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纵横

中经纵横

当前位置>可行性研究 > 案例 >

旅游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案例)

发布时间 2018-12-10 10:42:26 来源:中经纵横

1.4 项目建设的背景与必要性


1.4.1 项目建设背景


1、旅游产业政策发展背景


2016年国家旅游局相继发布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标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标准》等多个文件,为全域旅游指明了建设目标和方向,助力全域旅游的发展。


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更明确了旅游业发展方向,积极推动以抓点为特征的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区域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加速转变。在“十三五”旅游规划文件中均围绕全域旅游开展工作部署,加大了政策扶持的力度。同时,全域旅游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现阶段,全域旅游已经成为一项国策,形成了社会参与、全民关注的国家第三产业发展战略。


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和方向规划下,2017年国家旅游局重拳出击,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建设。提出全域旅游发展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按照“1+3”的体制进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改革,以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全面推进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2016年,青海省人民政府作出了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的若干决定。最近又将旅游业确定为高原特色产业、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8年6月,青海发布《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青海省发展旅游有自己的独特优势。青海是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旅游大省,新的形势下应通过旅游来美青海省,富青海省,兴青海省。


2、强大的居民消费能力


我国乃至全世界,迎来了一个文化旅游的大时代。首先,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旅游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据国际规律,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时,就将进入休闲消费、旅游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中国早在2008年时人均GDP就超过了3000美元,2017年中国人均GDP达到8583美元,已触及休闲、旅游消费爆发性增长的中高线,我国旅游行业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消费升级将是伴随我国经济成长的一个长期主题,而国内旅游业将长期受益于这一进程。其次,逐步向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构调整将是政府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宏观政策调整的风向标和着力点。同时,随着居民社保体系和制度的不断健全,居民对未来的不稳定预期将得以改善,这将进一步有效地促进居民消费能力的释放。


1.4.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项目的建设符合我国相关政策规划的要求


1)《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2016年—2020年,旅游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2%和15%左右。到2020年,全省接待游客达到39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8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基本建成高原旅游名省,旅游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扶持旅游电子商务和特色旅游企业发展。鼓励实力强和信誉度高的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跨地区连锁经营。引进国内品牌旅行社、旅游饭店、景区管理和汽车租赁公司,在我省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支持省内旅行社跨省、跨市(州)设立分社或经营网点。


2)《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充分发挥旅游“一业兴百业旺”的带动作用,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孵化一批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提高旅游对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水平。到“十三五”末,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5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00亿元,实现基本建成旅游名省的奋斗目标。“十四五”进一步挖掘潜力,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力争2025年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实现旅游效益最大化,跨入旅游大省行列。


加强政策引导和专业培训,促进旅游领域创业和就业。鼓励各类市场主体通过资源整合、改革重组、收购兼并、线上线下融合等投资旅游业,促进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培育和引进有竞争力的旅游骨干企业和大型旅游集团,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落实中小旅游企业扶持政策,引导其向专业、精品、特色、创新方向发展,形成以旅游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吸引省内大型产业集团通过参股、直接投资等形式进军旅游业。


项目的建设符合相关政策、规划的发展要求,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能够更好的推动青海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


2、项目建设对区域社会经济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经济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结构性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发展不协调等不可持续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大力发展农业生态休闲旅游有利于扩大内需、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对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前青海正处于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大力促进青海旅游产业的发展。构建以青海本地特色的休闲旅游大平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项目的建设满足区域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按照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基本的物质生活方面越来越集中到娱乐和精神层面。同时,体验经济已经逐渐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主导型经济形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渴望得到体验,顾客每一次购买的产品或服务在本质上不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商品或服务,而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上、体力上、智力上甚至精神上的体验。游乐园是旅游业充分发展的产物,作为人们求新、求异、求奇、求美、求知的一种重要途径,迎合了人们对旅游文化和娱乐的更高层次的需求,推动着旅游需求由过去单一的观光形式向休闲化、个性化和参与性的转变。


如今旅游消费将进入大众消费阶段,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度假成为居民消费新趋势,国内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这种趋势将促进旅游产业爆发性增长,成为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将极大程度的满足了乃至青海省休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4、项目的建设满足人们多元化生活,提高旅游接待能力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居民消费结构中用于文化教育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大,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近年来,我国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居民消费结构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实际支出和所占比例都在不断增加。与20年前相比,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逐渐由被动接受变为文化生产的引导力量。相当一部分居民群体的消费重心开始向教育、科技、旅游及精神产品消费等领域转移,不仅在衣、食、住、行、通讯、卫生和生活环境等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精神生活方面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项目的建设能够为旅游消费者提供餐饮、住宿、购物、休闲娱乐活动场所,满足人们对休闲旅游生活的体验需求。


5、项目的建设有助于展现新形象


二次创业,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但勇敢的义海人在逆境中求发展,靠着“缺氧不缺志气,敢与高原比高低”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成就了辉煌的大业。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企业文化、企业形象等各个方面都涌现出了很多亮点,为河南能源在青藏高原树起了一面旗帜。通过旅游公司的设立,可以切实把“义海精神”宣传好、推广好,同时利用旅游公司的品牌和传播效应,积极争取各级宣传系统的支持,各层面新闻媒体开展宣传报道,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义海精神”推广到全省及全国,为河南能源夺取二次创业新胜利作出积极贡献。对于展现新形象将具有更加深远的积极意义。


6、项目的建设有助于叫响和提高河南能源品牌和知名度


在创业和发展中体现出的“义海精神”与集团公司“忠党报国、奉献河南”的企业信念和“团结拼搏、务实创新、担当作为、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一脉相承。河南能源将把宣传推广“义海精神”作为“四讲四提”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站在展示河南能源良好形象、叫响河南能源企业品牌的高度。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扩大河南能源形象宣传,在青藏高原叫响“河南能源”品牌。强调河南能源是全省最大的工业企业,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河南能源开展叫响“河南能源”品牌行动,是企业“忠党报国”的具体体现,一定要走在叫响“河南能源”品牌前列,借助阜外发展的优势,让“河南能源”品牌在青藏高原叫响。


目前,正积极行动,牢记河南能源“忠党报国,奉献河南”企业信念和“团结拼搏、务实创新、担当作为、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外化于行,积极落实,确保在青藏高原叫响“河南能源”品牌,树立河南能源在青海企业的良好形象,不断推动企业向着行业一流稳步迈进。


7、项目的建设有助于打造感知义海文化基地


二次创业的成功,是人努力创造出来的。在14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艰苦的条件不能消磨他们创业的意志,亲情的隔离不能浇灭他们奉献的热情,为了企业的发展,他们无怨无悔,“舍小家,为大家”,用辛勤的汗水、出色的业绩为义煤公司、河南能源和当地经济发展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见贤思齐。河南能源已经号召向学习,未来就要组织不同层次的人员赴青海实地学习考察,学习的先进人物,学习先进人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立足本职,敬业奉献,自我加压,真抓实干,勇创一流业绩,以实际行动推进企业健康发展。


8、项目的建设有助于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


新的起点蕴藏着新的机遇,新的蓝图昭示着新的跨越。作为河南能源挺进西部的窗口,将按照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的建设方略和青海省“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要求,适应经济新常态,立足生态文明矿山,建设“美丽义海”,打造高原生态文明矿山,加大煤炭下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延伸拉长产业链条,克服各种困难,为河南人民和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谱写中原儿女外埠发展新篇章。 


1.4.3 项目建设可行性


1、优越的地理优势


公司坐落于青海省海西州,距省会西宁530公里,是青藏线和青海湖-敦煌-新疆旅游线路的必经之地。海西州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别是有“中国第一神山”和“万山之祖”的昆仑山,其昆仑山文化源源流长,在华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图腾,它是连结中原与西部各少数民族地区最牢固的天然纽带。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构成了海西州地域的主体,海西州西部地区奇特的雅丹地貌、沙漠戈壁是科学考察和旅游探险者最有魅力的旅游景点。


2、独特未深度开发的旅游资源


海西州广阔的草场、蒙古族、藏族民俗风情是吸引国内游客体验少数民族俗风情的最好去处,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功能全,组合优良,科学文化内涵丰富,大部分旅游资源都保持了原始风貌,景观独特、奇美、神秘,是开展登山旅游、生态旅游、科学考察、文化旅游、抢险旅游、宗教朝觐和了解蒙藏民族风情的理想胜地,也是我国旅游向西部转移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3、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海西州旅游资源有许多是青海乃至中国之最,是中外游客所憧憬的旅游地区。区内名山大川、长江源区、荒漠戈壁、昆仑文化传说、“外星人遗址”、吐蕃文化、蒙藏风俗等旅游资源均体现出青藏高原原始、淳朴、粗犷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旅游景点特点,符合世界旅游求新、求知、求异、求乐的需求趋势,如能合理开发利用,在省内外、国内外将极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4、项目投资单位实力雄厚


是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于2003年6月在青海省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公司总部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公司员工1388人。公司下辖两座露天矿和一座井工矿,分别地处于天峻县境内的木里煤田和大柴旦行委境内的大煤沟煤田,主要煤种是属1/3焦煤、1/2中黏煤、焦煤和长焰煤,具有低硫、低灰、低磷的特点,是优质炼焦配煤、良好的动力煤和民用煤。


第二章 市场分析


2.1 我国旅游业发展分析


2.1.1 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1世纪旅游业将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到2020年全球游客人数将达15亿,总收入达2万亿美元。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调查报告预测,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旅游业作为经济支柱的地位不会改变,未来10年旅游业是世界经济领域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生态旅游、探险旅游、文化旅游、远洋旅游和名目繁多的主题旅游项目将迅速崛起。


2017年全年国内游客达到50.0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8%,国内旅游收入4.57万亿元,增长15.9%;入境游客13948万人次,增长0.8%。国际旅游收入1234亿美元,增长2.9%;国内居民出境13051万人次,增长7.0%。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40万亿元,增长15.1%。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持续推进,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业进入大众旅游时代。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开放发展,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规划建设的旅游项目达到5万个。总投资2万亿元,年均增长15%。因此,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空间极大。


在旅游业态中,生态旅游不仅被定义为一种适应市场机制的、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也是国家政府机构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工具。目前,最流行的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有两个: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观光行为,主要通过对环境的保护,以达到使当地的生态和人口得以持续发展的目的;生态旅游是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


近年来,伴随全球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生态旅游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自然环境中放松自己。


因此,我国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尤其是以特色的为主的旅游业态发展潜力无限。


2.1.2 旅游市场需求旺盛


现代旅游业是现代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伴生物。19世纪,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社会化的旅游业开始萌芽。二次大战以后,世界经济进入发展高峰,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们收入的增加,工作时间由每周72小时减少到不足40小时,加上有了铁路、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旅游逐渐成为工业国家大众比较普遍的生活方式。70年代以来,大约60%的英国人每年度过一个包括4个夜晚或更多时间的外出度假期;瑞士83%的人每年度假一次,瑞典为80%,挪威和芬兰为70%。80年代以来,在多数发达国家的居民家庭消费结构中,旅游都在支出项目的前7项之中。全世界的年出国旅游人数从1950年的2500多万,增加到现在的6亿多人,国际旅游收入则从21亿美元猛增到4000多亿美元。


我国现在旅游业的状况,正处于发达国家六、七十年代的阶段,旅游已成为我国群众的生活新需求。继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驱动的经济变革浪潮后,在本世纪,人类至少还将经历由休闲、生命科学、超级材料、新的原子时代和新的航天时代驱动的五次浪潮,而休闲时代在2015年将处于主导地位。从国外情况看,人均年收入500—800美元,是旅游消费的急剧扩张期。目前,中国人均年收入已达到8000美元左右,有的城市已超过10000美元,这为外出旅游奠定了经济基础,而长假期的出现成为旅游热的推进剂。据测算,假期每增加一天,旅游客源就增加10%。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我国人民的生活需求发生着质变,进入小康的城市居民已不再满足于家电、美食这样的物质消费,而教育、医疗、养老保险、休假、娱乐等消费上升为人们越来越迫切的新的基本需求,假日旅游热就是这种需求质变的直接反映。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更看重闲暇的自由,更崇尚回归自然,这是未来社会生活的一种大趋势,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正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潮流。


2.2 我国休闲旅游行业发展


多因素导致休闲度假游持续火爆,自然景区转型望享受行业红利。随着收入提升和财富结构不断改善、叠加带薪休假政策推进,休闲度假游需求持续释放且发展迅速;同时自然景区本身受到“门票经济”及天然禀赋桎梏,各大景区顺势开发休闲度假游产品,延长产业链,未来有望带来客单价和客流量双重提升。


2017年我国人均GDP约8583美元,已达到休闲度假游需求触发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为休闲度假游需求触发点。居民收入增长将推动旅游需求层次升级,休闲度假类旅游需求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对比发达国家行业发展经验,我国已具备覆盖休闲度假游需求的物质基础。


图2-1:旅游需求层次及其触发点


财富结构改善助力休闲度假游需求持续释放。1、中产阶级是推动休闲度假大众化的中坚力量。大众化休闲旅游度假出现于19世纪,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环境问题加剧背景下,伴随着中产阶级规模扩大、可自由支配财富增多及便捷交通出现,大众休闲旅游度假在欧美等国日益活跃;海滨旅游度假、邮轮旅游度假、冰雪旅游度假和温泉旅游度假等不同类型休闲度假逐渐兴起。2、我国中产阶层占成年人口比重超20%,财富结构改善推动休闲度假游需求增长。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第三轮(2015年)调查数据,以净财富5-50万美元界定中产阶层,中国中产阶层数量占成年人比重由2005年的11.9%提升为2015年的20.1%,我国居民财富结构逐渐改善。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均财富的不断提升,我国中产阶级占比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图2-2:2005年和2015年中国居民净财富结构


错峰出游意愿高与带薪休假落实率低相矛盾,带薪休假落实望推动休闲度假游持续升温。1、我国带薪休假落实率低。根据调查,我国带薪休假的落实良好比例仅为50%左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为不能自主选择休假时间和未休假单位没有给予相应经济补偿。带薪休假的落实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2、我国游客错峰出行意愿高。游客错峰出行意愿高达81%,而小长假、春节、国庆出游意愿均在30%以下。游客错峰出游热情与带薪休假难落实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休闲度假游需求的释放,随着2015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带薪休假落实政策的陆续出台,这一现象有望得到改变,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将为休闲旅游发展提供机遇。


未来10年,我国将迎来从旅游消费向休闲消费转型的关键时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正是“农业+旅游”的一个好的融合途径,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文旅融合产业将进入人们的视野。2017年,休闲农业市场规模接近6200亿元,每年呈现20%~30%的增长,成为时代发展大趋势下的又一个风口。


2.3 青海旅游发展分析


2.3.1 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青海省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全省旅游业主要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青海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484.1万人次,累计增速21.1%,其中入境旅游人数70247人,累计增速微增0.2%;国内游客数量3477.08万人次,累计增长了21.2%。2012-2017年青海省旅游人数稳步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7.11%,增长迅速。


数据显示,进入到2018年,青海省2018年1-4月旅游总人数达587.26万人,累计增速高达32.5%。其中青海旅游游客基本来自国内旅游,在入境旅游方面仍然较为薄弱。2018年1-4月共接待入境游客2824人,与2017年同期相比增长8.2%。在旅游收入方面,1-4月旅游收入合计59.66亿元,同比增长33.9%。其中国内旅游收入为59.55亿元,同比增长34%;旅游外汇收入157.03万美元,同比增长1.9%。


2.3.2 青海省旅游业优劣势分析


一、青海旅游资源有以下优势:


1、资源特色优势


青海旅游资源总量大、类型多、功能全,组合优良,科学文化内涵丰富,无论从总量、丰度、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来看,都称得上优势资源。青海原始纯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自然景观,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符合世界旅游求新、求异、求知的需求趋势,具有很强吸引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当前,全球兴起回归自然的时尚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最新研究和预测,生态旅游海洋旅游文化旅游探险旅游沙漠旅游等产品将成为未来国际旅游者的消费趋势和广泛追求的对象现代旅游,追求的是崇高与博大,神秘与精深,自然与古朴青海省的自然旅游和人文旅游资源大都保留了未经雕饰的原始风貌,景观独特,充满新奇感神秘感粗犷感和原始感恢弘博大高旷险雄历史悠久丰富深邃是其基本特色青海省是开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探险旅游宗教朝觐和民俗采风的理想胜地,必将越来越受到海内外旅游者的青睐青海自然旅游人文旅游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若进一步提高旅游资源的竞争力,完全可以成为中国旅游业大发展新亮点,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旅游消费的热点地区,成为真正的世界旅游之巅。


2、区位优势


青海地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四川新疆甘肃西藏四省区之间,容易形成西部顶级资源链的贯通而联合开发,更是具有强大的市场资源竞争力,是青海旅游业竞争力大发展的重要依托。


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全国、全省交通网络已形成,315、109国道贯穿全境,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四通八达,铁路向四周延伸。青藏铁路横穿全境,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投入运行,西宁步入“高铁时代”,成为青藏高原铁路中心枢纽。西宁现已通航全国各主要城市,国内航线超过55条。航线和航班的不断增加,使落地自驾游市场逐渐扩大,为自驾游提供了畅通的道路条件,西宁自驾游发展前景广阔。


3、“丝路明珠”不可替代


西宁在地理上位于中国几何中心,扼青藏高原之门户,据丝绸之路之要津,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在打造自驾游服务基地和集散中心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耸立在西宁以西的青藏高原,巍巍昆仑、雅鲁藏布大峡谷玄幻神秘,三江源、青海湖、可可西里等自然景观引人入胜,塔尔寺等人文景观让人心驰向往。向西横跨新疆,穿越茫茫戈壁,土耳其圣索菲亚教堂、耶路撒冷古城、波斯湾、迪拜等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即可尽收眼底。一路美不胜收、美轮美奂的胜景以其独特的魅力、神秘的色彩和无法复制的垄断性,对广大国内外游客和探险家有着强烈的诱惑力,是市场潜力巨大的自驾游旅游目的地。


但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是一个特色突出、品质高雅、潜在优势深厚、尚不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总体来说青海省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目前,青海省已开发的旅游景点有40多处,线路19条。和青海占全国1/13的面积、拥有的资源总量、品质以及全国发展形势存在巨大的落差。


二、青海旅游发展相对滞后


青海省旅游业虽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同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各项旅游指标在国内仍处在落后位置。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观念相对滞后。


青海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青海的经济发展落后,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其他省份,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多人仍然抱着“靠国家吃饭”的老观念、老思想。要实现青海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摈弃传统的思维模式,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还来自于其可进入性。进入青海省的直达客运列车太少,京广南线、宝成线、兰新西线等线路目前尚无列车开通。一到客运高峰,客票就十分紧张,许多西行的旅客因换车麻烦,只好放弃到青海游玩的意愿。省内的旅游专线和民航也存在着通达区不多、线路少服务设施陈旧和老化等问题。


3、旅游相关产品结构过于简单。


青海省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青海有青海湖、日月山、鸟岛、塔尔寺等著名的旅游景区,但青海省对旅游相关产品开发利用非常不足。在东部发达省份,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而青海旅游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


4、同质化竞争严重


青海省旅游商品存在品种单一,缺少特色部分商品档次不高、品味不足等问题,但最关键的问题是品牌不多精品太少主要表现在:旅游商品设计理念不新生产工艺较为落后因为设计理念不新,与周边省区(特别是西藏)相比旅游商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


5、青海西部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市场潜力未充分发挥


青海省目前已建成的景区、景点规模大小参差不齐,特色不突出,景区内可观赏的风景和可利用的人文自然景观开发不到位,如青海湖、塔尔寺、坎布拉风景区、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互助土族风情园等很多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均未得到充分利用,景区内的延伸消费太少,旅游品种、项目过于单一。尤其是青海西部很多历史、宗教文化遗迹和古村落没有充分整理、宣介和系统开发,游客夜间文娱生活更是单调,缺乏游客喜闻乐见的民俗风情大型演出节目,这些都造成了青海旅游业吸引游客的热点不够,游客停留天数短,回头客少。


6、青海省“大旅游”格局尚未形成


青海省的可进入性相对较差,但紧依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和入藏旅游黄金通道,并可与西藏、甘肃、新疆、四川大联合,建构旅游大通道。故在线路设计、客源市场上必须注重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串联成线,与周边省、市共同构建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地域旅游网络,使各旅游区在旅游项目和特色上可以自成一体又能互补,实现“双赢”,拓宽与共享旅游市场。尤其是青藏铁路线、唐蕃古道、丝绸之路、青海湖-格尔木-敦煌、青海湖-果洛-九寨沟等线网开发。


2.4 项目旅游市场分析


2.4.1 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1、实力雄厚


是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于2003年6月在青海省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公司总部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公司员工1388人。公司下辖两座露天矿和一座井工矿,分别地处于天峻县境内的木里煤田和大柴旦行委境内的大煤沟煤田,主要煤种是属1/3焦煤、1/2中黏煤、焦煤和长焰煤,具有低硫、低灰、低磷的特点,是优质炼焦配煤、良好的动力煤和民用煤。2013年,“义海木里”牌焦煤商标荣获青海省著名商标。


积极融入柴达木循环经济大发展格局之中。十三年来,广大干部职工怀着“扎根海西、回报青海”坚定信念和“缺氧不缺志气,敢与高原比高低”的坚定意志,肩负“勇于担当、成就梦想”的企业使命,推行“人企合一、顺势而行”的企业哲学,认真践行“用心做事、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围绕“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的安全理念,瞄准“行业领先、国际一流”的企业愿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彰显了国有大企业的社会责任,展示了“文化义海”、“爱心义海”、“诚信义海”和“责任义海”的良好形象,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保持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企业由一个年产8.24万吨的小煤窑,发展成为最高年生产能力突破600万吨的煤炭企业。年上缴税费由原来的14.4万元提升到8.1亿元;连续多年成为青海省纳税支柱企业。注册资金由过去的943万元提升到2.1亿元;固定资产总值由最初的477.29万元提升到现在57.01亿元。曾以12.18亿元品牌价值、青海省50强企业第11位的优异成绩载入史册。时任国家煤矿安监局局长赵铁锤到视察工作时,称赞为“高原明珠”。青海省领导在视察木里煤田时称赞不愧是国有企业,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起点高、规划科学,是青海省的标杆矿井,值得木里矿区所有企业借鉴学习。


2、项目单位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分析


1)卓越的企业业绩


十三年来,在青海省委、省政府及海西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河南能源义煤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煤炭工业双十佳煤矿、全国煤炭系统文明煤矿、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奖、青海省文明单位、青海省促进就业先进单位、青海省安全生产管理先进企业、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青海省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青海省安全生产“先进企业”、青海省2008年度最佳雇主、青海省“节能减排”先进单位、青海省2009年度“诚信企业”、2012青海省企业11强、青海省AAA级信用企业、青海省纳税支柱企业、海西州建州60年建功立业先进集体、民族团结之花、海西州安全生产先进企业、中国农业银行青海省分行AAA级信用企业、河南省省管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五优矿井、河南能源先进集体等200余项荣誉。倡导规范的管理理念,积极引进国际管理模式,一次性通过了国标GB/T2800-2001“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个国际管理体系认证。


2)担当的外部形象


在发展过程中,义海人积极参与当地的各项公益事业:2008年3月始,启动了青海省规模最大的长效助学项目——“春暖工程”,每年为海西州126所中小学免费捐赠的4000吨煤炭,五年共2万吨。“春暖工程”分别荣获青海省最佳慈善项目和中华慈善突出贡献项目奖。2014年,又启动了“中国梦·温暖工程”,计划在五年内向包括中小学校在内的养老院、福利院和困难职工捐赠2.5万吨价值750万元的煤炭。积极响应当地政府的号召,出资230万元建设天峻县人民医院爱心广场;出资170万元,帮助解决牧民的道路、供水、草场养殖等民生问题。2012年建设性参与青海省“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资助当地牧民110万元发展“种羊”养殖业,当地政府为表达谢意,将这批羊命名为“义海羊”。积极参与玉树抗震救灾,为各族民众挽回1000万元的经济损失,捐款捐物累计达130多万元。出资3360万元参与天木公路一、二期工程并修建了矿区至天木公路连接工程。十三年来,为青海的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累计为青海省及海西州各项公益事业捐助近2亿元。


3、品牌优势


是一家国有独资企业。下设大煤沟煤矿和木里煤矿,职工1388人。从2003年在海西州注册成立以来,始终抱着“扎根海西,回报青海”的坚定信念,在河南能化和义煤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在青海省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依法生产,安全生产,绿色生产,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大煤沟井工矿被评为国家一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天峻义海是木里矿区唯一一个证照齐全合法生产的露天矿。年生产能力突破600万吨、年上缴税费突破8.1亿元,被评为青海省财政支柱企业。曾以12.8亿元的品牌价值进入青海省50强企业11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青海省文明单位,也先后荣获地方政府和河南能化、义煤公司颁发的荣誉200多项。


河南能源、义煤集团高度重视在青海省的发展,大力支持煤炭直销战略的实施。要求充分展示国有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企业的社会公信力,做一个有作为、有良心、有口碑,有担当的企业。做好生产组织与销售工作的顺利衔接,生产优质煤炭,确保青海市场需求,为青海地方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谐稳定做出表率。


4、脉缘优势


义海公司在当地经营多年,为当地经济建设发挥巨大作用,有较强的人脉关系,开发旅游项目,有效填补集团公司西部多元化经营空白。


5、后发优势


义海公司所在地青海省海西州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总体而论,还是一片处女地,但发展晚可以吸取其它地方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后来居上。


2.4.2 青海省旅游发展前景良好


未来三年,青海省旅游发展将重点在六个方面实现新突破;青海将集三年之力,做青海旅游提升工作;努力打造全国一流水平旅游景区,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释放旅游社会功能,建成富民、幸福、美丽产业。青海省旅游业发展实施“616”三年提升行动。


行动目标:在未来三年,青海省旅游业发展重点在六方面实现新突破。


1、提升龙头品牌景区,基本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提升青海湖、塔尔寺等国家5A级旅游景区品质,成功创建互助土族故土园、祁连卓尔山·阿咪东索旅游区、金银滩—原子城景区、茶卡盐湖景区、西宁市博物馆群等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将这些品牌旅游景区打造成为全国一流水平的旅游景区。


2、大力促进投资,3000亿旅游投资构建发展新格局。


三年完成三个1000亿元旅游总投资,即旅游重点项目建设1000亿元,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1000亿元,旅游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1000亿元,使旅游成为青海投资热点和发展新引擎,形成“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3、旅游发展主要目标翻番,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到2019年,接待游客达到3750万人次,省外游客比重占到60%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90亿元,旅游人均消费达到1500元;旅游业直接从业人数达到16万人,间接从业人数超过80万人,实现旅游人数翻番,旅游收入翻番。


4、持续打造“大美青海”品牌,努力建成旅游名省。


整合全省各地优势旅游资源,丰富大美青海产品、品牌体系。


5、抢占旅游发展新高地,走出全域旅游新模式。


抢占制高点,建设成为中华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生态旅游目的地、国家丝绸之路战略支点上新兴的黄金旅游目的地,建成全国生态旅游和自驾车旅游示范省。


6、释放旅游社会功能,建成富民、幸福、美丽产业。


继续打造5-10个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5-10个全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至2019年全省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达到1000家,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达到100家,每年实施60个以上的重点村旅游扶贫工作,完成重点旅游扶贫任务。新增旅游直接就业人员5万,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达到16万人,间接从业人数超过80万人。


当前青海省以“创新发展旅游年”为主题,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跳起来摘桃子”的勇气,全面实施“全省旅游业三年提升行动方案”,着力推进全域旅游,着力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提升融合发展,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补齐“短板”,增强旅游对消费、投资、扶贫、富民的促进作用,着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为推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取得新成效贡献力量。


略……

上一篇 : 司法鉴定试验室项目投资可研报告(案例)

下一篇 :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综合利用项目投资可研报告(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