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绿色环保种植养殖基地项目投资可研报告(案例)
发布时间 2019-01-21 10:40:51 来源:中经纵横
1.3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1.3.1 项目建设背景
1、产业发展背景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的进步,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但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农药残留,化肥残留,各种添加剂的使用对人们的健康已经产生严重的威胁。但随着科学的进步各种绿色有机食品也搬上了人们的餐桌,但却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纯天然食品在市场是供不应求,所以发展原生态种植养殖是必然趋势。现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都已经建立了很多的生态种养场,用动物粪便生产饲料,用蚯蚓治理土壤,益虫治理害虫,尽量不使用农药化肥以减少对地球的污染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我国当前政策鼓励发展多功能原生态农牧产业。
当前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特别重视,对种植,养殖的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在这么好的机遇和政策下我相信生态种养殖一定能发展的很好,而且原生态种养殖深深的贯彻了“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地球”的人文思想。从多方面考虑,生态种养殖必然会欣欣向荣,必然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2、政策发展背景
1)农业部发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
优化发展区-东北区。以推进农牧结合为重点,建设资源永续利用、种养产业融合、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现代粮畜产品生产基地。在农牧交错地带,积极推广农牧结合、粮草兼顾、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种植青贮玉米和苜蓿,大力发展优质高产奶业和肉牛产业。推动适度规模化畜禽养殖,加大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力度,推进“免疫无疫区”建设。
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提高畜禽粪污收集和处理机械化水平,实施雨污分流,粪污资源化利用,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排放。到2020 年和2030年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5%和9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基本资源化利用,实现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
项目创新种养产业——大棚式种植养殖模式,大棚式种植养殖模式结合大棚的特点,把大棚一分为二,阴面(北面)建猪舍、牛舍养猪、牛,阳面种植各种蔬菜,中间是通道,用于喂猪和管理蔬菜用的,通过沼气池达到废物资源再利用。
项目多功能绿色环保种植养殖基地的建设符合《农业部发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的发展要求。通过多功能绿色环保种植养殖基地的建设能够更好的推进东北地区种养产业结合,推进区域规模化、标准化、农牧产业,保护原生态农牧业环境。
2)国家的林下养殖产业政策
养禽业是我国畜牧业中一个较大的产业。禽肉也是城乡居民必须的肉类消费品,养禽与农民增收、居民消费都密切相关。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畜牧业,近期特别重视林下经济的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2〕42号文件中指出“近年来,各地区大力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取得了积极成效,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生态建设成果、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下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建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林下经济产值和农民林业综合收入实现稳定增长,林下经济产值占林业总产值的比重显著提高;提高林下经济发展水平。支持发展市场短缺品种,优化林下经济结构,切实帮助相关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积极促进林下经济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开展林下经济产品生态原产地保护工作。完善林下经济产品标准和检测体系,确保产品使用和食用安全”。
近年来消费者对林下散放猪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评价也越来越好。
本项目通过林下养猪,不仅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而且项目猪肉制品纯绿色无公害,有利于构建我国食品安全,因此,项目符合国家的林下养殖产业政策,通过项目的建设能够更好促进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壮大。
3)《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刚要》提出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植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旅游扶贫。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互助资金组织,带动和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引导和支持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
项目地区农民普遍收入不高,农牧业发展基础实力较差,通过本项目多功能绿色环保种植养殖基地的建设,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不仅能够帮助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而且通过项目创新多功能绿色环保种养模式能够改变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农牧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3、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
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业体系。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把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把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种养殖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一个地区的其特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特有的生物资源,历经劳动人民选择培育,展现了它的独特农业景观。不仅说明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树适其土”的现实,而且各地区只有充分利用其特有资源生产农产品,发挥地区农业优势,才能调整好农业结构,改变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考虑趋同的弊端,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农业生态种养殖适应了多层次、多样化、多变化的市场需求。实践证明,只有饱和的产品,没有饱和的享受。消费者对农业市场的动态或静态需求无止境,而且是同类农产品的多层次,不同农产品的多样化,数量质量品种的多变化。一个地区绝对生产不了市场需求的所有农产品,农产品市场销售的产品产自许多地区。每个地区只有发展特色农业,才能适应市场需求,真正使农业增效、企业增收、农民增收。
农业生态种养殖适应了地道产品、绿色天然、营养保健的消费需求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消费者需求信息说明,地道、天然、营养和保健类的农产品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市场非常广阔,这也是新阶段消费者对农业的客观要求。只有坚持农业生态,充分利用当地有利条件,才能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农产品。
目前,本地区的农业种养殖业大都是传统的生产模式,以家庭为单位小规模的种植和养殖,而且以家庭自己消费为主,缺乏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尤其是立体循环式的生产,传统的生产方式,只能根据季节和气候条件,进行简单化的生产,不能适合市场的需求,生产成本高,产出率低,更重要的是极大的浪费农业资源,甚至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合理,还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业生产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建立立体、循环、生态农业种养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积极鼓励和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设立体生态种养殖项目是当前鼓励和扶持的产业政策。
是专业从事农业种养殖的企业,建设多功能绿色环保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具有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也是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力的需要,该项目的实施,将在本地区引入全新的农业生产理念,带去更多的农民从事规模化、生态化的农业生产,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化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3.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前身只是一个普通的农业企业,但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所有的农业企业的效益有下降趋势,为了使企业更有活力、更有优势,项目公司在创新多能工绿色环保种植养殖模式,发展原生态农业,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即使这样,要想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除要做大做强畜牧养殖以外,还需结合当地地形地貌、自然环境进一步扩大老规模,拓宽业务范围,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担风险能力。因此,建设原生态种养殖项目,以满足人们多层次、差异性的需求。建设之初,该项目就按绿色环保的宗旨发展,通过加强和规范管理,加大科技投入,使农业生态养殖发展的有条不紊,提高了企业的效益,也增强了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总之,强化养殖,拓展种植,开展观光旅游,可以提升公司市场竞争与抵御风险的能力,这对公司来说,既是可行的,也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2、是实现石人镇产业化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需要
近年来,石人镇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调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趋向合理,但农业种植养殖目前还不够规范,产品多为初级产品或粗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不力,与地方特色经济发展不配套。当前石人镇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建设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社会和谐安定的目标。因此,培植形成标准化、规模化企业是石人镇农业产业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了充分利用石人镇相关政策、地域优势的现实条件,着力培植多功能绿色环保种植养殖项目,通过建设现代化养殖基地,让农民的猪和牛到基地里饲养,可以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规模化,标准化,合理化,科学化。不仅能够降低成本,让利于农民,促进农民养殖积极性,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增加农民就业率,减轻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石人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区位优势的经济转化,符合石人镇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的需求。
3、提高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原只从事农业生产,项目周边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造成生产成本难以降低。多功能绿色环保种植养殖基地项目的建设,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和资源,开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业,采用集中式管理模式,不仅能够解决剩余的秸秆燃烧污染空气的问题,农村大街小巷牛粪猪粪污染问题;同时通过集中管理模式能够有效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青状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且项目用集中式管理模式能够化解当前农村散户种植养殖技术低下的问题。
多功能绿色环保种植养殖基地项目的建设,使农民通过很少的投入就可以获得比以往粗放种植养殖几倍的收益,促进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率的提升,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4、促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项目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受社会经济条件制约和小农经济束缚,养殖业生产方式尚未完全走出粗放经营模式。分散及小规模养殖仍占较大比重,加上缺乏经营规范和市场运作,创新机制不健全,社会资源不能有效利用。畜产品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大,产品质量及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地区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本项目围绕生态环境保护链、绿色产品链、规模品牌发展链的产业化经营思路,创新多功能能绿色环保种养结合模式实现农牧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5、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小康社会的建设
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准确把握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重点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尤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偏远地区农业和农民问题,是和谐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和焦点,如何切实解决好农业发展、经济提高和生态保护是地方政府面临的一大课题。结合的特点,必须实施农业产业化,培植优势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提产业高增值转化,带动千家万户实现农业产业化经济。
项目建设现代化养殖基地,让农民的猪和牛到基地里饲养,达到规模化,标准化,合理化,科学化养殖。不仅降低农民生产成本,让利于农民,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农民养殖积极性,带动当地农民积极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就业率,减轻农民的负担。
因此,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小康社会的建设,可以实现石人镇农民增收以达到脱平致富的目标。
6、是石人镇有效利用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改善农村生态发展环境的需要
在石人镇资源相对贫乏的贫困地区,还存在大量田地、山林、洲滩、水面等生产资源,由于常规农业发展不起来,被抛荒闲置没有开发,其中有些是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自然灾害频繁、耕作困难而被抛荒;有些是土质不适合传统农作物的生长而被闲置;有些是交通运输不便、开发投入较大等因素而无人开发;还有的是因为当地群众认识的局限性,很多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资源没有挖掘利用。对于发展资源相对缺乏的贫困地区,大量资源因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无异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多功能绿色环保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充分利用石人镇地方闲置资源的特色价值,改良优化、科学利用,形成特色化的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能够取得实际效益,实现资源的变废为宝、改善农村生态发展环境。
7、是确保市场有效供给的需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肉等动物食品的需求稳步增加。健康绿色是未来的消费趋势,林下散养猪正是适应了这一趋势,迅速发展起来,并不断得到完善。必须建立畜禽生产发展的保障机制。由分散、粗放性养殖向标准化、良种化、规模化养殖转变,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8、做大做强多元富民产业,拓宽贫困户脱贫致富渠道。
当前政府提出构建多元化的产业扶贫体系。一是认真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和扶持政策,扶持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加快发展高山蔬菜、优质林果、生态养殖、农家游等各类特色产业,大力巩固和推广“公司+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科学引导贫困户发展种养项目,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山区综合开发、股份合作制经济以及家庭手工业在内的多种产业扶贫模式。二是引入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理念,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当前,观光农业、休闲旅游、生态养生等需求正处在井喷式增长阶段。我省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丰富独特的生态、人文资源,着力培育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休闲农业示范村和示范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探索种养结合、农牧渔结合、立体养殖等新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为贫困地区从传统农业向现代转型注入新的活力。
多功能绿色环保种植养殖基地项目认真落实当前农业扶持扶贫相关政策,在石人镇大力加快多功能绿色环保种养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大力推广“公司+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科学引导贫困户发展种养项目。建设现代化养殖基地,让农民的猪和牛到基地里饲养,达到规模化,标准化,合理化,科学化发展目标。降低农户生产成本,让利于农民,促进农民种植养殖积极性,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就业率,减轻农民的负担,拓宽贫困户脱贫致富渠道。
9、是提高畜禽养殖科技发展水平的需要
石人镇畜禽养殖业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仍属于典型的自然经济型传统产业,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低,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不完善,己不能适应现代畜禽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因此,要想提高畜禽养殖生产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就必须走良种化、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必须向安全、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转化,必须加速成熟、先进、实用技术成果的应用,必须加快安全、优质型畜禽规模化养殖技术推广和产业化建设。本项目的实施,将显著提高优质型良种畜禽的供应能力,特别是散养业,提高石人镇养猪业良种化程度和生产性能,提升养猪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满足地区不断发展的现代养猪业的生产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和带动作用。
1.3.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本项目符合当前产业政策,为国家鼓励和支持的产业。提出要发挥我省农业大省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农业生产,加速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步伐,逐步实现由农业大省为农业强省的目标。政府也提出,要发展、推广现代化的新型农业,要加快城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尽快实现带动农民实现早日致富的目标。
2、自然条件优越。多功能绿色环保种植养殖基地项目位于江源区石人镇,地处中纬度内陆山区,属北温带大陆性东亚季风气候。冬季长,寒冷,多偏北风;春季时间短,昼夜温差大,多西南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朗天气。由于受寒潮的影响,初霜来的早,无霜期14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4℃左右。年平均降水量910毫米左右。全年日照时数达2002小时左右。项目区周边林相良好,为保持项目生态环境,开发时保留部分天然林,陡坡、坑谷留足自然植被,项目区远离村落和工矿企业,大气、水质、土壤未受污染,是建设多功能能绿色环保种植养殖基地的理想地带。
3、具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和管理基础。在未建立本项目的时候,本企业长期从事农业相关的生产和销售,种养殖技术成熟,所生产出的畜牧商品肉质健康,口感优美,在市场上颇受青睐,在消费者中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且本企业多次前往一些大的、优秀的企业参观考察,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学习最新知识,及时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同时还吸取别人科学和管理,使得本企业一直向前健康稳定的发展着。因此,本项目具有坚实的生产经营与管理基础。
4、市场可行。近年来以生猪为主的畜禽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养殖户生产效益忽高忽低,但家禽产业却价格平稳,逐步上扬,效益增加。本项目多功能环保种养殖基地建设既解决了家禽生产波动频繁,产、供、销脱节的矛盾,又推动了畜牧生产结构调整,形成畜牧业内部结构的良好态势,还克服了市场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项目建设势在必行。
5、发展趋势可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等各种原因带来不养猪的农户逐年增多。散养户减少,许多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既是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机遇,又将进一步带动消费总量和商品量的增长。本项目可以将农村部分老弱人员动起来发展种植养殖。从市场需求看,绿色环保无污染的农牧产品将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现代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养殖基地将成为农牧生产重要的扶持发展对象。
第二章 市场分析
2.1 我国原生态农业发展
2.1.1 原生态农业介绍
原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原生态农业要求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因地、因时制宜,以便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适应最佳生态环境,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能合理利用和增殖农业自然资源,重视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换效率,使生物与环境之间得到最优化配置,并具有合理的农业生态经济结构,使生态与经济达到良性循环,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通俗来讲,原生态农业,就是严格按照地方气候所适宜种植的作物,采用未经过杂交和转基因种子依时令种植,自然成熟,期间管护按作物自然生长规律来,施用有机肥料,采取套种方式来规避病虫害,浇灌尽量使用江河渠井等没受过污染的水源,深井水要经过回温处理,人工除草,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再追求产量。要通过尽可能少的人为因素而维持自然生长状态。人为因素包含化学除草、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防治病虫害和补充土壤肥力、使用人工合成激素和设施栽培。在原生态中,物种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是最大的特点。要求秉承人与自然合谐发展的理念,将农业生产回归到自然生态的本源。
2.1.2 我国原生态农业发展概况与前景
生态农业出现于196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有迅速的发展。尽管目前在整个农业中所占比重还不大,但是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生态农业不仅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而且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增加农民的收入,资料显示:到1988年已有2万多个生态农场遍布美国各地,目前已发展到近5万个。英国在1975年成立了国际生物农业研究所,专门研究生态农业和生物农业,在实践方 面,以中、小型生态农场为主。德国、荷兰、瑞士等国也先后建立起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场,并且发展很快。例如德国,1978年全国仅有300多个生态农场,到1986年,已发展到1万多个。
十七届三中全会重新把农业问题在改革开放30年以后作为中国下一轮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起步点,具有深远的意义,其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预知的是,未来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将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原生态农业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必将很快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希望这种新的生活方式能够实现他们身心和精神的双重回归。这种生活方式既能体现对中国传统生活理想的眷念,又能够勾起人们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被历代政府所重视。生态农业不仅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还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增加农民的收入。生态农业发展到成熟阶段以后,更可以集生态休闲旅游开发,农产品生产加工、餐饮、酒店于一体,更好的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生态农业已成为投资商投资的热点。
众所周知,近几十年的石化农业(以使用化肥、农药为标志)在给我们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对人类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由于石化农业过量的使用化肥,已造成严重的土壤板结、水土流失、水资源污染、土地盐碱化、沙漠化,引发洪涝灾害。如近年来赤潮的频繁发生,以及大量地使用农药,造成农产品残留超标,“米不香、果不甜、食无味”,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如果再不停止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再不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将变成一个巨大的垃圾场,对人类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农业,将成为导致生态环境崩溃的罪魁祸首!现状的警示与人们意识的提升要求我们恢复原生态环境,还原原生态土壤,打造原生态食品。
2.2 我国林下经济行业分析
林下经济产业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林业生产的参与式林业与农业经营方式,是采取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是协调森林保护与发展经济非常有效的模式。林下产业自21世纪初开始在我国兴起,随着林下经济活动成就的取得,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在各地政府、主管部门、科研人员和农林业从业者等多方力量的推动下,林下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与传统林业和现代农业并存的林业发展形式。林下产业已成为当代林业发展的主流形式之一,在巩固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成果、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保护林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解决林区贫困等诸多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2.2.1 行业发展现状
林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有林菌、林草、林药、林粮、林牧等多种形式。它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植物和动物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能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大大延伸了林业产业化的内涵,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自林下经济兴起以来,国家都给予高度重视,2010年、2012年、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指出了要支持发展林下经济。
纵观当前林下经济的发展,硕果累累,农民增收,地方政府也积极总结交流经验,出台更多的实惠政策以促使林下经济发挥新的活力。截止2013年,我国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量情况如下,其中,11种主要林产品产量28216吨,中药材产量11682吨,食用菌产量46740吨,山野菜产量199巧吨,大牲畜343万只,家禽424万只,森林旅游观光人数4393597人次。
2.2.2 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比较广泛,大概有以下几种主要模式:
1、林菌模式。主要是利用林下空气的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大的条件种植香菇、木耳、竹荪等食用菌。是当前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和林农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
2、林草-畜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双向受益的模式,主要是在森林的地表种植草本植物,同时利用林下种植的草本植物发展养殖业,再利用养殖业产生的有机肥来促进树木的生长,是一种循环发展的模式。
3、林药模式。它主要是利用林下未郁闭的环境条件,种植一些如:白芍、百合、板蓝根、田七等耐阴性的中草药。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不仅能够改善林内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的肥力,促进林木的增长,更能够增加林农的收入。
4、林油粮模式。在林下种植油粮作物是一种缓解当前已饱和的耕地资源的新模式,它主要根据一些油粮作物对光、热、水等自然资源的需求程度,选择性的种植一些如:大豆、花生等浅根油料作物,根据两者的不同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做到优势互补,共同生长,是一种立体种植模式。
5、林茶模式。这种模式是在林下种植茶叶。以改善茶园光照条件,并有防风、降温和增湿的功效,对提高茶叶品质有益,同时还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
6、生态旅游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充分发挥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优势,充分发挥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优势,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复疗养等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
我国林地面积分布广,并且各地的气候环境条件差异相对较大,虽然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的类型广泛,但是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地区林下经济发展的模式。
2.2.3 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趋势
未来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不能再单一化、广泛性的发展,要做到多元化、品牌化、规模化及科学化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林业生态建设,更好的为林农增加收入。真正的做到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
1、多元化模式。建设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是各地区林下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将来林下经济发展的趋势。这种发展模式以产业创新为前提,融入一定的科学技术及当地的文化风情,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及市场前景,建立的一种多品种、多形式的创新型模式。同时还要建立多途径、多形式的融资贷款方式来支持林下经济的发展、林权抵押贷款、担保等金融支持机,激发社会各界对林下经济的参与热情。
2、品牌化模式。打造品牌化模式是各地林下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模式主要是根据当地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林下经济产品,创新销售渠道以及加强服务模式建设,打造个性化的品牌战略。除此之外,还要通过加大对产品营销和品牌宣传力度,打造一批知名度高、市场号召力强的高端品牌,从而更好的提高林下经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3、科学化模式。把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到林下经济发展中,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发林下经济优势品种,以及积极研发适合林下经济发展的新产品。同时,通过下乡宣讲科学技术增强林农的科学意识,组建专家团队进行下乡指导,开展教育培训进行科技推广。不仅在意识上提高认识,更在技术方面提供支持,真正的做到提高林下经济发展水平。
2.3 我国猪肉行业发展
2015年8月能繁母猪存栏量继续下行,较7月减少16万头,跌至3860万头附近,环比下降0.4%,同比下降14.2%。2015年8月生猪存栏量约为38731万头,较7月增加193万头,环比上升0.5%,同比下降10.4%。
2015年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4%,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7.0%,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2个百分点。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尤其是物质条件的不断强大,使得人们的膳食结构不断得到改善,对肉制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注重养生的人们开始讲究食材的原生态,“土猪肉”、“黑猪肉”、“生态猪肉”、“有机猪肉”一举成了安全、营养和健康的代名词。
目前,国内高端猪肉市场空间在1500亿元左右,且尚无成熟品牌,目前在国内,普通猪肉价格在20元左右,而高端猪肉的零售价则超过百元。
2.4 我国牛肉行业发展
我国活牛饲养方式不同于国外的大规模饲养方式,以广大农户分散饲养为主,主要是我国草地质量不断恶化、草场资源相对不足,不具有发展“草原型现代畜牧业”的基础条件;而美国式的“大规模工厂化畜牧业”尚未普及。且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大部分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这种国情条件决定我国肉牛养殖以广大农户分散饲养为主。
我国活牛饲养总量较大,肉牛饲养由西北牧区向农业经济优势区域转移,形成了中原、东北、西北、西南四个肉牛产业带。根据中国畜牧业统计年鉴,我国活牛存栏量基本保持稳定,2009 年全国活牛存栏量为10572.2万头,2013年为 10578.04万头,占同期世界活牛存栏量的10%,是世界上主要的养牛国家之一。
表2-1:我国历年活牛存栏量
1、我国主要城市牛肉产量
表2-2:2012-2014年中国主要省市牛肉产量排名
2013年我国养殖业变动剧烈,其中肉牛养殖开始进入缓慢恢复进程;与2012年相比,2013年我国牛肉产量673.21万吨,同比增长1.65%。2000年~2014年,我国牛肉产量从513万吨增长到689万吨,增长了34.3%,年均增长2.1%,跃居世界第三位,占到世界牛肉总产量的10%。
2、国牛肉需求及消费量
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牛肉消费国,仅次于美国、巴西。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牛肉的消费量呈现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中国城镇化带来了城乡人口二元结构的调整,城市常住人口的膨胀带来牛肉高档肉消费的增加,2014年,中国城镇化水平高达54.8%。预估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突破60%。2010年中国城镇消费者人均牛肉消费是农村的4.02倍,高于同期猪肉的1.44倍。西餐文化在我国餐饮习惯中的渗透,各个地区消费牛肉的群体也逐渐扩大,此外,我国目前约有2000多万穆斯林少数民族,这些人群属于牛羊肉的刚性消费群体。因此,我国牛肉总体的消费需求增长较快。2000年,我国牛肉消费总量约510.2万吨,到2014年,我国牛肉消费总量增长至729.8万吨,复合增长率为3%,在2012年以来保持年均4.5%的增长率增长。
近三年来供求缺口却持续扩大,2013年需求量达到 732.5万吨,缺口已达100万吨,假设人均牛肉消费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则未来每年牛肉需求将为1295万吨(13.5亿人口*9.59kg/人),缺口将达到648万吨(1295-647万吨),每年市场总容量为6475亿元,其中增量为3235亿元(牛肉价格按50元/kg计算)。
2.5 项目产品市场营销策略
2.5.1 营销方式
1、广告方式:公司将选择有实力的广告策划公司,对项目产品进行新颖、别致的广告策划宣传,让客户充分了解项目产品的优势,并使之加深印象。
2、营销网络:公司将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在全国各地有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网点,产品进入超市,将产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融为一体,为客户提供贴心、优质的服务;保证客户购买的商品质量,建立24小时客户服务系统,随时为客户解答商品问题,达到客户购买无忧的标准。
3、业务员推销:公司将专门选取对产品充分了解、业务操作熟练、专业扎实,并具有高素质、高标准的人员组成业务推广小组,在部门领导的指导及安排下,对公司产品进行有效的业务推广,让公司产品能够逐步的深入大众。
4、政府与公共关系推销:公司将会与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团体合作,参加全国性的、地区性的会展,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团体对产品认可的基础上,借助他们的渠道来推广公司产品,使产品能够被社会大众快速认知。
5、网络营销:公司将采取现代网络营销模式,建立真实、可靠、内容丰富、操作便捷的营销网站,将公司发展、产品、相关知识、新闻等展现给广大消费者,并将网络营销与实体销售相结合,为客户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不断扩大营销规模。
2.5.2 营销措施
1、高标准的建立企业、高标准的管理企业、高标准的质量追求,使企业提前具备国家优秀企业的标准。
2、设置营销专项资金,加强技术引导和技术支持力度,做好宣传服务,维护好现有用户,通过技术交流推销会、宣传册、网络宣传等开发新的市场。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做自己的品牌。
3、注重提升产品质量,产品质量的稳定有助于得到更多的市场。加大提升产品的质量才能保持原有的市场及开拓新的市场,保持其品牌在目标市场上的地位。
4、建立客户管理体系,实施客户精细化管理,强化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保证客户满意度达95%以上。
5、探索与建立新的营销机制,探索多模式营销方式,引导客户开展多种形势的合作共同开发市场,实现共同开发,利益共享,与公司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6、培训专职营销人员,完善营销考核机制,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积极性,鼓励优秀营销人员拉开收入差距。
7、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提高营销人员业务水平,有针对性培养“懂技术、擅营销、融客户”的营销人才。
略……
上一篇 : 机器人产业园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案例)
下一篇 : 国际生活方式体验园区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