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行业资讯 >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天然载体——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占斌院长、黄锟教授访谈录
发布时间 2019-01-02 11:16:15 来源:中经纵横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教授
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理念落地、开局良好,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产业兴旺、乡村振兴,一年来,各地进行了积极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新年到来之际,中国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和农村金融时报记者以书面交流的方式,联合采访了长期从事县域经济研究并颇有建树的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教授、中央党校经济学部黄锟教授。
张占斌院长和黄锟教授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一致认为,要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整体素质,就要做好产业规划布局、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充分发挥县域经济优势,加强要素优化整合,实现总书记提出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
做好产业布局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记者: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20字中,首当其冲的是产业兴旺。作为县域经济研究领域里的著名专家学者,您认为实现产业兴旺的难点和关键点是什么?如何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行动纲领,结合我国乡村发展实际,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做好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张占斌:党中央和国务院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这其中,做好产业布局和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内容,也是乡村振兴能否实现的难点和关键点,必须要规划好、布局好、发展好。
城乡收入差距大是我国城乡关系的一个基本事实,但它仅仅是问题的表象,其根源是城乡在产业发展上的巨大差距。不管是内在的客观经济规律还是外在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都立足于城乡产业发展这一基本逻辑。正是城乡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发展效率、发展速度、发展规模上的天然差距导致了城乡居民在收入上的差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基本目标除了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还要通过乡村的产业振兴从而实现经济振兴,最终推动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多元目标的同步实现。
黄锟:实现产业兴旺,关键是要准确分析把握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趋势、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找到适合本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做好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或者从无到有,或者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在具体贯彻落实工作中,党和国家将实施哪些政策和举措?这对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将会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
张占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要扭转农业农村发展困局、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必须从根本上保证资源要素更多地投入到农业农村,从而彻底扭转城乡二元体制的制度惯性和农业农村长期滞后的发展惯性。
中央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必然会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以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确保农业农村更快的发展速度。
一是在干部配备上,明确乡村振兴是一把手工程,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二是在要素配置上,一方面要破除阻碍城乡资源要素流动的制度藩篱,鼓励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农村耕地、宅基地和建设用地的试点推广,推进县乡政府机构改革和乡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改善乡村营商环境,激活乡村各类资源要素。三是在资金投入上,优先安排农业农村资金投入,保证农业农村投入资金稳步增长。财政部编制的2018年至2020年三年支出规划中,特别强调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财政部正抓紧制定专项方案,加快健全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使用机制和政策,一方面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一方面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乡村建设。四是在公共服务上,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养老能力和水平,花大力气彻底改变农村公共服务落后的状况。
记者:您们认为怎样结合区域特点,做好区域布局,以此增强乡村产业实力,培育产业品牌?哪些产业更适合发展县域经济?
张占斌:为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价值链,除了培育众多“小而特”、“小而优”的中小企业外,还要通过兼并、联合、引入龙头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乡村产业。同时,各地还要树立品牌意识,厘清品牌内涵,明确品牌发展定位,通过建设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线上线下打造农产品品牌消费场景、综合运用各类营销传播策略等手段,打造更多更响亮的产业品牌。
黄锟:从总体上看,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等农业资源优势和区域比较优势是各地选择、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挥农业“接二连三”作用,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发展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互联网农业、加工农业、乡村旅游、农事体验、文化创意等产业,延长产业链,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业增值的效益。
促进三产融合 提升乡村发展水平
记者:您们认为当下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环境是怎样的?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农村持续发展态势将会怎样?中美贸易战对我国农业和农村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张占斌: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比较复杂。一方面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美国执意挑起世界贸易争端,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也给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带来很大挑战。另一方面从内部环境看,我国目前正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经济运行存在一定下行压力。看待中国经济形势要从整体看、从全局看、从长远看,虽然与前些年两位数的高增长相比,部分指标的增速有所回落,但经济运行依然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态势。
黄锟:中国是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一直以来,我国农业发展依赖于外贸出口。中美贸易战后中国将减少对美国农产品的依赖,同时也意味着国内加大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中国想要在中美贸易战中获胜,农业就一定不能成为短板,中国就必须打造成为一个农业强国。这次中美贸易战,将促使国家反思农业发展的短板和弱项,倒逼加大农业改革力度,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完善农业产业链,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最终化危机为良机,变挑战为机遇。
记者:我国农业农村在当前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怎样理解和认识在新时代,存在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县域经济在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方面有何作用与优势?
张占斌:新时代,我国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的不充分,这也是我国农业农村在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主要表现为四个“亟待”:
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较大,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农村人才匮乏,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形成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的原因,除了客观的城乡经济发展规律外,长期实行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和城乡二元体制使这一问题进一步深化。从客观上看,由于城市工业部门和农村农业部门在生产率上的差距,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为了加快现代化进程,我国逐渐形成了城乡分割、城市偏向的城乡二元体制,这一体制加剧并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正在形成,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的拐点开始出现,推动城乡收入差距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
黄锟:在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和一体化发展中,关键是要尽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重点是要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的载体作用。
作为特殊的区域空间,县域经济不仅一头联系城市、一头联系农村,而且自身也涵盖城市(镇)经济和农村经济。这个特殊的区域空间既有利于承接城市的扩散效应,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汇聚地,又有利于形成乡村新的集聚效应,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战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天然载体。
城乡融合发展 实现农业强国目标
记者: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一二三产业如何匹配才能实现融合发展?特别是金融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的作用如何体现出来?请您们谈谈在创新发展农业新型业态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如何吸引和配置各种社会资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保障?
张占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振兴乡村产业的必由之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要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优势,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要创新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强化工商企业社会责任,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支持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
黄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得到金融的强力支持。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融资难、融资贵、金融支持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强化金融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持,一是要大力推动金融创新,为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供高效金融服务。要加快推进知识产权、股权质押、收益权融资等业务,大力发展无形资产质押融资业务,推进开展银担信组合贷款、产业供应链贷款、小额保险保证贷款、融资租赁等业务,为融合发展主体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二是要合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信用环境再造,建立健全农村信用的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机制,是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三次产业融合方向配置的关键。三是要强化信贷政策、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间的协调配合,为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张占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以资源要素在城乡双向流动为前提,重点是推动引导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在这项工作中,地方政府将发挥重要作用。
地方政府要积极营造条件,排除各种障碍因素,让资源要素下得去、留得住。资源要素是进入农村还是留在城市,取决于要素的边际收益比较。地方政府要促进资源要素向的农村流动,关键是要降低资源要素进入农村的成本,其中最重要的是农村的基础设施与环境。此外,资源要素进入农村必须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结合来催生新产业,并形成城乡产业要素的共生关系和与农民共享的利益机制,让城乡要素通过共生融合在一起。
记者:创新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投入。政府要创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激励企业在创新上的投入。政府替代不了市场、也替代不了企业,但政府可以调动民间的积极性,建立机制,保护、鼓励、尊重企业,为企业创造好的市场环境。请您谈谈县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在科技和人才方面有哪些特殊的要求?政府将起到哪些重要作用?
张占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县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科技和人才方面的支撑。相较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特大城市,县域经济在吸引技术、人才资源要素方面具有较大的劣势,只有采取特殊措施才能增强县域经济对技术、人才的吸引力。
黄锟:政府有关部门要围绕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着力创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应用一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一批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打造一批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培育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健全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政策,基本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新品种、新装备、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等科技成果有效供给的需求。
在集聚人才资源方面,政府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县乡人才队伍,在县乡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记者: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县市等各级地方政府如何做好党建工作,进一步提升现代治理水平?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实现县域经济和社会治理现代化?
张占斌:做好党建工作,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提升乡村现代化治理能力,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组织保障。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要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和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二是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要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强化法律权威地位,以德治滋养法治、涵养自治,让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三是夯实基层政权。要科学设置乡镇机构,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夯实乡村治理基础。
记者:您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持续和健康发展还有什么更好的政策措施建议吗?
张占斌:如何促进农业和农村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已经做了详细的顶层设计,我想再强调三点。一是确保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得到真正落实。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到党的领导、规划引领、投入保障、督导考核和农民主体上。二是不以片面追求速度为目标。乡村振兴不可急功近利,要尊重乡村发展的规律,坚持慢节奏、缓发展,主动把农业农村发展的速度降下来,把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三是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抓好改革创新第一驱动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党中央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矛盾出发,提出来的一个重大方针,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牢固树立起来,做到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不打半点折扣。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制定发展目标任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稳扎稳打、久久为功。要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
新的一年,我们将更加坚定不移的坚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理念更新、体制改革、实践创新等方方面面,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加快推进县乡简政放权和机构改革,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向着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的目标不断迈进。 (文字整理 徐彦泓)
总编辑点评:产业融合农为先
中国县域经济报总编辑 孟宪江
在与专家们的交流过程中,我们感觉到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那就是,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的在农村。
在新时代,我国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的不充分,这也是我国农业农村在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的挑战,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支撑。
刚刚过去的2018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和多发频发的自然灾害,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三农”持续向好的形势进一步巩固,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基础,为做好全面工作增添了底气。从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形势来看,2019年是全年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因此,做好“三农”工作就具有更加特殊的重要意义。
百业农为先,农兴百业兴。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要求和指示,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农业农村发展好形势。
目前,我国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张占斌院长分析认为,当下主要表现为四个“亟待”: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较大,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农村人才匮乏,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从刚刚召开的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中我们又获得更多政策信息,新的一年,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切实加大“三农”资金投入力度,把“三农”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
从国家政策的导向和着力点的调整中,我们更是看到了我国农业必农村经发展的历史逻辑和难得机遇。
从我国农产品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的现状来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毫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提高农产品的供给数量质量,调整供给结构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向,也是未来农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
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快农业结构调整,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突出优质、特色、绿色等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补足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其中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推动农村各产业相互协调,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刚刚过去的2018年,农业在产业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已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一年里,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市场主体,从农业生产者到消费者,都在积极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农业经历着一场从思想观念到发展方式再到发展动能的全方位、深层次洗礼,进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新时代。
而新的一年,我们更希望,农业发展实现产品质量更高更绿色、产业结构更优更合理、产业效益更好、产业融合更深更紧密、农民收入更多、农民兄弟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征程上迈出新的步伐。
上一篇 : 发展扶贫产业要多用市场思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部长叶兴庆访谈录
下一篇 : 【诚信建设万里行】流量造假只会透支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