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纵横

中经纵横

当前位置>可行性研究 > 案例 >

养老服务产业项目投资可研报告(案例)

发布时间 2018-12-10 08:49:10 来源:中经纵横

1.2 项目提出背景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2.1 项目建设背景


1、养老产业市场发展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2015年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2亿,2025年将突破3亿,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完全迈入人口老年型国家行列。


整个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对老年人的照顾也越来越依赖于社会,因此养老服务业,已经成为是党和政府高度关切、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人民群众迫切需求的重大民生问题,多年来,国家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文化传统同时,也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老龄事业发展模式。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有利于保障老年人权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就业。妥善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关心老年人的需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不少地方政府已经把养老服务业纳入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


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已经从单纯的家庭养老,蜕变为需求社会化养老服务,对于养老服务场所,也从以往的功能需求到现在的服务需求,同时老年人在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和生活照料的需求相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强劲,为老年人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综合性的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养老产业需求背景


2016年常住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716万人,占全部人口的14.8%(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481.4万人,占全部人口的10%)。


全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85.68万人,占12.8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59.30万人,占8.9%。


根据国际上划分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标准,已进入典型的人口老龄化社会。及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并呈逐年加深的态势。


当前,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重叠,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伴随,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变化相交织,急剧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与老龄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十三五”期间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时期,也是市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需要正确处理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大力推进老年经济供养体系、老龄服务体系和老龄工作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从制度、物质、文化、组织、精神等方面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各项准备,切实保障老年家庭和老年人基本生活,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同世界人口老龄化一样,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显突出,养老已成为社会公共事业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出于关爱老人、回报社会的目的,公司为了更多的老人能够享有一个幸福安祥的晚年,进一步发展乃至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满足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需求,提出在新建一处集“养老”、“医疗”“康乐”、“休闲”、“旅游”五位一体完善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形成“养生、养心、养老”——“三养合一”的颐养旅游功能分区。


项目立足,布局全国,将结合当地民俗风情,以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及持久力,塑造“得心自在,养正颐年”的特征,致力打造符合地域文化特色的主题颐养旅游产业服务平台,构筑“颐养旅游善境”。


1.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符合国家相关政策。


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是我国老龄工作常抓不懈的一项主要内容,发展好养老服务业,能够让广大老年人都能够享受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是真正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关心,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同时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1)《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2013年9月6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合理的各类养老服务和产品,满足养老服务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各地要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卫生管理部门要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医疗机构要积极支持和发展养老服务,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要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建立社区医院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加快推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试点。医疗机构应当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优惠服务。


健全医疗保险机制。对于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条件的,可申请纳入定点范围,入住的参保老年人按规定享受相应待遇。完善医保报销制度,切实解决老年人异地就医结算问题。鼓励老年人投保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人身保险产品,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业务。


2)《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意见》提出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各地要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3)《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


《通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5-40张。


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实施安排。养老服务体系主要任务包括为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娱乐和交通接送等日间服务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主要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护理、康复娱乐等服务的老年养护院等专业养老服务设施,具备餐饮、清洁卫生、文化娱乐等服务的养老院和医养结合服务设施,以及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4)《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2015年2月3日,国家民政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0个国家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鼓励养老机构跨区联合、资源共享,发展异地互动养老,推动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养老机构。同时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产业,对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的投资政策进行完善和对优惠政策进行落实。


5)《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


2015年11月18日,国家全面部署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颁布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


《意见》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与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协议,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对养老机构设立医务室、护理站等医疗机构给予大力支持,积极提供便利;按规定进行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91号)《意见》提出到2020年,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和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大幅提升,供给结构更加合理,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体系、行业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基本建立,市场监管机制有效运行,服务质量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养老服务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支持建立医养结合绿色通道。建立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审批绿色通道,支持养老机构开办老年病院、康复院、医务室等医疗卫生机构,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鼓励符合条件的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社区老年照料机构内设的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推进养老服务机构、社区老年照料机构与医疗机构对接,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医疗服务。


7)《市场化方式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通过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模式。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服务设施不断充实,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拓展,服务队伍不断扩大。全区城市社区建有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90%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设包括居家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


培育10家以上知名品牌养老服务龙头企业,示范并带动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养老服务企业,形成一批竞争力强、辐射面广、产业链长、融合度高、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养老服务机构和产业集群。


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休闲养老公寓,按符合国家的老年建筑的设计规划,配套无障碍通行设施,居住建筑的电梯配件要考虑到老人的生活方便和特殊需求。引进养老品牌房企和区内外养老地产运营商,共同开发着重养老服务的示范社区,整合医疗资源,争取社区养老医疗护理机构取得卫生机构的认定,将医保支付衔接到居家养老体系,既可解决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问题,也给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带来便利。支持优质物业推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的定制服务,鼓励专业护理型养老机构进入成熟的大型社区,整合社区相关资源,提供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化养老服务。充实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所需要的日间照料设施、医疗护理设施、健身文体活动设施,在规划布局上可参照“三合一家庭中心”模式,把幼儿日托中心、学生托管中心以及老年托管中心三种服务整合为一体,可以满足幼儿、小学生以及老年人的不同心理和社会需求,增强儿童和老人的社会支持水平和社会交往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生活、学习和互相关爱,有助于推进社区的和谐稳定。


8)《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规划(2016-2020年)》、《养老服务业“十三五”规划》


根据自治区政府出台的《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规划(2016-2020年)》和《养老服务业“十三五”规划》等文件,健康养老产业将依托不同区域的发展基础与特色资源优势,划分为“一核四区”五大板块进行规划建设。


“一核”是指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核心区,包括、崇左等市。核心区将积极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改革,促进医养结合,探索建立制度完善、快捷便民、服务良好的现代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服务示范园区。


是集“养老”、“医疗”“康乐”、“休闲”、“度假”五位一体完善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标准高、功能全、规模大、服务好,且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区域颐养服务综合体,因此,符合区市相关政策的发展要求,通过本项目建设引领我国华南区域颐养方式的升级,与国际养老疗养接轨,面向老年群体,集养生养老、医疗、娱乐、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打造一个功能齐备、配套完善的大型健康、养生、养老综合体,打通养老产业和其他产业关联度的养老产业发展新模式。


2、项目的建设是减轻现代社会养老矛盾的客观要求


养老方式大致与全国相同,多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家庭养老方式。但是,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和抚养系数比上升,将使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困难。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普遍产生了四位老人、一对年轻夫妇、以及一个未成年小孩,这样一种家庭结构模式,另一方面,也导致养老抚养比从1964年的6.3%逐渐上升到2000年的10.1%,以及未来2050年的33%。在人口流动频繁的今天,这两种情况必然导致家庭物质供养、生活照顾及精神安慰等方面严重缺乏。依靠现有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实现养老目标。


因此,探索建立集中供养的疗养、养老机构,对缓解乃至解决这一社会现实矛盾,非常必要。


3、我国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养生旅游受到热捧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迅速最快的国家之一。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年入境人数还只有180万人次,而2012年,中国的入境人数已经突破了13.2亿人次,国内旅游人数突破29亿人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生机活力的旅游目的地和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出国旅游客源地,并且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国家为了鼓励旅游,拉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从双休日制度的实施,到已经实行的带薪年休假,每到节假日,火车、汽车、飞机风驰电掣地搬运人口,旅游业成了“取款机”。可以预测:一个和世界经济接轨的旅游经济潮已经形成,各地都在把握旅游业的无线商机,这是时代的必然。


21世纪,追求健康长寿成为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生活主题之一。养生-旅游的悄然到来,带动了养生旅游产业的发展。一些拥有养生旅游资源优势的旅游景点或风景名胜区、旅游胜地,都在开始构筑养生旅游产业。旅游景点或风景名胜区较多的是利用已有的自然旅游资源,推出“养生游”、“养生之旅”、“休闲养生旅游”等养生旅游产品。纵观目前全国各地推出的养生旅游产品,所谓的“养生游”、“养生之旅”、“休闲养生旅游”,实际上还是山水观光游,只是借名“养生游”而已。随着“养生游”市场的成熟,借名“养生”的山水观光游,将进入实质的养生旅游发展阶段。


4、项目建设是加快市颐养事业发展的需要


世界范围内大多发达国家的养老事业均是由政府和社会投资兴办,有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养老机构,通过立法、政府提供土地、设施和经费补助等办法,吸引并支持民间组织投资兴办老年服务事业。因此,由政府支持、社会民间出资兴办养老事业已成为各国老人事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和支持的重要社会事业,尤其是在我国目前民办养老事业严重滞后的情况下,政府下大力气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兴办养老事业,更具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目前养老服务事业大都由各级政府兴办,通常以社会低层的公民为受惠对象,以解决温饱、贫困和疾病为主要目标。老年福利事业严重缺乏,尤其是中高端的具有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的老年服务事业几乎是空白,民间高端养老基地发展不均衡,这与现实需求和社会发展极不适应。许多城市老年人不愿晚年给孩子带来负担,但是又不愿意承受独居生活孤独和不便,他们有能力、也十分愿意进入高档的、现代化的养老机构,享受晚年生活。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愿意选择养老机构的老人占总数的10%,其中有支付能力的占总数的3%-5%。保守估计,按其中3%的老人进住老年公寓,那么全国将形成开发建设10亿平方米的老年公寓市场,投资规模达到2万亿元。


目前市乃至壮族自治区大部分养老服务设施由于条件限制,在设施、文化和管理等方面多有不足,与规范化、现代化的颐养服务机构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尽管如此,老年人及子女到以上服务机构咨询和意向入住的情况络绎不绝,因此从社会化养老角度考虑,设备现代化、管理科学化、职工专业化的高端养老机构的建设迫在眉睫。


5、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1)发展项目颐养产业能促进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扩大国内需求是当务之急,而发展养老休闲旅游综合体,可以有效带动各个行业发展,符合国家“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方针,有利于促进解决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


(2)发展养老产业能扩大内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对比国外发达国家GDP增长结构,我国消费需求增长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而开展项目养老产业将能很好的引导和促进人们消费,一方面项目颐和华福康居中心的建成,将会使得一部分人解除了对养老的顾虑,刺激当前的消费;另一方面项目颐和华福康居中心自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点,其自身的运作就是一个很大的消费需求。因此,开展项目有利于扩大我国内需规模,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保增长压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我国GDP增长结构,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


6、增加就业渠道,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项目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创造就业方面是有很大的空间。健康颐养产业具有广阔的就业空间。民政部的数据显示,健康养老产业能直接和间接拉动7000万人就业。“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既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同时对扩内需、促就业、惠民生、促转型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本项目建成后将会增加800人的用工需求,增加当地人们就业渠道,实现人们增收致富。


综上所述,定位打造“养生+养心”概念的综合产业服务平台,构筑以颐养+医疗为依托的综合型颐养服务综合体项目。所以本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章  市场分析


2.1 我国大健康产业分析


2012年我国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要履行政府职责,加大健康投入,到2020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6.5%-7%;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大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的第一大产业。以健康产业总占比最大的医疗卫生产业为例,美国2014年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达17.1%,法国、德国、瑞典等国家这一数字也超过了10%,但在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重近年来虽略有上涨,但2014年该比例仅有5.6%。随着人口老龄化、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精准医疗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的大健康产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


根据财政部数据,2016年1-9月我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含计划生育)约1.02亿元,同比增长21.14%,同期公共财政支出约13.60亿元,同比增长12.67%,医疗卫生支出增速高出整体公共财政支出5.79PCTs。2010年至2016年9月,我国医疗卫生支出的公共财政占比已由5.30%提升至7.48%,提升了2.18PCTs,医疗健康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同期据财政部公布的2016年中央财政预明细,2016年国内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预算数为124.29亿元,相比2015年执行数增加39.87亿元,同比增幅为47.2%,远超其他行业,表明了国家自上而下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决心以及财政支持落地的不断加速。


从2016年我国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预算明细来看,医疗保障和公立医院的财政预算数最高,分别达到50.51亿元(40.62%)和34.31亿元(27.61%)。从预算数额的增幅角度,医疗保障、基层医疗和中医药幅度最高,分别为297.7%、49.0%和32.8%,预示着未来我国将进一步提高医保统筹水平,加强推进分级诊疗及传统中医药建设。


就其他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2.181.650.5332.1%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支出增加


2016年我国新一轮医改在广度和深度上继续拓展和延伸,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大力发展社会办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等多个方面不断巩固改革深度,阶段性成果明显。


1、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由100个扩大到200个,同时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新增试点城市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严控不合理检查检验费用;


2、在全国70%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开展公立医院在职或退休主治以上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试点;


3、力争到2017年底前使城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扩大到15%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力争实现全部三级医院、80%以上二级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4、全面推进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推广两票制、营改增进一步压缩流通环节,推动行业整合升级;


5、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巩固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及商保制度建设,推进两保合一等。


尽管我国医改已取得多项阶段性成果,但目前医改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优质医疗资源的错配和供需失衡问题依然严峻,同时城镇化、老龄化及疾病谱的改变进一步加大了对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的需求。


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从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及生育服务、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等八个方面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其中医改是满足健康需求的根本性手段。健康中国的持续推进有助于系统性降低医改阻力、突破医改瓶颈,而医改的进一步深化又能为健康中国提供有效动力,二者需系统配套、全面推进,从而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


传统的健康产业主要包括医疗、医药、医疗器械等与疾病直接相关的领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与健康相关的如养老产业、保健食品、健身用品等概念也正不断被赋予大健康产业新的内涵。目前,大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2016年3月“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为独立章节被正式写入十三五规划,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李克强总理会上也提出要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健康中国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断升级。


2016年10月25日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史上首个且最高规格的健康产业规划,从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等六大任务出发对未来15年的健康工作进行了部署,其中中医药、家庭医生及分级诊疗、康复与养老、药品器械的创新及供应保障、“互联网+医疗”以及ICL、医疗影像、血透等新兴业态成为关注重点,医疗健康产业迎来全面利好。


2015年9月1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全面启动和部署《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 年)》编制工作。根据卫计委启动《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 年)》编制工作部署会,“健康中国”将从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的高度出发,突出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通过综合性的政策举措,实现健康发展目标。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


2016年3月8日李斌答记者问时,明确将在六个方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一是提供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重大疾病的防治。二是健全优质、高效、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努力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和服务。三是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完善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四是要建设健康的社会环境,从大健康、大卫生的角度共同治理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五是发展健康产业。六是要培育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


2016年3月17日“十三五”规划第六十章提到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广全民健身,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其中包括: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及生育服务、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以及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同时,健康中国行动计划包含疾病防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幼健康保障、出生缺陷防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智慧医疗、全民健身以及食药安全。


2016年5月23日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在第69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发言时说:“中国政府作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并将其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


2016年8月1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印发《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旨在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更好地为建设健康中国服务。 《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2016年8月19-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会上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李克强总理会上也提出要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引导和支持健康产业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等产业的融合,制定有利于健康产业发展的土地、税收优惠政策,努力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2016年10月25日“健康中国2030”纲要发布,从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等六大任务出发对未来15年的健康工作进行了部署,其中中医药、家庭医生及分级诊疗、康复与养老、药品器械的创新及供应保障、“互联网+医疗”以及ICL、医疗影像等新兴业态成为关注重点,医疗健康产业迎来全面利好。


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在2020年将超8万亿,2030年达16万亿。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在2020年将超8万亿,2030年达16万亿,并指出我国要在:①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②2030年全民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③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同时纲要亦提出到2030年要实现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30%,个人卫生支出比重降低至25%等具体指标。考虑到主要健康指标将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考核指标,并进行问责,因此,未来健康中国建设列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可能性大,相关配套政策有望逐步落地。


2016年8月19、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10月25日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遵循“把握健康领域发展规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发展原则。通过对健康中国执政新纲要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健康中国的战略内涵逐步丰富,健康观念再度升级,预防、康复与保健被提升到了与治疗同等的战略高度。


在此背景下,顺应健康观念升级大势,未来医药板块的投资机会更多的会体现在全科医生和传统中医药引领的基层市场:1)作为居民健康和医疗体系的守门人,全科医生完美契合了新型健康观的内涵,在政策的支持和需求的提升下正逐渐崛起,基层诊所、ICL、POCT和慢病管理等行业将迎来结构性发展良机,重点推荐乐普医疗、通化东宝、迪安诊断和安图生物;2)凭借在基层常见病、慢性病的预防、调养和康复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和群众基础,叠加中药饮片和传统中药在OTC市场的繁荣,传统中医药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板块有望于2017年迎来业绩反弹,重点推荐同仁堂、云南白药等,关注东阿阿胶。


全科医生,是指接受全科医学训练、执行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提供者,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连续、综合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并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


由于我国全科医生培养体系不完善、职业路径不清晰、薪酬回报没有吸引力等原因,近20多年间,我国全科医生制度建设进展较慢。截止到2015年,我国的全科医生无论在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例方面,较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非常明显。同时,由于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不足(仅有5%不到的医学院学生将全科医生作为首选职业),我国的全科医生学历普遍不高。在慢性病发病率不断攀升、专科医生已无法满足居民全部医疗需求的背景下,我国的全科医生制度改革已迫在眉睫。


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患病结构的改变,我国慢性病人数已超过3亿,慢病死亡人数约占我国疾病死亡人数的80%以上,慢性病的治疗费用严重消耗了我国的卫生经费(约70%左右)。同时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料将逐年提升。全科医生长期性、连续性、系统性的医疗服务模式,与慢性病患者需要持续服药、定期复查、长期检测体征数据的医疗诉求相匹配,在慢病预防和管理方面大有可为。调查结果也显示家庭医生可以显著改善慢性病患者的自我行为和血糖、血压的控制情况。随着慢性病患者数量的井喷,全科医生的需求量料将迅速增加。


全科医生制度有望成为分级诊疗的突破口。“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的首要环节是实现基层首诊,但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医疗费用不是就医选择时的核心考量,通过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报销比例引导患者在基层就诊恐不是最好的办法,实现基层首诊的前提应首先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作为基层医疗资源的核心要素,我国的全科医生无论在绝对数量(每千人口0.14人)还是相对比例(占医生总人数6%)方面,较发达国家都具有显著的提升空间。随着慢性病患者人口的井喷和基层就医需求的增加,我国医生群体中全科医生比例的结构性提升是未来确定性的趋势,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料将成为分级诊疗改革的突破口和必由之路。


为了解决我国全科医生人才匮乏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以推动全科医生制度的建设。201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则是国务院第一个全面部署我国全科医师制度建设的专项文件,从目标、人才培养、执业方式、激励制度等方面对我国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提出指导建议,并提出了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的长期目标。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全科医生相关政策的出台的频率明显加快,并首次明确了近几年的发展目标。2016年6月,《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发布,提出了2016和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重点人群覆盖率)分别达到15%(30%)和30%(60%)的硬性指标;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的战略发展重点得到再一次强化。


提高薪酬回报,增强职业吸引力。上海市浦东新区在确定全科医生绩效的时候,将执业地区的偏远程度纳入考核指标,2014年下半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暂行办法》。政策实施一年以来,偏远农村地区绩效优秀的全科医生年收入接近17万元。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更是通过对于医疗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效率的提升,大幅上调全科医生薪酬,使其收入可以达到30/35/40万元以上等几个档次,高于全市医生的平均收入。


职业路径改革打开成长空间。2015年、2016年国家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指出,要合理设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高、中级岗位的比例,扩大职称晋升空间,重点向签约服务考核优秀的人员倾斜,将签约服务评价考核结果作为相关人员职称晋升的重要因素。国家和各省市未来将会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路径,随着成长空间的打开,全科医生的职业吸引力料将不断增强。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每万人全科医生数目为1.38人,较2012年的0.81人增加约70%,占医生群体的比例也从2012年的4.2%上升至2015年的6.2%,虽然与政策提出的2020年达到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目标(按照2020年我国人口14亿人估算,我国需要约28-42万名全科医生)相比,还有9-23万人的差距。但考虑到“5+3”培养模式提出至今仅有5年,而全科医生的培养周期较长,因此很多全科医学专业的医学院学生尚未走出校门(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仅有35%的全科医生经历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其他主要由内科等科室转岗而来)。随着“5+3”培养模式效果的逐步体现,全科医生的人数有望稳步提升。


随着全科医生的崛起,我国的基层医疗服务市场将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现阶段我国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较低,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中学历在大学及大学以上的人员占比仅26%、9.6%。全科医生作为基层医疗服务最核心的供给方,未来几年其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升有望大幅增强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提升居民对于基层医疗的信任程度,促使医疗市场向基层转移。


2015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43.4亿次,占总诊疗人次比例为56.4%。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政策目标,201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要达到65%以上,具有显著的提升空间。


从民营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模式来讲,面向城市社区的全科连锁诊所最具发展潜力:1)由于城市居民享有更多的医疗资源和就医选择,其基层首诊率显著低于乡镇居民,因此城市社区将是未来分级诊疗改革的重点区域。同时,城市居民也更愿意为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支付一定的溢价,因此城市社区孕育着更多的发展机遇;2)诊所的连锁化将有助与统一诊疗流程和收费标准,建立品牌效应,提升诊疗水平,解决民众对于传统诊所信任感较低的问题。并通过规模化、互联网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此外,基层诊所80%以上的民营化率也为连锁化的提升奠定了巨大的整合空间。


目前,民营诊所行业呈现规模小、连锁化率低、医疗水平参差不齐的局面,尚未出现具有一定市场地位的全国性连锁诊所龙头,竞争格局良好。上市公司中尚未出现以全科为主营业务、全科医生为主要执业医师的连锁诊所企业。但在中医或专科行业,相关公司借助自身在相关领域的资源与优势,通过自建、并购等方式布局各自细分领域基层诊所,如同仁堂、浙江震元、红日药业、通策医疗等。其中坐堂医凭借天然的全科属性,有望受益于基层医疗市场的扩容迎来繁荣发展的机遇期。同时,部分连锁药店公司,如益丰药房等,正积极拓展社区门诊业务,未来有望成为全科医生的重要执业场所、承接更多的社区诊疗任务,在基层医疗市场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随着全科医生的崛起,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料将大幅提升,患者的就医流向也向基层转移。但基层医疗机构规模较小,医疗设备缺乏是其首要难题,加上专业诊断技术和人才的缺乏,因此检验外包动力较强(2015年迪安诊断65%的客户来自二级以下医疗机构)。独立医学检验机构有望凭借专业和成本优势,承接不断扩容的基层医院检验市场,为全科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技术支持。同时,迅速发展的民营医疗机构具有天然的逐利和成本控制诉求,也受限于医院规模,在检验设施、技术和人才等方面无法同大型公立医院相比,将检测业务外包成为其最佳的选择。


2.2 我国养老产业分析


2015年中国0-14岁人口为22681万人,2015年中国15-64岁人口为100347万人,2005-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逐年下降,2010年0-14岁人口达到近十年最低值,为22259万人。2015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434万人,近十年65岁及以上人口逐年增加,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红利的消失,意味着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即将到来和创造价值的劳动力减少,因此,养老问题的严重性和必要性浮出水面。


据统计,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考虑到70年代末,计划生育工作力度的加大,预计到2040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达到顶峰,之后,老龄化进程进入减速期。


从人口结构的角度来看,中国的高龄老人数量从2010年至2050年持续增长。由于高龄高龄老人群体中失能率在50%以上,我国失能老人规模或从现阶段的625万人上升到2050年的1875万人,35年里增幅高达200%。


2015年中国总抚养比为37%,少儿抚养比为22.6%,老年抚养比为14.3%;2005-2015年中国少儿抚养比逐年下降,而老年抚养比逐年增加。


从衡量老龄化社会负担指标——老年抚养比来看,从2000年至今,老年抚养比加快增长,至2020年将上升至16.9%。而加入少年儿童抚养比的总抚养比指标到2030年将超过50%。数字说明劳动力的比例的迅速下降将严重加重未来社会负担,而为了“孝敬”工作了一辈子的“老人”,高效、有效、专业的养老系统/产业是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沉重养老负担的唯一途径。


养老模式大体可以分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根据消费者协会的报告,我国老年人养老形式较为传统,一般都会选择居家养老,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老年人选择专业机构养老。在2013年的调查中,有38.5%的老年人有选择专业养老机构的意愿,说明老人的养老观念出现一定的转变,同时也表明养老机构的普及和多样性,为老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老年人的养老意识逐渐增强,各种方式的接受度都有所提高,带动我国养老模式向多样化发展,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


目前,国内民办养老机构以中小型为主,盈利较为微薄。根据民政部统计数据,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94110个,其中:养老服务机构33043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8927个,互助型的养老设施40357个,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1783个;各类养老床位577.8万张,比上年增长17.0%。每百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2张,比上年增长11.5%,对应“百名老人5张床位”的国际标准,仍有较大缺口。对于这样的缺口情况,养老床位本应供不应求,但实际上,养老服务机构的年末床位利用率却有降低的趋势,说明现行的养老体系的供给与老人真正的需求不符,导致利用率低、成本高,同时也说明对未来新兴养老机构、养老模式改变现状的需求巨大。


2.3 我国养生旅游分析


未来五年养生旅游市场规模将达千亿级


养生旅游占总旅游交易规模的1%左右,2015年中国旅游市场总交易规模为41300亿元,养生旅游的交易规模约为400亿元。


现阶段,养生旅游市场拥有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发展空间巨大。未来五年养生旅游的市场规模将呈快速增长态势,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20%左右。2020年市场规模将在1000亿元左右。养生旅游作为大健康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复合型产业,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


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2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老龄人口更倾向于养生旅游。


此外当前国家鼓励旅游多元化发展,较为支持旅游,而养生旅游是旅游的一个重要细分行业。


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推动形成专业化的老年旅游服务品牌,并发展特色医疗、疗养康复、美容保健等医疗旅游,养生旅游是医疗旅游的一个细分行业。


2015年《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鼓励社会资本大力开发温泉、滑雪、滨海、海岛、山地、养生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养生旅游不同于一般旅游,必须进行养生活动与养生项目的共同开发,而且是以生态为手段的养生开发,如在观光游乐中开展养生活动、项目等。养生旅游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实施养生旅游集群化发展,推进区域旅游整体优化。此外,在养生项目中结合旅游区的养生文化脉络和民俗特色能提高品味和档次,从而有利于推出有鲜明主题、合理配置的项目,形成质量较高的文化观赏产品、自然观景产品等。


2.4 养老服务产业分析


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养生资源和长寿文化,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长寿品牌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为发展特色养老服务业提供了优质条件。近年来,积极创建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依托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科学定位、规划引领,大力发展以长寿健康产业、养生休闲旅游、老年产品用品、民族医疗保健等为代表的特色养生、养老服务产业,把养生、养老服务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具有特色的健康养生养老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2.4.1 优化布局、集聚发展


太和·自在城、新建华侨社会福利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走进市东盟养老服务产业集聚区,只见这里各类养老机构汇集,淮南王豆奶有限责任公司、广明制药有限公司等一批食品药品企业进驻其中。“目前,养老养生总床位数量已达到2000多张,健康养老产业总值预计可达29亿元,为当地解决和提供2500多个就业岗位。”


市东盟养老服务产业集聚区是优化布局,集聚发展健康养生、养老产业的一个缩影。2016年,、桂林、河池等市依托各自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率先规划建设8个健康养老产业集聚区,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业与旅游业、民族医药产业、房地产业、绿色农业产业、文化体育产业、家政服务业融合发展。


巴马瑶族自治县以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养老养生产业与休闲旅游、现代农业和健康食品等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养生旅游、异地养老、老年产品设计研发、医疗保健等新产业和新业态,大力发展长寿养生健康服务产业,共引进长寿健康产业类项目163个,占全县总引进项目数的83.16%,包括中脉巴马国际长寿养生都会、华昱巴马百魔洞生态养生旅游区、华昱巴马有机农业开发、巴马赐福湖国际长寿养生度假小镇等项目,投资总额约200亿元。2016年游客总量预计超过500万人次,其中长期驻留养生养老的异地“候鸟老人”达10多万人次以上。具有养老养生服务、生态有机农业生产、健康绿色食品加工、老年产品用品研发等产业链长、服务功能多元化的盘阳河流域养老服务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2.4.2 因地制宜、差异发展


根据“一核四区”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各地积极发展山水休闲型、滨海疗养型、长寿健康型等各种养老服务模式。


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边关风情旅游带等旅游风景重点区域以及25个长寿之乡,一批集养生养老、医疗保健和休闲旅游功能为一体的基地初步形成,北部湾国际滨海养生健康服务基地、梧州市岭南生态养生城、贺州市生态健康产业示范区、巴马国际长寿养生养老服务集聚区、玉林国际健康城、老年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园等30多个各具特色的养老产业园区开始实施规划建设,吸引众多国内外老年人到开展养老和旅游度假。


据悉,从2017年起,每年将创建10个养生养老小镇,大力推进老年人宜居社区建设,促进城乡养老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为推动全区经济转型升级和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2.4.3 培育龙头、打造品牌


在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创建过程中,如何实现养老服务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带动养老服务业集聚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针对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薄弱环节,重点引进、培育养老服务集团和龙头企业,发展养老连锁服务模式,走“龙头企业-产业链项目-产业集群”发展路径,按照产业集聚区确定的主导产业和产业链发展计划,着力引进三胞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多策并举构建主导产业突出、关联企业集聚、规模效应彰显的产业集群。


目前,太和·自在城、中脉巴马国际长寿养生都会、合众人寿健康社区、桂林国际智慧健康产业园、崇左乐养城等一批大型养老服务产业项目已经落地。2016年10月28日,总投资额达10多亿元的太和·自在城大型养老综合项目第一期工程正式竣工,成为市东盟养老产业集聚区第一个投入运营的龙头项目;4月14日,位于巴马盘阳河长寿养生核心区域的中脉巴马国际长寿养生都会项目正式动工兴建,总占地面积350亩,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18.5亿元,是国内首个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高端养生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养生养老项目。同时,依托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优势和良好发展环境,一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品牌机构,如老来福、小棉袄、佳益等连锁公司纷纷涌现,国内知名企业如泛海控股、万达、恒大、碧桂园、三胞集团等先后到考察调研养老产业市场,正成为国内外社会资本重点布局的热点地区。


2.5 养老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印发实施,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符合标准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基本覆盖城镇社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其中护理型床位超过15张,健康养老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2000亿元,建成15个左右规模较大、功能完善的养老服务业集聚区。


1、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规划》要求,将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养老服务业区域发展格局,要打造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核心区、桂西养生养老长寿产业示范区、桂北休闲旅游养生养老产业示范区、北部湾国际滨海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区、西江生态养老产业带示范区等“一核四区”的总体布局。


其中,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核心区将以市为依托,辐射崇左市等周边地区,积极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改革,促进医养结合,探索建立制度完善、快捷便民、服务良好的现代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服务示范园区,并在政策创新、产业发展模式、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养老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区养老产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成功模式,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2、7个市项目纳入指导目录


从发展重点上看,将充分发挥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以及首府城市教育、医疗、经济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建设多个养老服务业示范社区与养老服务示范中心,打造西南地区老年康辅器具生产基地与全国养老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扶持发展品牌龙头企业,形成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养老产业集群,努力打造成为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独具特色的国际化养老服务基地。


具体来看,根据同步发布的《养老服务业特色产业重大建设项目库指导目录》显示,清平湖老年养生大学城、生态田园文化老年大健康产业项目、“太和·自在城”、万达医养城、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合众人寿健康社区项目、体育产业城健身休闲秀廊等7个市项目入选,建设地点分布市区、宾阳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林县等地。到2020年随着项目逐步落成使用,将进一步完善市养老服务业格局,促进市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规划》中还提出依托智慧城市打造“智能养老”的发展思路,重点打造、柳州、桂林、梧州、钦州等区域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加强养老服务信息的实践应用环节,试点建设若干智慧养老社区、智能老年公寓等。


3、养老服务人员将享受优惠政策


据了解,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区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初步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柳州、桂林、梧州等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信息平台试点建设工作也已全面开展。据统计,目前全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55%,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20%。


略……

上一篇 : 新能源汽车服务区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案例)

下一篇 : 中央空调智能制造基地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