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小镇项目投资可研报告(案例)
发布时间 2018-12-10 09:18:35 来源:中经纵横
第二章 项目背景与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1、当前音乐产业发展背景
音乐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音乐产业因其产业链长、关联产业多、渗透力强,在文化产业中居于重要地位,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巨大。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播放设备的发展,音乐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我国现代音乐产业体系还不完备、原创能力不强、音乐企业规模不大、高素质人才缺乏、版权保护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音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广东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音乐产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将音乐产业作为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任务来抓,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量质齐升态势。当前,音乐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音乐与互联网、制造业和休闲旅游等逐渐融合,数字音乐产业发展成为亮点,音乐产业链逐步完善;重大音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送文艺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优秀音乐产品和服务日益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播放设备的发展更新,音乐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现代音乐产业体系还不完备、原创能力不强、音乐企业规模不大、高素质人才缺乏、版权保护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音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广东音乐产业发展基础较弱,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发展任务繁重。市场主体参与全球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竞争能力明显不足。音乐产业资金扶持不足,融资机制尚待完善。音乐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不够,音乐产业发展平台短缺。演艺场馆陈旧,缺乏世界一流的音乐演艺载体。音乐产业创意人才不足,人才队伍建设任务艰巨。
2、项目依托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音乐产业
文化产业被当今世界公认为“朝阳产业”,它不仅催生了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同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它更加速了人类文明社会的进化与进步。由于音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最好注解和体现,自然而然,音乐产业的发展状况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乃至国家文化产业是否发达的至关重要的评判标准。
广东是网络大省,到2015年底手机用户已有1.4亿,手机网民6352.8万人,在网络音乐发展方面极具优势。本土音乐产业也在市局领导的重视下,生机蓬勃地逐步发展壮大。
以大音乐为核心、以产业为支撑、创新“产业+生活”裂变发展模式,提高我国音乐产业参与全球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竞争能力;促进音乐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弥补音乐产业发展平台的短缺;通过演艺场馆搭建音乐演艺载体,培训音乐产业创意人才,加快我国音乐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壮大。因此,通过的建设能够更好的构建和完善乃至广东音乐产业链,促进区域音乐产业的发展壮大。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项目市场前景良好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音乐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当前我国实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为音乐产业发展带来又一个春天。随着“一带一路”“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实施,音乐交流合作、音乐产业服务贸易必将成为对外交流贸易的先行者。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有利于音乐与科技融合发展、智慧管理,必将成为未来五年福建音乐产业的强大动力。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革命催生了庞大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体,必将成为延伸和完善音乐产业价值链、衍生新型音乐产业业态的革命性力量。音乐产业因其产业链长、关联产业多、渗透力强,在文化产业中居于重要地位,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巨大。
2、政策保障为项目产业发展打造“快车道”
2015年,国家版权局《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关于开展网络音乐版权重点监管工作的通知》以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大力推进我国音乐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出台,首次从国家层面对中国音乐产业发展作出了中长期规划,也激发了音乐产业相关企业和社会资本的创造活力。
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大力推进我国音乐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
发展目标。在“十三五”期间,打通音乐创作、录制、出版、复制、发行、进出口、版权交易、演出、教育培训、音乐衍生产品等纵向产业链,连接音乐与广播、影视、动漫、游戏、网络、硬件播放设备、乐器生产等横向产业链,基本形成上下游相互呼应、各环节要素相互支撑的音乐产业综合体系。推出一批经典性音乐作品,催生一批创新型音乐企业,造就一批重量级音乐人才。到“十三五”期末,整个音乐产业实现产值3000亿元。
激发音乐创作生产活力。通过建立音乐创作社会化组织机制、多层次音乐创作主体激励机制和音乐作品宣传推广机制,调动音乐创作生产积极性,激发创新活力,培育一批专、精、特中小型音乐制作企业。充分发挥互联网音乐平台在国产原创音乐作品上的聚集作用。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原创音乐创作生产,积极引导独立音乐人规范成长,创作一大批源于生活、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音乐作品。
2)《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将建设成为有文化底蕴、有岭南特色、有开放魅力、文化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的文化强市,构建枢纽型文化网络体系,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培育世界文化名城。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促进文化与商贸、科技、金融、旅游、体育深度融合发展,繁荣文化消费市场,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到2020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文化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本项目建设顺应我国音乐产业发展政策规划的要求与方向,通过本项目建设能够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大力发展音乐休闲产业,对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凝聚力量,建设幸福美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且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许多城市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而一些发达城市普遍存在着结构布局混乱、交通堵塞、居住环境恶劣、城市特色逐渐消失等问题,仅依靠继续扩展城市规模和新建建筑,已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开始逐渐把目光转向了城市更新,提出了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理想城市模型。对城市旧建筑进行必要的改造,是城市更新方式之一。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不断拓展和完善下,以合理的更新、改建旧建筑,替代大量的拆除重建的方式,更是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性选择。
正式是通过继承旧式建筑风格结合当代艺术行为进行改造利用,赋予建筑新的内涵,节约资源,有利于我国城市资源的可持续的发展与利用。
4、音乐产业对地域文化的建构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时间的累积和空间的聚集之下,某种音乐传统往往呈现出显著的地域文化特征,当这种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音乐传统展开产业化与商业化的进程之后,势必成为发展地方经济、彰显地方特色的重要手段与平台。就传统音乐而言,中国丰富多样的传统音乐是发展地域文化的无形资产和重要宝藏,如纳西古乐可谓近年来“传统音乐产业化”的一个成功典范。在丽江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纳西古乐逐步从地域性的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商品,成为当地旅游宣传的一张名片,构成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在流行音乐领域,音乐节、音乐博览会、音乐博物馆等以某地域为基础的文化事件和文化设施,对推动地域文化、旅游、时尚产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纵观全球,许多城市和场馆因举办了大型音乐节而享誉全球,成为世界流行文化的重要地标。
本项目的建设将区域音乐有效地纳入到时尚工业和音乐创意产业中,能够有效拓展本土音乐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增强我国本土音乐产业和音乐文化在亚洲乃至全球的竞争实力的重要路径之一。
5、项目建设有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复兴与发展
当下我国的音乐软实力处于一种迫切需要提升和发展的状态,一方面,在网络兴起的时代里,大量的欧美日韩音乐涌入中国,把控了相当比例的本土青年受众,占据了我国音乐市场及青年文化构成中的较大份额;另一方面,涉及传统音乐、艺术音乐、流行音乐三大领域的中国本土音乐难以融入国际市场,在创造产业利润和实现意识形态输出等方面表现极为弱势。面对这种困境,当务之急有三:1)在音乐产品的制作层面探索出既与国际接轨又蕴含民族性的创意模式,从根源处提升我国音乐产品的内涵与质量;2)从政策、法规、知识产权保护、投资、贸易、音乐类型划分等诸多方面进一步规范国内音乐市场,寻求与国际接轨的诸多路径,营造良性的产业生态环境,以期改善长期以来的贸易逆差现状;3)紧密围绕新媒体技术、音乐类型、文化构成、受众基础等要素,对我国音乐市场的内在机理与核心内容展开有效研究,以此更为清晰地指向我国音乐文化的全面复兴。
项目的建设有利于缓解当前我国音乐产业发展的困境;通过项目的建设,能够更好的构建我国音乐产业链,更好的促进我国音乐文化的复兴与进步。
6、项目区位优势明显促进项目的建设
位于珠三角腹地,毗邻港澳,周边人口富裕,消费能力旺盛,是未来规划的新城主城区,人口及消费能力增长潜力巨大。该项目处于市、佛山市一小时车程,番禺、顺德区半小时交通生活圈内;处珠三角四大重镇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水路至南沙、顺德两大港口约40分钟,离华南最大火车站——南站不到20分钟。
项目所在地番禺及沙湾,处于、佛山两城的中间地带,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保存着岭南淳厚的民风和深远的历史文化底蕴。园区工业遗迹保存完整,50年代的原苏式建筑保存完好,具有较大工业历史及文化价值。项目周边集群分布了著名景点宝墨园、沙湾古镇、长隆、大夫山、观音岩、莲花山等风景名胜。同时具有占地3000亩的农业基地,在空间布局与内容设计上与项目业态极为互补,体验当代农耕景观的同时也能够为园区提供健康安全的有机食品资源。
第三章 项目市场分析
3.1 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概况
2015年中国音乐产业市场总规模为3018.19亿元,同比增长5.85%,增速较2014年的4.9%提高了19.4%,标志着中国音乐产业继续保持了中高速增长,结构性调整进一步到位,新兴融合业态产生的经济动能不断涌现,在“十三五”期间有望继续保持健康、稳定、快速的增长趋势。
表3-1:中国音乐产业细分行业的市场规模估算
图3-1:2012年—2015年中国音乐产业年度市场规模对比图(单位:亿元)
2015年音乐产业市场规模在国家文化产业总体规模中的比值有所增长,占到文化产业总体市场规模的8%,在文化娱乐行业中继续大于动漫、游戏等行业,已经逐步接近广播影视、广告等行业的市场规模,体现出音乐产业在大众文化消费中的重要地位。
图3-2:2015年音乐产业在国家文化产业总市场规模中的比重(单位:亿元)
3.1.1 产业结构分析
图3-3:2015年音乐产业各层次比重(单位:%)
2015年,中国音乐产业核心层、关联层和拓展层的产值规模分别为665.32亿、1456.27亿和896.6亿元,分别占到总规模的28.21%、44.05%和27.64%。同比来看,核心层、拓展层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关联层则有所下降。
数据显示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以实体产品为主的关联层产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以文化服务、技术服务为主的核心层、拓展层则呈现出较强的带动作用。拓展层的快速反弹上扬,以及以音乐IP为源头的全产业开发模式的涌现等,都表明以音乐为核心的产业更容易与文化及相关行业实现跨界、融合发展。
图3-4:2014-2015年中国音乐产业各细分层增长对比(单位:亿元)
2015年,中国音乐产业核心层、关联层和拓展层市场规模同比分别增长了2.26%、7.27%和6.32%。其中以关联层为主的融合型业态保持了7%以上增长,拓展层则突破了2014年微幅下跌的发展瓶颈,在新内容、新渠道、新模式的驱动下实现了大幅提升。而以实体唱片为代表的传统音乐产业市场规模进一步下滑,音乐演出产业和数字音乐产业在技术和资本的双重影响下稳中有增,音乐版权经纪与管理则受益于政策环境优化与结构性调整,则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以上数据表明中国音乐产业在“十三五”期间将在结构性调整、融合共生的趋势下保持稳定发展的动能。
3.1.2 消费市场分析
图3-5:2015年音乐产业核心层各细分行业对比(单位:亿元)
从音乐行业核心层各细分行业的产值对比来看,数字音乐产值占比74.88%,同比略有下降,音乐演出产业、版权经纪、音乐图书出版在结构性调整趋势中则有所上升。数据说明,传统音乐产品或服务已经从大众文化消费向高端、小众等细分市场演进,使得音乐产业的核心内容和服务也呈现出两级分化的趋势。即音乐演出、音乐图书、音乐版权经纪等与大众消费紧密相关的产业依靠互联网平台不断去除消费的中间环节,让产品和服务的输出更下沉;而实体唱片等专业音乐消费则向更高端的市场发展,产品或服务蕴含更多的品牌价值和文化价值。
图3-6:2015年数字音乐消费群体增长(单位:万人)
从消费群体来看,2015年数字音乐用户达5.01亿,同比增长4.8%,其中移动互联网音乐用户为4.16亿,同比增长13.7%,占手机网民的67.2%。音乐演出产业2015年接待观众2241万人次,同比增长10.26%。以上数据表明,现场和数字音乐消费有着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版权保护环境的改善、付费意识的提高、优质原创音乐内容的生产,是刺激潜在消费者、实现巨大产值和商业利润的重要推手。
3.2 我国音乐产业细分分析
3.2.1 实体唱片
2015年中国内地实体唱片产值规模为5.5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新华书店等传统线下渠道实体唱片销售约为4361.3万张,同比下降23%,但出版种类的增长以及黑胶唱片成为行业“新宠”,表明实体唱片的未来将更多承载着粉丝的青睐,注重文化品质内涵、加快数字时代的战略转型是唱片行业面向市场新竞争的关键。
图3-7:2012年-2015实体唱片市场规模对比图(单位:亿元)
3.2.2 音乐演出产业
2015年音乐类演出市场规模达到150亿元,同比增长4.8%。票房总收入为45.55亿元。其中各类大中小型演唱会的票房总收入29.72亿元,音乐节票房总收入3.48亿元,Livehouse票房总收入6341万元,剧院音乐类演出票房总收入11.72亿元。大型演唱会仍然占据音乐类演出市场中的最大份额,但小型场馆的演出开始受到重视和青睐。同时,互联网资本的介入、线上直播的常态化以及国际化程度的提升,正改变着音乐演出市场的运作机制和模式,资金和人才的持续涌入也将使音乐类演出市场的未来生机勃勃、发展潜力巨大。
图3-8:2012年-2015中国音乐类演出市场票房对比图(单位:亿元)
3.2.3 音乐版权经纪与管理
2015年中国音乐版权环境继续好转,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的版权许可收益再创新高,达到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其中,复制权和表演权收益都呈现出翻倍的快速增长。
图3-9:2012年—2015年音乐版权各项权利收入对比图(单位:万元)
2015年度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的总收入也创新高,达到1.55亿元人民币,不仅扭转2014年收入减少趋势,还同比实现11.51%的增长,网络直播的音乐版权问题也开始成为关注重点,线上KTV及网络演艺部分的音乐版权自2015年开始填补管理空白现象后,也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的道路。
图3-10:2008年—2015年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版权收益(单位:亿元)
3.2.4 数字音乐
2015年,中国数字音乐的市场规模达498.18亿元。其中PC端音乐市场规模为58.06亿元,同比增长13.4%;移动端音乐市场规模为41.5亿元,同比增加22.8%;电信音乐增值业务为398.62亿元,同比略有下降。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5.01亿,同比增长4.8%。音乐版权保护环境的持续改善,技术的不断创新,音乐服务的完善化,使得未来移动端数字音乐市场规模有望持续快速增长,数字音乐市场整体规模呈稳步上升的趋势。
图3-11:2011年—2015年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市场规模对比图
3.2.5 广播电视音乐
2015年音乐类广播频率的市场份额稳中有降,全年音乐广播广告费约为14.96亿元左右,同比下滑3.2%。2015年电视频道总数、电视音乐类节目类型与数量稳中有升,真人秀成为2015年电视综艺节目播出的主要潮流,其节目冠名费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30.4%。
此外,2015年网络综艺音乐节目异军突起,其中优酷的《歌手是谁》、爱奇艺的《偶滴歌神啊》等网络音乐真人秀节目表现不俗,分别达到9.3亿和5.3亿的播放量。
图3-12:2013年—2015年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对比(单位:亿元)
3.2.6 影视剧、游戏、动漫音乐
2015年,我国影视剧、游戏、动漫音乐总产值达5.64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影视剧音乐总值为2.94亿元,同比增长27.8%;游戏音乐收入为1.2亿元,同比减少4%;动漫音乐总产值为1.5亿元,同比增长12.8%。
2015年一批国产动漫精品力作的出现,影视、游戏行业产业资本的不断涌入,以及影视剧、动漫、游戏产业之间的联动发展,都为影视剧、游戏、动漫音乐未来的产值增长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图3-13:2014年—2015年影视剧、游戏、动漫音乐产值对比图
3.2.7 国家音乐产业基地
2015年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的总资产达178.38亿元,同比增长了47.6%。营业收入总额8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5.91亿元,基地园区利润总额达6.6亿元,其中主营业务利润4.73亿元。2015年音乐产业基地各园区与音乐产业相关入驻企业总数1755个,从业人员总数为13690人,同比增长42.5%。
2015年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的营业收入有下滑趋势,但各个园区在音乐机构聚集、音乐人才汇集、产业服务集成等方面表现突出。在以音乐为主线,以聚集高端音乐产业要素为动力,促进原创音乐的生产和出版,构建完整音乐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将发挥原来越重要的作用。
图3-14:2011-2015年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总资产、营业收入对比
3.3 我国音乐产业发展趋势
1、国内音乐行业利好明显,受益于相关部门的扶持有望实现持续发展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发2015年12发月发1发日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我国音乐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到“十三五”期末,整个音乐产业实现产值发3000发亿元。其中,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实现产值发1000发亿元,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骨干音乐产业集群。随着广电总局相关政策的持续推动、版权保护等措施的持续加强,特别是“剑网”行动对盗版行为的强力打击,国内音乐行业利好明显,受益于相关部门的扶持有望实现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发GDP发稳步上升,人均收入获得了明显的增长。从发2000年到发2015年,我国人均发GDP发从949美元上升到了8000美元,有望在未来突破发1万美元。GDP的上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引起了居民需求的多样化,服务业比重稳步升高,居民更加重视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通过过去多年的培养,相比于之前我国居民已经具备良好的付费习惯和能力。传媒行业作为可选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充分受益未来经济转型。
随着大IP发时代的到来,音乐产业有望迎来行业的第一个起爆点,即音乐IP。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已经累积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甚至可以说一首歌代表了一个时代。这也使得以这种类型的音乐为蓝本拍摄的电影已经有了一批稳定的受众群体,票房得到了一定保障。如《栀子花开》,《同桌的你》就是使用了音乐IP。若片子再有较高质量则更是锦上添花。同时可进一步形成周边产品,游戏,甚至主题乐园类的周边产品,整个产业有希望借大IP发时代的东风起爆。
2、“音乐+”产业融合生态体系的初步形成
2015年以来,在互联网技术和资本的双重催化下,以音乐内容产品为核心的“音乐+”产业融合生态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如“音乐演出+造星经济”的复合型粉丝经济模式,“音乐+旅游”的文化融合发展模式,“音乐+互联网”的在线演出直播模式,“音乐+科技”背景下音乐制造的“智造业”升级模式,以及音乐IP电影改编的“音乐+影视”的融合发展模式等等,都表明音乐产业内的各细分行业之间、音乐与其他行业之间的产业边界正在技术和资本的渗透下不断被突破,形成了基于用户需求价值最大化的新的产业生态。
3.4 我国休闲旅游分析
多因素导致休闲度假游持续火爆,自然景区转型望享受行业红利。随着收入提升和财富结构不断改善、叠加带薪休假政策推进,休闲度假游需求持续释放且发展迅速;同时自然景区本身受到“门票经济”及天然禀赋桎梏,各大景区顺势开发休闲度假游产品,延长产业链,未来有望带来客单价和客流量双重提升。
2016年我国人均GDP5.4万元,约8000美元,已达到休闲度假游需求触发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为休闲度假游需求触发点。居民收入增长将推动旅游需求层次升级,休闲度假类旅游需求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对比发达国家行业发展经验,我国已具备覆盖休闲度假游需求的物质基础。
图3-15:旅游需求层次及其触发点
财富结构改善助力休闲度假游需求持续释放。1、中产阶级是推动休闲度假大众化的中坚力量。大众化休闲旅游度假出现于19世纪,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环境问题加剧背景下,伴随着中产阶级规模扩大、可自由支配财富增多及便捷交通出现,大众休闲旅游度假在欧美等国日益活跃;海滨旅游度假、邮轮旅游度假、冰雪旅游度假和温泉旅游度假等不同类型休闲度假逐渐兴起。2、我国中产阶层占成年人口比重超20%,财富结构改善推动休闲度假游需求增长。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第三轮(2015年)调查数据,以净财富5-50万美元界定中产阶层,中国中产阶层数量占成年人比重由2005年的11.9%提升为2015年的20.1%,我国居民财富结构逐渐改善。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均财富的不断提升,我国中产阶级占比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图3-16:2005年和2015年中国居民净财富结构
错峰出游意愿高与带薪休假落实率低相矛盾,带薪休假落实望推动休闲度假游持续升温。1、我国带薪休假落实率低。根据调查,我国带薪休假的落实良好比例仅为50%左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为不能自主选择休假时间和未休假单位没有给予相应经济补偿。带薪休假的落实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2、我国游客错峰出行意愿高。游客错峰出行意愿高达81%,而小长假、春节、国庆出游意愿均在30%以下;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数据,2016年我国十一黄金周游客接待量占全年比重超过13%,这意味着在当周以不到全年2%的时间接待了13%的游客,可以看出错峰出行意愿与实际情况有着较大出入。游客错峰出游热情与带薪休假难落实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休闲度假游需求的释放,随着2015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带薪休假落实政策的陆续出台,这一现象有望得到改变,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将为休闲旅游发展提供机遇。
图3-17:我国带薪休假落实率约为50%
图3-18:2016年我国十一黄金周游客接待量占全年13.15%
3.5 项目市场推广策略
3.5.1 推广方式
1、广告方式:公司将选择有实力的广告策划公司,对项目进行新颖、细致的广告宣传,让客户充分了解项目的优势,并使之加深印象。
2、营销网络:公司将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将项目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融为一体,为客户提供贴心、优质的服务;保证客户服务质量,建立24小时客户服务系统,随时为客户解答问题,达到客户购买无忧的标准。
3、业务员推广:公司将专门选取对项目充分了解、业务操作熟练、专业扎实,并具有高素质、高标准的人员组成业务推广小组,在部门领导的指导及安排下,对公司产品进行有效的业务推广,让公司服务能够逐步的深入大众。
4、政府与公共关系推销:公司将会与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团体合作,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团体对项目认可的基础上,借助他们的渠道来推广公司产品与服务,使产品与服务能够被社会大众快速认知。
5、网络营销:公司将会采取网络营销模式,建立真实、可靠、内容丰富、操作便捷的营销网站,将公司发展、产品与服务、相关知识、新闻等展现给广大消费者,并将网络营销与实体销售相结合,为客户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不断扩大营销规模。
3.5.2 推广措施
1、高标准的建立企业、高标准的管理企业、高标准的质量追求,使企业提前具备国家优秀企业的标准。
2、设置营销专项资金,加强技术引导和技术支持力度,做好宣传服务,维护好现有用户,通过技术交流推广会、宣传册、网络宣传等开发新的市场。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做自己的品牌。
3、注重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产品与服务质量的稳定有助于得到更多的市场。加大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才能保持原有的市场及开拓新的市场,保持其品牌在目标市场上的地位。
4、建立客户管理体系,实施客户精细化管理,强化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保证客户满意度达95%以上。
5、探索与建立新的营销机制,探索多模式营销方式,引导客户开展多种形势的合作共同开发市场,实现共同开发,利益共享,与公司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6、培训专职营销人员,完善营销考核机制,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积极性,鼓励优秀营销人员拉开收入差距。
7、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提高营销人员业务水平,有针对性培养“懂技术、擅营销、融客户”的营销人才。
略……
上一篇 : 中央空调智能制造基地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案例)
下一篇 : 农业循环经济基地建设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