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纵横

中经纵横

当前位置>宏观经济 >

经济学家这样计算一个人有多快乐

发布时间 2015-12-21 10:20:04 来源:中经纵横

1 预期效用的大小决定你能坚持多久
 
效用是经济学中最抽象的概念,同时也是直觉上最吸引人的概念,这基本上就是经济学家计算一个人有多快乐的方法。
 
如果我有一段满意的长久关系,或是快乐的初次约会,能够让我开心的话,这就是增加了我的效用,所以我花时间在OkCupid网站上,希望能遇见一个人,在未来增加我的效用。
 
我们不断在做决定,将预期效用最大化。就在我们讨论这个议题的当下,你就是在做这件事。某种程度上,你正在自问:究竟继续阅读此书会让你比较快乐,还是放下这本书去做别的事比较快乐?
 
有没有注意到,刚才我说的是将“预期效用”最大化。因为有些决策的后果你自己也不太确定,或许你日后会后悔这个决策,所以也只能尽力去猜测现在的决定会如何影响未来的效用。
 
人常常必须选择到底是该接受目前最好的选项,还是继续寻找。经济学里的搜寻模型,就是在分析此种抉择所涉及的取舍(trade-offs)。在网络交友的世界里,这代表我知道再看一个使用者档案会创造一个机会,而这个人可能就是我的终生挚爱,是最能让我快乐的女人。
 
当我有这种想法时,我几乎觉得自己有责任要多看一些使用者档案,如果我在Match.com上点阅的下一位女性可能就是我最契合的伴侣,我现在怎么还坐在这里写这本书呢?因为我们都知道,这种逻辑行不通——我们不会不顾时间,一直寻找完美的另一半。
 
我们会将就着“定下来”。没错,就是这样,但你一定不想承认。你深爱自己的另一半,觉得对方就是最棒的;也或者你还在寻觅,心里企盼着能找到一个“完美”的人。
 
但你找不到的。我不想戳破你的幻想,但你绝对没办法找到那个完美的另一半。就算那个完美的对象真的存在,你也几乎不可能找得到对方。
 
于是,到了某个时机点,你就会跟自己说(虽然我不建议你大声说出来):“我的另一半真的很棒,虽然如果我继续寻找,可能会找到更好的人,但是我还得谋生、准备晚餐、练习钢琴等等做一大堆事,所以我还是将就着和这个人定下来,继续过活,因为这已经比最糟的情况好很多了。”
 
其实在网络交友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会出现“停止搜寻”这个决策。首先你要面对的是,到底要不要再多看一个使用者档案;接下来,则要决定是否与对方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或后续的约会,或是再找其他对象;与某个人约会一段时间后,又得决定要不要进入稳定的关系,或许同居、或许走到结婚这个终点,或许还是要回到交友市场再试一次。
 
最后,如果你与现在的伴侣已经在一起很久了,你就必须不断决定:现在这段关系是否 比分手寻找一个更佳的对象还要好?我当然希望你不需要在一段长久的关系里,刻意去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在冥冥之中,你仍然是在选择自己现在所拥有的,而不是可能在其他地方获得的东西。
 
你或许认为,只有经济学家才会用这种角度分析交友市场,一般寻找对象的人才不会这样行动。尼克波卡登(Nick Paumgarten)曾在《纽约客》(The New Yorker)杂志发表过一篇关于网络交友的文章。
 
在写作的研究过程中,他访谈许多交友网站使用者,发现有一群人很愿意“骑驴找马”——在更好的人出现之前,先与某个人交往。波卡登写道:“只要外面还有更好的选择,你就会无法自拔地试着去找到对方。”
 
《欲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里的米兰达霍布斯(Miranda Hobbes),也提供了“骑驴找马”现象的另一种说法:“我现在同居的男人,内裤上总是有擦不干净的污渍……如果你的男友已经放松到连那里都不愿意擦干净,那么两个人之间的浪漫情愫也就结束了,可以画下句点。”
 
2 搜寻成本最低的人会选择继续寻觅
 
到底是哪些人会将就和眼前的对象定下来,而哪些人又会持续寻觅呢?
 
对经济学家来说,有一种人比较不可能将就眼前的选择——也就是搜寻成本最低的那群人。在网络交友的世界中,这个概念有许多种不同的意思。
 
首先,有些人就是喜欢(或是不太介意)寻找的过程。他们很喜欢浏览交友网站,就跟有些人喜欢看产品型录、到商店或购物中心逛街,或周末时到古董店泡一整个下午一样。
 
这些人没有定下来的理由。对他们来说,打猎搜寻这件事的效用很高。
 
波卡登写道,他发现在这群人当中,至少有一部分认为“网络交友本身就很好玩,不是手段而是目的”。但我不是这种人——我不喜欢埋首在网络交友的世界里,就像我之前提到的,我希望能把时间拿来做很多其他的事。
 
这点跟第二种不会定下来的人有关,也就是那些除了逛交友网站以外没事可干的人。假设其他条件都一样,如果你没有嗜好、也没有什么赚钱的好方法,常常无聊地坐着发呆、度过空闲时间的话,那你就会一直寻找那个完美的伴侣。
 
不过在这个例子里,“其他条件都一样”是很重要的要件。我刚刚所形容的这种人,可能因为没其他事好干所以变得十分挑剔,但他“没事可干”这个特质,同时也会降低他在别人眼中的吸引力。
 
所以,这种除了上交友网站外没事可干的人不仅会持续寻找,而且他的选择也不会太多。如此一来,让他认为自己可以找到更好的人,而不断寻找的原因(以经济学的语言来说,便是他的时间成本很低),很可能让他变得不那么吸引人,进而不得不继续寻觅。这是种“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的概念。
 
总之,没有其他事好干或是喜欢打猎寻觅,都会降低一个人定下来的意愿,因为寻觅的成本对他们来说并不高。除此之外,一个人若认为继续寻找的利益够高的话,也比较不愿意定下来。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预期继续找真的能找到更好的伴侣,那他就不会定下来。
 
那么“骑驴找马”的最大受益者是谁呢?老实说,就是那些挑剔的人。如果我只是想找个伴,找个会在家里等我、能够陪伴彼此的人,那么只要这个约会对象日后没有抛弃我,我就会接受这个人,很快地和她定下来。如果大部分的潜在伴侣都还算可以的话,何必要“骑驴找马”呢?
 
3 必须付出的搜寻成本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比其他男人更挑剔,不过我确实有着特定的口味。举例来说,我觉得自己讲笑话时,另一半觉得好笑是很重要的。
 
我无法只靠网站上的个人档案,或是一次约会就判断出对方会不会觉得我的笑话好笑,我必须深入认识她们之后才会知道。从与同事、朋友、前约会对象及前女友的互动经验中,我蛮清楚一般人对我的笑话会有什么反应(通常觉得不太好笑),也知道有多少人(很少)会觉得我的笑话很好笑。
 
我知道自己大概要与许多女性见面,花上好一段时间,才可能找到真心欣赏我笑话的她;而且在与大部分的人互动过后,我还是得继续搜寻。
 
光是这样就已经很麻烦了,但我除了希望另一半能欣赏我的笑话之外,也希望她本身就很幽默,还要有开放的心胸,与我畅谈政治时事而不觉得无聊,喜欢的电影类型也要和我一样。
 
当然,她也得体谅我必须花很多时间陪伴我那些青春期的孩子,还有那只不守规矩的大狗。在单身女性人口中,以上几点都能夺得高分的人比例非常低。
 
如果我在OkCupid上认识一个女生,与她约会几次之后,我很可能会发现她并没有完全符合以上几个条件。
 
然而,事实上,还是有人比我更挑剔。有个中国的女研究生,在交友网站的个人档案上列出以下征友条件:“没有婚姻记录;硕士以上学历;武汉人、农民家庭与独子勿扰;不可抽烟、喝酒、赌博;身高一七二厘米以上;结婚前需至少交往一年;热爱运动;父母不得离异;月薪人民币一万五千元以上;年龄二十六至二十八岁;每周保证至少四晚在家吃饭;前女友数目需在两人以上、四人以下;处女座与摩羯座勿扰。”
 
可惜我二十八岁时没看到这个女孩的交友档案,我当时可是符合标准的人选(除了其中一条之外,稍后再揭晓这个秘密)。
 
如果我跟一个女人约会几次,发现我们很合得来,但她并非百分百符合我的条件,我该怎么办?比如说她喜欢的居然是恐怖片,或者那位中国女研究生认识了一个一七一厘米高或处女座的男生呢?遇上这种情形,我们该放弃重来吗?
 
答案当然是取决于,补足这个不符合的条件所能增加的快乐感,与重新再来所需花的时间之间的关系。耐心需要付出代价。如果我或这位中国女孩降低原本的标准,就可以很快定下来,免于承担更多搜寻成本。
 
这样的逻辑也可以推论出另一群比较可能继续寻找、不会跟眼前对象定下来的人——那就是耐心的人。
 
想象一下,假设布莱恩和卡尔两个人都想找一个伴,而且两个男人的择偶条件一模一样,不过卡尔比较有耐心,常常思考未来,对自己的人生有长远规划。卡尔比较会存钱,布莱恩则比较喜欢出去玩,或把薪水全拿来买台好车。那么,卡尔这样的人在挑选伴侣时,可能会比较挑剔。
 
对布莱恩来说,即使停止寻找可能代表他得跟一个不那么理想的伴侣相守终生,他也会想省掉眼前的麻烦,不再费心寻找下一个人(而且寻觅时还得孤单度日)。
 
卡尔的耐心则会让他相当挑剔,幸运的话,有一天他会找到一个更契合的女人,但现在他就得付出寂寞这个代价。
 
现在回到我跟那位挑剔的中国女孩身上。相较之下,我比较有诱因将就与一个没有百分之百符合标准的人定下来。我应该是比较没有耐心的那个人,因为我的年纪比较大,没有太多时间寻找下一个对象,所以在我眼里,现在比未来还要有价值。至少与那个中国女孩相比,我所拥有的未来没有她那么多。
 
4 什么时候该定下来?——“效用最大化”的时机
 
经济学家相信,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根据现有的信息,做出最好的决定,判断何时应该定下来。
 
当然,有些人会犯错,太早定下来(导致日后离婚)或是太晚定下来(导致孤老余生,后悔当初没有把握与前女/男友厮守一辈子的机会),但是只要每个人都尽力地“最大化”决策当时的效用,大部分的人都会在某个时机找到好对象。
 
有些不以经济学理论思考的人可能会说,人类对于效用最大化,其实并不在行。意思是说,人常常不愿意在应该定下来时定下来,所以有很多单身的人都错过了生儿育女的最佳时机。
 
这种说法常被拿来形容某一种女人,也就是那些生理时钟拉警报,但又不愿为了生孩子而大幅降低择偶标准的女性。
 
作家萝莉戈利伯(Lori Gottlieb)就是“女性不知如何让个人效用最大化”阵营的拥护者(但我想她大概不会同意我的措词)。
 
她在自己的书中写道:“我的建议是:定下来吧!这才是对的。不要担心有没有激情或浓烈的感情……根据我的观察,其实定下来才是日后让你更快乐的选择。”
 
她鼓励大家只在重要的特质上精挑细选——诚实、善良、大方、共同的价值观等等,不重要的条件就算了吧。作为一位单身男性,我看到这种说法会马上说:“没错!就是要这样教她们才对。”
 
但作为一位经济学家,我认为戈利伯写的最后一句话必须修改一下:“女性低估了单身所损失的效用。如果女性与低于自己标准的男性将就着定下来,可能可以增加人生中的效用。”
 
戈利伯在书中举了电影《收播新闻》(Broadcast News)中珍(Jane)这个角色为例。戈利伯认为,她终有一天会后悔自己拒绝了“聪明、幽默又善良”的艾伦(Aaron)。戈利伯写道:“她深爱着艾伦,却没有感受到任何火花”,反而深切渴望着“帅气却肤浅”的汤姆(Tom)。
 
经济学家会认为珍在整个过程中都做了理性的选择,无论她的爱情结局为何,她都有理由相信拒绝艾伦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快乐。
 
戈利伯认为,她完全想不出任何理由证明珍的决定没有错,而且至少对一般女性而言,直接跟艾伦结婚才是更好的选择。我猜戈利伯若碰到那位不与处女座交往的女孩,一定会建议她大幅删减自己的择偶条件。
 
许多想反驳戈利伯此种观点的人,都会采取“女性知道如何最大化自身效用”这个立场。交友网站Plenty of Fish的论坛里就有一位使用者说道:“我知道色拉对身体好,所以我可以强迫自己吃下去;但是我不可能跟一个失败者聊天,持续二十年都不间断。”
 
另外一位网友则说,戈利伯应该担心自己的效用有没有最大化就好,根本不需要指导别人如何增加效用:“我实在是受够这种文章了,用一大堆东西规定女性应该如何处理私人与专业生活。这只是你个人的想法,不要把自己对安全感的那种渴求,当成福音来传播。”
 
我不会告诉你什么时候定下来,或是应不应该定下来——你可以自己决定,好让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戈利伯认为应该要有更多女性定下来,而这种说法是对是错无法定论,但无论人类是否过于挑剔,在我们寻找伴侣或人生各种事物的过程中,有一件事绝对没错——无论你是否完全理性,搜寻理论都认为,那些你没有把握住的机会,未来都很有可能让你感到后悔。
 
本文来源:节选至《社交网络学到的十堂经济学课》 中国友谊出版社
 
文章来源:“智谷趋势”微信公众号,腾讯财经已取得授权,再次转载需得到原公众号授权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上一篇 : 中韩中澳自贸协定今起生效 哪些商品可以马上免税

下一篇 : 中国制造!这项技术全世界都向我们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