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宏观经济 >
三地介绍经验:聚焦深度贫困地区 打赢脱贫攻坚战役
发布时间 2019-06-27 10:44:49 来源:中经纵横
6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欧青平,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副州长向贵瑜,山西省吕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临县县委书记张建国,围绕“聚焦深度 攻坚克难”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主战场
“深度贫困地区仍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短板,也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欧青平介绍,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之所以难度大,主要有5方面原因:第一,深度贫困地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为一体,脱贫攻坚的难度大;第二,深度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第三,深度贫困地区社会发育滞后,社会文明程度比较低;第四,深度贫困地区生态脆弱;第五,深度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虽然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难度大,但到2018年年底,作为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的凉山州累计减贫65.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7.1%。向贵瑜表示,凉山的办法是以发展引导形成内生动力,以内生动力进一步带动深度发展。精准脱贫攻坚以来,凉山州变化最大的就是人与路。现在随着一条条山路的打通,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贸易蓬勃兴起。彝族群众从过去的要我修路,转变为我要修路。大凉山建成农村公路1.4万公里,通村率已达99.99%。今天彝区群众正顺着这一条条悬挂在悬崖峭壁上的“天路”,走出大山,拥抱世界,真正实现了“人修了路、路改变了人”。
立足优势推进产业扶贫
深度贫困地区如何发展致富产业?马丰胜介绍了青海省的经验。近年来,青海立足高原优势,重点抓了3方面的产业扶贫。
一是充分利用高原冷凉气候和天然牧草的优势,发展牦牛和青稞产业。通过财政补贴、小额信贷、互助金补助,扶持贫困户发展到户养殖和种植。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做大基地、做强规模。通过建立扶贫产业园,主要是搞精深加工和“产供销、农工贸”一体的现代农牧业。
二是充分利用青海光照资源丰富优势,大力发展光伏扶贫产业。去年第一次实现了青海贫困村光伏扶贫项目全覆盖,每年扶贫收益达5.7亿元。在深度贫困地区达到2.46亿元,村均达到32万元。
三是充分利用青海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族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目前全省的深度贫困地区已经有61个村通过特色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实现整体发展、全面增收,带动贫困群众2.18万人。大力发展唐卡、盘绣、民族服饰产业,带动近4万贫困群众从事民族手工艺加工制作。
统筹生态生计 协调增绿增收
生态脆弱与深度贫困相互交织,如何兼顾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是当前脱贫攻坚一大难点。张建国介绍了临县统筹生态生计、协调增绿增收的经验。
临县创新贫困群众参与生态建设机制,组建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让贫困群众成为参与主体、受益主体。2016年以来,全县组建合作社313个,吸纳农村劳动力1.5万人参与造林,其中吸纳贫困劳动力9000多人。2016年至2018年,临县累计造林99万亩。在实现增绿的同时,带动贫困人口增加了4方面收入:
一是退耕还林领资金。2017年至2018年实施退耕还林78.6万亩,涉及贫困户4.2万户,户均每年领取退耕还林补助1800多元。
二是造林护林拿薪金。2018年临县313家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全年完成造林56.5万亩,涉及贫困劳力9000多人,人均造林务工收入1.3万余元。近两年,全县已聘用贫困护林员2280人,年人均工资6000元。
三是生产经营得现金。临县累计实施红枣、核桃经济林提质增效63万亩。同时,推广“林药套种、林豆间种”模式,配套发展林下经济10万亩,增加经营性收入。
四是流转入股挣租金。临县制定出台林地流转奖补政策,推动林地入股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增加财产性收入。生态产业成为脱贫的新业态和增收的新渠道。
张建国表示,临县这两年老百姓增收了,生态环境也在逐步改善,初步实现了增收和增绿、生态与生计的互促双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俊毅)
上一篇 : 科创板第一股今日网上申购 个人散户如何分享“盛宴”
下一篇 : 中国饭碗供给有充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