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产业园项目投资可研报告(案例)
发布时间 2018-12-19 13:10:29 来源:中经纵横
二、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1、政策规划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4.2%,占同期GDP的比重从3.48%上升到4.14%,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和新引擎。与此同时,一批领军企业和具有巨大成长潜力的中小微民营文化企业成为我国文化产业迈向支柱性产业的坚实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以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为着力点,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十九大后的首次经济工作会议,全面贯彻了十九大精神,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释放出了一个强大的政策信号。
按照《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和《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十三五”末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据此,2018年文化产业将步入依规推进的关键期,必将迎来更加给力的政策支撑,尤其是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文化新兴产业将继续成为重点关注和受益的对象。
2、文化产业发展背景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动力。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推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成效显著,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提升,文化领域创新创业日趋活跃,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热情高涨,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新兴和特色文化产业都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加快步伐,文化产业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为“十三五”时期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决定性阶段。世界经济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引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文化+”“互联网+”相互交融,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政策保障为项目发展打造“快车道”
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为优良的发展环境。文化创意产业隶属于文化领域,然而归根结底离不开知识与智慧的投注。河南文化创意产业虽起步较晚,但中原地区丰沛的文化资源为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近年来先后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实施细则》、《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5—2020年)》、《“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等一批重要的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涉及税收、金融、土地、财政、工商等多方面的优惠措施,为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文化产业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较少,却能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新的经济价值,蕴藏着新的动能,其具有的创意性、引领性、低消耗、可持续的特点,对转方式、调结构、扩消费、促就业将发挥独特的作用。
2、乃至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前景良好
河南作为我国文化资源大省,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从夏到宋3000多年里,河南始终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形成了政治文明的鼎盛和辉煌。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占其四,悠久的历史锤炼锻造出底蕴丰厚的中原文化。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正根、正道、正宗、正统”,这里的根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等是发展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庙底沟文化遗址位于陕州古城南。庙底沟文化第一次确立了“史前中国”的地理范围。从全国先后发掘出的庙底沟类型遗址来推算,庙底沟文化类型以人口扩张为驱动力,大量向周边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移民,使得西到甘青、东至海岱、东北到内蒙和辽宁、南到江汉的大半个中国都被卷入考古学上的“庙底沟化”过程中,庙底沟时期的文化浪潮几乎席卷大半个中国,而这与商代政治地理范围有惊人的相似,在地理和文化上为夏商乃至秦汉以后的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这一时期正是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炎、黄部落鼎盛时期,因此,学术界将之视为“史前中国”——也就是说,庙底沟遗址就是“史前中国”的代名词,更成为开启“史前中国”的密码,为研究“炎黄子孙”和“中华民族”的由来提供了可能。
“庙底沟,不是一条普通的‘沟’,她是‘史前中国’的代名词!她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她是华夏文化艺术的源泉,她是史前中国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她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精神家园。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未得充分开发的文化遗产,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性发展孕育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奠定了扎实、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文化发展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期。为充分发挥文化在国家魅力城市建设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3、项目发展前景良好,促进项目的建设
1)消费结构加速升级推动文化服务形成新供给。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国民收入水平提升将扩大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产业在促进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正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迈进,即将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消费需求加速升级,文化产业成为推进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
2)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催生文化产业新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兴起,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给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表现形式、商业模式带来深刻变革。互联网为文化产业创新提供了便捷、经济、多渠道的技术平台,以创意和新技术为特征的文化产业新内容、新业态层出不穷,数字内容产业呈现爆炸式增长。互联网为经济植入新基因,也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创业带来广阔空间。
3)金融资本大发展助推文化企业实现新跨越。国家积极推动金融体制改革,鼓励发挥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与文化经济政策的协同效应,为文化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提供大量资金的同时,也为新兴文化创意企业的培育和成长提供风险资本。在金融资本的推动和融合下,文化企业的兼并重组将进一步加剧,产业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民间资本雄厚、资本市场活跃,随着金融资本和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将有一批“航母级”大企业在众多文化企业中脱颖而出。
4)文化产业跨界融合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顺应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文化产业与制造业、信息产业、建筑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等产业的跨界融合日趋深入,产业边界日趋模糊;文化元素日益融入相关产业,文化越来越成为产业创新的源泉和转型升级的动力。是制造业大省,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将为“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和“河南智造”转型提供强力引擎。
5)“一带一路”战略为文化“走出去”提供新机遇。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将不断加快,文化对外贸易进入快速增长期。“一带一路”战略将推动我国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化的对外输出和影响力。乃至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未来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将不断扩大,文化企业参与海外竞争合作的机遇进一步增多。
4、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当前大多数大城市在实现工业化后,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催化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文化产业已不仅是一个发展的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实。只有促进文化成果转化为经营资源,通过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产业链的整合与延伸,进行深度开发,才能充分获取文化产业的效益。
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是要构筑文化产业链,并尽量拓展延伸,以形成规模,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要在较短的时间里领跑全国,赶上西方国家,就必须打造出若干符合市场规律的、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并围绕产业链培育出一批富有竞争力的创意产业集群。
立足庙底沟文化、彩陶文化,建立完善而高效的文化艺术产业链,以文化与艺术拉动经济增长与持续稳定。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能够很好地推动乃至河南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5、本项目的建设可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文化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影响并决定着区域发展的前景和方向。从传统的功能城市到今天的文化城市,文化作为现代城市的灵魂,已经成为城市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关键元素。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加速,而城市文化的传承、发展和繁荣却面临着沉重的压力。城市化过程中,与文物保护单位易于受到空间条件限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屡遭破坏的境遇不同,艺术馆在现代城市文化塑造方面的功能已经越来越受到政府、民众等各方面的重视和青睐,并确实在打造现代城市文化,引领城市文化发展,树立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
为做大做强庙底沟文化文创产业园项目,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公司一致同意充分发挥双方各自优势,联手开发打造庙底沟文化产业。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行的最终目标。
6、项目的建设将有力带动区域新经济发展,刺激消费升级
当前,我国进入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期,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当前中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
新经济是伴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变革所催生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为代表。发展新经济不仅可以有效推动和催生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快速成长,创造新的供给和新的消费,助推消费结构升级,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新需求,而且通过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才能托举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通过项目的建设能够有效的以文化艺术产业推动和催生新业态快速成长,创造新的供给和新的消费,助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特色经济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7、扩大就业,提升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的需要。
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项极端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就业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个难题,就业和再就业已成为关系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极为重要因素。
本项目的日常运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提供服务,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可为社会直接间接提供5000余个新工作岗位,为当地社会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有利于缓解当地就业压力,同时可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8、项目优势明显促进项目的建设
1)区位:位于西安、洛阳两大旅游热点城市之间,国家旅游局将“黄河游”列为国家级重点旅游线路,而是“黄河之旅——中华民族魂”的中心环节之一,也是河南 省骨干旅游线“大黄河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重点开发的“大黄河旅游带”的最西端,是“大黄河游”的起点和前沿。同时,西接陕西渭南市,北隔黄河与山西运城市、临汾市相望,素有“黄河金三角”之称,旅游区位十分优越。
2)交通:距西安、洛阳、运城飞机场分别为200 千米、110千米、50千米。陇海铁路、连霍高速、310 国道横贯东西,209国道纵穿南北,建设中的郑(州) 西(安)快速客运铁路穿越全境,黄河公路大桥连接豫晋两省,即将实施的三(门峡)浙(川)高速公路打开豫西南大通道,东行800千米,即可通过江苏连云港出海,西行可直达荷兰鹿特丹。已成为豫晋陕三省交界处的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3)文化资源:
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文化类型为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当于黄帝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址中所出土器物特征与黄帝时代所发明使用的器物等等是相一致的。其分布中心在河南、陕西、山西三省,范围较大。陶器以深腹曲壁的碗、盆为主,还有灶、釜,甑、罐、瓮、钵及小口尖底瓶等,不见圜底钵。彩陶数量较多,颜色黑多红少,全为外彩而无内彩,纹饰主要有花瓣纹、钩叶纹、涡纹、三角涡纹、条纹、网纹和圆点纹等,亦有动物纹饰。这些纹饰交互组成,并不均匀周整,也无一定规律。磨制石器以石铲较多,骨器出土较少,种类也显得简单。
1950年代陕县发现的庙底沟遗址,是中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堆积,是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证据。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遗存(公元前3900年)的有房址2座、窟穴168座,屋内还发现有火塘。出土的工具以打制砍斫器、刮削器、石刀、石铲为代表。陶器多为红陶,也有少数黑陶、灰陶,彩绘则以黑色为主。
主要分布在豫陕晋黄河中游地区的庙底沟文化,虽然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但对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却非常大,尤其是它富有特点的彩陶的传播,更是掀起了中国史前非常壮阔的一次艺术大潮。庙底沟文化彩陶向四方播散,对文化差异明显的南方两湖地区影响也非常强烈。这种影响一直越过长江,最远到达洞庭湖以南地区。庙底沟文化彩陶的传播,不仅只是一些纹饰题材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包含在这些纹饰中的象征意义的认同。由彩陶向两湖地区的传播,可以看出南北文化的趋同态势,这种文化趋同是后来一统文明建立的重要基础。
三、项目市场分析
3.1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分析
3.1.1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的需要”换言之是消费升级催生的新需求,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多元、高质、跨界的文化产品是未来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刚需,未来十年文化传媒行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通道,传媒类公司轻资产的特点为国民经济提质、转型、增效提供有效支撑。
2017年9月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文化产业最新数据,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0785亿元,同比增加13.0%,占GDP4.14%,同比增加0.17个pct,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增长,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整体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图3-1:2011-2016年占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
分行业类型来看,2016年文化制造业增加值为11889亿元,比上年增长7.6%,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8.6%;文化批发零售业增加值为2872亿元,增长13.0%,占9.3%;而其中文化服务业增加值为16024亿元,增长17.5%,占52.1%,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此外,2016年全国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800元,比2013年增长38.7%;属于文化服务业的文化娱乐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4.7%,高于2013年4.4%的水平,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图3-2:201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营收构成
图3-3:201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营收增速对比
根据十九大报告对“互联网+”的论述,传媒的跨界融合不断深化,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的新型传媒文化业态将成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迅猛。2017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1.7%,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增速最快,2017H1同比增长32.7%,较2016年增长4个pct,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7.7%。
图3-4:2017H1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增速
3.1.2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区域格局分析
1、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格局分析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6)结果表明,在综合指数排名中,北京位列第一,上海、江苏位列第二第三,其余排名前十的省市从第四到第十依次为浙江、广东、山东、四川、天津、江西、辽宁。
表3-1:2016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为发展指数综合排名
从综合指数排名来看,全国各省市综合指数排名与2015年相比有一定幅度的变动,前五名的省市与2015年保持一致,但位次发生了变化,北京超过上海,再次位列第一;天津的科研环境、公共环境、文化资源得分上升幅度较大,时隔三年再次进入全国前十名;辽宁也进入前十,其中辽宁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本、社会影响排名靠前;综合指数排名前十的省市中,除四川、江西以外,其余省市都位于东部地区。从数值来看,全国省市文化产业的均值达到了73.71,比2015年的73.65略有上升。从增速来看,2016年指数增速相对2015年基本持平。
从2010年到2016年指数的变化趋势。从整体态势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平均值基本呈现正增长的态势,年平均增速达到了1.08%,“体现文化产业在经济下行大环境中逆势上扬的特征”。
从六年增长率来看,连续六年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普遍增长较快。2016年增长最快的10个省市中有8个位于中西部地区。分析认为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方面是中西部各省市进一步提高了对文化产业重视程度,另一个方面是东部地区经济总量已经处于较高的水平,增长速度难以有大幅的提升。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6)结果表明,从综合指数排名来看,北京超过上海,再次位列第一。
从2016年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来看,中国文化消费综合指数持续增长,由2013年的73.7增至2015年的81.5,平均增长率为3.4%。数据表明,这三年来中国文化消费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文化产品种类不断丰富,质量逐步提升,消费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便捷化,为居民进行文化消费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从区域角度看,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的文化消费综合指数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前十,且这7个省市均位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四川和内蒙古首次进入全国前十。
从城乡角度看,相比2015年,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总体情况依然好于农村居民,且差距较2015年进一步扩大。从性别角度看,男性的文化消费综合指数较2015年有所上升,女性的文化消费综合指数和2015年基本持平。其中,女性的文化消费综合指数及各项一级指标均高于男性,但两者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其中,女性的文化消费水平远高于男性,说明相比男性,女性一直比较热衷于文化消费。
此外,在国内外文化产品/服务的消费选择上,国内的文化旅游、游戏以及国外的电影、动漫依然比较受消费者欢迎。和2015年相比,国产电影、动漫和游戏的受欢迎程度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均提高了10%左右。
我国文化消费综合指数由2013年的73.7增至2015年的81.2,平均增长率为5%。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水平指数等一级指标均呈上升趋势,且文化消费环境指数上升速度最快,平均增长率为11.33%,文化消费意愿指数在经历了2014年的上涨后,有小幅回落,文化消费满意度指数在2014年有所下降后,出现了大幅提升。
3.2 我国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分析
3.2.1 文化艺术发展的特征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决定了中华文化艺术的发展有其特殊的表征,这一表征体现在文化艺术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发展有其特殊性。
1、文化艺术发展的传承性特征
文化艺术作品及其涉及的题材、主题、风格、技艺、语言、色彩、工具、方法、审美与信仰等都是传承的对象,同时,文化艺术的传承离不开时间与空间等要素所构成的传承条件与背景。直接或间接的传承人作为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最核心的要素,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态的传承,都有其基本样式及其延续方式:基本样式表现为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在长期历史进程中留下的印迹,即以其可听或可见、可感的文化艺术特性表现出来的实践形态;延续方式包括传承人、传承时间、传承空间、传承审美、传承模式等主体要素。事实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流动的历史长河中以及适应各时期社会文化过程中不断创造的结晶,既包含继承历史传统的内容,也包含适应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环境而再创造的内容。社会大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文化遗产事业得以继续的决定性力量,应充分发挥直接或间接传承人的能动性,调动普通群众的积极性,凸显文化艺术传承中人的决定性作用。
2、文化艺术发展的创新性特征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当代文化艺术的自由和多元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文化艺术的表现手法不断推陈出新,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文化艺术需要传承,但更需要创新,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原动力,文化艺术的发展进步同样离不开创新。
首先,文化艺术的创新是通过创造性思维,使以形象为中心的文化艺术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文化艺术性并富有新意,其外延则泛指一切文化艺术创造实践活动的创造性。纵观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史,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到20世纪涌现的诸多文化艺术流派,每一个时期出现的新主义、新思潮,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同样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寻求新方法、新思路,创造新价值。对于文化艺术创新而言,当下,应注重使用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应紧紧把握民族命脉,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作品。例如,早期京剧的发展,最负盛名的是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组成的“四大徽班”,他们除了演唱徽调外,还将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融入其中,后又加入了秦腔的唱法,以及后来湖北西皮调与安徽二黄调的融入为京剧的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正是由于表演艺术家们取长补短,不断创新的结果。历史经验表明,只有紧紧把握民族文化的特质,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作品,这样的作品才具有独创性,从而不可替代。
其次,应追踪世界文化艺术发展的潮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艺术模式,做到洋为中用。自古,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方文化艺术由于受到中世纪之后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影响,吸取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的思想,比较重视人本的价值和意义,在近现代一直起着人类文化艺术发展的领头羊的作用。徐悲鸿很早就倡导中西融合,他在《中国画改良论》一文中曾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西方当代艺术强调在创新的同时应当直面生活,在文化艺术作品中反映出对当下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和思考。
再者,应把各类创新相结合,形成新的创新。文化艺术各门类的学科都是相通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艺术的跨学科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等应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如今,新媒介艺术已成为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一大热点,艺术家们尝试用多种方式将各种文化艺术媒介进行交叉、渗透和重组,并与网络技术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与此同时,文化艺术的跨学科、跨民族、跨国界等现象也愈发明显。
3、文化艺术发展的国际化特征
文化艺术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它相对独立地运行于现代社会系统中。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就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在全球化日益加剧,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备受发达国家冲击和挤压的时代,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面临着在保持民族主体地位的同时如何适应国际文化艺术发展大势的现实考验,为此,需要形成一种国际化的视野,探索出一条文化艺术的民族化与国际化有机统一道路。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民族化,同时也需要多元化、国际化。不仅要从内容和形式上注重本国文化艺术的多样化发展,而且要注重与世界文化艺术的多元化相结合,要积极借鉴国外文化艺术理论与实践成果,做到洋为中用,从而使我国的文化艺术发展融合国际潮流,要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国际合作,同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开拓国际文化艺术市场。
这不仅有利于资源共享,而且能够促进我国文化艺术的快速发展。中国不仅要成为经济大国,也要成为文化艺术大国,这就需要我国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控制力,向世界宣传中国的文化艺术,实现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广泛传播。当代文化艺术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是文化艺术大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是强化文化艺术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艺术科技项目,在合作中学习国际一流的科技,掌握国际一流的文化艺术理论与实践成果;二是注重对高端人才的培养;三是扩大文化艺术交流的范围和领域。
总之,要不断扩大文化艺术交流的覆盖面,有步骤地利用各种手段向国际国内宣传中国文化艺术形式,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加大文化艺术与资本的整合力度,加大对文化艺术产业的投入,促使我国的文化艺术能够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4、文化艺术发展的市场化特征
文化艺术的发展有其特定的背景和环境。目前的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离不开市场。市场无疑是文化艺术存在的基本条件,文化艺术的市场化是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可以说,资本已介入我国文化艺术生产的全领域和全过程。文化艺术产品作为商品已具有市场经济体系中普通商品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文化艺术的产业化发展需要资本的支持,资本的支持可以在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文化艺术作品的生产和流通等方面发挥巨大的助推作用。
目前,文化艺术发展的市场化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事实,它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艺术作品的流通与消费。文化艺术创作主体与市场、消费者的沟通与交流,在市场激烈竞争的态势下尤为重要,只有勇敢面对市场和消费者的选择,文化艺术创作主体的创作灵感才能更好地被激发出来,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作品。政府作为文化艺术产品生产的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地在文化艺术市场化的过程中给予政策上的保障,要尊重市场规律,在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健全、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机制,使文化艺术融入文化产业的发展之中。
3.2.2 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艺术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或多或少影响和作用于社会生活。
1、文化艺术在城市软实力建设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城市软实力的具体构成,主要包括城市文化、居民素质、政府服务以及形象传播、社会和谐等非物质因素。在众多种非物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关联之下,所呈现的城市软实力,是一种复杂结构的系统表象,这种表象主要是以文化艺术为载体来呈现的。一个城市软实力的提升,不仅表现在城市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政体的不断完善和民生问题上,除了全面提升城市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意义,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作用,以及推进城市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功用以外,还要在城市文明建设上下功夫,比如城市建筑、城市雕塑、城市文化、城市艺术氛围等,来体现城市的文明与进步和社会的和谐。
2、文化艺术在城市之间的社会交流中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每一个地方都可能存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文化背景。纵向延伸城市本地文化,追溯以往的历史文化特色,强调主题、系统化的文化交流发展模式,有助于为城市贴上历史的标签。通过城市名胜景观的历史性文化传播,能够增加人们对于城市的认知,并让城市的文化富有时代感。横向借鉴外来文化,使城市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具有自身的特点,可以开展一些主题联合活动,比如地域文化展,或是联合举办传统节日活动、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等,有助于国际人士和外来人士系统地了解中国(本地)文化。文化共享、资源整合,加之网络时代的影响,地球已经从昔日的大世界变成了如今的地球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小,交流也更加方便,各个城市之间进行文化共享、资源整合,更有助于城市文化艺术的交流,进一步增强城市软实力。
3、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加强文化艺术交流对于提高城市软实力的作用,在于能够更好地展现城市的精神面貌。主动传播更加真实的城市文化信息,有利于城市软实力的呈现与表达,避免人们对于城市文化的歪曲理解。城市软实力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更多的作用,而文化艺术交流便可以实现这样的目的,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进一步增强城市软实力,为城市的和谐发展带来良好的社会环境。
3.2.3 文化艺术影响着社会的文明度
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进步,不仅要看这个社会在经济上取得的成绩,还要关注这个社会是否和谐稳定,更要关注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1、城市文化艺术氛围所映射的文明度
城市文化艺术氛围,是指一座城市固化的各种艺术形态如建筑、雕塑、户外美术设计等所营造的特定氛围,以及在城市中举办的艺术展演活动所辐射影响的人群所营造的气氛等,主要包括城市文化形象的建立和城市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由城市规划、公共设施、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城市交通、特色标志、独有景观、自然风貌等构成的城市文化形象,是城市文化艺术氛围最直观、最生动、最形象的体现,这些恰恰映射了一个城市的文明度,这种文明度体现在城市隐形文化艺术氛围上,所以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艺术素养。
2、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对提升城市文明度的作用
城市是人类创造的自身居住的生活空间,组成这一空间的主要包含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城市交通、城市道路、公共设施、特色景观、独有标志、自然风貌等。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在营造良好城市环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筑、雕塑、城市景观等多方面的艺术化对提升城市形象有着直接影响。许多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雕塑或是某件城市公共艺术品成为城市名片,很大程度提升了城市的文明程度,艺术化的城市环境将带给城市居民良好的生活环境,对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而城市发展正是在于不断地满足城市居民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这些需求也正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和必然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有助于提升城市文明度,这种健康的、积极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文化艺术氛围,映射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综上所述,文化艺术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中,发挥着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这种作用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有时对社会发展进程起决定性作用,有时则体现为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应该从对文化艺术的研究中看到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和其特殊的影响力。
3.3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
我国文化资源进入到大调整、大整合的时期。由于传播技术和手段的日益多样化,今后将逐渐出现融合的趋势,行业界限将不再明显。文化与旅游以及制造业的结合越来越明显。随着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文化和旅游的结合即深度旅游将会出现。同时,把文化的内涵或元素植入到建筑装修材料当中,这种文化和制造业的结合,既提高了产品的文化含量,又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传媒所依赖的技术环境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包括内容生产和存储的云化、传输渠道的互联网化、终端的职能化和多屏化。现在,文化产业日渐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北京、上海、江苏、湖南、湖北、广东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5%,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并且,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金融、设计、服务、旅游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催生了信息化时代的新业态,将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通过我国近十年来的文化消费支出和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人们在解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以外,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会保持着比较快的增长速度。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不同,物质消费到了一定的程度要再保持快的增长速度是很难的,但是对精神文化消费的支出却是潜力巨大的。
中国消费结构的前三次升级分别是基本生活用品消费、彩电和冰箱消费、汽车和住房。第四次消费升级会向旅游、教育、娱乐等文化类消费品转变,文化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近几年来,我国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逐年增长,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整体呈逐年提高趋势,但绝对水平依然较低,远低于的发达国家一般水平,增长潜力很大。
“带状发展”也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化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带状发展”是指在大数据时代,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突破传统区域环状分布而代之以线性带状分布相关联,将文化产业的诸多要素进行有机的市场化配置与整合,从而突破行政区划的阻隔和产业门类的分割,最终实现国际化生产、交换与消费的整体共赢的文化产业发展大格局。从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已有的空间布局来看,有潜力的文化带主要有“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发展空间、长江经济文化产业带、环渤海湾经济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
2015年,文化产业得到资本的热切关注,场内文化板块的上市公司受资本追捧,场外文化产业并购热点不断,进一步完善了文化产业的供血能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12月25日,文化传媒行业共发生并购事件166起,除23起未透露并购金额,其他并购总规模达到1499.04亿元,同比增长50%。
预计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4万亿元,未来五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1.32%,2021年增加值将达到5.4万亿元。
3.4 我国文化旅游行业发展
3.4.1 我国文化旅游市场现状
我国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在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中中国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东方文明的优秀代表之一,在饮食、居住、娱乐、文学艺术、宗教、思想、民俗等等方面都是其他三大文明体系迥然不同,而文化的异质性正是文化旅游得以开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国际旅游者在中国文化旅游市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十三五”期间,经济步入新常态阶段,经济结构调整需加速发展服务业,动力转换需增强内需消费的拉动力,改善民生需进一步释放国民的休闲需求,这些都为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从行业本身来看,旅游产业已突破传统旅游业的范畴,逐步演变为一个多方位、多层面、多维度的综合性大产业。消费需求来看,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追求的新时尚。
表3-2:文化旅游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文化旅游行业的发展阶段:
图3-5: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阶段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随着文化资源被旅游项目产业化,类型各异的文化旅游也就应运而生。
图3-6:文化旅游景点区域分布
随着中国文化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数据显示,在2015年全国10亿元(人民币,下同)以上的在建旅游项目有2057个,50亿元以上的在建旅游项目404个,投资额100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185个。比上年增长10.5%;全国旅游总收入约34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3.4.2 行业发展趋势
1、文化创意,成为文化旅游的重点发展方向
文化创意产业被称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产值达220亿美元,并以5%的年增长速度递增。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在旅游领域的拓展和延伸,成为旅游发展的新引擎,反过来,旅游的发展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创造了新机遇、新动力。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及文化创意产品特点的背景下,文化创意旅游已经成为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及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新领域、新热点。北京怀柔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基地等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但提升了休闲经济时代下的传统旅游产品和文化活动,而且开始成为各大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文化“深度游”成为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我国旅游已经从传统"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向以文化为主题导向的“文化深度游”、“文化休闲游”转变,并出现了以世界遗产为核心主题的专项旅游产品。
文化深度游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遗产旅游热的兴起和发展。“遗产旅游”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最热门的项目之一。英国遗产旅游业发展迅猛,年收入高达260亿英镑,几乎成为该国旅游业的支柱。
3.5 文化产业发展分析
2018年文广新工作将围绕国家、省、市的战略部署和“打造文化高地”的要求,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理念,持续推进“项目、品牌、产业、课题”四大带动工程,以构建一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一条早期中国文明长廊、建设一个文化产业发展区、建设一条广播电视网络、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强化一个文化市场保障的“六个一”文化建设为重点,着力“八个方面”、推进“六大提升”。
着力在打造“早期中国”文明长廊建设求实效,以启动“百年仰韶”工程为重点,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和文物管理能力。
着力在广电舆论宣传体系建设出实招,重点开展“2017年十大文化事件和十大文化人物评选”、“重振崤函雄风,文化在行动”等大宣传活动,提升广播影视网络舆论宣传能力;着力在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有突破,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提升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3.6 项目市场前景预测
3.6.1 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
根据项目建设计划情况,将对未来游客发展规模做出预测。对项目未来游客规模预测时,应充分参考以下因素:
1、市场发展的促进因素:
1)大型项目的启动效应和庙底沟文创园的全面开发建设。
2)新的宣传和市场推广带来的庙底沟文创园知名度的提高。
3)文化旅游线路的联合、大型节日的造势将使游客量在短期内爆发式增长。
2、市场发展的抑制因素:
1)休闲环境容量对客流量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
2)周边其他同质旅游目的地对本区客源的分散。
3.6.2 旅游消费水平预测
项目文化休闲旅游消费水平的预测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项目现状。
2、主要客源地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高低。
3、项目开发战略、建设情况以及主要景观的生命周期变化。
4、文化消费构成比例随时间的变化。
5、社会上旅游消费热点的变化。
6、不同类型旅游者之间消费水平的差异。
根据项目战略部署,项目在新建并投入运营的前两年,由于项目知名度低,各功能尚未完善,消费人数不会很多,随着项目二期工程的完善,项目市场规模将会不断扩大。
3.6.3 游客规模预测
根据旅游环境容量和承载力分析,综合考虑市场定位和各规划期的发展要求,对其游客规模年际变化做出预测。预计项目建成后年平均接待游客量可达100万人次。
略……
上一篇 : 木塑型材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案例)
下一篇 : 老年康居中心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