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纵横

中经纵横

当前位置>可行性研究 > 案例 >

综合保税区建设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案例)

发布时间 2018-12-21 10:04:26 来源:中经纵横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及可行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综合保税区是在整合原来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等多种外向型功能区后形成的。它同保税港区一样,目前是我们国家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开放区域。综合保税区是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由海关参照有关规定对综合保税区进行管理,执行保税港区的税收和外汇政策,综合保税区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港口的功能于一身,可以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对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进出口贸易总额、提高国家和地区在贸易中的地位和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重大的作用。


1、政策层面:提升物流体系效率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我国《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以及《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的实施意见》相关政策,现代港口居于综合运输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建设高效的物流运输体系,在大力发展港口的基础上,需要在运输体系链条中寻找并培育下一个高效运转的环节。


稳步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通关便捷、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绩效突出、协调发展的格局。通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承接产业转移、提升进出口贸易竞争力,使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成为拉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综合保税区项目在利用好现有的保税仓库等监管场所优惠政策基础上,建立保税物流节点,培育和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体系建设,促进辽西北地区沿海和腹地加工贸易、现代物流产业聚集,努力扩大开放型经济体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2、沿海港口层面:港口发展的战略选择。


随着港口数量的增多,港口间腹地竞争愈演愈烈;同时经济的波动性及不可预见性,对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影响十分巨大,如何争取到更广阔的经济腹地和更稳定的货源将是港口经营者最关心的事情。开辟建设内陆腹地无水港网络,推进海陆“多式联运”建设,实现海港功能前移,有利于综合保税区争取内地货源,提高综合保税区在内地的竞争力,是综合保税区应对港口群内部竞争的重要手段。


3、地方政府层面:为发展当地经济创造条件。


按国际通行的换算公式,运量每增加一个集装箱,就为当地经济贡献6000元人民币的效益。由此可见,集装箱运量的高速增长,为城市以及腹地经济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经济辐射功能,地区良好的土地、资源、人力等优势以及保税仓储的软硬件环境支撑,将城市的区位优势延伸为具有国际性港口城市的优势,有利于带动内陆地区外贸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促进贸易量的提高,带动地区集装箱生成量,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综合保税区建设项目的建设有利于稳步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沿海经济带和辽西北的空间布局,有利于辽宁地区加快形成管理规范、通关便捷、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绩效突出、协调发展的格局。本项目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加工贸易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把项目建设成促进乃至辽宁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承接产业转移、提升进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商贸中心,成为拉动乃至辽宁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有效发挥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为以及辽宁省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提供支持。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综合保税区,作为我国东北一个对外高端产品研发、进出口贸易、国际货物中转和保税加工的基地,将市、辽宁省、东北地区乃至包括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东北亚进出口加工与物流进行有机整合。


2.2.1 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点


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上的区域性重要港口,已成为东北亚航运体系的重要节点,在省发改委编制的《关于深入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意见》中,已将港纳入到“辽满欧”、“辽蒙欧”和“辽海欧”国际大通道建设之中。港作为内蒙古东部地区及东北最近出海口,对有效推进区域性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


拓展的保税业务是保障“辽满欧”、“辽蒙欧”和“辽海欧”国际保税运输大通道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建设享有政府政策优惠、高度开放的综合保税区是将“一带一路”战略落地实施的重要支撑点,有必要建立综合保税区。


2.2.2 加快东北外向型经济振兴需要


东北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具备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重型装备制造业和军品生产的地位十分突出。东北重工业中以冶金、重型机床、大型电站设备制造为主。另外,煤炭开采、石油开采、石油化工、木材、汽车制造、造船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原油产量占全国的40%,木材占50%,汽车占25%(其中重型卡车占50%),造船占30%。


东北地区的周边国家,如日、韩、俄国等的经济不断发展,为东北振兴提供了外在条件。日本、韩国正在加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其转移出的传统产业正在谋求海外发展空间;俄罗斯的技术和能源也在积极寻求对外输出。这些势必对我国东北地区产业技术改造与升级,扩大对外贸易产生积极作用。


表2-1:东北三省2010-2017年1-3月进出口贸易额统计(单位:亿美元)


当前,东北地区面临的严峻经济形势,国务院再次提出振兴东北战略。作为沈阳及蒙东地区最近的出海口,辽宁重要的港口城市,如何在此轮东北振兴战略中助力振兴东北的外贸经济,是市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市有必要设立综合保税区来加快地区的对外开放,通过设立综合保税区改善市甚至是东北地区的外贸环境,助力东北外贸振兴。


2.2.3 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对外开放需要


辽宁沿海经济带外贸发展不平衡。截止到2014年底,辽宁沿海经济带只有黄海翼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而大连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向南纵深距离太长,物流成本太高,不能很好的服务东北外向型经济。所以辽宁沿海经济带渤海翼及东北及蒙东地区最近出海通道建立综合保税区对提升辽宁沿海经济带外向型经济发展很有必要。


辽宁沿海经济带国家战略的实施必将带动辽宁经济步入加速发展轨道。落实这一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相应的政策、功能支撑。目前,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以及京津冀三角地区,均有不同数量的保税港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为借鉴这些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建立综合保税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实现综合保税区政策功能,将有助于提升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整体开放程度,增强投资吸引力,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升经济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有利于辽东湾新区建立世界级的化工产业基地、石油装备制造基地、现代港口物流服务基地。有助于辽东湾新区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集群效应,吸引投资,加快城市资源转型步伐,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样板区。有助于发挥经济带的引领作用,实现功能、政策区与产业区的有效结合,并使这一区域成为东北开放的新平台,通过沿海经济的拉动、辐射,增强参与东北亚经济圈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与此同时,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主轴和渤海翼”的重要位置更突显出强大的投资优势。


(1)中央做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及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使全球投资者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辽宁。


(2)与南方城市相比具有后发展效应,投资成本低,发展空间大,蕴藏着宝贵的商机。


(3)是石油、天然气等重要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便捷的交通条件创造巨大的产业辐射半径,非常适合企业进行销地生产以降低物流费用。


作为城市转型承载平台,战略性产业建设基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滨水宜居的新兴城市、石油装备制造基地、辽中南区域性中心的辽东湾新区,其后发优势非常明显,将成为辽宁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2.2.4 建设综合保税区,有利于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


加快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可以为包括商贸、物流、信息服务、国际贸易等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式发展提供平台,从而促进地区服务业的突破式发展,有利于提高地区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综合保税区可以有效整合优化区域物流资源,形成科学合理的物流网络,形成区域性大型批发贸易中心、采购中心、特色高端零售业中心;同时可以激活商务服务、会展经济,培育壮大报关报检、货物代理、离岸金融等新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完善产业功能和类型,提升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优化产业结构。


综合保税区项目的建设也将会促进物流高度发达、贸易繁荣、配套设施完善、人才集聚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国际商贸物流中心的建设。


同时,综合保税区项目能够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充分发挥地区劳动成本低廉、资源丰富和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切实增强地区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能力。


2.2.5 市外向型企业的需要


根据国家海关总署的统计,2016年我国进出和出口总额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市政府为改善本地区的外贸形势,提出申请设立综合保税区构想,并就此对市内所有从事进出口的企业对待建立综合保税区做了相关调研。市政府向市辖区内的132家涉外企业发放调查问卷,收回问卷84份。通过对调查问卷样本分析,我们选取其中经济规模比较大的32家重点企业做以下分析:


第一项,是否有保税相关业务。参与调查的32个重点样本企业中,有12家涉及到保税业务,占调查样本总数的37.5%,在当地没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前提下,这些企业主要是通过大连和天津地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实现相关业务。


第二项,设立综合保税区是否能改善他们的进出口经营环境。此项参与调查的32个重点样本企业中,有20家企业认为会改变他们的经营环境,占调查样本总数的62.5%,很多企业在调查表中表达了迫切期待的想法。


第三项,建立综合保税区是否会节约物流成本。此项参与调查的32个重点企业样本中,有25家企业认为会降低物流成本,占调查样本总数的75%,其中认为会降低成本50%以上的企业有3家,约占总样本10%左右,认为会降低成本在20%以上的企业有16家,占总样本50%左右。所以,32家重点企业中绝大多部分企业认为会改变经营环境主要体现在降低物流成本方面,相比来自于大连、营口甚至是天津港的运输距离,市内部需求确实是实实在在的。


第四项,综合保税区建立后,是否有发展保税方面业务的意向。此项调查的32个重点样本企业中,有24家企业有发展保税业务的意向,占调查样本总数的78.125%。部分企业明确提出要求政府抓紧时间申请建立,将综合保税区作为一个切入点,融入“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带建设当中,部分企业反馈综合保税区建立,将会给他们企业业务转型带来新机遇,都比较迫切。


通过对上述调研信息的分析,反映出两个问题:地区的外贸形势非常严峻,主要体现在物流费用高,与大连、营口的沿海开放港口相比没有成本优势;二是自身外贸发展遇到一定的瓶颈,需要综合保税区这样一个有政策优势的区域作为发展突破口,通过这个突破开展新业务,实现现有业务的转型升级。因此,从外向型企业需求,政府为企业服务改善经营环境需求方面,急需设立综合保税区满足企业需要。


2.2.6 项目建设有利于提升区域消费质量、增加就业机会,推动出口外销


提升消费质量。通过综合保税区的国际贸易和保税物流功能,连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方面,大量国内外商品进入新区消费市场,使老百姓不必走出新区,就可以方便购买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另一方面,综合保税区采取的进口直销方式,可以省去许多中间环节,最终使商品的售价下降,满足普通消费者以优惠价格购买国外高档消费品的需求。


增加就业机会。建设综合保税区,将会吸引一大批加工制造、仓储物流企业入驻,同时带动餐饮、住宿、金融、运输等服务业发展,为本地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创业机会。预计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后,将会带动3.3万人就业,其中包括产业工人2万人。


推动出口外销。项目综合保税区交通便利,今后将重点加快区港联动封闭通道建设,吸引国际国内知名的大型物流企业入驻,形成大产业、大配套、大物流,着力发展面向中亚、西亚乃至中东欧地区的对外贸易,进一步带动本地特色产品出口外销,增加本地居民收入和企业出口创汇。


2.3 项目建设可行性


1、项目建设符合我国相关政策、规划的发展要求


1)《商贸物流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动国际物流发展,支持在“一带一路”国际大通道、沿线中心城市、重点港口、重点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物流中心,发展商贸物流型境外经贸合作区。以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为重点,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科学规划、有序建设海外物流基础设施,打造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公共海外仓。支持行业协会开展国际合作,建设仓储资源信息平台,促进国内外仓储资源共享。鼓励国内商贸物流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加强合作,提升商业创新水平和现代服务理念,实现结构升级和服务能力提升。


2)《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根据“一带一路”走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要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


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推进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促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兼容规范的运输规则,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推动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陆水联运通道,推进港口合作建设,增加海上航线和班次,加强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台和机制,加快提升航空基础设施水平。


3)《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方案》提出增强科学发展内生动力。完善政策、创新制度、拓展功能、优化管理,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环境,促进区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更好地服务外向型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量质并举;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梯度转移、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作用;发挥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服务“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统筹考虑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和需求,因地制宜,加快存量整合。结合实施《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符合条件的大中城市设立综合保税区。逐步统一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监管模式,规范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


4)《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的实施意见》提出稳步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辽西北的空间布局,加快形成管理规范、通关便捷、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绩效突出、协调发展的格局。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加工贸易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成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承接产业转移、提升进出口贸易竞争力,拉动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完善辽西北地区海关特殊监管服务功能。加快港、铁岭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争取早日封关运行。积极推进锦州、葫芦岛依托港口和资源优势,在利用好现有的保税仓库等监管场所优惠政策基础上,建立保税物流节点,培育和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体系建设,促进辽西北地区沿海和腹地加工贸易、现代物流产业聚集,努力扩大开放型经济体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5)《关于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构筑“辽满欧”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能力充分、结构协调、组织高效、服务优良、通行顺畅、技术先进”的“辽满欧”大通道,基本形成部门协同、区域联动的通道运行机制,通道集聚和辐射效应凸显,形成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与带动发展功能的货运物流产业链,为辽宁省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和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探索完善“辽满欧”大通道建设的新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和市场导向机制,增强运输企业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全过程综合物流等先进运输组织形式,使各种运输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提高综合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


“辽满欧”大通道横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俄罗斯、欧洲等国内外众多地区,向南连接华东、华北以及东南沿海各港口城市,向西到达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地利、德国等国,辐射范围广、发展潜力大。在当前我省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交通运输转型升级推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积极推进“辽满欧”大通道建设,有利于逐步理顺各种运输方式协调管理机制,形成高效运行、相互衔接、统筹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新格局;有利于沿线地区进一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促进区域要素有序流动、市场深度融合;有利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增强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有利于促进东北内陆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提升东北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本项目的建设正是在相关政策的要求下提出的,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能够更好的促进辽宁地区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构建完善的“辽满欧”大通道。实现辽宁地区国际商贸物流中心的建立,实现东北区域的产业振兴再发展。


2、项目机遇良好,促进项目可行


在全球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时代,综合保税区由于其所具有的境外商品保税功能,获得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传统上个人通过电商平台直接购买海外商品,存在着直邮运费贵和配送周期长等问题。但如果企业和商家对需求的海外商品通过批量海运的方式集中进货,将商品首先存放在保税区,再通过电商平台零售交易,交易完成后直接从保税区发货,不仅可以减少消费者收到商品的等待时间,提升购物体验,更能节约贸易成本,使消费者有望获得更低的价格,商家也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


对于拥有综合保税区的地方政府而言,利用跨境电商的机遇,发展保税仓储、加工及物流行业,吸引从事跨境电商的平台和企业入驻,不仅能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层次,促进当地的产品在互联网这个无国界的平台上销售,还能形成以综合保税区为中心的产业集聚,带动一地的仓储业、运输业、贸易业、金融业、信息业等多种服务业发展,也能增加税收、扩大就业,使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3、项目建设优势明显


1)区位优势:位于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渤海湾北部,是北京至沈阳、北京至大连、沈阳至大连的节点城市,也是国家经济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主轴城市。京沈、京大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横贯其中,沈阳、大连国际机场向其辐射。正在兴建的亿吨新港以及运营中疏港铁路,将使成为辽宁中部城市群最近的出海通道和港口。


2)港口资源:港现有陆域面积23万平方米,仓库面积5000平方米,拥有3000吨级多功能码头一座,3000吨级专用油码头一座,4000吨浮趸码头三座,货场2万平方米,储油罐区12万立方米。港毗邻沈大高速、京沈高速、盘海营高速,8车道疏港公路直通码头前沿。装卸的主要货种有:各种型号汽油、柴油、渣油、润滑油、沥青以及液体化工品等液态产品;各种化工原料、粮食、建材、煤炭、非矿等;大型设备、钢结构件、集装箱等。


3)其他优势:2017年上半年,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371.7万吨,同比增长11%,超额完成半年生产任务。在集装箱、油品、粮食三大货种上,港增量明显,并成功争取到印度散盐、铁矿粉、钢材等货种来港中转作业,为超额完成半年生产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港还开通了东北地区首班“辽蒙欧”中欧班列,不仅推动了港由码头运营商向线路运营集成商的转变,而且成为港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大格局的有力举措。


第三章  市场分析


3.1 我国物流产业发展


2016年物流运行总体平稳,物流需求结构优化,物流运行环境改善,物流企业经营有所好转。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明显下降,物流运行质量提升,物流领域“降成本”取得了积极成效。


3.1.1 2016年物流运行情况


1、物流需求结构优化


201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29.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增速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50.7万亿元,上半年107.0万亿元,前三季度167.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0%,6.2%,6.1%,增速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0.4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0.3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全年社会物流总额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物流需求结构持续改善。


图3-1:2016年社会物流总额及增长变化情况


工业品物流需求缓中趋稳。2016年,工业品物流总额,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增速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12月当月增长6.0%,较11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从各季度情况看,一季度增长5.8%,上半年增长6.0%,前三季度增长6.0%;增速比上年同期分别回落0.6、0.3、0.2个百分点,年内增速呈现缓中趋稳的发展态势。从不同工业品物流需求来看,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一是采矿业、高耗能行业物流需求增速回落。采矿业物流需求由增转降,由上年增长2.7%转为下降1%;六大高耗能行业物流需求逐季回落,一季度增长6.3%、二季度增长6.1%、三季度增长5.1%、四季度增长3.6%。二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物流需求增速持续加快。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物流需求分别比上年增长9.5%和10.8%,增速分别高于整个工业物流需求3.5和4.8个百分点,较上年分别加快2.7和0.6个百分点。


进口物流需求增速逐季回稳。2016年进口物流总额同比增长7.1%,增速比上年提高6.9个百分点。从各季度情况看,一季度增长6.3%,上半年增长7.6%,前三季度增长7.1%,全年增速呈现前低后高、逐季回稳的向好态势。


图3-2:2016年进口物流量及增长变化情况


从品种看,在需求回升等因素带动下,大宗商品及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物流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进口铁矿石10.24亿吨,增长7.5%;钢材1321万吨,增长3.4%;涡轮喷气发动机进口增长26.8%,计量检测分析自控仪器及器具增长10.7%。


单位与居民物流需求保持快速增长。2016年,消费对物流需求的拉动效应进一步显现。全年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42.8%,增速比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高于社会物流总额增长36.7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45.6%,上半年增长46.1%,前三季度增长44.4%,各季度呈加快增长态势。


电商等新业态物流需求持续高速增长。2016年电商物流总业务量指数平均达到156.1点,12月份达到228.1点,总业务量达到基期两倍以上。另据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我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全年累计完成312.8亿件,同比增长51.4%,在“双11”等促销活动的强力拉动下,11月份快递业务量完成37.6亿件,日均快递业务量超过1.25亿件,是去年同期的1.4倍。


2、物流运行质量提升


2016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1.1万亿元,同比增长2.9%,增速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低速增长。


在社会物流总费用中,运输费用6.0万亿元,增长3.3%,增速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保管费用3.7万亿元,增长1.3%,回落0.3个百分点;管理费用1.4万亿元,增长5.6%,提高0.6个百分点。


图3-3:2016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及增长变化情况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9%,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表明2016年每万元GDP所消耗的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490元,比上年下降6.9%。经济运行中的物流成本有所下降,物流运行的质量有所提升,物流领域“降成本”取得了积极成效。


3、物流运行环境改善


1)物流基础设施环境持续改善


物流基础设施环境趋于改善,短板得到加强。物流运输通行设施改善。铁路、公路、水上运输建设改造持续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新增高速公路6000多公里,总里程突破13万公里。新增内河高等级航道达标里程500公里,新增二级及以上公路1.5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超过29万公里。运输装备加速提档升级。货运车型、船型及多式联运等装备设施标准化稳步推进,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报废更新进一步加快。物流仓储保管设施改善。铁路总公司正在全国建设208个铁路物流基地。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评定的首批29家示范物流园区名单发布。冷链等新兴物流基础设施持续改善。 2016年全国冷库预计新增305万吨,总量达到4015万吨,同比增长8.2%,全国冷藏车的保有量预计新增2200台,将达到11.5万台,比2015年同比增长23.6%。


2)物流市场价格改善


物流市场价格总体趋于改善。2016年,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中的物流服务价格指数平均为49.9%,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进入第四季度,受运输需求回升及治超新政出台、韩进海运破产等因素影响,第四季度物流服务价格较前期有所回升,平均为50.4%,比第三季度回升1.1个百分点,年内呈现逐季回升走势。


干散货运输市场逐季回暖。2016年沿海散运市场呈现先抑后扬回暖走势。上半年,沿海散运市场延续低迷走势,运价持续探底并累创新低。5月13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沿海(散货)综合运价指数报收于771.01点,为2001年发布以来最低。下半年,市场供需情况明显改善,运价波动上行。截至12月30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CBFI平均值为917.48点,同比上涨7.6%。全年平均值为898.12点,总体略高于上年水平,比2015 年回升5.3%。


3)物流运行政策环境改善


2016年物流相关政策、规划密集出台。针对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物流等重点领域及物流业补短板、降本增效等重点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营改增”试点全面扩围,无运输工具承运业务和道路通行服务开票资格获得承认。商贸物流标准化试点推进,标准化托盘扩大使用范围。快递市场清理整顿工作开展,寄递物流渠道安全要求升级。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积极发挥协调作用,支持物流业发展的部门间合力有所加强,物流业政策环境持续改善。


4、物流企业经营有所好转


2016年,物流市场需求整体稳中有升,物流服务价格总体平稳,物流企业经营整体有所好转。


物流市场较为活跃。从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表现来看,物流市场较为活跃,整体呈现稳中向好的基本态势。从2016年全年来看,业务总量指数稳步回升,一季度52.1%,二三季度回升至54%以上,四季度回升加快,至58.2%以上,全年平均水平55.2%,高于2015年0.2个百分点。


图3-4:2015-2016年物流业景气指数


物流企业盈利水平有所好转。2016年物流企业需求较为活跃的同时,油价等相关成本比上年同期有所趋缓,物流企业盈利能力有所好转。数据显示,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中的主营业务利润指数比上年回升1.1个百分点;重点调查数据也显示,1-11月份,物流业务利润同比增长7.9%。收入利润率为9.6%,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


3.1.2 未来物流走势


从宏观看,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17年一方面要进一步巩固经济趋稳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重提高微观经济活力,改善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1月份PMI指数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向好发展态势,2017年经济开局良好,全年有望延续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基本态势。


从物流需求看,2017年投资、消费及出口对物流需求增长的拉动有望保持平稳,结构性调整将稳步推进。首先,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模式创新,消费潜力会进一步释放,消费总体上仍有望保持平稳增长,与之相关的电商、冷链、快递、配送等物流需求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其次,投资增速总体可能缓中趋稳。其中受调控政策及去产能、去库存等因素影响,钢铁、煤炭、房地产、建筑业等的大宗商品物流需求增长可能进一步放缓。第三, 2017年外贸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随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与世界其它国家贸易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国际物流需求有望止跌回升。


一是以创新促进物流产业升级。坚持创新发展,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为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开辟新道路。其一,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立足物流业发展实际,物流信息化及物流管理水平也将随之提升。其二,快递物流、电商物流等创新业态不断发展,融入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据有关机构预测,快递物流业务量未来仍将保持40%的增长。其三,兼并重组、联盟合作等创新模式不断增多,战略联盟、加盟合作走向深化。


二是以协调发展促进物流业与相关行业深度融合。坚持协调发展,增强物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促进供应链各环节之间均衡发展。物流业顺应智能制造、服务制造新要求,主动适应“制造强国”所需要的供应链服务。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工业和商贸业与物流产业的融合度约六成左右,(融合度是相关产业采用专业物流服务所占的比例),发达国家多在70%以上,与供应链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发达国家相比,未来物流业与相关行业协调发展,深度融合的潜力依然较大。


三是以开放发展提升物流企业国际竞争力。坚持开放发展,物流业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提升物流企业国际竞争力,与相关产业一同“走出去”,加强沿线国家物流资源布局和业务梳理,融入国际物流服务体系。未来“全球买、全球卖”将为电商物流国际化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综合来看,我国物流业未来仍将保持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基本态势。全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增速在6%左右,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速在4%左右,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继续保持稳中有降态势。


3.2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分析


据海关统计:2016年12月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包括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珠澳跨境工业园区)进出口合计为595.1亿美元,同比降低9.8%,环比增长2.1%;其中出口合计为298.2亿美元,同比降低11.8,环比降低1.6%;进口合计为296.9亿美元,同比降低7.8%,环比增长6%。


2016年1-12月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累计5909.3亿美元,同比降低7.5%;其中出口2958.5亿美元,同比降低8.2%;进口2950.8亿美元,同比降低6.9%。


3.2.1 全国保税区进出口情况


12月份全国保税区进出口185.3亿美元,同比降低16.8%,环比增长2.9%;其中出口62亿美元,同比降低27.7%,环比增长3%;进口123.3亿美元,同比降低10%,环比增长2.9%。


2016年1-12月全国保税区进出口累计1907.6亿美元,同比降低5.2%;其中出口672.8亿美元,同比降低6.4%;进口1234.7亿美元,同比降低4.5%。


3.2.2 全国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情况


12月份全国出口加工区进出口95.3亿美元,同比降低30.4%,环比增长5%;其中出口59.7亿美元,同比降低25.5%,环比增长5.9%;进口35.6亿美元,同比降低37.3%,环比增长3.5%。


2016年1-12月全国出口加工区进出口累计982.9亿美元,同比降低19.4%;其中出口588.6亿美元,同比降低20.1%;进口394.3亿美元,同比降低18.2%。


3.2.3 全国保税港区进出口情况


12月份全国保税港区进出口60.6亿美元,同比增长4.6%,环比增长13.7%;其中出口22.3亿美元,同比降低7.9%,环比降低0.9%;进口38.3亿美元,同比增长13.7%,环比增长24.3%。


2016年1-12月全国保税港区进出口累计608.3亿美元,同比降低1.7%;其中出口253.9亿美元,同比降低3.5%;进口354.4亿美元,同比降低0.3%。


3.2.4 全国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情况


12月份全国综合保税区进出口245.1亿美元,同比增长6.1%,环比降低5.5%;其中出口151.4亿美元,同比增长7.3%,环比降低8.2%;进口93.7亿美元,同比增长4.4%,环比降低0.9%。


2016年1-12月全国综合保税区进出口累计2293.6亿美元,同比降低4.6%;其中出口1378亿美元,同比降低3.3%;进口915.6亿美元,同比降低6.5%。


3.2.5 全国保税物流园区进出口情况


12月份全国保税物流园区进出口8.6亿美元,同比降低24.8%,环比增长50.9%;其中出口2.7亿美元,同比降低60.7%,环比增长12.5%;进口5.9亿美元,同比增长28.2%,环比增长82.4%。


2016年1-12月全国保税物流园区进出口累计116.9亿美元,同比降低12.4%;其中出口66.2亿美元,同比降低11.7%;进口50.8亿美元,同比降低13.2%。


3.3 辽宁省外贸发展现状


2017年一季度,辽宁省进出口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回稳向好走势,3月份当月,全省进出口值达602.2亿元,为2015年1月份以来单月进出口最高值,环比增长21%。


从贸易方式看,2017年一季度,辽宁省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值达873.9亿元,同比增长37.6%,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52.2%。海关人士表示,一般贸易产业链长,从设计、生产到销售,产品增值率较高且往往包含知识产权,经济增长贡献率高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出口份额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辽宁省对外贸易结构有所优化,外贸企业自主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经过多年探索,以综合保税区为代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已逐步发展成为全省扩大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吸引境内外投资的重要载体。2017年一季度,辽宁省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方式进出口值达322.9亿元,同比增长98.4%,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9.3%。


从企业性质看,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高居榜首,国有企业进出口呈现大幅增长,同比增长63.8%,民营企业进出口466.6亿元,同比增长28.4%。从产品看,机电产品和钢材等是辽宁省的主要出口商品。2017年一季度,辽宁省出口机电产品292.2亿元,同比增长16.3%,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39%。


3.4 外贸进出口发展


市以经济开发区、出口基地建设为依托,积极推动企业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有力推动了外贸出口快速增长。2016年上半年,外贸出口1.58亿美元,同比增长8.2%;进口实现7.13亿美元,同比增长370%,进出口增速均居全省第一。


面对国际原油价格低迷、石油装备需求不振等不利影响,市支持和鼓励企业开辟南美、中东等新兴市场,通过技术服务和对外工程承包带动出口。


抢抓国际市场机遇,积极扩大进口规模。石化企业紧紧抓住市场契机,积极扩大原油及化工原料进口,降低生产成本。今年前6个月,北方沥青燃料有限公司累计进口原油330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8倍;长春化工()有限公司、和运新材料有限公司、华锦集团等企业进口量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支持跨境电商发展,打造外贸增长新引擎。大力实施“互联网+外贸”,在辽东湾新区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传统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拓宽中小外贸企业海外营销渠道。上半年,外贸企业产品出口至赞比亚、泰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跨境电商线上交易额零的突破。同时,引导外贸企业通过租用、独立运营的方式建设海外仓。龙艺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已在加拿大建立了海外仓,辽河油田天意实业有限公司正计划在委内瑞拉建立海外仓。海外仓的建立,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并缩短了订单周期。


提供全链条保姆式服务,助推企业企稳向好。市主动协调商务、海关、检验检疫、税务、金融、海事等部门,及时为进出口企业解决困难,并提供“一对一”服务。同时,还鼓励成立外贸综合服务公司,为外贸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已经成立2家综合服务公司,2016年上半年带动出口202.7万美元。


3.5 辽宁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概况


辽宁省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三个,分别是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大连保税区及沈阳综合保税区。正在申请设立的有长兴岛综合保税区、营口综合保税区和综合保税区。自2011年9月沈阳综合保税区批复之后,辽宁省至今四年多的时间内没有再批复新的综合保税区,现有的综合保税区也处于不断调整阶段。统筹规划辽宁省海关特殊监管区有助于解决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外向型经济发展乏力的现状。


(1)保税港区


大窑湾保税港区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战略位置非常显著,但是由于向海太深,三面环海,导致保税港区距离东北经济腹地陆运距离比较远,物流成本差。以东北的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为例,其到大连港的距离要比到天津港的距离更近,但是更多的进出口企业愿意进出天津港,原因是来往天津与东北的长途运输车辆往返都有货,使得运输成本比较低廉,而相对于大连港,多数货车是单程有货,或是空车回程或是长时间等待配货导致运输成本增加。


综合保税区的设立,将截留东北地区经天津港口岸进出的货物,相比于天津港,距离更近,运输成本更低廉。同时,也处在东北入关的交通要道,不会出现单程运输问题。港自前期发展过程中,通过开通外贸内支线,作为港的喂给港,将有助于大窑湾保税港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所以,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与综合保税区之间是一个协同发展的关系,两者将共同服务于东北外向型经济发展。


(2)综合保税区


综合保税区位于内陆,当前,港已升级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同时又是最近出海口。因此,综合保税区与综合保税区在功能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东北地区已经实现区域通关一体化,进出沈阳的保税货物可以在综合保税区内实现货物的口岸查验,在转运到属地沈阳综合保税区做进口报关,这种业务模式可以增加通关效率,节省物流成本,也可以减少因物流环节产生的货损。


(3)申报中的营口综合保税区


规划申报中的营口综合保税区位于营口鲅鱼圈,距离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200多公里,距离综合保税区100多公里,临近营口港。营口港以散货为主,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是供鞍钢的铁矿石。由于营口港与大连港相距只有200多公里,但是没有大连港密集的集装箱班轮挂靠密度,所以东北地区进出口货物更愿意走大连港,这导致营口港集装箱量不是很多。


相对于营口与这样的竞争关系不同,综合保税区与营口综合保税区之间选择的是差异化发展,综合保税在产业规划中突出特色的是有化工产业,在综合保税区内规划出石油化工物流园区、石油化工保税加工区等特色区域,因此在服务产业上不存在竞争关系。


市区域内有大量的保税需求,通过对市外向型企业调研及对市设立综合保税区情况招商结果分析,市保税需求量巨大,年进出口额约4亿美元。因此,在腹地经济方面综合保税区与营口申报设立的综合保税区不存在太多的交叉和竞争。总体来看,设立综合保税区与营口设立综合保税区不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


3.6 综合保税区的SWOT分析


辽宁省现有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大连保税区、沈阳综合保税区,正在申请设立的有大连长兴岛综合保税区、营口综合保税区。面对这样一个大环境,现就设立综合保税区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做全面分析。


3.6.1 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


(1)链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枢纽


我国的“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是由中蒙俄经济带、新亚欧路桥经济带和中国-南亚-西亚经济带这三个经济带组成,是链接这三个经济带的枢纽,区位优势极其明显。向北通过铁路经二连浩特、满洲里等口岸与俄罗斯远东及蒙古国链接,参与到中蒙俄经济带建设;向南通过港海运对接中国-南亚-西亚经济带;向西通过铁路线路与京津冀及新亚欧大陆桥直通中亚。


(2)连接东北与京津冀的枢纽


综合保税区位于与辽西城市群交接处,同时也是京津冀经济圈与东北经济圈交汇处,两个经济圏存在经济互补性较强,环渤海沿岸的蓝色经济带,造船、能源、海洋工业等领域都会形成交融。


2、交通优势


(1)港距离东北腹地的距离优势


综合保税区依托港建设,港是东北地及蒙东地区最近的出海口,因此相对与东北地区其他口岸城市,综合保税区区位优势明显,通过综合保税区可以为企业节省物流成本。


(2)辽东湾新区的交通优势


辽东湾新区,位于市最南部,辽东湾东北部,大辽河入海口右岸,南与东北第二大港口城市营口市隔河相望,是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中心区域。位于辽西城市群经济区、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的节点处,可以接受三大经济板块的发展辐射,实现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经济区傍河临海,拥有大量的滩涂和荒地,发展空间广,建设成本低;经济区拥有50多公里的河海岸线,水深流缓,是发展船舶产业的理想之地;经济区交通便利,形成了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为发展临港经济提供了优越条件。


辽东湾新区拥有便捷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集疏运体系非常完善。陆路紧临京沈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公路、盘海营高速公路,辽河大桥连接营盘两地,滨海大道穿境而过,疏港铁路、沈盘铁路与沟海铁路在渤海站完美对接,彻底打通了东北和蒙东地区的出海通道;海路方面,正在建设的亿吨级新港已经具备通航能力,是东北乃至蒙东地区最近、最便捷的出海口,周边由大连港、营口港、锦州港形成的港口群构成了便捷的海路运输体系;航空运输距离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2小时车程,距离锦州机场和正在建设的营口机场1小时车程。


3、人力及土地资源优势


保税加工企业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所以其对当地的人工成本、土地成本都非常敏感,而市在这两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1)人力资源优势


相比于东部沿海城市及内陆西安、郑州等城市,市具有相当明显的人力成本优势,以2016年人均工资水平比较,地区平均工资为4430元/每月。可以看出,市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


(2)土地资源优势


有充足的土地储备,尤其以盐碱地面积较大,可以用于开发利用建厂,不用占用农田,不用拆迁,总的土地开发成本相比于东部沿海地区及内陆一些粮食主产区低。


4、现有保税监管场所优势


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尝试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我国陆续设立了出口监管仓、进口保税仓、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以及一些独具特色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场所。已经设立了保税仓库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在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保税仓库


港保税“两仓”,即进口保税仓和出口监管仓于2014年5月15日经大连海关批准立项,共4.02万平方米,通过大连海关验收投入使用。保税“两仓”的运营,实现了港口对加工贸易进口货物、转口货物、供应国际航行船舶和航空器的燃料、物料和维修用的零部件的保税仓储功能,也实现了外商暂存货物、未办结等海关手续的贸易货物的仓储功能。将为市及周边地区提供保税服务,也为实现向海发展全面转型以港强市目标增添了动力,对进一步扩大城市对外开放、吸引外向型经济入驻起到举足轻重作用。


(2)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


为了满足地区保税物流的需求,港申报并获批了保税物流中心B型。


港保税物流中心位于辽东湾新区新港内,北邻滨海大道。规划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占地面积为50万㎡,南侧预留50万㎡远期发展用地。一期开发建设海关查验库、5500平方米通用库3座、9000平方米通用库3座、18万平方米保税散货堆场、6万平方米保税集装箱堆场。


港保税物流中心建设,使港港口功能进一步完善,成为功能完备的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改善的对外开放环境。


“两仓”和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仅满足了短期的保税物流需求,不能开展实质性的保税加工业务,对于及其腹地的保税加工和高端保税服务需求仍无法满足。因此需要在“两仓”和保税物流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功能,争取建设政策更加宽松的综合保税区。


5、产业优势


2016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0.7%。其中,出口总额3.3亿美元,下降11.7%;进口总额18.2亿美元,增长250%。在出口总额中,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3.1亿美元,下降13.5%;加工贸易出口0.2亿美元,增长29.3%;从产品类别看,机电产品出口0.8亿美元,增长16.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0.06亿美元,下降8.9%。在进口总额中,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口17.4亿美元,增长279.5%;加工贸易进口0.5亿美元,下降11.7 %;分产品类别看,机电产品进口0.1亿美元,增长14.8 %;高新技术产品进口0.08亿美元,增长56.6%。


全年对亚洲出口1.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5%。其中,对日本出口0.2亿美元,增长17.7%;对韩国出口0.5亿美元,增长25.5%;对新加坡出口0.08亿美元,增长12.3%。全年对欧盟出口0.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6.5%;对美国出口0.4亿美元,下降18.0%;对非洲出口0.1亿美元,下降63.1%;对拉丁美洲出口0.3亿美元,增长268.4%。年末全市对外贸易国家(地区)120个。


6、产业选择错位发展


辽宁省六个港口城市中,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具备市这样显明的产业特色,因此,综合保税区在产业选择规划上,将围绕市主导产业建设规划。在综合保税区保税加工区域内规划专业化工产业园区,在保税物流园区内规划出用于存储进口油气的压力储罐,满足相关企业进口石油的存储、期货及转口贸易等。


与综合保税区相邻的大连保税港区、大连保税区及沈阳综合保税区均没有相关特色产业规划。因此在产业选择及功能定位上,综合保税区与周边综合保税区实施的是错位发展关系,不存在实质上的竞争。


3.6.2 劣势分析


自身外向型经济规模总量相对较小,2016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0.7%。其中,出口总额3.3亿美元,下降11.7%;进口总额18.2亿美元,增长250%。现有外贸经济体量较小;港口岸开放于2015年6月获批,开放时间短,对于口岸联检、管理等方面经验相对欠缺;通航条件缺陷,港开埠时间较短,这对充分发挥港东北最近出海口区位优势有一定影响。


3.6.3 机会分析


市产业优势是综合保税区建设发展的基础。石油化工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及现代港口物流服务产业等特色鲜明的产业基础将打造出一个产业特色鲜明的综合保税区。


“一带一路”战略新机遇


港已经被纳入到“辽满欧”“辽蒙欧”“辽海欧”国际大通道建设之中,在辽宁省6个港口城市中,只有市是集三个国际通道于一身的城市。依据市“一带一路”战略布局,2015年与满洲里进行口岸合作,开通“盘满欧”集装箱国际班列。标志着港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取得了实质进展,第一条中欧班列顺利开通。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将为港腹地经济发展带来保证,辽宁沿海经济带对外开放为辽东湾新区带来的巨大保税物流需求,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源型城市转型,为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撑。


3.6.4 威胁分析


来自大连保税港区的威胁,由于大连保税港区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丰富的航线资源,以及成熟的管理运营经验,有拥有省内第一大外向型经济城市大连市经济的支持,所以大连综合保税区对设立综合保税区的分流影响比较大。


来自长兴岛的威胁,长兴岛正在积极筹划建设长兴岛综合保税区,长兴岛与同处环渤海沿线,其产业基础是以化工及船舶制造为主,产业选择与辽东湾新区趋同。


综上,市申请设立综合保税区优势明显,但同样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或劣势。这些不足或是劣势条件可以通过后续发展得以改善,总体适合建设综合保税区。


3.7 综合保税区的保税需求分析


3.7.1 综合保税区保税需求的种类


综合保税区可以展开下列业务:存储进出口货物和其他未办结海关手续的货物;国际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检测和售货服务和维修;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制造等;开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国际贸易(转口贸易)、商品展示等功能,同时试点高端保税服务,包含研发、服务外包、总部经济、检测和维修等服务。


这些功能包含了六个方面的保税需求:“两头在外”货物的保税需求、“经综合保税区进境”货物的保税需求、“经综合保税区出境”货物的保税需求、“综合保税区一日游”货物的保税需求、综合保税区内部的保税需求以及其它保税需求。前五个方面的保税需求都是针对货物而言,最后一个方面的保税需求则主要是保税服务,如跨境电商、融资租赁、服务外包、数据分析、离岸金融等。


图3-:5:总额和保税区需求种类


3.7.2 “两头在外”模式的保税需求分析


“两头在外”是指企业从境外将物品进入综合保税区后复运出境的物流业务模式,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保税加工业务,另一种是保税物流模式。


保税加工模式是指加工贸易企业从境外进口原材料或商品,在综合保税区进行加工、存储、检测、维修或展示后再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行为(图4-2),又分为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海关对企业进口保税料件暂缓征收进口关税及进口环节税,加工后的制成品也暂缓征税。企业从境外保税进口原材料,加工后的制成品复出境,就可以不纳税。


保税物流模式是指境外货物经综合保税区入境,然后直接转口出境,也包含来综合保税区进行检测、维修、展示后复出口的货物。由于综合保税区被视为“境内关外”,这样的转口货物就可以不纳进口关税。


图3-6:两头在外模式


“4+1”产业体系中有很多产业都适用“两头在外”货物的进出口,需要具有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等功能的保税区域进行产业支撑。以石油化工产业为例,长春石化环氧树脂项目、四亚甲基谜二醇项目从日本、新加坡、台湾、沙特等国家和地区采购原材料,将加工后的环氧树脂、四亚甲基谜二醇等产成品后又出口到日本、美国、韩国、巴西、阿根廷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3.7.3 “经综合保税区进境”模式的保税需求分析


“经综合保税区进境”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加工贸易货物,是指加工贸易企业从境外进口原材料或商品,在综合保税区进行加工、存储或展示后将产品销往境内区外的行为,“经综合保税区进境”物流货物主要在综合保税区保税保持原有状态后进境的国际贸易货物及其他符合经综合保税区进境货物特征的货物。


货物从境外进入综合保税区,即可享受国家的保税政策,暂缓交税。企业选择通过综合保税区进口货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缓解企业税款资金压力。我国进口货物缴税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7%税率的增值税,一部分是关税,关税根据货物品项不同税率标准不同,大宗商品类关税较低,一般在10%以内,食品类大约在20%左右,例如汽车等奢侈品一般在100%,所以对于一般进口企业来说,税金至少要占约30%货值金额,保税区的进境保税功能可以为进口企业缓解资金压力。


享受便捷通关的好处,节省通关时间和费用。对于海运进口如综合保税区的货物,在海关只是做一个进境货物备案,相比于一般贸易报关审核环节更少查验效率更低,通关效率更高。


“4+1”产业体系中有很多产业的进口贸易需要进口保税政策支持。在石油化工链条上,北方燃油700万吨原油进口项目,兵器集团的原油进口项目等都有潜在保税需求。在农副产业链条上,益海嘉里()物流有限公司投资2.2亿元人民币建设的粮食物流仓储项目,进口大豆等;辽宁北大荒物流有限公司投资3.6亿元人民币建设的北大荒()粮食仓储物流基地项目,粮食等都是来自于国外进口;在装备制造、冶金(建材)、医药化工等相关产业上,很多企业也需要进口保税功能,特别是在市大力培养的新能源、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现代新兴服务业等产业方面,由于国外技术成熟,市迫切需要国外设备和技术的支持,需要建立一个综合保税区来进行支撑。


同时,在辽宁沿海经济带,随着商贸物流业、装备制造、汽车工业、石油化工、医药化学等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关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对保税功能的需求日益突出,建立合保税区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3.7.4 “经综合保税区出境”模式的保税需求分析


“经综合保税区出境”业务模式一是指加工贸易企业将境内区外的产品在综合保税区内进行加工、包装、存储或展示后将产品销往境外的行为;二是指境内区外的货物首先进入综合保税区,然后再实际出境的经营行为。


货物经综合保税区出口可提前退税,缓解企业税款资金压力、节省货物仓储场地,同时还可以便捷通关,节省通关时间和费用。


“4+1”产业体系中一些产业的出口贸易希望尽快拿到出口退税的资金,需要出口提前退税政策的扶持。船舶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将生产的船舶配件出口到综合保税区可以实现入区退税,加速流动资金回笼。另外,是稻米之乡,其生产的大米、稻田河蟹及文蛤等农副产品远销日韩等国,对于有地域特色的农副产品,可以利用综合保税区内的特色农产品交易平台和采购基地,由区内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深度开发、精细加工,或者在保税冷链仓库进行存储,在适宜的时候配送到世界各地的市场。同时,对于在区外完成加工直接要出口的农产品,进入综合保税区就可提前退税,和便捷的通关服务。在综合保税区内进行报关、报检比到港口再进行报关、报检要节省不少时间,对于保鲜农产品的出口是十分有利的。


3.7.5 综合保税区“一日游”模式的保税需求分析


“综合保税区一日游”是指上游企业将产品出口到综合保税区等具有出口退税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后,再由下游企业将产品离区进口。使得上游企业产品视为出口,可以享受出口退税的优惠政策,下游企业可以以“进料加工复出口”或者“来料加工”的名义向海关申请免税,为企业链整体带来税收筹划利益。同时,由于货物通过综合保税区“一日游”增加了上游企业的出口销售比例,还能够争取到其他的税收优惠政策。


辽东湾新区引进的长春石化环氧树脂项目,以“两头在外”的来料和进料加工为主,根据海关对来进料加工要求其产成品需要退运到国外。长春石化在生产环氧树脂过程中部分原材料采购自国内,当同为加工企业的长春石化常熟公司需要进口环氧树脂作为环氧系列油漆原料时,根据海关来进料加工要求,要到国外进口,这样长春石化要想将环氧树脂卖给常熟公司就需要将货物运到国外,然后常熟公司再从综合保税区进口。因为综合保税区被视为“境内关外”,货物入区视同出口退税,这就使得长春石化不但可以以加工贸易方式卖掉货物,还可以将国内采购料件部分出口退税,可谓一举两得。


保税“一日游”业务模式为加工贸易企业带来便利:相比绕道国外,综合保税区的物流成本降低;效率提高,所谓综合保税区“一日游”就是当天货物入区当天又出区,相比出口海外模式效率成倍提高;企业通关便利化,货物入区报关当天即可核销加工贸易电子账册。


图3-7:一日游示意图


3.7.6 跨境电商需求分析


跨境电商分为海外直邮模式和保税备货模式,保税备货模式是指提前将货物发送到综合保税区仓库存储,等到有订单直接从保税仓库发货,相比国外直邮,保税备货模式更接近消费者,交货周期更短体验性更好。


发展跨境电商最大优势是地理位置优越,国内“四通一达”快递公司均在设立区域分拨中心,对发展跨境电商保税备货业务,有良好的配送网络。


3.7.7 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是指出租方通过融通资金为承租方提供所需设备,具有融资、融物双重职能的交易,涉及出租方、承租方和供货方三方当事人,包括租赁合同、供货合同等两个或两个以上合同。出租方根据承租方的要求和选择,与供货人订立供货合同支付款,与承租方订立租赁合同,将购买的设备租给承租方使用。综合保税区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可享受出口退税政策优势。


财政部在《关于在全国开展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政策试点的通知》中,明确将海洋工程装备纳入到试点范围中,渤海装备辽河重工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海洋装备产业作为市支柱产业拥有发展融资租赁业务的良好产业基础。


按现有的业务模式,渤海装备辽河重工有限公司将钻井平台设备卖给中东客户,按国内贸易交增值税及消费税等。若是通过综合保税区融资租赁方式,将钻井平台卖给综合保税区内融资租赁公司,然后租赁公司再将设备租赁给中东客户,对于渤海装备就可以享受增值税及消费税的出口退税,会为企业节约25%税点,成本上的节约对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为中国装备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3.7.8 商品展示


在综合保税区开展进口商品展示业务,通过各种展销会将货物展示给相关消费企业。保税区内开展进口商品展示展销优势是可以不交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货物在展销过程中找到买家后需要进口入境的才需缴纳进口环节关税及增值税;若需要离境转去其他过展销的,不收任何环节税费,出入境自由。


略……

上一篇 : 高性能铁基超导纳米材料建设项目投资可研报告(案例)

下一篇 : 音乐产业项目投资可研报告(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