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能源秸秆加工厂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案例)
发布时间 2019-01-10 10:38:17 来源:中经纵横
1.3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
1.3.1 项目建设背景
能源是人类社会求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人口众多,能源相对匮乏,自然资源总量排在世界第七位,能源总量约4万亿吨标准煤,居世界三位,而人均能源占有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尽管我国人均用能源不及世界平均人均能源消耗水平的一半,但能源消费总量已达世界第二。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煤炭消费约占总能量的67%,这是导致环境严重污染、生态逐年恶化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大力开拓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实际应用成为我国解决能源紧张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战略任务。
近年来随着资源和环境的问题日益严重,在满足人们健康、舒适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减少常规能源消耗,已成为行业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发展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到2020年,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
我国生物质能资源主要有农作物秸秆、树木枝桠、畜禽粪便、能源作物(植物)、工业有机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等。全国农作物秸秆年产生量约6亿吨,除部分作为造纸原料和畜牧饲料外,大约3亿吨可作为燃料使用,折合约1.5亿吨标准煤。林木枝桠和林业废弃物年可获得量约9亿吨,大约3亿吨可作为能源利用,折合约2亿吨标准煤。甜高粱、小桐子、黄连木、油桐等能源作物(植物)可种植面积达2000多万公顷,可满足年产量约5000万吨生物液体燃料的原料需求。畜禽养殖和工业有机废水理论上可年产沼气约800亿立方米,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约1.2亿吨。目前,我国生物质资源可转换为能源的潜力约5亿吨标准煤,今后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生物质资源转换为能源的潜力可达10亿吨标准煤。
连续十四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连续十二年跻身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被国家确定为首批粮食生产功能区、中国优质玉米示范区。玉米被评为“中国好粮油”,大米被评为“中国百强农产品”。2017年,全市总播种面积390970公顷。其中:粮豆薯播种面积378570公顷,玉米播种面积277244公顷,水稻播种面积73245公顷,高粱播种面积6094公顷,谷子播种面积437公顷,豆类播种面积12372公顷。据农作物秸秆资源情况调査统计,秸秆资源量约366万t。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影响,秸秆弃之不用,遍地焚烧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火灾事故频发问题十分严重。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促进资源合理利用,提出本项目,能够更好的把秸秆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能源优势,使得本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和环境效益。
1.3.2 项目建设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一系列发展新思路新举措,这对于农业县(市)加快振兴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目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三个体系”建设,为新一轮振兴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的贡献。
1、项目建设符合我国相关政策的发展要求与方向
1)《生物质能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生物质能基本实现商业化和规模化利用。生物质能年利用量约5800万吨标准煤。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00万千瓦,年发电量900亿千瓦时,其中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700万千瓦,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750万千瓦,沼气发电50万千瓦;生物天然气年利用量80亿立方米;生物液体燃料年利用量600万吨;生物质成型燃料年利用量3000万吨。
积极推动生物质成型燃料在商业设施与居民采暖中的应用。结合当地关停燃煤锅炉进程,发挥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供热面向用户侧布局灵活、负荷响应能力较强的特点,以供热水、供蒸汽、冷热联供等方式,积极推动在城镇商业设施及公共设施中的应用。结合农村散煤治理,在政策支持下,推进生物质成型燃料在农村炊事采暖中的应用。
积极发展分布式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农林生物质发电全面转向分布式热电联产,推进新建热电联产项目,对原有纯发电项目进行热电联产改造,为县城、大乡镇供暖及为工业园区供热。加快推进糠醛渣、甘蔗渣等热电联产及产业升级。加强项目运行监管,杜绝掺烧煤炭、骗取补贴的行为。加强对发电规模的调控,对于国家支持政策以外的生物质发电方式,由地方出台支持措施。
2)《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部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7.3亿吨标准煤。其中,商品化可再生能源利用量5.8亿吨标准煤。
积极发展生物质能供热。结合用热需求对已投运生物质纯发电项目进行供热改造,提高生物质能利用效率,积极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为县城及工业园区供热,形成20个以上以生物质热电联产为主的县城供热区域。加快发展技术成熟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推动20蒸吨/小时(14MW)以上大型先进低排放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供热的应用,污染物排放达到天然气锅炉排放水平,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鲁等地区工业供热和民用采暖领域推广应用,为工业生产和学校、医院、宾馆、写字楼等公共设施和商业设施提供清洁可再生能源,形成一批生物质清洁供热占优势比重的供热区域。到2020年,生物质成型燃料利用量达到3000万吨。
3)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生物质热电联产县域清洁供热示范项目建设》的通知。提出生物质热电联产是重要的区域清洁供热方式,为中小型区域提供清洁供暖和工业蒸汽,直接在用户侧替代燃煤,是治理县域燃煤污染的重要举措。开展示范项目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探索生物质热电联产在县域清洁供热中的定位和作用、技术经济性和绿色低碳环保特性,特别是在用户侧直接替代燃煤的能力和效果,为治理县域散煤、特别是农村散煤开辟新路子;形成一批以生物质热电联产清洁供热为主的县城、乡镇及中小工业园区;为探索生物质发电全面转向热电联产道路、完善生物质热电联产政策措施提供依据。
提出示范项目须为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或城镇生活垃圾焚烧热电联产新建或技改项目,民用负荷为县城(或地级市辖区)、人口较多的乡镇,工业负荷为县级行政区工业园区。
4)《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年)》提出到2020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到2025年,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95%以上,努力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
以粮食过腹转化和秸秆综合利用作为重点方向,优化发展区域布局,加快产粮大省向畜牧大省转变步伐,实现农牧结构调整、农牧结合水平全国领先的目标。
调整政策导向,加大对秸秆还田、有机肥、绿肥和生物肥等有利于养地肥田、提高地力的农业措施进行补贴,加大对保护性耕作的补助力度。
5)《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提出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实施秸秆机械还田、青黄贮饲料化利用,实施秸秆固化成型燃料供热、材料化致密成型等项目;加快秸秆发酵形成育秧营养土、秸秆炭化还田等项目研制进度;配置秸秆还田深翻、秸秆粉碎、捡拾、打包等机械,建立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
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三年计划(2017—2019年)》提出到2019年末,建立较为完善的秸秆收集储运、加工、消耗产业体系,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衔接紧密、运行顺畅、流程完善,富有特色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运营模式,综合利用率达到100%,率先完成省市下达的秸秆综合利用目标任务。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我国及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相关政策及规划的发展要求,通过项目的建设能够更好的促进乃至地区的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
2、秸秆综合利用发展意义重大,促进农业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秸秆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现阶段每年秸秆产量近7.1亿吨,大量的秸秆燃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如何合理利用如此大量秸秆,将其变废为宝成为全国上下一致关注的问题。全国各地通过探索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探索秸秆综合利用途径,稳步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打造秸秆制粒循环利用的新型发展模式,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秸秆综合开发利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环境保护意义重大。提高了农民收储秸秆积极性增加收入,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化市场可持续运转,引导农民摈弃焚烧恶习,解决大气污染等问题。
秸秆综合利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缓解三农问题压力,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意义重大。秸秆能源综合化利用可解决农村秸秆禁烧难、出路难等问题,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优质能源,形成多能互补,替代煤炭等其他能源,形成产业化,改善农民生产、生活及居住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对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3、城镇化加速及能源紧张使生物质综合利用成为重点发展方向
城镇化进程加速及能源供给紧张使生物质综合利用有望成为重要发展方向。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60%,将实现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居住,这将拉动全国8亿吨标准煤消费。从能源供给角度,预计到2020年国内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42万吨标准煤,能源自给能力85%,能源缺口将达到6亿吨标准煤,对外依存度提升,能源安全形势严峻。
生物质成型燃料综合利用是世界可再生能源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2014年全球产能5200万吨。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生物质已经成为重要的替代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中国生物质能占比不到10%,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4、项目是贯彻和落实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我国各类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年产量达7.1亿吨,其中4.1亿吨用作燃料或就地荒烧,约占总量的58%,经过技术处理的仅占2.6%。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可再生的物质能源,但它作为能源的利用基本上还处于直接燃烧的原始阶段,有的农民甚至收获完后直接就地燃烧,年约有2亿多吨的作物秸秆的露天焚烧,由此产生的CO2排放量高达5亿多吨,给村容村貌的整洁、农村环境的改善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另一方面,存在较大的火灾隐患。
根据初步统计当前秸秆(玉米、小麦、谷子等)一年产量为366万吨。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有效利用农作物秸秆以及树枝、木屑等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解决由于秸秆的闲置、废弃造成的村容不整以及秸秆的直接燃烧造成的农村环境污染。
5、项目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以秸秆为主的生物质资源,是一种能源库,建设这个产业,就会形成一种经济,即“秸秆经济”或“农林生物质经济”,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农林生物质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将目前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从而为农民开辟出一条稳定可靠的增收渠道,同时,生物质产业发展还会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涉及秸秆的收集、运输、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因此它必将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重大贡献。
6、扩大就业,提升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的需要。
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项极端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就业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个难题,就业和再就业已成为关系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极为重要因素。
本项目的日常运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提供服务,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可为社会提供25个新工作岗位,为当地社会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有利于缓解当地就业压力,同时可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7、项目优势明显,促进项目可行
项目全方位实现了固废物的减量、减容、无害化、资源化,解决了固废物的环境污染难题;进而使之转化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其社会效益显著,与目前国家治理环境及污染的大方向一致。推广实施后,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之一。
该项目变废为宝,产生巨大价值,减轻政府负担。
第二章 市场分析
2.1 我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分析
2017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2220千公顷(168329万亩),比2016年减少815千公顷(1222万亩),下降0.7%。其中谷物播种面积92930千公顷(139395万亩),比2016年减少1464千公顷(2196万亩),下降1.6%。
据调查统计,2010 年全国秸秆理论资源量为 8.4 亿吨,可收集资源量约为 7 亿吨。秸秆品种以水稻、小麦、玉米等为主。按照近年来我国农作物种植面积测算,2017年我国秸秆理论资源量为 8.84亿吨,可收集资源量约为7.36亿吨。
我国秸秆品种以水稻、小麦、玉米等为主。其中,稻草占比为25.1%,麦秸占比为18.3%,玉米秸占比约为32.5%,棉秆占比为3.1%,油料作物秸秆(主要为油菜和花生)占比为4.4%。
我国的粮食生产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四川等 13 个粮食主产省(区)秸秆理论资源量占全国秸秆理论资源量的 70%以上。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分布广、种类多,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的宝贵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农业连年丰收,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增多,秸秆随意抛弃、焚烧现象严重,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对于稳定农业生态平衡、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家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的科技研发工作,形成了秸秆栽培食用菌、压块燃料、生物柴油、饲料木质素降解等关键技术。农业部专门设立了“作物秸秆还田技术”等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并在农业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中专门设置了秸秆利用岗位科学家,对秸秆还田、离田等新问题、新需求进行技术研发和改造提升;科技部建立了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专项,对农业有机废弃物产生、转化、防控等开展研究。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将农作物秸秆破碎、分选等预处理技术进一步纳入了《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2016)》,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政策扶持。四川省组织实施了“秸秆还田关键技术与经济型种植新模式集成示范、秸秆处理技术与机具研发”等七大工程,带动全省秸秆产业发展。河南省在秸秆乙醇、秸秆制生物燃料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为秸秆高附加值利用展现了良好前景。
2016年以来,原农业部会同财政部在12省(区)开展了秸秆综合利用试点。截至目前,全国共建设试点县143个,各试点县秸秆综合利用率均提高5个百分点或达90%以上,秸秆处理技术模式初步构建,区域秸秆处理能力显著提升。2017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超82%,基本形成肥料化利用为主,饲料化、燃料化稳步推进,基料化、原料化为辅的综合利用格局。力争到2020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东北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新增秸秆利用能力2700多万吨。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坚持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和燃料化三大利用方向,不断提升秸秆农用水平。
2.2 生物质能源发展分析
监测的数据显示,到2016年底,全国生物质发电并网装机容量1214万千瓦(不含自备电厂),占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的0.7%,占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2.1%,占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5.1%。
2016年,全国生物质发电量647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1%,占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4.2%,占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17.4%。
截至2016年底,共有23个省(区、市)投产了254个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装机容量636万千瓦,占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1.1%,占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2.7%;年发电量333亿千瓦时,占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2.1%,占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9.0%;年平均利用小时数5835小时。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生物质发电项目达到了665个,仅2016年一年内就再添66个项目,成为投资领域的新宠。
2018年1月24日,中国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在北京出席发布会时作如上表示,2017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1.7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26.4%,其中,生物质发电7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7%。截至2017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6.5亿千瓦,占全部电力装机的36.6%。其中,生物质发电装机1488万千瓦,同比增长22.6%。
从我国能源结构的变化情况来看,我国生物质发电占可再生能源的结构不断上升,生物质能发电的地位不断上升。2017年我国生物质能源发电量占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比重上升了0.5个百分点,达到4.7%;我国生物质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省市0.2个百分点,达到2.3%。
我国生物质能发电资源丰富,生物质能的利用潜力大,分布式热电联产将成为主要支持发展方向
我国生物质能资源广泛,主要有农作物秸秆及农产品加工剩余物、林木采伐及森林抚育剩余物、木材加工剩余物、畜禽养殖剩余物、城市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工业有机废弃物和高浓度有机废水等。
全国农作物秸秆年产生量约为8亿吨,除部分作为造纸原料和畜牧饲料外,大约3.4亿吨可作为燃料使用,折合约1.7亿吨标准煤;林木枝桠和林业废弃物年可获得量约9亿吨,大约3.5亿吨可作为能源利用,折合约2亿吨标准煤;甜高粱、小桐子、黄连木、油桐等能源植物(作物)可种植面积达2000多万公顷,可满足年产量约5000万吨生物液体燃料的原料需求;畜禽养殖和工业有机废水理论上可年产沼气约800亿立方米,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约1.2亿吨。
目前,中国生物质资源科转换为能源的潜力约为4.6亿吨标准煤,已利用量约2200万吨标准煤,还有约4.4亿吨可作为能源利用;今后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生物质资源转换为能源的潜力可达10亿吨标准煤。可见,我国生物质能的利用潜力巨大。
而根据我国《生物质能“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5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900亿千瓦时,其中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700万千瓦,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750万千瓦,沼气发电60万千瓦,分布式热电联产将成为主要支持发展方向。
2.3 秸秆颗粒市场分析
1、秸秆颗粒行业发展概述
秸秆颗粒是经过秸秆颗粒机进行高温压制成型的产物,是生物质燃料的一种,它的原材料主要是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稻草,以及薯类、油菜、棉花等农作物的茎叶。主要用于民用取暖和生活用能领域、工业锅炉和窑炉燃料等。
颗粒燃料是在常温条件下利用压辊和环模对木屑、秸秆等原料进行挤压而造成的。原料的密度一般为1100千克/立方米左右,成型后的颗粒密度大于1100千克/立方米。
2、秸秆颗粒行业发展现状
秸秆能源化利用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途径是大力发展生物质电厂,另一种途径是地方上鼓励和支持生物质颗粒企业发展。
秸秆颗粒是生物质燃料。我国生物质能资源主要有农作物秸秆、树木枝桠、畜禽粪便、能源作物(植物)、工业有机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等。
3、秸秆颗粒行业发展前景
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但是经过多年的开发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果。农产品加工剩余物,林业生物质资源,农作物秸秆等是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来源,其中农作物秸秆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每年秸秆西苑理论值(约为8.2~10亿t)月折合标准煤4.1亿吨。我国将加大力度开发生物质颗粒燃料,实现高效的利用,预计2018年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利用量将达到2000万吨,2020年,生物质颗粒燃料能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优质燃料。
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 年,我国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将达到5000万吨。秸秆颗粒是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的其中一类,随着国家对生物质能源的推广,秸秆颗粒被广泛的应用于工业企业和服务类企业的锅炉或者热能等能源消耗领域中,企业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加强,秸秆颗粒作为污染少的生物质能源在未来几年会被更多的利用。
因此,项目市场前景良好。
2.4 生物有机肥料市场分析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扶植和重视,使得农业的发展非常迅速,也带动了肥料产业的发展。为适应时代的需要,有机肥料应运而生,并且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有机肥料富含有机物质和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不仅能提供作物生长所需养分,改良土壤,还可以改善作物品质,提高作物产量,促进作物高产稳产,保持土壤肥力,同时可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合理利用有机肥料能增加作物产量、培肥地力、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基于此,我国有机肥料行业发展迅猛。相关数据显示,2010-2017年,我国有机肥料及微生物肥料制造销售行业收入逐年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2017年,有机肥料及微生物肥料制造行业销售收入为822.98亿元,同比增长3.72%。
总体而言,农业技术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有机肥料的发展,而且我国有机肥料的发展有着良好的趋势,应充分利用优势使得我国有机肥料在严格监控、充分保证使用安全的前提下以利用效率为主。而国家也应该宣扬有机肥料的绝对优势,提高行业集中度,规范有机肥料的品种包装等,使其获得货真价实的口碑,才能真正拓宽有机肥料的渠道,使其发展前景良好。
2.5 生物饲料市场发展分析
生物饲料的概念是近十几年才提出的,对其定义和内涵的认识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广义上,生物饲料应该包括除人工合成的添加剂以外的所有饲料或原料。
早期有人提出生物饲料应包括一些新型的蛋白和能量饲料来源,如秸秆、羽毛、昆虫蛋白等。所说的生物饲料一般是指以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为对象,以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等高新技术为手段, 利用微生物工程发酵开发的新型饲料资源和饲料添加剂。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11627家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精料补充料生产企业7047家,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企业2396家;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1947家(化工合成、生物发酵、提取等工艺直接制备饲料添加剂企业1099家,混合型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848家);单一饲料生产企业2167家。2017年全国商品饲料总产量20918万吨,同比增长4.5%。其中,配合饲料产量18395万吨,同比增长5.7%;浓缩饲料产量1 832万吨,同比下降6.5%;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量691万吨,同比增长5.8%。
从饲料行业总体发展来看,经营发展中体现了分化,而饲料总产量、配合饲料产量、浓缩饲料、 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量等虽然增长,但个位数的增长显示行业竞争加剧的现实,低速增长态势明显,其中浓缩饲料产量1 832万吨,同比下降6.5%。
从2017年度饲料行业各饲料种类比重来看,猪饲料(41.72%)、肉食饲料(27.74)、蛋禽饲料(14.37)、水产饲料(9.23)合计占据比重为94.06%,反刍饲料与其他饲料占比较小,近年饲料种类的构成比上变化不大。
预计到2025年,生物饲料产品市场额将达到200亿美元/年,并且生产技术和应用技术水平将大幅度提高并标准化。生物饲料产品的大量应用,将终结养殖业的抗生素、化学添加剂时代。目前我国从事生物饲料行业的企业数量在1000多家,而经营分化的体现则较为明显。
2.6 秸秆综合利用发展分析
年秸秆可收集资源量366万吨。秸秆主要以玉米和水稻两大作物为主,其中玉米秸秆产量270万吨,占秸秆总量的73.8%;水稻秸秆产量55万吨,占秸秆总量的15%;其他作物秸秆产量41万吨,占秸秆总量的11.2%。
近年来,充分利用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围绕“五化”目标(秸秆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自主研发了保护性耕作秸秆全量还田技术、水稻秸秆旋耕还田技术、生物质锅炉超导管高效升温技术、秸秆专用履带式烘干技术、“四位一体”生态能源模式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效果,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67.2%,综合利用量246万吨,其中:“五化”利用74万吨,秸秆还田43万吨,农民自留燃料129万吨。尚有120万吨秸秆剩余量,占秸秆总量的32.8%。
共有秸秆利用企业59家,已购置秸秆捡拾、打包等机械设备157台(套),秸秆捡拾转化能力74万吨。其中:肥料化利用企业13家,年秸秆转化能力5.6万吨;能源化利用企业16家,年秸秆转化能力19.4万吨;饲料化利用企业6家,年秸秆转化能力8.2万吨;基料化利用企业2家,年秸秆转化能力2.5万吨;原料化利用企业22家,年秸秆收集能力38.3万吨。秸秆利用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科学化。
发展目标:2017至2019年,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全市秸秆资源和“五化”利用的总体方向,重点实施秸秆还田和能源化利用工程,形成肥料化利用和能源化利用为主,原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为辅的秸秆综合利用格局。到2019年,肥料化利用率达到30%、能源化利用率达到34%、原料化利用率达到15%、饲料化利用率达到20%、基料化利用率达到1%。
因此,项目发展前景良好。
2.7 项目产品市场推广策略
2.7.1 推广方式
1、广告方式:公司将选择有实力的广告策划公司,对项目产品进行新颖、细致的广告宣传,让客户充分了解项目产品的优势,并使之加深印象。
2、营销网络:公司将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将产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融为一体,为客户提供贴心、优质的服务;保证客户购买的商品质量,建立24小时客户服务系统,随时为客户解答商品问题,达到客户购买无忧的标准。
3、业务员推广:公司将专门选取对产品充分了解、业务操作熟练、专业扎实,并具有高素质、高标准的人员组成业务推广小组,在部门领导的指导及安排下,对公司产品进行有效的业务推广,让公司产品能够逐步的深入大众。
4、政府与公共关系推销:公司将会与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团体合作,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团体对产品认可的基础上,借助他们的渠道来推广公司产品,使产品能够被社会大众快速认知。
5、网络营销:公司将会采取网络营销模式,建立真实、可靠、内容丰富、操作便捷的营销网站,将公司发展、产品、相关知识、新闻等展现给广大消费者,并将网络营销与实体销售相结合,为客户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不断扩大营销规模。
2.7.2 推广措施
1、高标准的建立企业、高标准的管理企业、高标准的质量追求,使企业提前具备国家优秀企业的标准。
2、设置营销专项资金,加强技术引导和技术支持力度,做好宣传服务,维护好现有用户,通过技术交流推广会、宣传册、网络宣传等开发新的市场。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做自己的品牌。
3、注重提升产品质量,产品质量的稳定有助于得到更多的市场。加大提升产品的质量才能保持原有的市场及开拓新的市场,保持其品牌在目标市场上的地位。
4、建立客户管理体系,实施客户精细化管理,强化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保证客户满意度达95%以上。
5、探索与建立新的营销机制,探索多模式营销方式,引导客户开展多种形势的合作共同开发市场,实现共同开发,利益共享,与公司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6、培训专职营销人员,完善营销考核机制,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积极性,鼓励优秀营销人员拉开收入差距。
7、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提高营销人员业务水平,有针对性培养“懂技术、擅营销、融客户”的营销人才。
略……
上一篇 : 涉外木屋别墅建设项目投资可研报告(案例)
下一篇 : 绿色食品开发项目投资可研报告(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