留在了初加工的阶段。以大米加市场为例,企业总体上以初级加工为主,以半成品居多制成品少,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比例偏低,大量的副产物未能综合利用。与国外粮食加工行业相比,在粮食品种上的差距依然较大。以玉米加工为例,目前世界上已开发出来的玉米加工产品多达几十类、数千个品种,主要有饲料、淀粉、淀粉糖、酒精、玉米油、玉米食品及其它深加工产品,在美国,淀粉、甜味剂和乙醇占据玉米深加工产业的95%,但以我国玉米加工业较为发达的长春市为例,其在玉米加工工业上只开发了二、三十个品种,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际大型粮食加工企业进入了中国的粮食加工市场。这一方面为我国的粮食加工行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技术资源,使得他们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也以其先进的技术和成本优势抢夺了粮食加工业部分的市场份额,使得原有势力较弱的加工品种不得不转手于人。以油脂加工行业为例,国外四大粮商及丰益国际集团已经垄断了我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和60%的压榨能力。而丰益国际收购嘉里粮油后,旗下油料品牌“金龙鱼”占据了国内食用油市场45%以上的市场份额。


2、我国粮食加工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粮食加工行业的未来趋势将呈现下列方向:


粮食加工方式的转变。《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粮油食品加工业,引导粮油食品加工业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我国的粮食加工业在未来将加速企业的整合,形成一批有规模、产品合理、综合利用和节能的优质企业,提高粮食加工企业的集约化程度。同时粮食加工企业将推进传统主食食品工业化生产,提高优、新、特产品的比重;在规模和效益持续平稳增长,提高健康全谷物食品与工业化主食品的比重,从而进一步提高粮食及其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提高其资源利用率和增值效益,建立其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


粮食加工产品及原料品种的扩宽。《纲要》提出,要在粮食加工的现在基础上,实行全面开发,要向果实、秸杆、胡、棒、花粉等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粮食加工行业原料要实现可替代性,从而缓解原料需求结构不平衡,市场供需不平衡的问题。要通过技术研发,努力寻找替代品。


粮食品种的深加工发展。对于一部分深加工过热的粮食产品,以及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质燃料产品要严格控制,绝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粮,为保证国家粮食的安全,严格控制其深加工业发展。而对于另一部分,如水稻,大豆就要积极发展深加工。水稻除加工大米之外,还可以制药,采用生物发酵技术生产红曲,深加工开发洛伐他汀原药与食品添加剂等。这样的深加工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使企业获得高额的利润收益。


2.2 粮食仓储行业发展


2.2.1 行业现状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财政部联合发布《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建设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第一个国家级专项规划。


中国农业长期实现增产,粮食产量更是实现“十一连增”,但这背后仍然面临现实挑战。粮食流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和落后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粮食供应安全面临六大严峻挑战


《规划》提到,为缓解粮食流通设施严重不足和落后的局面,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我国先后进行过机械化骨干粮库、世行贷款粮食流通项目、利用国债建设中央储备粮库等3次大规模粮食仓储设施建设。


但是,现代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体系远没有建成。《规划》认为,随着我国粮食产量的增加、供需形势的变化,国家粮食供应安全仍面临六大严峻挑战,即粮食收储设施能力严重不足、粮食物流通道不畅、粮食应急供应能力薄弱、粮食质量安全隐患较大、粮情监测预警滞后、粮食产后损失浪费严重。


2014年全国粮食产量达6.07亿吨,相对于3.98亿吨的商品粮数量,粮食仓储仓容缺口巨大,主产区中东北尤为严重。《粮油仓储设施建设方案(2009-2020年)》确定的原建设规模已不能满足新的需要。基层粮食收储设施陈旧老化严重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安全生产隐患很大。这些问题叠加交织,挑战着粮食收储供应的安全。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应急保供任务艰巨。粮食应急供应网点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设施陈旧落后,功能不完善,配送效率低,面向农村和边远地区等应灾应急供应能力尤其薄弱。


随着粮食生产继续向主产区集中,主销区和西部地区产需缺口进一步扩大,“北粮南运”格局更加凸显。2014年全国有1.65亿吨粮食跨省运输,原粮跨省散运比例约25%,以包粮运输为主。特别是铁路散粮车因回空问题而尚未实现在全国范围内运营,东北粮食入关和西南、西北流入通道能力不足。


与此同时,我国农户存粮约占全国粮食年总产量一半左右,但由于储存条件差、设施简陋等,农户储粮损失比例约8%左右。加上粮食仓储装卸运输抛洒遗漏、过度和粗放加工,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超过3500万吨,餐饮消费环节的浪费更是触目惊心。


2.2.2 技术发展方向


粮食仓储方面,重点发展绿色、高效、实用的仓储技术,促进储粮方式由传统型向绿色生态型转变;在粮食深加工方面,通过生物技术、精细化工技术、智能化设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在粮油加工业的应用,发展以成套高技术设备和生物(工程)技术为重点的粮食深加工技术;在粮食物流方面,主要发展以新型散粮装运方式为带动的高效快速的粮食物流技术;在粮食质量检测方面,重点发展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国产仪器为支撑的粮食质量快速检测技术;同时,我国还将发展以预警、监测为重点的粮食流通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推进信息技术在粮食宏观调控及储藏、加工、物流、质量标准仪器、品质测报等领域的全面开发应用。


2.2.3 行业发展前景


《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 建设规划(2015 2020年)》提出:


到2020年,全面建成售粮便利、储存安全、物流通畅、供给稳定、应急高效、质量安全、调控有力的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体系,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的现代粮食流通新格局。


粮食收储能力大幅增强。可用仓容满足粮食收储需要,彻底消除“危仓老库”带病储粮,基本消除“席茓囤”等露天存粮,粮食收储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粮食物流效率显著提高。八大粮食物流通道功能更加完善,跨省原粮“四散化”比例明显提高,粮食从产区到销区的运输时间明显缩短、损耗大幅减少,跨区域的物流运输更加顺畅。


根据我国粮食产销区域特点,按照整体布局、优先产区、突出重点,统筹中央与地方的要求,优化区域布局。主产区着力解决仓容不足、大量粮食露天储存和“危仓老库”带病储粮问题,重点加强粮食收储设施建设、“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和农户科学储粮等。优化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等3个流出通道物流节点布局。产销平衡区全面提升粮食供应保障能力和农户储粮减损水平,重点加强西南、西北粮食物流通道和应急供应体系、仓储设施等薄弱环节建设。主销区全面提升市场调控保供应急能力,重点加强粮食接卸、地方储备、粮情监测预警和应急供应能力建设。继续加强中央粮食企业粮油仓储设施建设。


2.3 项目企业发展优势


1、企业新建恒温仓库能够保障粮食安全储藏期,保鲜谷物和大米品质,降低成本,绿色环保。


本项目恒温仓库能够在“-3℃—-7℃”恒温状态下保证小米的新鲜品质达七年,保证大米的新鲜品质达3年。


北方气候环境多变,谷物水稻不论是散装存储还是集中管理皆有保存不易的问题,常见的是谷物水稻热腐坏或被虫类入侵。小米、大米、玉米等 失去谷壳等保护,胚乳外露,易受虫害,储存稳定性比稻谷更差,容易陈化、霉变等。可见,粮食的安全存储问题成了一个大问题,据调查,北方产后储粮损失一般在5%,按此计算,龙江县每年仅储粮损失4万吨,数量比较惊人。


项目新建恒温仓储可保持谷物水稻保存最佳环境,长期保持谷物新鲜度,比传统粮库保质期延长一倍以上,可减缓谷类因呼吸作用产生热能而造成损失;防治稻谷变质,抑制脂肪氧化。


恒温储藏谷物稻米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安全、可靠、合理和符合绿色环保要求 贮藏保鲜技术。目前,我国稻谷和大米等储藏主要采用气调、机械通风等。在粮食仓储业科学合理的应用低温储藏技术,保障粮食安全储藏期,保鲜谷物和大米品质,降低成本,绿色环保,是未来稻米安全储藏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2、项目具有地缘优势,背靠望江县这一全国产粮大县。


龙江县位于黑吉蒙三省区交汇处,地处大兴安岭南麓与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幅员面积6175平方公里,辖5镇9乡4个国有林场,总人口62万,是全国粮食生产第一县和著名的杂粮产区,素有“绿色米业基地”美誉。


龙江县是国家级玉米、杂粮和葵花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县、绿色食品大县、无公害生产首批产地认证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已达300万亩,其中,玉米基地面积200万亩,杂粮基地面积50万亩,其它基地面积50万亩。


3、项目生产大米、小米、玉米拟申请USDA有机认证


项目区域土壤中含有特有的硅晶石成分,种植出来的粮食含有特殊的营养成分,能够达到有机认定的标准。


USDA有机认证的标准极为苛刻,产品包装上印有USDA标识的产品是官方认证100%使用了有机成份。从原材料到生产均严格把关,保证其产品没有任何危害人体的成份,100%有益。随着工作的开展,认证机构要对其认证的有机产品经营商的至少5%产品进行检测,除非其认证的经营商少于30个,那么只要求对其中一家经营商的产品进行检测。这项检测为每年执行一次。值得注意的是,执行这项检测的实验室必须根据有机认证规范严格执行。其他可开展的检测项目,如砷和其它金属污染物、转基因生物、抗生素和激素等,可算作对所要求检测的一部分。


4、本项目物流全程采用冷链形式,最大程度的保存粮食的新鲜程度,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本项目采用冷链物流的优势:


(1)冷链物流提高了粮食的保鲜能力,不会影响到食物的营养和味道,同时大大提高了食物的存储期限。


(2)冷链物流具有非常高的效率,不同地域之间的食物输送非常的方便,粮食在运送到目的地时仍然很新鲜。


(3)冷链物流为粮食的安全输送提供了保证,冷藏和冷冻粮食需要一个完整的冷链物流对货物进行全程的温度控制,以确保粮食的安全,而冷链物流可以实现装卸货物时的封闭环境、储存和运输等等。


(4)降低产品流通损耗。目前我国粮食流通损耗率在15%左右;冷藏运输率仅为10%。


(5)促进企业增收。由于我国产品冷链物流技术落后,流通损耗率高,每年有价值超过1000亿元的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失掉,影响企业增收。


5、本项目全程订单农业,避免盲目生产,确保项目粮食产品的品质。


本项目按产业化经营思路,坚持从源头抓起,从种植、收获、储藏、加工、销售进行全程管控,确保粮食的品质。


订单农业,是指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与农产品购买者签订的契约组织安排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


发展订单农业的优势:


(1)订单农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2)发展订单农业有利于引导农业结构的调整。


(3)发展订单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


(4)发展订单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5)发展订单农业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推进标准化生产。


6、项目光伏电站的建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和谐共存。


现如今,人们用绿色、高效和节能环保的农业新要求代替了过去单纯对产量的追求。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要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加大农村生态保护建设力度的任务。光伏并网发电作为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产物,将太阳能发电、现代高效农业设施高效结合,正成为生态农业。


(1)金从土地生,企业增收快


本项目光伏与农业结合的最大优势是,通过对农业空间的立体利用,克服了光伏发电行业的用地制约。光伏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就是不能改变土地的使用属性,即土地原来是农业用地,仍主要用于农业。光伏农业电站在设计过程中,就必须根据土地属性及特点,在不改变使用性质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利用农业设施发电,进而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附加值。


项目结合了太阳能发电、智能温控等技术。太阳能系统所发电力可供智能控温功能使用,提高了项目恒温仓库的效率,增加企业的收入;剩余电量回售给电网公司,创造额外收益。立体式的开发让土地资源得到了最合理的利用。


(2)绿色无污染,节能又减排


除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光伏农业所带来的生态效益也令人欣喜。项目将太阳能系统与项目恒温仓库等有机结合,实现农村能源与粮食深加工生产无缝对接,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能够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


本项目农业光伏并网电站的建设不仅是对龙江县农业本身的积极改变,更是转变思想,利用光伏技术为生态环境所做的有效努力。


2.4 项目产品市场营销策略


2.4.1 营销方式


1、广告方式:公司将选择有实力的广告策划公司,对项目产品进行新颖、别致的广告策划宣传,让客户充分了解项目产品的优势,并使之加深印象。


2、营销网络:公司将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在全国各地有粮食消费习性、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网点,产品进入超市,将产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融为一体,为客户提供贴心、优质的服务;保证客户购买的商品质量,建立24小时客户服务系统,随时为客户解答商品问题,达到客户购买无忧的标准。


3、业务员推销:公司将专门选取对产品充分了解、业务操作熟练、专业扎实,并具有高素质、高标准的人员组成业务推广小组,在部门领导的指导及安排下,对公司产品进行有效的业务推广,让公司产品能够逐步的深入大众。


4、政府与公共关系推销:公司将会与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团体合作,参加全国性的、地区性的会展,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团体对产品认可的基础上,借助他们的渠道来推广公司产品,使产品能够被社会大众快速认知。


5、网络营销:公司将采取现代网络营销模式,建立真实、可靠、内容丰富、操作便捷的营销网站,将公司发展、产品、相关知识、新闻等展现给广大消费者,并将网络营销与实体销售相结合,为客户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不断扩大营销规模。


2.4.2 营销措施


1、高标准的建立企业、高标准的管理企业、高标准的质量追求,使企业提前具备国家优秀企业的标准。


2、设置营销专项资金,加强技术引导和技术支持力度,做好宣传服务,维护好现有用户,通过技术交流推销会、宣传册、网络宣传等开发新的市场。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做自己的品牌。


3、注重提升产品质量,产品质量的稳定有助于得到更多的市场。加大提升产品的质量才能保持原有的市场及开拓新的市场,保持其品牌在目标市场上的地位。


4、建立客户管理体系,实施客户精细化管理,强化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保证客户满意度达95%以上。


5、探索与建立新的营销机制,探索多模式营销方式,引导客户开展多种形势的合作共同开发市场,实现共同开发,利益共享,与公司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6、培训专职营销人员,完善营销考核机制,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积极性,鼓励优秀营销人员拉开收入差距。


7、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提高营销人员业务水平,有针对性培养“懂技术、擅营销、融客户”的营销人才。


略……

上一篇 : 汽车零部件生产线建设项目投资可研报告(案例)

下一篇 : 纪念馆项目投资可研报告(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