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宏观经济 >
中国未来会出现大规模失业吗?
发布时间 2015-11-04 11:08:21 来源:中经纵横
对搞宏观研究的人来说,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比预测中国经济更难,那就是预测中国的政策。昨天还在说定向调控,今天就有可能降准降息。今天还在大胆汇改一次暴贬,明天就可能突然入场大举干预。风向变化之快常常让人措手不及,市场的心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敏感。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经济持续下行的时候,一有风吹草动就开始臆测大规模刺激,7万亿、QE之类的荒唐传闻屡见不鲜。
归根到底,我们对中国的决策体系缺少一个完整的认识框架,从逻辑的一开始就陷入了误区。首先,大规模刺激的关键根本不在于GDP是7还是6.5,同样是7%以下的增速,在2009年可以触发4万亿,在2015年却不会。其次,谁在决策也不是关键,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不管谁掌舵都只有一个思路:实事求是,相机调控。90年代搞下岗当然和船长敢于冒险有关,但主要还是因为国企实在过不下去了,同样道理,现在不搞下岗是因为大部分国企还在吃老本,日子还过得去。
真正可能触发大规模刺激的因素只有一个:失业。不管GDP是7还是6.5,也不管是谁在决策,只要就业出了大问题,社会和政治的压力也会倒逼他做出唯一的选择,比如2009年的4万亿。这样一来,判断未来是否会重搞大刺激(包括4万亿、QE等极端手段)就简化成一个问题:中国到底会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失业?从我们的分析来看,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
1就业情况到底如何?风雨中屹立不倒
观察就业的最佳指标是调查失业率,但遗憾的是,中国尚没有成熟的调查失业率统计体系。统计局一直采用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但这个数据存在明显的缺陷。
第一,统计方法不合理,相比调查失业率可能明显低估。在国际通行调查失业率中,不管是否主动登记,失业人员都会被纳入统计。而登记失业率中的失业人员只包括到有关部门登记的符合失业条件的人员。现实中,大部分失业人员可能不愿意登记,一是失业保险金不具吸引力,钱没多少,但领取的条件和手续十分复杂;二是登记失业会导致“干部”变“群众”。大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是以“干部”身份被派遣到就业单位,档案托管在单位,一旦登记失业,档案就失去挂靠单位,干部身份也无法保留。而在中国的政治生态下,干部身份还是比较重要的。这导致大学生的失业人数可能被低估。
第二,统计范围不充分,相比总体失业率可能明显低估。目前城镇登记失业率的统计范围存在明显缺陷,一方面,分子分母的统计范围不一致,分子是按城镇户籍人口口径,而分母基本是按城镇常住人口口径,另一方面,统计范围只涵盖城镇,既不包括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不包括在城镇打工的农民工,而截至2014年我国的非城镇人口仍有6.2亿,占比45.2%。再考虑到往往农村失业人口更容易引发社会风险,仅统计城镇失业率显然太过片面。
显然,城镇登记失业率并不是一个可靠的就业指标。历史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从绝对数值看,近十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4.10%以下,即便是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失业率也只有4.3%,这与其他国家动辄10%以上的失业率相比显然有些失真。从相对变化看,其趋势能一定程度上反映真实的就业形势,比如2008年4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大幅攀升0.3个百分点,直到2010年经济好转后才逐步下降。但2011年一季度到2013年二季度失业率一直没有任何变化也让人怀疑其权威性。
因此,观察中国的真实就业情况不能仅看城镇登记失业率,我们需要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来分析。调查失业率、求人倍率、工资增速、城镇新增就业是我们认为相对可靠的指标。
上一篇 : 深化农村改革方案松绑宅基地使用权
下一篇 : 李克强会见法国总统:重点推进大项目和新兴领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