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项目投资可研报告(案例)
发布时间 2019-01-15 10:27:32 来源:中经纵横
1.3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1.3.1 项目建设背景
1、政策发展背景
中蒙俄三国是永久的邻居,也是经济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安全共同体。中蒙俄经济走廊是三国相依相邻地缘优势的产物,是三国发展战略的结晶,更是建设“一带一路”的示范和带动。
作为中国北部联通俄蒙的边疆省份,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核心枢纽地区,在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横跨“三北”,毗邻八省。西部“金三角”地区面向京津唐,被列入西部开发新十年重点规划地区之一的呼包银榆经济区。东部地区靠近东三省,融入东北经济圈。北部接壤俄罗斯和蒙古,有4200多公里边境线,有满洲里、二连浩特等18个边境口岸,处于我国向北开放的最前沿。
正以澎湃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服务和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全力打造“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强调,要通过扩大开放促进改革发展,发展口岸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同俄罗斯、蒙古国的合作机制,深化各领域合作,把建成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充分发挥好向北开放的门户作用,加快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蒙古国的全方位合作,不仅为注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而且也是实现中俄蒙三国 “中方丝绸之路经济带”、“俄方跨欧亚大通道建设”、“蒙古国发展之路倡议”三大战略的重要契合。
近年来,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机遇,与俄蒙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入,已成为国家向北开放的主要组成部分。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构建“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2、产业发展背景
茶文化,凭借与茶叶栽培、生产、消费、教学相伴发展的深厚积淀成为各项茶叶生产资源活化的重要催化剂。近年来,茶叶行业通过对茶文化因子的开发利用,有效促进了茶叶旅游、茶馆业、茶包装等业态建设,引导行业向第三产业纵深发展,加大茶文化对产业的贡献力度。各地茶叶种植历史、传统名茶、相关古迹被广泛研究和利用,通过举办茶文化节,制作相关文化出版物和剧目,建设茶叶博物馆等地域茶文化推介行为,茶叶文化与经济互促互进,带动产业延伸发展。在回归乡土、崇尚自然、陶冶心灵、休闲放松等茶文化特性与消费者情感需求呼应融合之下,大量以茶叶产地特色与制作体验为蓝本的特色旅游项目和休闲庄园应运而生,实现了旅游业、文化产业、茶产业的三业融合。借助文化植入,亲手制茶、茶园认购、专业仓储、品鉴教学等服务型体验式营销模式相继构建,“以游带销”,促进茶叶消费生活化发展。原先以生产为主的茶园茶乡、制茶技艺、民间茶食完成了茶叶消费物质支撑向服务支撑的拓展转化。同时,随着习近平主席在国家对外交流活动中,多次以中国茶文化作为演讲主题,引起了全世界人民对中国茶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必将成为茶叶产业的重要发展机遇。
3、项目的建设有助于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与万里茶道的复兴
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亚欧大陆兴起的又一条伟大的国际商道。它是现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经济交流之路,同时它也是连接中、蒙、俄三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价值。
万里茶道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展示了万里茶道沿线各城市在文化产业大繁荣背景下的辉煌成就,也展示了万里茶道在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发展的时代潮流。探讨万里茶道文化发展所面临的共同课题,整合资源,对于增进万里茶道沿线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对于促进“一带一路”的沟通和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3.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项目建设符合相关政策发展要求
近年来,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与俄、蒙合作机制,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自治区政府与蒙古国经济发展部建立了常设协调工作组,会同有关省区与俄罗斯7个地区建立了中俄边境和地方经贸合作协调委员会,口岸办与俄罗斯边界建设署建立了定期会晤和联合检查机制,与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蒙古国建立了“边境旅游协调会议”制度。二连浩特与扎门乌德建立口岸协调联络和联席会议制度,在乌兰巴托设立了代表处,逐步形成了中蒙毗邻地区友好交往常态化工作机制。
机制保障下,合作平台建设日臻成熟。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中俄蒙三方智库国际论坛”“·蒙古国投资贸易洽谈推介会”“·俄罗斯经贸投资洽谈会”“海拉尔中俄蒙经贸洽谈会”“二连浩特中蒙俄经贸合作洽谈会”“北方国际科技博览会”等活动。
另外,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
自治区党委、政府积极配合实施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截至2016年年底先后出台了11项配套文件。其中,配套实施意见3项——《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满洲里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二连浩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自治区关于落实“三互”推进大通关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配套实施方案5项——《自治区创新同俄罗斯、蒙古国合作机制实施方案》《自治区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实施方案》《自治区与俄蒙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施方案》《自治区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实施方案》《中蒙俄(满洲里)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实施方案》;配套规划3项——《自治区深化与蒙古国合作规划纲要》《自治区与俄蒙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16—2035年)》《建设国家向北开放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规划(2015-2020年)》。
1)《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俄蒙合作先导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中俄蒙三方开展边境贸易,支持口岸物流园区、跨境仓储、境外营销网络和进出口物资交易平台建设,推进中俄蒙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加快中俄蒙国际会展中心、海拉尔中俄蒙国际物流园区、满洲里国际物流产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满洲里国际邮件互换站运行。
以“海拉尔—赤塔—乔巴山”次区域范围内俄蒙农业和矿业资源富集地为重点,合作建设资源开采加工、建材生产、农业开发等产业园区,争取纳入国家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鼓励扩大机电设备和资源能源进出口。支持建设原油、木材、农畜产品进口资源落地加工基地。
2)《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治区“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快和林格尔国家级新区建设,加快产业发展,强化产业支撑,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打造自治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强开放平台载体建设,推进满洲里、二连浩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中蒙俄合作先导区建设,支持国家级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完善满洲里综合保税区和赤峰保税中心功能,争取在符合条件的地区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和保税监管场所。实施工业“走出去”战略,支持煤炭、钢铁、有色、建材、装备制造、电力、农畜产品加工等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国际合作。鼓励二连浩特、满洲里等有条件的地区依托口岸建设进口农畜产品及木材加工园区,拓展开放型经济新空间。
3)《中国茶叶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把握战略机遇。根据《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确定的标准化工作任务,在茶叶等传统产业领域及特色农产品领域,推动共同制定国际标准,逐步开展东盟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茶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载体,《行动计划》的实施将有力的提升我国茶产业的国际化水平,深化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茶产业各领域的双多边合作和互联互通,推动我国茶叶标准走出去,提高我国在国际茶叶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
本项目的建设正是在我国相关政策及规划的要求下提出的,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能够更好的促进“中俄蒙合作先导区”建设。同时,项目立足茶叶生产传统优势,加大投入,做大品牌,在海拉尔区商业中心位置建立中蒙俄文化交流、商品交易的平台,经营上以茶叶、蒙古特色商品、俄罗斯特色商品为文化载体,刺激产业交流的活跃度,复兴“万里茶道”,将茶产业与现代文化贸易结合起来,正在走一条茶道提升之路。
2、项目的建设有助于复兴“万里茶道”促进“中蒙俄”共同繁荣与发展
“万里茶道”是继古丝绸之路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是古丝绸之路的延伸,也是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万里茶道”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世纪动脉”。而是万里茶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016年,国家旅游局在成功召开首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成立了“万里茶道”国际旅游联盟,将中俄蒙旅游合作上升到国家层面,使“万里茶道”成为中国推广的十大国际旅游品牌之一。
联盟成立一年来,一直致力于通过开展地区间旅游合作、资源整合、产品包装、形象宣传、联合营销等方式,共同打造中俄蒙三国“万里茶道”国际旅游品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推广活动,促进“万里茶道”沿线地区旅游产品得以实现一体化开发和推广,推动了联盟成员之间的区域互动与交流合作。
随着“一带一路” 战略的推进,中蒙俄三国旅游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项目建设单位紧抓这一契机,以重走万里茶道为基石,通过茶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有效的加强与拓展“万里茶道”产业链,通过我国丰富的茶道融入 “一带一路”沿线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沿线的茶产业资源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协同合作,促进“中蒙俄”相关产业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3、项目建设的机遇明显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为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一是市场空间巨大。“一带一路”沿线涵盖到全球44亿人口,这一区域是全球最重要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区域,蕴涵着巨大的饮茶人口红利。
根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2016年,全球茶叶产量达546.3万吨,其中我国占到233.5万吨,“一带一路”地区重点产茶国产量占到全球总量的80%以上。我国茶叶出口位居前5位的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美国、日本和俄罗斯,均在“一带一路”沿线。
为了支持“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已主导成立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投行,这两个区域性金融机构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加快推进亚太地区互联互通的一体化进程。尤其是地处内陆丝绸之路沿线的我国中西部地区,将极大改善交通条件,促进东部主要地区茶叶产品、人员进入中西部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便利。
随着国家围绕“一带一路”、“中俄蒙合作先导区”不断推出措施消除投资贸易壁垒、提升通关便利化,“一带一路”区域内开展茶叶贸易将持续获得政策利好。
“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是我国茶叶产业进一步提升发展的新常态。
4、项目建设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资源共享和资源永续利用是茶业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加快茶业规模化、标准化、安全化、产业化、生态化、品牌化、功能多元化建设和茶业企业整合,才能形成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强的“茶业航母”,才能形成主导技术、主推产品、主打品牌和主攻市场,做到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宣传、分企管理、分企核算、自负盈亏,实现资源共享、节本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资源再生和永续利用,促进茶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市场分析
2.1 中蒙俄贸易发展分析
2.1.1 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潮流已经席卷而来。区域经济合作是以开放的精神为核心,以维护全世界的自由贸易体系和世界经济的开放为目标,这种核心和目标与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不谋而合,同时,这也体现了全世界人们的共同理想以及对未来的美好追求。区域经济合作也是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的一种途径和道路,它将进一步推动世界和平与发的潮流。中国也不会放弃这样一个好的机遇,逆潮流而动,而应该抓住时机,积极的和周边的国家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从而在合作中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为了积极的融入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浪潮,2013年习近平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并且为了进一步发展同东盟的合作,加强与其的经济联系,又提出了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张。这两个想法共同构成了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领域的关键词——“一带一路”。
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经济发展格局产生深刻影响。2014年9月11日,中、蒙、俄三国领导人达成共识,愿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蒙古国草原之路战略进行对接,共同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2015年7月9日,三国共同签署了《关于编制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的谅解备忘录》,明确了三方联合编制的《规划纲要》的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不仅深化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而且将互利共赢的周边外交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战略规划纳入一个整体地区发展框架中。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蒙俄睦邻友好伙伴关系日益密切,彼此间经贸往来也取得长足发展。中国对蒙古和俄罗斯的货物出口额从2005年的3.19亿美元、132.11亿美元分别增长到2017年的14.78亿美元和428.76亿美元。
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同俄罗斯的“跨欧亚大铁路”的建设,以及蒙古国“草原之路”的构想是相辅相成的。进行三国的经济战略对接对于三国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的边境贸易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中蒙俄三国在地缘上具有绝对优势,在历史上也曾经是好邻居好伙伴,三国合作拥有良好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在国际形势的驱动下,三方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达到促进互利共赢的目的,进而实现优势互补的目标,最终使得三国共同发展,这一点对于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1.2 发展基础分析
1、地缘相依相邻,贸易合作便利
在地理位置上,中俄、中蒙以及蒙俄分别相邻,其边境线分别长为3645千米、4677千米和3543千米,这种区位优势大大增加了彼此进行贸易的可能性,缩减了人、财、物以及各种信息的流动成本,进而形成了三边互惠互利的市场格局。而且中蒙俄三国之间清晰的国界状态使得边境地区始终维持稳定与安全,在这种形势之下,三国更是进一步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公路的互联互通等,为进一步的多边贸易以及能源资源的开发合作提供了便利。中蒙俄经济走廊有两条重要路线:一条直通京津冀与呼和浩特,再到蒙古和俄罗斯;另一条从大连铁路始发,经沈阳、长春和哈尔滨等城市到达满洲里再到俄罗斯的赤塔。这两条路线的推进将会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三国经济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
2、共建共享“一带一路”,过境通关便利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旨在促进沿线各国开展更大范围的合作,并使得各国生产要素充分自由流动,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2014年9月,中俄蒙三国元首会晤时意见达成一致,将中方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俄罗斯主张的跨欧亚大铁路以及蒙古国倡导的草原之路实现对接,并认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将会是“一带一路”的分支或节点。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蒙俄三国过境货物基本实现了通关便利化,彼此边境贸易的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一带一路”建设包容性强,合作并尊重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和所处发展阶段作的选择,充分体现机遇共享的原则。这种合作方式将会增加参与国共建“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热情和投入力度,持续推动立体而又开放的现代丝绸之路形成,同时也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奠定了基础。
3、贸易互补性好,满足各自利益需求
中蒙俄三国贸易联系紧密,呈现这种贸易状态很大程度上源于三国彼此之间出口和进口的产品互补性强。贸易互补性系数(TCI)是反映国家间贸易产品互补性的指标之一。若TCI>1,表示i国和j国在k类产品上的进出口匹配程度高,贸易互补性强。TCI越大,两国的贸易互补性越强;反之,TCI越小,两国的贸易互补性越弱。我国和俄罗斯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进出口匹配度很高,资本密集型产品中的化学产品及有关产品贸易互补性强,食品、活动物和饮料贸易互补性较强,而在资源密集型产品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上的贸易互补性较弱。与此相反,我国与蒙古在资源密集型产品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上的贸易互补性强。这种极佳的互补性贸易格局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4、经济发展经历相似,战略利益融合度上升
中蒙俄三国经济发展经历极为相似,都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型国家,具备长期维持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中俄之间已经建立了多层级的密切交流机制,达成了众多重大项目协议,如俄罗斯将每年向我国供应天然气380亿立方米,并有可能提升至600亿立方米,期限30年。中蒙也在2014年8月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在军事、文化等众多领域开展合作并达成共识;而俄蒙两国一直维持着传统的友好关系,并在2009年进一步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双方仅在2014年9月两国首脑会晤期间就签署15项协议,其涉及军事技术合作、签证制度免除等方面。中蒙俄三国之间的首脑会晤以及磋商机制的建立,进一步加深了三方政治互信,显著提升了三国战略利益融合度。目前,中蒙俄三国双边关系均处于历史最佳时期,这将会成为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和三国继续深入合作发展的积极因素。
2.1.3 发展前景分析
1、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
中蒙俄三国间的贸易存在着巨大的互补性。表现为三国的贸易结合度和贸易互补性指数都比较高。具体来看,中国对于蒙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包括食品类、机械类、运输产品和电子产品等等。而蒙古和俄罗斯对于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极为相似,集中在能源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上,例如:木材及木材产品、矿物及矿物产品、化工和化工产品等等[29]。三国具有互补性的贸易商品都集中在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方面,集中度较高,互补性较强。
另外,中蒙俄三国这样的原始却坚固的贸易商品结构已经保持了很久。虽然始终强调调整贸易结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十多年来,该种贸易结构却始终未被动摇,仍然深深根植于三国的贸易体系之中。这也说明,该种贸易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它充分地发挥了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弥补了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比较劣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该种贸易结构还是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
中蒙俄三国的贸易很有可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保留该种贸易结构,充分利用贸易的互补性来扩大贸易的规模。在原有的贸易结构的基础上,扩大相关互补产品的贸易量。
2、经贸合作结构优化
《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中强调了要加强产能投资合作和深化经贸合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但并不容易做到的改善优化贸易结构,促进经贸合作的多层次化与宽领域化。根据《规划纲要》中提出的设想,中蒙俄在未来发展贸易的过程中除了发展其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产品的贸易之外,将会在以下领域开始或是深化合作:1)加强电子商务合作;2)推动三方在新兴能源方面的合作,例如:核能、水电、风电、光伏能源、生物质能源等;3)稳步提高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品的贸易量,提高贸易产品的附加值;4)推进服务领域内的经贸合作,例如:旅游、物流、金融、咨询、广告、文化创意等。如此看来,中蒙俄贸易将会呈现一幅焕然一新的景象,将会一改从前根深蒂固的贸易结构,为新型的贸易关系带来一丝生机勃勃的气息。有利于促进三国各国国内的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巩固和发展三国已有的兼顾的贸易关系,有利于推进中蒙俄新型经贸关系,甚至是新型政治关系的建立。
3、贸易层次水平更高
中蒙俄之间的贸易将在“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大背景下有突破性的进展,尤其体现在贸易的层次和水平上。以往的贸易都止步于初级产品上,而如今三国正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以求得在重点领域发挥各自优势发展技术和资本的贸易,一改原来低层次、低利润的贸易现状。从中蒙方面来看,中国可以利用在资源能源的开发研发方面的优势,对蒙古国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畜牧资源进行开发,加强科技方面的贸易合作,具体体现在资源和畜牧产品的深加工以及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上面;从中俄方面来看,由于俄罗斯拥有技术方面的优势但是受研发成本较高的限制始终没能发展起来,中国可以通过加强对俄科技研发的成本投入实现两国在科技和投资方面的经贸合作,具体体现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信息通讯技术以及先进制造等方面的贸易上面,而不是拘泥于原始的较低层次、低水平的贸易现状。
2.2 我国茶叶市场分析
2016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货币政策以及政治风险催生不确定性,尽管如此,世界茶叶生产和销售依然保持上涨的态势,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称,2016年全国茶叶产量241万吨,比上年增产7.4%,是所有农作物里增幅最大的。
图2-1:近三年我国茶叶产量图
茶叶产量数据
2016年全国茶园总面积约为4448万亩,比上年增加132万亩,同比增长3.05%,其中开采面积约3578万亩,同比增长约5.64%。
2016年中国茶叶产量241万吨,增产7.4%。2015年中国绿茶产量达143.8万吨,出口量达27.2万吨,内销量为93.28万吨。2011-2015年间,中国绿茶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6%。2015年中国红茶产量达25.8万吨,出口量达2.8万吨,内销量为15.84万吨。2011-2015年间,中国红茶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18%。
茶叶细分市场统计
2016年茶类生产结构继续调整,干毛茶产量中绿茶、乌龙茶占比继续下降,分别为61.71%和11.09%;红茶占比超过乌龙茶,达到12.18%;黑茶(不含普洱)占比有所提升,为8.51%。其中,绿茶产量约150.91万吨,同比增长4.94%;红茶、黑茶(含普洱茶)产量约分别增长15.88%和13.35%,分别达到29.79万吨、33.48万吨;乌龙茶产量约为27.12万吨,增长4.80%;白茶产量保持平稳,约为2万吨。
2016年,名优茶产量继续增长,突破100万吨。2016年茶叶年产值估计约为1702亿元,同比增长12.04%。
2.3 我国茶叶发展环境分析
2.3.1 宏观经济环境
“十三五”时期,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将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必然要求。国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出台加快服务业发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经济增长由依靠工业、投资向依靠服务业、消费转变,增长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将进一步提高。茶叶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特色支柱产业和重要富民产业,也将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引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将继续高度重视和支持当地茶叶产业的建设发展,通过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确立发展目标和思路,配套政策推进措施,推动茶叶产业的稳步发展。
2.3.2 资源环境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茶叶生产种植规模最大、茶叶种类最多的国家。作为茶树原产地,我国有着丰富的茶叶种质资源。另外,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特别是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气候条件良好,生态环境优越,是各类名优茶的优质产区,也是生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最佳区域。目前,茶叶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面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布范围广,从业人员多,产值多元化。另外,伴随着茶的起源和传播而形成的中华茶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广泛渗透到世界各国人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今后,茶文化将在提升我国茶叶知名度和竞争力,促进世界茶叶消费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4 我国茶叶发展趋势
自茶叶问世以来,从没有被其他产品替代过。在饮料市场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其它饮料也不可能取代茶叶。茶是健康饮料,是文明饮料,这是其它饮料所不可比拟的。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显现出茶的真正价值。茶叶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1、茶叶产销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中国茶叶有两个市场,一是国际市场,二是国内市场。从国际市场看,20世纪下半世纪到二十一世纪初,世界茶叶生产量和贸易量一直是上升的。尤其是近十年间,贸易量的增长幅度大于生产量的增长。从国内市场看,中国国内是一个大市场,是一个茶类需求多样化的市场。茶是中国的“国饮”,国内有13亿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的市场发展空间很大。
2、绿茶、名优茶、特种茶等茶叶将畅销不衰。在中国,各种茶类和品种都有不同的消费人群。茶类结构基本上与市场需求是相适应的。绿茶是出口的主要茶类,也是拓展国际市场的重点。名优茶主要市场在国内,近年来消费热度很高,将会继续一段时期。特种茶主要是乌龙茶、普洱茶,因具有独特的品质特色和保健功能,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3、深加工和服务的延伸将成为茶叶行业新的增长点。传统的茶产品附加值低,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茶经济出现了新的增长点。这就是茶叶的深加工开发,如:茶药品、茶食品、茶水饮料、茶保健品等等。市场前景看好,新开发的产品技术含量高,茶的消耗量小,附加值高,利润空间大,其产值将大大超过传统茶产品的产值。另外,服务的延伸,如:茶馆业的发展、茶叶包装的改进、营销方式的改变、茶文化旅游等等,都将成为未来茶叶行业的增长点。
4、文化与科技是茶叶行业腾飞的翅膀。茶文化为茶叶拓宽了市场,引导了消费。茶科技改变了茶叶生产面貌,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拓展了茶产品链。因此,将茶文化与茶科技比喻为中国茶产业腾飞的双翼。近些年来的发展经验证明,哪个地区、哪个企业这方面做得好,其茶产品就会销路大开,经济效益也会随之提高。
5、产业化是茶叶经营的发展方向。茶叶发展中存在着质量、品牌、营销、效益、科技等诸多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生产过于分散,企业经营规模过小。因此,产业化经营是最佳的解决方法。这样将有利于做大规模,做响品牌,降低流通成本,增加茶农收入,改变生产面貌。产业化经营是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需要,也是茶产业做大做强的需要,是大势所趋、发展的方向。
2.5 茶产业外贸发展前景分析
“茶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的桥梁纽带。”穿越历史、跨越国界,茶的地位与价值已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
以茶为媒,以茶会友,茶的旅程历久弥新。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路因茶而生,贸易因茶而兴。19世纪,中国的茶叶已经传遍全球。目前,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亿人钟情于饮茶,全球茶叶消费量由2006年的357.3万吨增加到了2015年的499.4万吨,增长近40%,市场潜力巨大。
“一带一路”、“万里茶道”倡议的提出,更为中国茶“走出去”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一带一路”涉及国家中,除了印度、越南、印尼、土耳其、斯里兰卡等国有茶叶生产外,大部分为茶叶消费国。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加快实施和消费结构升级,茶叶的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贸易交流越来越广泛。茶叶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知相交的重要媒介。
中国茶叶“走出去”需要开放、包容的心态,必须走差异化发展战略,发挥比较优势。适应国际茶叶消费的特点和变化趋势,重点进行中国特有茶类的国际市场开发。支持企业提升出口绿茶档次和出口发酵茶的竞争力,引导茶叶企业联合开展国际贸易,提升茶叶国际市场份额。
对于中国人来说,茶是流淌于血液中的文化因子,茶文化更是中华文明传播于全世界的重要象征。“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在中国,茶不只是一种饮品,更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东方智慧。在茶叶贸易中提升茶文化交流水平,在茶文化交流中推动茶叶贸易蓬勃发展,也应是中国茶走向世界的题中之义。
大力推进融“喝茶、饮茶、吃茶、用茶、事茶”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全价利用,充分发掘茶和茶文化的物质价值和文化价值,全面推进茶和茶文化的提质增效、创新发展。
小小的一片茶叶,被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进入新时代,在这杯沁人心脾的茶香中,传递着千年古国“以茶导和”的价值诉求,展现着“平等、包容、互鉴、分享”的价值理念,更蕴含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广袤乡村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2.6 项目产品市场推广策略
2.6.1 推广方式
1、广告方式:公司将选择有实力的广告策划公司,对项目产品进行新颖、细致的广告宣传,让客户充分了解项目产品的优势,并使之加深印象。
2、营销网络:公司将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将产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融为一体,为客户提供贴心、优质的服务;保证客户购买的商品质量,建立24小时客户服务系统,随时为客户解答商品问题,达到客户购买无忧的标准。
3、建立对蒙俄出口的桥头堡。在海拉尔区商业中心位置建立中蒙俄文化交流、商品交易的平台,经营上以茶叶、蒙古特色商品、俄罗斯特色商品为文化载体,刺激文化交流的活跃度,使其更具可操作性。为国内对俄出口有欲望的茶企提供考察、观望、栖身的场所,使这个平台成为刺激茶企出口的“二传手”。
4、建立茶叶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公司参照俄罗斯海关检测标准,用光谱扫描、化学分析等方法对拟出口茶叶进行批次检测,对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给予提供包装、在俄经营场所支持、互联网+等服务。
5、重走万里茶道,营造中国风。在项目启动后,每年组织车队重走茶叶之路路径,通过文化交流形式,沿途展示中国茶文化,展示以茶为主线的茶食茶点,展示加盟店的布局等细节,营造“中国风”。
6、在俄设立大盛魁分公司。为便于开展俄罗斯茶业务,除了“线上线下”销售以外,还要有类似于星巴克那样的连锁加盟店,在每个“共和国”还要有中国茶文化的展示宣传中心。
7、研制符合蒙古、俄罗斯市场的茶叶、茶具。面向底层市场,自己要有价格和质量都适合的大众商品,用简单便利的茶具来实现泡茶的简洁,哪怕是一款茶一个茶具;当然适合高端人群的高档茶具更不能少。
8、广联茶企,保底合同刺激出口。对于出口茶企,签定合作协议,本公司以利润和风险相匹配的原则签定保底合同,免除合作方的顾虑。
2.6.2 推广措施
1、高标准的建立企业、高标准的管理企业、高标准的质量追求,使企业提前具备国家优秀企业的标准。
2、设置营销专项资金,加强技术引导和技术支持力度,做好宣传服务,维护好现有用户,通过技术交流推广会、宣传册、网络宣传等开发新的市场。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做自己的品牌。
3、建立客户管理体系,实施客户精细化管理,强化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保证客户满意度达95%以上。
4、探索与建立新的营销机制,探索多模式营销方式,引导客户开展多种形势的合作共同开发市场,实现共同开发,利益共享,与公司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5、培训专职营销人员,完善营销考核机制,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积极性,鼓励优秀营销人员拉开收入差距。
7、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提高营销人员业务水平,有针对性培养“懂技术、擅营销、融客户”的营销人才。
1、宗教活动世俗化、人间化
特殊的历史原因加上改革开发以来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使当代中国人进入了一个没有英雄没有神圣感的时代。人们的闲暇时间普遍增多,阶层分化也在加大,各种社会问题逐渐显现,现有的文化教育模式无法解决人们的精神困惑,于是很多人开始接触宗教,试图找到精神的寄托。在这些现实的需求和压力之下,宗教信仰也在不断地被世俗力量所同化。在市场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下,宗教在传播方式、说教方式等方面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越来越切合现实的需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正是在诸多条件和影响之下,宗教旅游的核心理念越来越突出世俗性的体现,通过贴近大众来振衰起弊。例如台湾的佛光山以先贤作为榜样,以建立人间佛教的性格为发展理念,率先成立了星期学校、学生会、青年会、读书会、念佛会、妇女法座会、佛教歌咏队……,在教学时,尽量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及例子,让大家了解佛法就在我们的生活里。
2、旅游产品生态化、体验化
宗教旅游生态化,其实就是“山水生态+宗教信仰”,是以有形的宗教文化设施作为发展生态旅游的依托,通过挖掘宗教生态观,让游客感受宗教的真正底蕴,感受宗教所包含的天人合一、和睦祥瑞的精神,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从而达到自觉地保护环境,美化、净化环境,完善人类自身建设的目的。寓“教”于游,既让游客感受宗教活动的精神内蕴,在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的同时,也使游客受到正确认识人类自身、完善自身的教育,这就是宗教生态游的特色。
宗教旅游体验化则是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而日渐成熟的,这一阶段的旅游者更加注重能刺激感觉和心灵的旅游产品,并通过参与其中而得到独特的满足。现代游客的消费心理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娱乐、教育、逃避和审美四个方面的体验需求,而宗教旅游产品结合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人文气息,恰好能满足现代游客的这种消费心理特征,使得人们在逃避生活压力的同时,还能从宗教文化的氛围里获取心灵的宁静,甚至满足其审美的需求。
3、参与形式大众化、时尚化
近年来,许多地方以宗教搭台、旅游唱戏的模式,借佛教盛大法会之际,举办各种综合性活动,包括公益慈善活动、文艺演出、休闲娱乐及商贸洽谈展销等系列活动。宗教旅游已经不再面向单一的细分市场,而是以其较强的“兼容性”与其它旅游项目相整合,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宗教旅游活动与民俗、文化娱乐等活动之间出现了参与形式上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例如法门寺佛光阁的“素食锦年”年夜饭,将饮食文化和佛家文化更为和谐的结合在一起,融入了洒净法会、梵音唱诵、高僧赐福等一系列活动,让大家从视觉、味觉、听觉,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引领祈福新体验及健康饮食新观念。台湾佛教界则善于组织各类夏令营、冬令营、成长营、成年礼或提供短期出家修行等方式,来满足人们的禅修静养需求。
4、项目规模大型化、功能综合化、设施高科技化
1)项目规模大型化
高大雄伟、气势恢宏的佛教设施既能突出新闻效应,满足旅游者的猎奇心理,又体现了佛教神通无边、反映佛教事业的繁荣昌盛。如香港天坛大佛、无锡灵山大佛、三亚南海观音等。除了硬件项目规模大以外,佛教旅游软项目的开发运作也越来越朝大型化方向发展。许多地方宗教搭台、旅游唱戏的综合性活动成为当地的盛大节日。如武汉归元寺举办的归元庙会,该庙会包括“祈祷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为主题的大型法会、公益慈善活动、文艺演出、休闲娱乐及商贸洽谈展销等系列活动,成为全市规模最大、文化旅游精品迭出的综合性盛会。
2)项目功能综合化
随着佛教旅游项目的规模不断扩大,它们正在由单纯满足礼拜、观赏的功能正在向吃、住、行、游、购、娱综合性旅游配套功能,形成相对独立的主题旅游区。在三亚的南山佛教文化苑中,除了南山寺及其他佛教建筑、雕像与景观配置以外,还有素菜餐厅、电瓶车游览线、导游服务、购物商场、高级别宾馆别墅等,完全按照高等级的主题旅游园区设计经营。
3)设施设备高科技化
在新开发的佛教旅游项目中,设施设备的现代化、科技化程度甚至超过普通的旅游园区。一些佛教旅游景区已使用光盘式门票、自动监视仪、小型卫星接收器、电脑网络管理系统等最新科技产品。更有一些佛教景区采用高科技的方式使静态景观动态化,以此满足游客参与性、体验性的需求。例如无锡灵山大佛景区的大型音乐动态群雕“九龙灌浴,花开见佛”。在九龙灌浴广场矗立着一座巨大的莲花铜像,其内立着一尊高达7.2米全身鎏金的金身太子佛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底部衬托着直径54米的圆形大理石水池,青铜铸就的高4米的九条昂首飞龙和八个形态各异的供养人环绕着水池。随着音乐奏响、莲花开合,太子佛从中徐徐升起,在九龙喷水形成的水幕中自转一周。乐声飞扬、泉水灵动,动态地再现了佛祖释迎牟尼诞生时的场景,给观赏者全新的视觉和心灵感受。
3.5 目标客源市场定位
3.5.1 目标客源市场定位需考虑的因素
本项目在进行目标客源市场定位时,应充分考虑下列因素:
1、旅游需求
包括家庭结构、人均收入、文化水平、旅游欲望与偏好等要素。一般来说,人口多,人均收入高、增长快,且旅游欲望强烈,则旅游需求大,从而旅游市场客源充足。
2、旅游消费特点
不同的潜在的旅游者,由于其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性格、文化背景、习惯等的不同,其旅游消费的特点业存在着差异。
3、旅游目的地吸引力
人们为何被吸引到不同的旅游目的地,是因为那里可以为旅游者提供某些他们在自己住所或其他地方不能得到的东西。
1)旅游资源品质: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越有品味、越有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就越大。
2)区位条件:包括空间距离、交通条件等因素。一般来说,在收入和交通条件既定的情况下,距离较近的旅游区能吸引较多的客源,距离较远的旅游区则相反。交通条件是游客可达性的前提。交通越便捷,可达性越强,则越能吸引旅游者,客源市场就会扩大:否则,客源规模就会受到限制。
3)服务设施、服务水平和制度环境的供给能力:服务设施的好坏,服务水平的高低,无疑是影响旅游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因而它是吸引游客的条件之一。除此之外,目的地的管理制度建设、管理工作效率、安全保障、旅游环境等,都是影响客源地市场的重要因素。
4)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会形成争夺客源的竞争局面,游客会被分流,进而影响客源规模。但在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异质化的情况下,不同特色的旅游项目难以被替代,就会形成互补关系,这有利于客源的聚集和规模的扩展。因此,要求旅游区建设项目富有创意,旅游产品应突出特色,突出亮点,以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和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
3.5.2 目标客源市场的定位于选择
1、客源市场区域分布定位
项目目标市场人群来自等周边城市与当地的全年龄段人群。
项目目标客源市场的定位不应是单一目标,而应是多目标的;不应是固定的,而应是动态的,随着客源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将周边市县等地定位本项目的一级客源市场。本项目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可与这些旅游景点相互结合,加上本项目的旅游主题特征优势,倘若组织得当,旅游线路安排合理,形成一条俄界境内游线路,在现有景点热线的带动下,必将有更多的游客来访。以本项目为中心,方圆250公里的范围覆盖了众多城市。这些城市游客均能便捷的到达本项目所在地,将这些城市作为二级客源市场。
根据以上分析,初步预测一级市场占60%、二级市场占40%。
2、出游动机和出游目的定位
近期应定位于特色文化休闲度假游市场;中、远期定位逐步扩大到自然生态旅游、户外运动休闲游及其它客源市场。
根据目前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分析中对游客出游动机和目的地调查,以休闲度假为出游日的游客最多。因此近期内应继续发展节假日休闲度假旅游稳固已有的客源市场。
中远期随着景区业态的深度开发与发展,其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品牌特色更为明显,在此基础上,自然生态体验、户外运动休闲等客源市场将随着项目的建设完成来逐步开发。
3、游客年龄结构定位
近期及中远期都将主要定位于全年龄段人群。
上述目标市场定位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的,是一种立体型的市场定位。根据这些市场定位的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措施,将上述潜在的目标市场变为现实的目标市场,既定的战略目标就有可能实现。
3.6 项目市场规模预测
3.6.1 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
根据项目建设计划情况,将对未来游客发展规模做出预测。对景区未来游客规模预测时,应充分参考以下因素:
1、市场发展的促进因素:
1)大型项目的启动效应和景区的全面开发建设。
2)新的宣传和市场推广带来的景区知名度的提高。
3)旅游线路的联合、大型节日的造势将使游客量在短期内爆发式增长。
2、市场发展的抑制因素:
1)旅游环境容量对客流量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
2)周边其他同质旅游目的地对本区客源的分散。
3.6.2 旅游消费水平预测
旅游消费水平的预测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项目现状。
2、主要客源地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高低。
3、项目开发战略、建设情况以及主要景观的生命周期变化。
4、旅游消费构成比例随时间的变化。
5、社会上旅游消费热点的变化。
6、不同类型旅游者之间消费水平的差异。
根据景区的景点战略部署,项目在新建并投入运营的前两年,由于新建景区知名度低,景区功能尚未完善,游客人数不会很多,而且游客消费水平提高缓慢,旅游收入增加不明显。
3.6.3 游客规模预测
根据旅游环境容量和承载力分析,综合考虑市场定位和各规划期的发展要求,对其游客规模年际变化做出预测。预计项目建成后年平均接待游客量可达50万人次。
3.7 项目产品市场营销策略
3.7.1 营销方式
1、广告方式:公司将选择有实力的广告策划公司,对项目中国·俄界文化旅游度假项目产品进行新颖、别致的广告策划宣传,让客户充分了解项目产品的优势,并使之加深印象。
2、中国·俄界文化旅游度假项目营销模式要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营销、融合营销、精准营销,在做好线下营销的同时,要加大线上营销的力度。做好网站建设、微信、微博、微商、团购等多种互联网营销模式,除了提供俄界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旅游价格、自然风景、文化特色、村庄特色、民风民俗、住宿餐饮信息之外,还能建议旅游者游览线路、时间安排、食宿安排等,实现从“卖产品”,转变为营销乡村休闲生活方式。
3、公司将会与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团体合作,参加全国性的、地区性的会展,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团体对旅游产品认可的基础上,借助他们的渠道来推广公司旅游产品,使项目能够被社会大众快速认知。
4、中国·俄界文化旅游度假项目通过旅游O2O模式,发挥互联网在游前、游中、游后的优势,实现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的高效管理。通过与旅游网站合作,将闲置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度假租赁的分级、整合、规模化管理,实现旅游资源的在线展示和预订,同时借助平台影响力,通过APP与游客进行在线互动。完成线上信息展示、营销、互动、决策、预订、支付等乡村旅游游前的线上服务,到线下个性化、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体验的闭环过程。
5、在线上微信互动、网上订购、“关注抽奖”、“媒体网络互动、大众广泛参与”,线下“住宿、景观、闲趣、体验、游乐、畅享自然”基础之上,打造多种私人定制化的产品,通过网络可视化技术,提供中国·俄界文化旅游度假项目产品的实时动态分享,让线上的消费者变为线下游客,线下游客变为线上消费的常客。
3.7.2 营销措施
1、高标准的建立企业、高标准的管理企业、高标准的质量追求,使企业提前具备国家优秀企业的标准。
2、设置营销专项资金,加强技术引导和技术支持力度,做好宣传服务,维护好现有用户,通过技术交流推销会、宣传册、网络宣传等开发新的市场。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做自己的品牌。
3、注重提升中国·俄界文化旅游度假项目产品质量,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得到更多的市场。加大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才能保持原有的市场及开拓新的市场,保持其品牌在目标市场上的地位。
4、建立客户管理体系,实施客户精细化管理,强化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保证客户满意度达95%以上。
5、探索与建立新的营销机制,探索多模式营销方式,引导客户开展多种形势的合作共同开发市场,实现共同开发,利益共享,与公司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6、培训专职营销人员,完善营销考核机制,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积极性,鼓励优秀营销人员拉开收入差距。
7、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提高营销人员业务水平,有针对性培养“懂技术、擅营销、融客户”的营销人才。
略……
上一篇 : 文化旅游度假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案例)
下一篇 : 实验室建设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