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纵横

中经纵横

当前位置>宏观经济 >

任志强连发六微博谈“宝万之争”

发布时间 2016-01-04 10:00:46 来源:中经纵横

宝能系与万科之争引发各方密切关注,北京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1月2日、3日连发六篇长微博,首次表达对此事的看法。他提出:这绝不是“万宝”之争,“哪有大股东与持有的资产竞争的道理。”万科不过是宝能收购的标的物,股东之间的控制权之争是与华润的争夺:
 
如果说控股股东与管理层有矛盾,并非是争夺万科,而是争夺资本与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权。至少目前不能说这个企业是属于管理层的。尽管他们有少量的股权。但他们主要还是职业经理人!而非因投资人地位而获权参与经营管理的。
 
任志强例举了一些事例,说明了华润分别对华远和万科的收购标的的不同:
 
资本可以收购经理人团队,用资金支持优秀的经理人团队,扩大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并获取长期利益。(如当年华润收购华远地产)
 
资本可以综合性收购。有些企业资源、品牌与经营者无法分割。要通盘考虑其效益的最优性。(如华润收购万科)
 
任志强表示,资本收购的目标和目的不同。因此有些与经营者密切相关,有些与经营者利益无关。但宝能的此次收购大约让管理层感到了危机。
 
最关键的地方在于:万科实行过多次股权激励计划,但2008年的危机,让管理层股权激励未能兑现。管理层没能控制一定的股比。虽然后来又有一些动作,可惜持股比例低,无法和大资本收购相抗衡。
 
在任志强看来,如果收购资金是合理合法的,管理层将最终无法改变控股资本。就目前来看,宝能系对于万科控股权的进攻结果暂不可知:
 
当宝能出现时,朋友们给了万科一些建议。也许王石认为民营资本不可能有机会获得控制权。虽然王石提醒了华润,并希望华润增持。当第一仗打完后,华润未再采取行动。但宝能却大举进攻,让华润无法在股价高升之后再增持。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股比变更。
 
王石虽然在宝能只持有10%左右股权时就采取了行动,但却未能说服这个“不欢迎”的资本继续进入,并成了第一大股东。
 
王石的停牌交易和兼扩计划(未知内容)是希望降低宝能的控股比例,及试看宝能的能力。也未知结果。
 
任志强对于宝能系的猜想
 
那么问题来了:宝能到底要干什么?
 
当然,截至目前,宝能系到现在也没有对自己的最终目的透露半句,外界只能推测。任志强提出七大猜想:
 
1、宝能看上了万科的资产、品牌和管理团队。更看上了其市场地位和发展前景。借助于控股万科不但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融资能力,也能借万科的发展而获取更多分红和股权收益。
 
这样就需要宝能在获得控股地位,替代原有大股东之前与管理层友好协商并达成广泛共识。使企业在变换控股股东后平稳过渡和长期繁荣。
 
现在看好像不是这样。从持有10%时股权时的沟通就不能一致。反而更在没有继续沟通时一跃变成了控股股东。
 
2、存在着一般资本收购时会产生的幻觉,以为只要自己的控股权能达到一定程度时,管理层会屈服于资本控股的现实。不得不接受和服从资本的指挥。
 
现在看好像也不是这样。管理层不但不接受和屈从于现实,反而会采取不利于控股股东的行动和宣传。更加剧了双方之间的矛盾。
 
3、宝能收购时就只想收购和控制万科的资产和现有业绩。自己另行准备了一个比万科现有更优秀的管理团队,可以完全或部分替代。根本不需要考虑现有团队的意见。
 
但是否考虑过这样有可能形成对抗,并增加控制管理的困难和收购的成本呢?是否考虑过股票市场的价格变动和可能影响其它中小股东的利益呢?资本与现有经理人的对决很容易造成双方的损失,且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尤其是一个在社会和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管理层,一个与企业文化、品牌、形象都有着密切关系的管理层变动是会对企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
 
4、宝能根本不关心企业与管理层的意见,也并不想改变现状。只想通过股票市场的操作获取浮盈。(这个目标目前已经成功实现了)并利用这些浮盈加大杠杆的再融资,(这个可能正在进行,并也可能)然后进行下一个目标或一系列目标的收购。(这个目标可能有困难)从资本市场中获利。
 
但目前看,如果不能获得万科管理层的支持,这一连串的行动,有可能会中途休息了。只能实现前端,而无法实现后端。
 
5、宝能也许想在获得控股权后再与万科管理层协商。只进入董事会或只调整个别管理者,以达到控制的条件,不改变万科的文化和基础。
 
但目前看这个目标也难以实现。万科的经理人团队是从创业开始积累的。不同于一般企业,有较深的感情和关联度。容易形成一致行动人。这是个未知数。
 
6、任何综合性收购都需要和经理人团队合作。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那怕是要解除原合作关系,也能找到双赢的方式。最可怕的是双方拒绝沟通而各干各的。这样可能是两败具伤的结果。
 
任何收购,无论是市场还是股东,都希望看到资本与经理人的和平共处形成双赢的局面。但目前尚未发现任何一方的退让。希望在重新复牌之前有个好的解决方案,否则就会引起股票价格的波动。
 
7、我不愿意相信宝能是出于恶意进行的收购。至少宝能希望通过收购赚到更多的钱。绝不可能是为了赔钱才去控股的。当然我也不愿看到公司失去市场竞争力的结果。也许宝能早就想好了另外一条安全的退路。
 
任志强对于王石想法的猜测
 
爱上一个人可以没有理由。恨一个人也许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经理人拒绝资本的收购,就一定要拿的出可以摆在桌面上的理由。这个理由是说给所有人听的。不管这个人是否是万科的股东!让大家判断这个理由是否充分。
 
1、王石的万科还是万科的王石?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媒体中都有两种意见。(法律上只是万科的王石)
 
2、没有王石的努力不会有今天的万科,大家知道,团队更知道。因此王石有着能影响团队的力量和同样的企业文化。
 
3、华润做为万科的大股东对万科是件好事。历史已证明华润的作用是有巨大贡献的。尤其是央企的背景,更是一种审批的通行证和官场中的有利保护。
 
4、有实力的央企做大股东,不但可以增加市场的竞争力,还能增加企业的市场信誉。包括资本市场中的融资,银行的信贷,发债的成本,国际的信用评级等等,也包括增资扩股时的跟进。股东的信用确实可能影响企业的信用和发展。
 
5、好的企业更注重于契约精神和信用。而第一次双方的接触与交流后,宝能并未兑现当面的承诺。至使王石更缺乏安全感和信任。就更别提被资本雇用的归属感了。
 
6、至于“卖白菜”之说,并非是理由。我也是卖白菜起家的。出身贫寒不等于是罪过或错误。这不应成为王石的理由。
 
7、至于宝能的资金来源是否合法与杠杆率多高。王石可以上报管理部门申请核查,以保证企业的安全。但王石不是法官。这是国家管理部门的事。谁违反规定都不行。
 
8、企业管理层要对所有的股东负责,不但包括中小股东,也包括大股东。防止大股东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当然是经理人的职责之一,不应不管不问。但需有理有据。
 
9、也许宝能与管理层的文化、追求、信仰、理想上还有很多差距,难以达成共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宝能和管理层目前都从股市上退出,双方都赚了大钱。又多了许多个亿万富翁。如果宝能要约收购了管理层股份,王石也不是失败者。宝能改变管理层也会更容易。但未知的是企业会咋样。
 
华远、万科与华润的早前纠葛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作为当时的国内两大地产龙头企业,任志强创办的华远还与万科、华润有过一段前尘往事,期间清晰地反映出职业经理人和股东对于公司走向、控股权、利益的考虑和争夺。
 
早在1994年,华润就收购了华远70%的股份,后者在成为北京置地控股公司后以北京置地的名义在香港上市。当年,任志强也以700万年薪笑傲国内职业经理人圈子。华远依托华润集团跻身国内地产业的龙头。
 
彼时,万科的大股东持股比例不到10%,无能力继续支持万科扩股增资又不减少股比。王石希望摆脱政府企业背景,多次说服大股东转让股权,以吸引更大股东入股。王石选中的新的大股东人选正是华远地产。1997年夏天,王石已经谈好将大股东股份全部转让给华远地产公司。然而,由于时任万科大股东更换书记,股份转让一事也因此被拒。华远未能控股万科。
 
此后,华润集团上位。2000年3月8日,华润通过收购深特发而成为万科股东。随后15年间,通过参与定向增发、二级市场买入,华润如今总共持有万科15.29%的股份。
 
上世纪90年代末,华润收购了万科旗下的怡宝蒸馏水。王石于98年成为华润(北京)置地的独立董事。任志强则于1999年辞去华远地产总经理一职,专任华润(北京)置地董事长。
 
时任华润集团董事长的宁高宁打算将华远和万科整合成国内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但却在万科与华远遭遇了双重阻力。由于宁高宁没有提出清晰的华润内地地产业务与万科的整合方案,任志强和万科对于整合之后的集团发展走向产生了较大的意见分歧。简单地说,王石希望万科成为整合后新公司的老大,任志强则坚持万科与华远的并列关系。
 
2000年底,万科公布了向香港华润集团以每股4.5元的价格定向增发4.5亿股B股的方案。一旦该方案获批并进入执行层面,华润将控制万科50%的股份。宁高宁当时表示,“如果华润持有万科的股份达到一定比例,管理架构将会调整。”
 
然而,很快,万科就以小股东和散户认为华润开价太低拒绝该方案为由宣布放弃该计划。宁高宁在2001年5月底不得不拿出新的一套整合方案:华润将持有北京置地44.2%的股份注入万科,由万科向华润按比例增发A股,这样就形成华润控股万科、万科控股北京置地、北京置地控股华远地产的股权架构。
 
显然,宁高宁的新整合方案遂了王石的心愿,但和任志强的意愿相左。2个月之后,任志强宣布卖掉自己所持有华远地产18%的股份,从华润手里收回华远地产品牌,成立新的华远地产。华润持有的老华远资产被迫更名为“华润置地”。

上一篇 : 农业部挺农业大数据 三年内实现信息共享

下一篇 : 调查称中国人对本国经济前景最为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