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纵横

中经纵横

当前位置>可行性研究 > 案例 >

农业循环经济基地建设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案例)

发布时间 2018-12-10 09:47:53 来源:中经纵横

1.3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1.3.1 项目建设背景


1、产业发展背景


面对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以及生态失衡的巨大压力,传统农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的问题日显突出,永续发展战略已逐步成为全球的共同选择与潮流。把传统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体系转变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通过近年的发展演变,现已被看作是实施永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最佳模式,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一些发达国家已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农业循环经济是将农业发展成为一种“食物网”的循环型生态农业系统。在该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形成一种高效、联动式的循环经济体系,使无机环境、动植物以及土壤之间形成闭路式能量和物质循环系统。在我国,正是农业循环经济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使得发展循环经济逐渐上升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市场需求背景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的进步,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但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农药残留,化肥残留,各种添加剂的使用对人们的健康已经产生严重的威胁。但随着科学的进步各种绿色有机食品也搬上了人们的餐桌,但却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纯天然食品在市场是供不应求,所以发展农业生态循环是必然趋势。现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都已经建立了很多的生态种养场,用动物粪便生产饲料,用蚯蚓治理土壤,益虫治理害虫,尽量不使用农药化肥以减少对地球的污染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我国当前政策鼓励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产业。


当前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特别重视,对农业种植,养殖的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在这么好的机遇和政策下,项目农业循环经济基地建设一定能发展的很好,而且本项目深深的贯彻了“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地球”的人文思想。从多方面考虑,农业循环经济必然会欣欣向荣,必然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3、政策发展背景


1)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指引(2017-2020年)》的通知


《通知》提出以提高区域范围内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实现农业废弃物“零排放”和“全消纳”为目标,建立起养分综合管理计划、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指标体系等管理制度,使循环模式、技术路线、运行机制和政策措施四者有机结合,区域内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得到有效控制,努力实现“零”增长;畜禽粪便、秸秆、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循环利用率达到90%以上,大田作物使用畜禽粪便和秸秆等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达到30%以上;农产品实现增值10%以上,农民增收10%以上,农业生产标准化和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明显提升,实现资源节约、生产清洁、循环利用、产品安全。


农业循环经济基地建设项目按照完整的生态循环农业链条进行设计本项目通过种植—饲料加工—泌乳牛养殖—有机肥加工还田,形成完整形成完整的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中间不产生任何污染与资源浪费。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能够更好的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区域资源利用高效化、农业投入减量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促进区域农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2)农业部发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


优化发展区-东北区。以推进农牧结合为重点,建设资源永续利用、种养产业融合、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现代粮畜产品生产基地。在农牧交错地带,积极推广农牧结合、粮草兼顾、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种植青贮玉米和苜蓿,大力发展优质高产奶业和肉牛产业。推动适度规模化畜禽养殖,加大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力度,推进“免疫无疫区”建设。


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提高畜禽粪污收集和处理机械化水平,实施雨污分流,粪污资源化利用,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排放。到2020 年和2030年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5%和9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基本资源化利用,实现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


项目农业循环经济基地的建设符合《农业部发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的发展要求。通过农业循环经济基地的建设能够更好的推进东北地区种养深加工产业结合,推进区域规模化、标准化、农牧产业,保护原生态农牧业环境。


2、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需要


生态循环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业体系。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把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把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一个地区的其特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特有的生物资源,历经劳动人民选择培育,展现了它的独特农业景观。不仅说明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树适其土”的现实,而且各地区只有充分利用其特有资源生产农产品,发挥地区农业优势,才能调整好农业结构,改变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考虑趋同的弊端,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适应了多层次、多样化、多变化的市场需求。实践证明,只有饱和的产品,没有饱和的享受。消费者对农业市场的动态或静态需求无止境,而且是同类农产品的多层次,不同农产品的多样化,数量质量品种的多变化。一个地区绝对生产不了市场需求的所有农产品,农产品市场销售的产品产自许多地区。每个地区只有发展特色农业,才能适应市场需求,真正使农业增效、企业增收、农民增收。


农业循环经济适应了地道产品、绿色天然、营养保健的消费需求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消费者需求信息说明,地道、天然、营养和保健类的农产品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市场非常广阔,这也是新阶段消费者对农业的客观要求。只有坚持农业生态,充分利用当地有利条件,才能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农产品。


目前,本地区的农业种养殖业大都是传统的生产模式,以家庭为单位小规模的种植和养殖,而且以家庭自己消费为主,缺乏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尤其是立体循环式的生产,传统的生产方式,只能根据季节和气候条件,进行简单化的生产,不能适合市场的需求,生产成本高,产出率低,更重要的是极大的浪费农业资源,甚至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合理,还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业生产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建立立体、循环、生态农业种养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积极鼓励和支持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建设农业循环经济基地是当前鼓励和扶持的产业政策。


是专业从事农业种养殖的企业,建设农业循环经济基地项目具有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也是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力的需要,该项目的实施,将在本地区引入全新的农业生产理念,带去更多的农民从事规模化、生态化的农业生产,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化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3.2 项目建设必要性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国家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2004年至2015年中央连续以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而建设现代农业,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如何应对诸多挑战,谋划发展对策,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意义深远,形式紧迫。


1、农业的自身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使农业经济系统更易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农业与人类自身消费最贴近,人类处于食物链网的最顶端,是自然的一部分,参与整个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这为循环经济要求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实现途径;农业的产业构成特点更易于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系统、林业系统、渔业系统、牧业系统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农产品消费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农业产业部门间的“天然联系”、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正是循环经济所要建立和强化的,是建立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基础。因此,我们更应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解决面源污染的一场革命,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从资源耗费型向资源节约型、从牺牲环境向保护、建设环境转变,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发展进程中,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农产品的安全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化生产、从资源一次消耗到多次利用、从大量使用农药到生产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从农业有机废弃物乱堆乱放到无废物、从难以为继到可持续发展,都必须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


3、促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项目区受社会经济条件制约和小农经济束缚,养殖业生产方式尚未完全走出粗放经营模式。分散及小规模养殖仍占较大比重,加上缺乏经营规范和市场运作,创新机制不健全,社会资源不能有效利用。畜产品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大,产品质量及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地区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本项目围绕生态环境保护链、绿色产品链、规模品牌发展链的产业化经营思路,创新绿色环保种养深加工结合模式实现农牧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4、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小康社会的建设


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准确把握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重点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尤其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偏远地区农业和农民问题,是和谐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和焦点,如何切实解决好农业发展、经济提高和生态保护是地方政府面临的一大课题。结合的特点,必须实施农业产业化,培植优势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提高产业增值转化,带动千家万户实现农业产业化经济。


项目建设现代化农业循环经济基地,达到规模化,标准化,合理化,科学化种养殖及深加工。不仅降低农民生产成本,让利于农民,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农民养殖积极性,带动当地农民积极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就业率,减轻农民的负担。


因此,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小康社会的建设,可以实现红旗满族乡乃至农民增收的目标。


5、项目建设是我国当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需要


目前,随着我国集约化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飞速发展,已经打破了传统农业中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环节和方式,出现了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利用效率不高以及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而大量农业废弃物的过度累积也使其成为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不仅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导致大量附加值高的有用成分和养分资源流失,极大地削弱了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而我国农业部关于农业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显著加强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80%以上,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项目种植全株青贮玉米、紫花苜蓿能够直接作为泌乳牛饲料,种植的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及农作物秸秆和农产品加工剩余物通过脱水干燥、生物发酵、全株青贮等适宜加工方式,生产养殖饲料或全混合日粮,能够满足项目泌乳牛养殖需要,实现农副资源饲料化;项目畜牧粪便经高温堆肥后生产的有机肥全部用于本项目农田,养殖污水经氧化塘等处理后浇灌农田,实现资源化利用和粪便污水“零排放”,实现农副资源肥料化。


因此,通过项目的建设能够切实有效地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高效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同时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促进资源、能源的梯级利用。


6、是提高畜禽养殖科技发展水平的需要


红旗满族乡畜禽养殖业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仍属于典型的自然经济型传统产业,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低,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不完善,己不能适应现代畜禽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因此,要想提高畜禽养殖生产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就必须走良种化、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必须向安全、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转化,必须加速成熟、先进、实用技术成果的应用,必须加快安全、优质型畜禽规模化养殖技术推广和产业化建设。本项目的实施,将显著提高优质型良种畜禽的供应能力,提高红旗满族乡养牛业良种化程度和生产性能,提升养牛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满足地区不断发展的现代养牛业的生产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和带动作用。


7、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为公司进入新产业提供了商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加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也快。农业生产倒退,发展速度减慢,就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损害,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但是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较低,农业成了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全球粮食趋紧的今天,粮食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将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工作首位,高度重视农业生产,近年来,为了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大力提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涉农企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为公司进入现代农业提供了巨大商机。


1.3.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本项目符合当前产业政策,为国家鼓励和支持的产业。黑龙江省提出要发挥我省农业大省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农业生产,加速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步伐,逐步实现由农业大省为农业强省的目标。政府也提出,要发展、推广现代化的新型农业,要加快城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尽快实现带动农民实现早日致富的目标。


2、自然条件优越。 本项目位于红旗满族乡后兰村东拉双路南侧,拉林河右岸,南与吉林省榆树市隔河相望,西与双城区毗邻,属拉林河冲积平原,黑土层厚,土地肥沃,地质条件较好,水利资源丰富,道路交通便利。


3、发展趋势可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等各种原因带来不种植不养殖的农户逐年增多。散种养户减少,许多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既是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机遇,又将进一步带动消费总量和商品量的增长。从市场需求看,绿色环保无污染的农牧产品将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现代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循环经济基地将成为农牧生产重要的扶持发展对象。


第二章  市场分析


2.1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发展


2.1.1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农业是我国最大的就业载体;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2/3以上;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12%左右,中国农业承担着占世界总人口22%以上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农业环境不仅常常遭受其外源污染与破坏,现代常规农业也已成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耗竭资源的重要或首要源头,突出表现在:(1)稀缺资源耗竭;(2)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垦、乱砍乱伐、过度放牧、过捕滥渔等,使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和恶化;(3)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农药、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农用塑料薄膜等)、农产品生产加工造成的污染以及农产品消费带来的生活废弃物、废水、废气污染,在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业已成为第一大污染源。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农业所面临的如此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无论是农业内外源污染控制,还是其资源保护与环境综合整治,单靠某一领域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是行不通的,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现代常规农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的问题都有赖于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社会来根治。


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逐渐上升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并从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国大陆已在辽宁、贵阳、广西贵港、广东南海、内蒙古包头、新疆石河子、湖南长沙等地区进行试点。涌现出了诸如河南天冠企业集团、广西贵糖、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上海崇明的前卫村模式以及辽宁省“四位一体”日光大棚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先进典型,辽宁省农民首创的以生物技术为主体、以沼气为纽带“四位一体”日光大棚能源生态工程,福建圣农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主抓肉鸡主业链、生物工程副业链和有机肥副业链“一主两副”产业链等农业循环经济实体,上述企业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走在全国的前列。但从总的来看,即使是在工业体系,循环经济也刚刚起步,属于薄弱环节的农业更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由于农业自身及其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独特性,其基础十分厚实,长期以来,各地农村涌现出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等形式,逐步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迅速发展,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开发潜力,农业循环经济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2.1.2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我国各类地区资源禀赋、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不同地区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因地制宜,形成不同的模式。当前,农业循环经济大体包括以下四种模式:一是农业产业内部循环系统;二是农业—工业循环系统;三是种植—养殖—工业—营销系统;四是农业—工业—旅游业系统。当然,随着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循环系统,诸如 “生态家园”循环模式、食用菌生物链循环模式、有机农业开发模式、设施农业生态模式、立体种养循环模式、农林牧渔结合型循环模式和花卉苗木生态农业模式等,这些模式是前面四种模式的补充和细化。


2.2 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2.2.1 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和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污染越来越重,加上各种外因影响,公众对生态和环境的公共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准确定位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科学有效评价代表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效率,对于黑龙江省进一步实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生态环境问题制约黑龙江农业发展


生态环境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因素,合理利用资源以及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保障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目前,黑龙江省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变得日益严峻,主要体现在与农业资源交织在一起的两类问题:一是常规农业的高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农业发展水平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也快速加大,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畜禽类粪便等对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污染;二是生活和工业的外源污染导致生态环境问题加剧,近些年来,“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的排方便逐年增加,导致生态环境一度遭到严重影响。导致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包括:人口压力加大、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农业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以及农业政策落实的不到位等。生态环境问题导致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缓慢,所以,亟需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为黑龙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减小阻力。


2、农业资源破坏严重导致自然生态失衡


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和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导致黑龙江省土地资源的严重过渡开垦,加之不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等因素,直接导致土壤质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如,农膜(塑料地膜)的出现和大范围使用,给农村以及周边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白色污染;湿地的大面积开垦,导致蓄水能力和抗旱能力大幅度削弱,丧失调洪能力,破坏自然生态平衡。


3、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和资金规模小影响农业经济发展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但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依然不能满足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农业发展资金匮乏、融资渠道狭窄以及投资效率低等问题导致农业基础设施供给和使用不合理,先进、节能、环保的农业技术还没有得到大范围的利用,这就容易导致农业资源污染严重、农业生产抗灾害能力减弱等。由于农业发展投资回收期长以及黑龙江省农业循环技术开发推广力度不足、投资渠道受限导致需求与投入之间产生很大矛盾,循环农业生产规模小、效率低,根本无法满足如今市场需求,农业资金大致的发展机制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


2.2.2 黑龙江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条件分析


1、自然资源丰富


黑龙江省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总耕地面积和可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人均耕地和农民人均经营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全省现有耕地990.5万公顷,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全国其它地区,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等占耕地的60%以上,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具备开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良好条件,优越的自然资源为黑龙江省发展农业经济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2、区域位置优越


黑龙江省位处我国东北地区,接壤北俄罗斯,南吉林省,西内蒙古,与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毗邻,绵长的边境线形成了发达的交通运输网,涵盖了公路、铁路、海运、内河航运、航空、管道运输在内的所有线代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载能力强,效率高,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农场品对外贸易和国际交通提供了便利的重要通道。


3、劳动力资源丰富


黑龙江省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且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以及相关人员数量众多,经验丰富、素质较高,足以满足农业循环经济的需求,而且农业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将有利于劳动力素质的进一步提高,进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2.3 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发展


由市统计年鉴资料可以直接分析得出,自2008年至2015年间,黑龙江省市的农业总产值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但是对比市农业总产值占市地区总产值的比重也在逐年变大的趋势上来看,市的农业生产总值占市的总产值的比重并不是占有绝对的优势。然而市作为东北三省的重镇城市,农业在其经济发展的地位重要性不言自明。要想提高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必须加大市的农业经济发展力度。


通过上面的分析得出,市在全面建设资源能源循环性社会、全面发展循环经济的进程中,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程度与结果的好坏直接对市城市经济起着决定和基础性作用。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多功能产业,其基础农业与社会的自然生态环境休戚相关,紧密相连。农业是市的基础产业,体现着基础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农业是城市中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还体现在农业具有保护自然环境、稳定生态系统和促进人与自然相处和谐的多种方面。虽然人类处于整个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最顶端,但是人类也参与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物质能量循环与转换的过程中,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与农业的关系是最为密切贴近的,同时也要求农业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2.4 市场分析


目前,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12.4%,乡村人口达9.3亿人,其中乡村劳动力达4.8亿人,是美国、加拿大就业人口总和的2.5倍。近年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但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仍为3.22∶1。因此,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全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重视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民生活的改善,赋予农民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机会及权利。未来现代农业发展就是以工业化来改造传统农业,以高科技来发展农业,通过提高农副产品的种养效率,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生态循环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潜力巨大。本项目走农业循环经济基地发展道路,建立现代农业生态循环圈,探索黑龙江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为农村环境整治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有效途径。现针对本项目循环农业项目产品情况,作如下分析和预测。


1、泌乳牛养殖


(1)国内市场


众所周知,牛奶是健康食品,营养价值丰富,且富含钙夕老少皆宜。目前,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水平仅占世界平均的1/3,随着国民收入持续增加以及社会人群结构的变化,人均消费量将持续提升,且农村增速会高于城镇。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居民奶制品人均消费量将达到40千克,年均增速为2.82%;农村居民12千克,年均增速为15.7%。同时,二胎政策将直接推动奶制品尤其是奶粉销量的增加,预计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年增量约为10%~20%。


(2)省内市场


作为全省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乳品工业迅猛崛起,乳产品产销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在市已建成全国最大的乳品的交易中心,黑龙江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乳业基地,为黑龙江省奶牛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本项目建在哈市近郊,投产后其产品可就近供给伊利、蒙牛、雀巢等乳业集团公司,销售渠道畅通,发展前景广阔。


2、蔬菜供求状况


蔬菜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近年来我国蔬菜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在许多地区蔬菜已经成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山东、福建、新疆、浙江、江苏和广东是我国蔬菜的主产区。蔬菜供大于求的局面早在数年前已经出现,蔬菜的出路急待解决。我国蔬菜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14.7%,产值却占种植业总产值的37%;蔬菜播种面积不足粮食的22%,总产值约相当于粮食的85%;中国蔬菜和瓜类的收获面积、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蔬菜出口量很小,蔬菜商品化处理包装率约为25%,初级加工率不足10%,而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最为充分的精深加工率几乎为零。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蔬菜商品化处理包装率几乎100%,初级和精深加工率大都在40%以上。根据发达国家经验,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可增值30~60%,初级加工可增值2~3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的饮食结构正在向保健型转变,蔬菜无法取代的营养和保健功能必然会导致全球对蔬菜贸易需求的继续增加。世界蔬菜贸易所表现出的种类、品种、市场格局等方面的动态特征对我国蔬菜生产和出口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蔬菜产业的发展对于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增加农民收入都有重要的意义。大力发展优质蔬菜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是蔬菜种植的必由之路。本项目种植有机蔬菜,能较好的满足现代都市人追求安全、健康、绿色食品的要求,发展前景广阔。


3、玉米供需状况


(1)东北新季玉米收割在即,市场价格暂时稳定


2016年9月份以来,东北地区玉米行情整体平稳。辽宁西部早熟品种进入收割季节,30%水分潮玉米贸易商收购报价在1100元/吨左右,省内深加工企业14%水分新粮挂牌收购报价在1480元/吨。吉林省部分地区玉米进入蜡熟期,农户预计中秋前后陆续收割。黑龙江多数地区预计月底开镰,短期内基层供应仍以政策粮源为主。


同时,随着新粮陆续上市,逐渐挤占陈粮市场份额,预计玉米“去库存”将逐步进入收尾阶段。


(2)春玉米供应进入尾声,销区玉米价格稳中震荡


节日期间,南方销区玉米价格持续偏弱调整,新疆宁夏等地猪料成都到站2080元/吨,因物流装运及产地供给问题较节前暂稳,但陕北华北粮源因中秋期间产地集中收获致行情进一步施压,目前华北粮源主销区到货多回落至1450-1550元/吨区间、华中部分新采到货1430-1540元/吨不等。市场反应除河南、山东部分地区因授粉期干热影响籽粒容重之外,2016年华北新粮霉变毒素等情况整体良好、总产仍保持较高水平有望助推其迅速占领主销区市场。但对比2015年行情不同的是,2016年临储政策取消将释放东北玉米的市场流动性乃至收储季华北粮源倒流渠道的撤销将令市场各产地供给相对充裕,华北独占市场购销大头及后期粮源偏紧炒作或难再现。


4、青贮饲料市场


青贮饲料不仅可以有效地保存原料的营养成分、提高消化率,还可以保障牲畜青绿饲料全年均衡供应。近些年,青贮饲料在畜牧业生产方面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特别是在反刍动物日粮方面成为不可缺少的青贮饲料。


2014年我国青贮饲料需求量为1.44亿吨,2015年需求量为1.61亿吨,需求较上年同期增长12.1%。随着市场的发展,项目青贮饲料市场需求良好。


5、生物有机肥市场


当前我国有机肥市场整体规模偏小,有机肥行业刚刚迈入成长期,逐年保持增长,发展前景可观。2014年行业销售收入达到756.78亿元,较2013年增长了13.77%。在盈利方面,过去几年有机肥料行业利润持续上涨,2013年行业利润总额达到71.12亿元,与2008年的7.16 亿元相比,行业利润增长了10 倍。


有机肥行业利润促进参与者逐年增加,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加速,截止至2015年10月,营业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有机肥生产企业达到了571家,创下历史新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口感、健康和环保的重视以及政府政策对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机农业的大力支持,有机肥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要求和必然趋势。预计未来十年,我国有机肥生产将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行业发展空间前景广阔。


2.5 项目产品市场营销策略


2.5.1 营销方式


1、广告方式:公司将选择有实力的广告策划公司,对项目产品进行新颖、别致的广告策划宣传,让客户充分了解项目产品的优势,并使之加深印象。


2、营销网络:公司将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在全国各地有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网点,产品进入超市,将产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融为一体,为客户提供贴心、优质的服务;保证客户购买的商品质量,建立24小时客户服务系统,随时为客户解答商品问题,达到客户购买无忧的标准。


3、业务员推销:公司将专门选取对产品充分了解、业务操作熟练、专业扎实,并具有高素质、高标准的人员组成业务推广小组,在部门领导的指导及安排下,对公司产品进行有效的业务推广,让公司产品能够逐步的深入大众。


4、政府与公共关系推销:公司将会与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团体合作,参加全国性的、地区性的会展,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团体对产品认可的基础上,借助他们的渠道来推广公司产品,使产品能够被社会大众快速认知。


5、网络营销:公司将采取现代网络营销模式,建立真实、可靠、内容丰富、操作便捷的营销网站,将公司发展、产品、相关知识、新闻等展现给广大消费者,并将网络营销与实体销售相结合,为客户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不断扩大营销规模。


2.5.2 营销措施


1、高标准的建立企业、高标准的管理企业、高标准的质量追求,使企业提前具备国家优秀企业的标准。


2、设置营销专项资金,加强技术引导和技术支持力度,做好宣传服务,维护好现有用户,通过技术交流推销会、宣传册、网络宣传等开发新的市场。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做自己的品牌。


3、注重提升产品质量,产品质量的稳定有助于得到更多的市场。加大提升产品的质量才能保持原有的市场及开拓新的市场,保持其品牌在目标市场上的地位。


4、建立客户管理体系,实施客户精细化管理,强化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保证客户满意度达95%以上。


5、探索与建立新的营销机制,探索多模式营销方式,引导客户开展多种形势的合作共同开发市场,实现共同开发,利益共享,与公司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6、培训专职营销人员,完善营销考核机制,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积极性,鼓励优秀营销人员拉开收入差距。


7、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提高营销人员业务水平,有针对性培养“懂技术、擅营销、融客户”的营销人才。


略……

上一篇 : 音乐小镇项目投资可研报告(案例)

下一篇 : 居民点棚户区改造项目投资可研报告(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