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纵横

中经纵横

当前位置>行业资讯 >

“十三五”我国新能源车七大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 2016-01-07 08:57:23 来源:中经纵横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可以说与世界同时起步,甚至在某些方面还领先于世界。经过“十二五”的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不但跨过了黎明前的黑暗,迎来了曙光,而且看到了喷薄而出的红日,基本完成了起步阶段的任务。


  任何一个新兴的战略产业,最难的是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仅靠市场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企业努力奋斗是难以实现起步阶段的战略目标的。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但在产业的研发和准备阶段给予了强有力的倡导和支持,而且在起步阶段支持力度更大,成效更显著。


  “十二五”期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完成了产业化起步阶段的任务,主要体现为四方面:


  首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加快。截至今年9月底,中国已经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27.4万辆,其中,2013年生产1.7万辆,与之前的四年产量总和相当;2014年生产8.4万辆,同比增长4倍;今年前三季度生产15.6万辆,同比增长3倍。有研究机构预测,到今年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累计产销量有可能达到35万~37万辆。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十二五”的后两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开始明显提速。虽然距离最初确定的50万辆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可是在当下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经济结构调整步履艰难、居民消费能力不强、国际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大环境下,中国新能源汽车还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难能可贵。如果“十二五”期间,开头几年也有后两年的增长速度,不但可以实现50万辆的目标,而且可以大大超过。


  其次,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到目前为止,中国十二个部委已相继出台政策20多项,包括购车补贴、车辆购置税和车船税税收优惠,以及新能源汽车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项目、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城市公交车成品油价补贴改革、充电设施建设奖励、充换电优惠电价、新建纯电动车企业管理、电动汽车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等。可以说,中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系统的支撑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


  第三,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推广计划虽然不能完成目标,但产生了巨大的示范作用。从推广数量看,从2013年~2015年8月,中国在示范城市共推广新能源汽车15.96万辆,推广任务完成率为47%。其中,今年1~8月推广新能源汽车7.84万辆,占2013年以来推广总量的49%。尽管如此,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对产业发展的示范推动作用是明显的,影响力巨大。


  第四,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基本形成。可以说,新能源汽车产业各种要素、资源、发展条件已经基本形成,虽然标准和水平还不高,个别方面仍存在空白或缺项,但总体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产业生态初步形成。


  正因如此,从“十三五”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由起步阶段进入加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将大致呈现以下七大发展趋势。


  一、政府主导让位于市场主导


  刚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新能源汽车推广列入国家的重要计划之中,要求提高电动汽车产业化水平。这表明在“十三五”期间,新能源汽车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将处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定位。


  为实现这一重要战略定位,政府鲜明提出了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这个工作方针的关键变化是由政府主导变成市场主导,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要在市场主导下实施创新驱动、重点突破,达到协调发展的目标。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准备和起步阶段都是由政府主导的,到了“十三五”要转变成市场主导,这将给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重大的、多方面的、根本性的变革。“十三五”期间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成长,主要依靠的力量将逐渐变为市场,而不是政府。如果在快速成长阶段仍然由政府行政力量占主导,而不是市场力量占主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就不会成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战略支撑作用的新兴支柱产业。


  “十三五”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仍然以电动汽车为核心,向纯电驱动技术转型,开发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超前研发下一代技术,完成电动汽车产业链,支撑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


  当然,在顶层设计上也存在争论。最典型的莫过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需不需要让那些对产业发展抱有热情,具有自身发展能力和资源的企业进入,也就是说在准入标准、准入门槛上能不能有大的突破。目前,国家发改委已制定了相关政策,这是一个富有改革精神、有众多亮点的政策,其主要特点就是不问出身,只问技术和实力。它改变了过去那种僵化、保守的审批准入的思维模式,不过其中也有一些虽然细微但却重要的认识分歧。例如大家都同意应该放“鲶鱼”进来才能使新能源汽车这池水更加活跃,但到底应该放多少进来,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起点,却众说纷纭。


  事实上,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允许谁和不允许谁进入汽车产业的争论。我们不希望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没有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的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这是正确的。但如何确认谁是这类企业,谁在浑水摸鱼,是由政府审批还是由市场竞争的选择来确认,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思路。实践证明,用市场竞争这把公平的尺子去衡量企业往往比政府审批准确度更高。在中国传统汽车领域,以往被政府认为无所作为的汽车企业,而今已成为骨干企业。比如长城汽车,从一个乡镇企业起步,从改装车学起,从大企业看不上眼的皮卡车入手,如今已成为中国SUV市场的领导者,成为被世界汽车界关注的一匹黑马,成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旗帜性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我们不能再犯过去的错误,不能再用传统的思维来看待今天的市场主体,而应该用新思维、新思路,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力量。


  二、新能源汽车技术将发生重大突破


  “十二五”期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三纵三横”布局的指导下,得到了迅速发展。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上将会发生重大突破。


  使新能源汽车技术发生重大突破的外力是,“十三五”期间,《中国制造2025》将会得到强有力地实施。在《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 中,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自主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100万辆,市场份额达到70%以上;打造明星车型,进入全球销量排名前十;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到2025年,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产业链,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新能源汽车年销量300万辆,自主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


  这个规划强调了自主技术、自主品牌的占有率。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能否在未来十年中担当起中国汽车市场主力军的重任,关键是在技术上能否有所突破。在“十三五”期间,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动力电池方面会更积极主动地采用新材料、新技术,解决电动汽车续驶里程问题,更能够抓住石墨烯等先进领先技术带来的技术创新机遇。与过去相比,中国的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企业对新技术的学习应用和产业化能力,已经产生了本质性的飞跃。无论是在战略敏感性上,还是在确定战略的胆识眼光上;无论是在技术创新的体系能力上,还是在技术工程转化产品、开拓市场的操控水平上,都达到了实现技术创新突破的高度。


  特别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在目前“互联网+”的浪潮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对于智能化、网络化的认识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行动达到了相当的自觉,并且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在某些技术上也做了大量准备,能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加速发展阶段,使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新能源汽车融合在一起,有望率先在电动汽车领域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重大突破。


  如今,电动化是被国内外汽车行业普遍认可的一个技术战略。但是,在如何电动化,采取什么样的路径进行电动化上,业界还存在分歧。有人认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是国际公认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也有人认为,当前中国的电池水平决定了现阶段我国应该发展微型低速电动车;还有人认为,中国应该把混合动力汽车当做新能源汽车发展重点。此外,在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方面也存在争论。


  不同企业也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选择。有的主张新能源汽车发展要高起点、高标准,以先进技术为第一标准;也有企业认为,做新能源汽车不能惟技术论,还要考虑成本、市场需求、消费者接受程度等因素; 还有企业家提出电动汽车要走平民化路线,让老百姓买得起、使用方便、开得便宜,不必追求大型化或跑车化。我个人更同意后两个观点。在以市场为主导的新战略导向下,如果只关注高大上,不关注接地气的产品,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失去快速发展的机遇。


  技术路线之争虽然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当产业进入到快速成长阶段,它也是市场路线的选择之争、商业模式之争。如果先进技术成本过高,让用户难以负担,那再好的技术也不能形成竞争力强的产品。新能源汽车的属性是竞争性产品,不是公益性产品,它要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节能环保的社会公益性,最终的选择权不在企业,也不在专家学者,更不在政府,而在用户能不能买得起、使用方便、开得便宜。如果这三个层面的问题解决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就能够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兴战略支柱产业。


  总之,“十三五”期间在巨大的市场推动下,电动汽车在底盘电动化、车身轻量化、智能化、车网融合等方面都会取得突破性进步。一定程度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将决定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


  三、政府支持新能源汽车的重点将放在社会公共政策上


  “十二五”期间,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支持力度空前,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在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中,最受人关注的是财政补贴政策。从一定意义上说,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其中巨额的财政补贴成为刺激市场的最强力量。目前国家已出台了补贴退坡政策,未来财政补贴的力度将逐步减弱,直至最后彻底退出。这一选择是必然的,也是正确的,当一个产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如果再靠纳税人的钱来扶持产业发展既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一个健康的、有竞争力的、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业必将进入依靠自身实力的良性循环发展阶段,依靠自己的力量赚取利润进行技术创新,创造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如果说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将成为新兴的战略支柱产业,那么它必然会走上一条自我积累、自我成长、自我壮大、自我提档升级的轨道。


  新能源汽车企业必须把发展重点放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上,尽快降低产品成本、优化产品性能,以性价比合理、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标准来开发、拓展、壮大市场,这是新能源汽车企业成长、壮大的惟一出路。当然,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处于发展艰难、不确定因素多、技术和产品尚未成熟阶段,政府对于这一新兴产业还应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但这种支持不是直接拿财政资金去补贴消费者或生产商,而是转向全面的社会公共政策支持上,这就是“十三五”期间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的含义。


  在社会公共政策上,政府运作的政策空间仍然很大,比如国务院明确提出的新能源汽车不限行限购政策,不少地方政府正在研究减免停车费及过路过桥费等。如果新能源汽车用户能够享有购买的优先权、使用的优惠权,相信其对市场的促进作用不亚于财政补贴。社会的公共政策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大投入行业,还受制于土地、环境等因素制约。如果在“十三五”期间,城市基础交通建设方面向新能源汽车倾斜,将给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要放开思路,用新思维、新眼光、新思路去探讨研究。思路决定政策,有了好的思路就会研究出更有力、更节约、更有效的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政策。如果不能够进行这样的转变,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力度将被减弱,新能源汽车前一个阶段获得的大发展局面有可能放缓,甚至出现滑坡和逆转。


  四、企业竞争格局在变化中稳定


  1、骨干企业逐渐形成,并且以自主品牌为主。


  “十二五”期间,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成长迅速。比如比亚迪汽车。今年1~9月其新能源乘用车累计产量3.6万辆,同比增长210%,在市场上成为领跑者。此外,在企业的战略布局上比亚迪也深谋远虑,明确了“7加4”战略。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无论是动力电池的研发制造,还是汽车电子智能化,比亚迪均有所建树。同时,它还是实施对外合作战略的典范,与德国戴姆勒公司建立的合资公司创新开发制造的腾势电动汽车,代表了当前电动汽车产品的一流水平。


  再比如北汽新能源。今年1~9月,北汽新能源累计销售1.1万辆,同比增长17.7倍,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倍,扭亏为盈,超额完成挑战目标。北汽新能源把战略着力点放在纯电动汽车上,是目前纯电动汽车研发、生产和市场占有率都处在前列的汽车公司。再比如江淮汽车。由于采取了独特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思路,把为老百姓造买得起的新能源车作为战略目标,今年前9个月已累计销售纯电动轿车6087辆。虽然江淮汽车地处经济发展和财政实力在全国不具明显优势的安徽省合肥市,却在全国市场取得了骄人业绩。


  从综合实力看,这三家企业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当之无愧的骨干企业。目前,后面追赶者众多,有的还具有相当的技术实力、经济实力、开拓创新实力。我十分乐观地判断,“十三五”期间,这三家企业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更强,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中坚力量、带动力量,也会在世界新能源汽车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我也期待涌现出更多、更强的新的骨干企业。


  比如长安汽车(微博)。作为目前中国自主品牌的领导者,今年3月长安汽车发布了新能源汽车战略,准备到2025年投入180亿元,推出34款新能源汽车产品,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40万辆,2025年累计销量突破200万辆。除了销量目标,他们还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五一八”的性能目标。


  再比如上汽集团。今年1~9月上汽集团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8500辆,预计今年将超过1.3万辆。他们计划到2020年在新能源汽车上的投入达到200亿元,并实现产销6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为20万辆的目标。未来,上汽集团自主板块和旗下的两家合资公司都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力。

 

  2、产生一批具有新特质的新企业。

 

  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中的焦点行业,许多有眼光、有实力、有理想的企业家都聚焦在新能源汽车上,特别是一些互联网企业,更是对新能源汽车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几乎一流的互联网公司都决心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十三五”将是这些企业大显身手的时期。

 


  3、跨国公司在新能源汽车上将发力。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全球汽车产业共同努力打造的新兴产业。在前一个阶段,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对于新能源汽车说得多做得少。过去,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没有表现出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优势,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实力,恰恰相反,他们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工作。当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启动后,跨国公司表现出了空前高涨的热情,加大了推出新能源汽车的力度,迅速显现出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能力。“十三五”期间,这种态势将进一步加强。


  比如丰田汽车已经出手,在混合动力产品的市场投放上力度空前,它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和产业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而“排气门”事件的发酵对大众集团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是一个正向推动力量,有消息称,大众汽车已把产品战略重点放在电动汽车上。


  4、低速电动汽车企业中将涌现出有竞争力的企业。


  一些中小型企业从低端新能源汽车切入,以顽强的拼搏精神、超常的市场开发能力、紧贴消费者的草根精神,逐步提高产品品质和技术,勇敢而坚决地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中。


  我们不能忽视目前数量众多的中小型新能源汽车企业,虽然它们是生产低端产品的中小型企业,技术底子薄、产品品质较低、经济实力不强,但却十分接地气,了解低端消费者的需求,对中国三四级市场和农村市场有超强的认知、开发和拓展能力。我们不能以精神代替技术,但有了精神也会学到技术、掌握技术,如果只有技术而没有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开发创业的精神,那么技术就成为无用的摆设,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起不了任何作用。


  汽车行业的大企业,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有技术没产品,有产品不贴近市场、不贴近用户的问题,而这些中小型企业恰恰相反。虽然它们掌握的技术不多,也不先进,但心中装着用户、眼睛盯着市场,不断学习、创新、开发,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在与用户的交往中学习锻炼,在与高端企业合作中练本领。我们已经看到了一批这样的企业正在成长,未来五年,它们的崛起只是时间问题。


  五、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十三五”期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主战场。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为7.27万辆,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而且,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不但规模最大,产品品种也最多。经过“十二五”启动阶段的发展,中国已具备了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能量。


  “十三五”期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成为竞争的“红海”。当然,它不同于传统汽车的“红海”,而是相对的“红海”。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不仅是个人消费主导的市场,更是一个多元化市场,其增长重点不局限于私人消费,在城市物流车、城市出租车及租赁领域,市场前景更加广阔。


  电子商务有力地拉动了城市物流,目前新能源汽车企业为城市物流市场开发推出了微型电动车、电动物流车。如果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市场这块肥沃的土地被开发出来,将为新能源汽车进军物流产业提供新的战略市场。


  在城市出租车领域,多家出租汽车公司已将纯电动汽车作为运营车辆。如果今后中国的城市出租车行业能够把新能源汽车作为选择重点,将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注入强大的市场拉动力。


  在城市租赁用车领域,各种新能源汽车租赁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尤其是分时租赁公司。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租赁公司是实现城市交通便捷化、清洁化的必然选择,如果这些租赁公司能够发展分时租赁,将使汽车分享这个新兴产业发展起来。


  中国或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因为中国在前一个阶段实行的城市推广计划,摸索出了城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其中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新能源汽车推广相对较好。在这些推广城市中,北京市对于国产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最大。截至今年9月底,北京市已推广纯电动汽车2.3万辆,累计建成五座大型换电站及1.3万个充电桩,成为国内最大的纯电动汽车市场。未来,北京市将成为全世界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最大、保有量和运行领先的城市。上海市也取得了良好的推广效果,截止到目前,推广总量为34337辆,占全国总量的15%。其中,外省市品牌新能源汽车推广24571辆,占总量的71.6%,这与上海市在新能源汽车推广上具有大局观,开放度较好有关。


  六、动力电池行业将迈上新台阶,出现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迅猛。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涌现出一批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产品质量逐年提高、市场占有率较大的优势骨干企业,如天津力神、深圳比克、哈尔滨光宇、浙江万向等,它们在电池生产、技术开发上都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我国已基本掌握车用动力电池的关键技术,和整车基本保持同步。从技术上讲,我国开发的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指标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从产品层面看,磷酸铁锂电池已趋于成熟,支撑了产业的发展,目前大规模示范应用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大多是国产品牌。


  当然与发达国家及技术先进的跨国公司相比,中国的动力电池产业还存在不足。从技术层面讲,一是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不强;二是产品制造装备、工艺水平、检测验证能力、产品质量和一致性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从企业层面看,规模和创新竞争力不强,虽然企业数量众多,但大多数企业的经济规模、盈利能力、研发队伍、研发能力、研发体系和日本、韩国企业相比有很大差距。从产业层面看,对于新一代动力电池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够,国际专利的数量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并且对电池的新材料工程研究不足,没有形成工程化开发能力、集中投入机制和产业协同创业机制,在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产品要求、质量体系、电池回收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划。


  七、汽车分享将率先在电动汽车上实现


  汽车分享是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选项,它符合节约、绿色发展的原则。汽车分享将率先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在电动汽车上实现,因为电动汽车的发展会建立网状的充电设施,这将是分享新能源汽车的基础。它与传统汽车的加油站不同,加油站一般比较集中,而电动汽车的充电桩则比较分散,分散就为分享提供了可能。现在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的分时租赁形态,为电动汽车的分享模式开辟了道路。


  以上七大趋势,虽然未必能全面描绘出“十三五”期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貌,做出的趋势判断也未必完全准确,甚至会有一些错判,但是,总体发展趋势和总的方向不会出现根本性的误判。如果以上七大趋势都如期发生并且顺利展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未来五年发生的变化,将会令世人瞩目,中国汽车产业的强国梦将会顺利实现。

上一篇 : 做强农业信息化“三大支柱”

下一篇 : 国务院:重点推动医械标准化 产业格局将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