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纵横

中经纵横

当前位置>宏观经济 >

中国外汇储备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

发布时间 2019-07-04 09:21:28 来源:中经纵横

  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消息,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一则关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报告。报告从国民经济、财政实力、工业体系、贸易状况、引进外资、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根据相关数据阐述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其中,2018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0727亿美元,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新中国诞生时,我国经济基础极为薄弱。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19元。经过长期努力,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3679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1.8%,居全球第11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1986年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10年达到412119亿元,超过日本并连年稳居世界第二。近三年,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0万、80万和90万亿元大关,2018年达到900309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接近16%。按不变价计算,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75倍,年均增长8.1%;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9.4%,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18%左右,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财政实力由弱变强,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建国初期,我国财政十分困难。1950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为62亿元,1978年增加到1132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长,1999年全国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000亿元。进入新世纪后,财政收入实现连续跨越,2012年达到117254亿元,2018年达到183352亿元。1951—2018年全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5%,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13.6%,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上世纪50—70年代,我国外汇储备相当紧张,1952年末外汇储备只有1.08亿美元,1978年末也仅为1.67亿美元,居世界第38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稳步增加,2006年末突破1万亿美元,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末,外汇储备余额为30727亿美元,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

  工业体系逐步完善,多项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建国之初我国工业部门十分单一,只有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加工业,大量工业产品依赖进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化大幕拉开,上世纪50—70年代我国初步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之后的工业发展打下了宝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进入腾飞期,2012年工业增加值比1978年实际增长38.2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生产能力日益增强,并逐步向中高端迈进。2013—201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1.7%和9.5%。目前,我国已成为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增加值自2010年起稳居世界首位。2018年,我国原煤产量为36.8亿吨,比1949年增长114倍;钢材产量11.1亿吨,增长8503倍;水泥产量22.1亿吨,增长3344倍。电子信息产业应运而生,实现快速发展。2018年,移动通信手持机和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分别达到18.0亿台和3.1亿台。

  服务业蓬勃发展,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能力不断提高。建国初期直至上世纪70年代,生产资料行业优先发展,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1952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195亿元,到1978年只有905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随市场繁荣而日益兴旺,进入发展快车道。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69575亿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51.0倍,年均增长10.4%。其中,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9.0%、10.1%、10.3%和12.0%。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保障就业、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

  贸易大国地位日益巩固,货物贸易规模跃居世界首位。建国初期,我国外贸落后失衡,进出口规模十分有限。1950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11.3亿美元。上世纪50—70年代,进出口略有扩大但仍处于较低水平。197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06亿美元,居世界第29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1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6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223倍,连续两年居世界首位;服务进出口总额7919亿美元,比1982年增长168倍,居世界第2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多边经贸关系和区域经济合作全面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效果显现。2016—2018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增速持续快于全部进出口。

  引进外资大幅增加,日益成为吸引全球投资的热土。建国初期直至上世纪70年代,我国利用外资渠道单一、规模很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准入不断放宽,投资环境持续优化,引进外资规模大幅增加。2018年,我国实际使用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1350亿美元,比1983年增长146倍,年均增长15.3%,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1979—2018年,累计吸引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20343亿美元。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领域不断拓展,服务业逐渐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服务业吸收外资占比2018年达68.1%。

  对外投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参与国际分工能力明显加强。建国以来至上世纪70年代,我国只有少数企业开展对外交流。改革开放以来,外贸迅速发展,带动了企业逐步走出去。进入新世纪,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2018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205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41.3倍,年均增长28.4%。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56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018年为156亿美元,占非金融类对外投资总额的13%。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改善。新中国成立前,经济凋敝,城镇劳动力多数处于失业状态。1949年末,全国城乡就业人员1808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仅有1533万人,城镇失业率高达23.6%。上世纪50—70年代,通过积极发展经济,我国就业状况逐步改善。1978年末,我国就业人员达到4015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9514万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就业优先政策实施,我国就业总量大幅增加,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018年末,我国就业人员增加到77586万人,其中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分别为27.6%和46.3%,比1952年末分别提高20.2和37.2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有效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新兴就业岗位不断涌现,第三产业、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就业形势稳中向好。2013—2018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连续6年超过1300万人。

  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之初,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很低。195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98元,人均消费支出仅为88元。由于人口增长快,积累和消费关系不合理等原因,197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仅为171元,人均消费支出为151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228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24.3倍。随着收入较快增长,居民消费能力显著提升,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9853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19.2倍;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降低35.5个百分点。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加,居住条件显著改善。2018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彩色电视机拥有量分别达41.0辆、121.3台,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彩色电视机拥有量分别达22.3辆、116.6台,比改革开放初期大幅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2018年已下降至2.69。

  社会保障不断加强,织就广覆盖的民生安全网。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保障尚属空白。上世纪50—70年代,开始由国家和单位对城镇职工提供劳保等一定福利,并由集体对农民实行少量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18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1848万人,比1989年末增加3613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9643万人,比1994年末增加1167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3868万人,比1994年末增加22046万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实现全民医保。


  转自:中新经纬

上一篇 : 前5月中国企业签订服务外包合同额增19.3%

下一篇 : 【聚焦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国将与世界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