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行业资讯 >
盛路通信应收账款超10亿占营收七成 大股东及高管轮番减持套现
发布时间 2019-07-12 10:41:38 来源:中经纵横
长江商报消息●长江商报记者李顺
盛路通信(002446.SZ)的大股东及高管轮番减持套现。
近日,盛路通信控股股东杨华再次通过大宗交易减持500万股,2018年12月以来,杨华合计减持套现近2亿元。
不仅控股股东大肆减持,高管也在不断抛出减持计划,5月24日,公司董事何永星、李再荣再抛减持计划,均拟减持超1%。同花顺显示,从去年开始截至目前,公司董事李再荣共减持58次、董事杨振锋减持8次。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盛路通信近年来虽然大肆收购,但营业收入极不稳定,而且公司的应收账款高企,近三年公司的应收账款占到同期营业收入的63.67%、63.36%、71%。
高管大肆减持
7月3日,盛路通信控股股东杨华再次减持500万股,自2018年12月以来,杨华通过大宗交易、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减持逾2400万股,合计套现市值近2亿元。
杨华曾于今年1月4日披露了减持计划,当时其持有盛路通信16.25%的股份,计划在公告之日起十五个交易日后的六个月内以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等方式减持不超过占盛路通信总股本1.25%股份。
上述减持计划在两个月后被提前终止。3月28日,杨华表示出于对公司发展的信心以及对公司投资价值的认可,自愿终止本次股份减持计划。从减持情况来看,截至3月26日,杨华累计减持624.4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71%,减持数量达到计划减持数量的一半。
此外,4月9日,公司董事何永星在减持数量达计划的一半,累计减持814.42万股时,宣布提前终止减持计划。不过,5月24日,何永星又抛出新的减持计划,拟减持不超过1264.31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41%。
事实上,近年来盛路通信高管频繁减持一直不断,去年10月,公司披露了股东减持计划,在未来3个月内公司董事李再荣和杨振锋拟分别减持不超过2286.33万股、914.53万股。李再荣持有公司股份8464.2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1.11%,杨振锋持有公司股份3831.92万股,减持期满后,今年5月24日李再荣拟再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1121万股。
同花顺显示,董事李再荣从去年开始截至目前共减持58次,还持有公司5726.05万股,占公司总股份的6.4%,杨振锋减持8次,还持有公司2917.95万股,占公司总股份的3.85%。
应收账款占营收比例高达七成
盛路通信是一家生产和销售通信设备的企业.其主要产品为各种通信天线及射频产品,于2010年上市。
上市之后三年盛路通信的净利润一直下滑,为求利润增长,公司在2014年开启了并购之路。
2014年1月,盛路通信溢价29倍,以4.8亿元收购合正电子100%股权,2015年4月,又溢价11倍以7.5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南京恒电100%的股权,去年9月,以5.85亿元收购成都创新达100%股权,此次交易溢价8倍。
屡次高溢价的收购带来高额商誉,截至去年年底,公司的账上商誉高达15.86亿元。交易对方也作出了业绩承诺,其中,合正电子在2014-2016年实现了业绩承诺,2017年净利润却亏损3048.71万元,但公司去年仅对合正电子形成的商誉计提减值准备942.78万元。
虽然大肆收购,但近年来盛路通信的业绩就像过山车般摇摆不定,2016年公司的营业收入11.56亿元,同比增长27.03%,净利润达到1.61亿元,同比增长57.50%,但在2017年营业收入下降17.13%,只有9.58亿元,净利润也下降33.06%到1.01亿元,去年公司营业收入又增到14.17亿元,净利润增至1.21亿元。
相比营业收入的不稳定,公司的应收账款一直在高位运行,2016-2018年,公司的应收账款分别为7.36亿元、6.07亿元、10.06亿元,占到同期营业收入的63.67%、63.36%、71%。
截止今年一季度,盛路通信的应收账款继续增长到10.82亿元。而且应收账款的账期一般较长,为此去年8月27日,公司将军工板块的应收账款的计提比例变更,其中1-2年应收账款计提比例减少到10%,2-3年应收账款计提比例减少到20%。
对此,深交所立即对下发关注函,盛路通信回复称,军工研制产品研发合同受下游整机及系统研发影响周期较长,如直接将 3 年以上账龄的应收账款全部进行坏账准备计提,不能客观、公允地反映公司军工板块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回款情况。2016年与2017年公司军工板块收入占公司收入分别为15.88%与24.44%。按照2016年和2017年应收账款余额计算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分别为6.32%和3.85%,计提比例偏高。
而且在董事会经营评述中公司也称,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相对较高,应收账款占比高主要是与公司销售增长及业务模式有关,应收账款如不能及时有效的收回,将可能形成坏账的风险,从而对公司资金使用效率及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上一篇 : 汽车业厚积薄发70年 新能源车弯道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