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技术工艺 >
提升国产科研仪器研发水平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发布时间 2019-04-25 10:09:28 来源:中经纵横
一个国家的科研仪器研发水平,不仅是科研实力的体现,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基础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当前,我国科研仪器依赖进口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观,科研仪器研制短板亟待补齐。
科学仪器研发,既需要理论上的创新,也有赖于产学研的协同合作,还要有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做强国产科研仪器,我们应如何作为?
科研仪器研制要考虑用户和应用市场需求,提高实用性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学仪器尤其是高端科研仪器的重要研制力量。
一些高端科研仪器的开发,往往依托理论的创新。中科院电工所研究员肖立业认为,我国高端科研仪器研制要突破,必须加强原始创新。面对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科研仪器,我国追赶起来并不容易。通过理论创新,发展出自己的系列高端科学仪器,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要,还能够为国外科研所用,从而形成“你需要我、我需要你”的局面。
研制高端科研仪器,除了需要深厚的科学功底,还要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作支撑。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一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年夫顺说,由于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工业基础仍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关键材料、器件、工艺和设计手段等仍显不足,导致仪器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难以满足用户要求,产品缺乏竞争力。
“一些科学研究往往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做好研究就需要最好的仪器设备,所以对仪器的要求非常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学明说,如果仪器的性能指标和稳定性不足,很难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
年夫顺认为,应加强高端科研仪器工业基础建设,提升工艺水平,优化设计,打通仪器产业链条,改变关键核心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实现高端仪器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专家还建议,高校和科研院所立项做科研仪器,有时候结果不如预期,究其原因,除了受制于技术水平,还与项目的组织和运行模式有一定的关系。
年夫顺分析,我国科研仪器研制的产学研用长效合作机制仍然不够通畅。当前,国家仪器科研项目主要由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企业承担相对较少。近年来,虽然各方面认识到应以需求驱动研发,但科研仪器产学研用结合合作层次仍然较浅,有时还存在“拉郎配”的现象。
据介绍,我国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多采取“牵头单位+合作单位”模式。专家认为,这个模式看上去可以涵盖产、学、研等多重力量,可实际上往往由于产、学、研等之间在理念与偏好上存在差异,不容易达成共识,导致实际运作中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一些科研仪器产品研发以技术指标为导向,较少考虑用户关注的可靠性、可操作性和使用体验等,导致研制出的一些高端科学仪器产品缺少应用市场,最后被搁置到一边。”年夫顺说。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张凤认为,有必要编制科研仪器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相关重点领域高端科学仪器产业技术路线图,加速推进自主研发和国产化进程。同时,建设高水平科学仪器研发基地,推动形成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有效机制,通过集聚效应形成高端科研仪器的共性技术平台,加快国产化进程。
“应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协调联动,推动高端科研仪器从实验样机到产业化产品的进程,对于开展科学仪器研发和国产化的企业,应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张凤说。
集中有限资金,培育大型仪器企业,增强国产仪器市场竞争能力
按国际惯例,企业是科研仪器的研发主体。“我国科研仪器研制企业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技术水平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一些甚至通过价格战维持生存。”北京科技战略决策咨询中心研究员伊彤说。
伊彤认为,我国科研仪器企业总体上小而散,普遍缺乏自主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创新也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统计显示,我国科研仪器生产商中,80%左右为小微企业,大多数企业成立时间较短。与之相比,国外不少科研仪器企业拥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积累了完整的研发和管理经验。
年夫顺介绍,我国仪器企业主营业务超过10亿元的不超过10家。以电子测量仪器为例,全国范围内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企业只有1家,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企业不超过5家。此外,高端科研仪器研发周期更长,一般需要5到10年,而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应用需要10年左右的培育期。我国大多数仪器生产企业缺乏这种研发能力和培养市场的耐心。
对此,年夫顺建议,应集中有限资金,培育大型仪器企业和有特色的“隐形冠军”企业,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尖端仪器企业,打造世界知名的仪器品牌,进一步增强国产仪器市场竞争能力,做大做强中国仪器工业。
伊彤认为,某些非技术因素,也是影响国产科研仪器发展的原因。比如,过去为了满足国内对高端仪器的使用需求,如果有些是国内不能生产或者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相关仪器,就会对同类的进口仪器给予关税优惠。
伊彤说:“判断国内产品性能是否满足需要不好界定,少数招标方甚至故意提升某些性能指标要求,把国产仪器拦在门外。这造成同样用途的仪器设备,国产仪器需要征收相关的税费,而进口仪器反而免征一些税费,国产科研仪器的竞争力进一步削弱。”
“我们还可以对科研仪器企业实行退税政策,并监管返还资金用于后续研发,倒逼企业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同时,借鉴电器下乡补贴的方式对企业创新进行后补贴,也有望提高企业的研发积极性。”伊彤说。
完善高校科研院所考核评价制度,保障工程技术人才成长
研制科研仪器,人才储备很关键。然而,我国目前还缺乏完备的人才储备。
“做仪器属于工程技术研发,通常不好发论文。刚开始也很难赚到钱,产业化需要的投入又比较多。而且,研发仪器对技术水平要求很高,需要长年积累,门槛比较高,一般没有受过严格训练想做也不一定能做好。”杨学明说,当前,我国评价体系总体上以论文为导向,因此研发仪器是有点吃力不讨好。
据专家介绍,德国的大学研究机构配备较为完善的工程技术人才,人才成长也有较好的保障,稳定的人才队伍支撑了科研仪器持续研发。
“长期以来,我国的科研文化存在着‘重研究轻支撑’的倾向,科研仪器的研制是科研活动中的重要支撑工作,科研人员对科研仪器研制的重视程度需要提升。”肖立业说。
缺乏高水平创新人才也是我国仪器企业面临的难题。年夫顺介绍,以电子测量仪器行业为例,当前全行业从业人员不足1万人,不及国外同领域一家大公司的人员数量,人才质量和创新能力差别更大。
如何提高高端科研仪器的人才储备?肖立业建议,可以通过适当改变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考核评价制度,保障工程技术人才成长,让更多人有动力做仪器研发工作。
“国家应在仪器人才培养上加大资金投入。比如,近些年我国买进口冷冻电镜花了不少钱,不如尝试拿出其中一部分钱来培养研发冷冻电镜的人才。否则,想要做出相关的科研仪器就无从谈起。”杨学明说。(记者喻思南 谷业凯 蒋建科 刘诗瑶 吴月辉)
科学仪器研发,既需要理论上的创新,也有赖于产学研的协同合作,还要有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做强国产科研仪器,我们应如何作为?
科研仪器研制要考虑用户和应用市场需求,提高实用性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学仪器尤其是高端科研仪器的重要研制力量。
一些高端科研仪器的开发,往往依托理论的创新。中科院电工所研究员肖立业认为,我国高端科研仪器研制要突破,必须加强原始创新。面对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科研仪器,我国追赶起来并不容易。通过理论创新,发展出自己的系列高端科学仪器,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要,还能够为国外科研所用,从而形成“你需要我、我需要你”的局面。
研制高端科研仪器,除了需要深厚的科学功底,还要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作支撑。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一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年夫顺说,由于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工业基础仍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关键材料、器件、工艺和设计手段等仍显不足,导致仪器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难以满足用户要求,产品缺乏竞争力。
“一些科学研究往往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做好研究就需要最好的仪器设备,所以对仪器的要求非常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学明说,如果仪器的性能指标和稳定性不足,很难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
年夫顺认为,应加强高端科研仪器工业基础建设,提升工艺水平,优化设计,打通仪器产业链条,改变关键核心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实现高端仪器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专家还建议,高校和科研院所立项做科研仪器,有时候结果不如预期,究其原因,除了受制于技术水平,还与项目的组织和运行模式有一定的关系。
年夫顺分析,我国科研仪器研制的产学研用长效合作机制仍然不够通畅。当前,国家仪器科研项目主要由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企业承担相对较少。近年来,虽然各方面认识到应以需求驱动研发,但科研仪器产学研用结合合作层次仍然较浅,有时还存在“拉郎配”的现象。
据介绍,我国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多采取“牵头单位+合作单位”模式。专家认为,这个模式看上去可以涵盖产、学、研等多重力量,可实际上往往由于产、学、研等之间在理念与偏好上存在差异,不容易达成共识,导致实际运作中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一些科研仪器产品研发以技术指标为导向,较少考虑用户关注的可靠性、可操作性和使用体验等,导致研制出的一些高端科学仪器产品缺少应用市场,最后被搁置到一边。”年夫顺说。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张凤认为,有必要编制科研仪器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相关重点领域高端科学仪器产业技术路线图,加速推进自主研发和国产化进程。同时,建设高水平科学仪器研发基地,推动形成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有效机制,通过集聚效应形成高端科研仪器的共性技术平台,加快国产化进程。
“应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协调联动,推动高端科研仪器从实验样机到产业化产品的进程,对于开展科学仪器研发和国产化的企业,应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张凤说。
集中有限资金,培育大型仪器企业,增强国产仪器市场竞争能力
按国际惯例,企业是科研仪器的研发主体。“我国科研仪器研制企业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技术水平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一些甚至通过价格战维持生存。”北京科技战略决策咨询中心研究员伊彤说。
伊彤认为,我国科研仪器企业总体上小而散,普遍缺乏自主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创新也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统计显示,我国科研仪器生产商中,80%左右为小微企业,大多数企业成立时间较短。与之相比,国外不少科研仪器企业拥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积累了完整的研发和管理经验。
年夫顺介绍,我国仪器企业主营业务超过10亿元的不超过10家。以电子测量仪器为例,全国范围内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企业只有1家,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企业不超过5家。此外,高端科研仪器研发周期更长,一般需要5到10年,而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应用需要10年左右的培育期。我国大多数仪器生产企业缺乏这种研发能力和培养市场的耐心。
对此,年夫顺建议,应集中有限资金,培育大型仪器企业和有特色的“隐形冠军”企业,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尖端仪器企业,打造世界知名的仪器品牌,进一步增强国产仪器市场竞争能力,做大做强中国仪器工业。
伊彤认为,某些非技术因素,也是影响国产科研仪器发展的原因。比如,过去为了满足国内对高端仪器的使用需求,如果有些是国内不能生产或者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相关仪器,就会对同类的进口仪器给予关税优惠。
伊彤说:“判断国内产品性能是否满足需要不好界定,少数招标方甚至故意提升某些性能指标要求,把国产仪器拦在门外。这造成同样用途的仪器设备,国产仪器需要征收相关的税费,而进口仪器反而免征一些税费,国产科研仪器的竞争力进一步削弱。”
“我们还可以对科研仪器企业实行退税政策,并监管返还资金用于后续研发,倒逼企业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同时,借鉴电器下乡补贴的方式对企业创新进行后补贴,也有望提高企业的研发积极性。”伊彤说。
完善高校科研院所考核评价制度,保障工程技术人才成长
研制科研仪器,人才储备很关键。然而,我国目前还缺乏完备的人才储备。
“做仪器属于工程技术研发,通常不好发论文。刚开始也很难赚到钱,产业化需要的投入又比较多。而且,研发仪器对技术水平要求很高,需要长年积累,门槛比较高,一般没有受过严格训练想做也不一定能做好。”杨学明说,当前,我国评价体系总体上以论文为导向,因此研发仪器是有点吃力不讨好。
据专家介绍,德国的大学研究机构配备较为完善的工程技术人才,人才成长也有较好的保障,稳定的人才队伍支撑了科研仪器持续研发。
“长期以来,我国的科研文化存在着‘重研究轻支撑’的倾向,科研仪器的研制是科研活动中的重要支撑工作,科研人员对科研仪器研制的重视程度需要提升。”肖立业说。
缺乏高水平创新人才也是我国仪器企业面临的难题。年夫顺介绍,以电子测量仪器行业为例,当前全行业从业人员不足1万人,不及国外同领域一家大公司的人员数量,人才质量和创新能力差别更大。
如何提高高端科研仪器的人才储备?肖立业建议,可以通过适当改变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考核评价制度,保障工程技术人才成长,让更多人有动力做仪器研发工作。
“国家应在仪器人才培养上加大资金投入。比如,近些年我国买进口冷冻电镜花了不少钱,不如尝试拿出其中一部分钱来培养研发冷冻电镜的人才。否则,想要做出相关的科研仪器就无从谈起。”杨学明说。(记者喻思南 谷业凯 蒋建科 刘诗瑶 吴月辉)
转自:人民日报
上一篇 : 国内首台煤矿岩巷全断面掘进机下线
下一篇 : 我国开发出世界最高级别海洋系泊链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