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行业资讯 >
智能制造领跑 中国家电业有望持续向好
发布时间 2015-11-02 11:00:52 来源:中经纵横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核心技术、制造基础、品牌建设等领域都需要提升。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姜风表示,“中国制造2025”以中国制造业目前的整体发展水平为基础,围绕中国国情所提出,从创新能力、提质增效、两化融合、绿色制造等方面全面提升,旨在提高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升级。
相关分析师认为,“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是基于对中国制造业现状、市场需求多样化等方面的全面考量,目的是提高中国工业制造水平,智能制造只是“中国制造2025”中的一部分内容。
中国制造业虽然规模很大,但总体技术含量不高,很多国产设备在品质、稳定性、扩展性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对此,长虹工程技术中心总经理潘晓勇表示,“中国制造2025”不仅是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定的规划,还顾及到整个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中国制造2025”的“1+X”规划体系中,提出了一项类似于德国“工业4.0”的规划——两化融合以及智能制造。根据中国制造业现状,一方面要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还要实现高端领域跨越发展。
龙头企业成为中坚力量
据有关方面预测,到2020年,全球智能硬件的产值将达6000亿元。智能化将深入行业的各个方面,家电产业将加速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的跨界融合,智能化将是未来家电产业发展的首要方向。
目前,中国家电制造业呈现“工业2.0”、“工业3.0”、“工业4.0”共存的现状。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家电市场存在高中低端不同的需求,既有面向高端产品或者对个性定制产品的市场需求,还存在对低端产品的市场需求。
从全球范围来看,家电行业在智能制造领域的起步较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等领域要晚一些。但中国已有知名大型白电制造企业做出了在全球家电领域都堪称“罕见”的智能工厂,对中国家电业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姜风表示,“中国制造2025”对创新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考核指标。就这些指标来说,在“十二五”时期,家电业涌现出大量科技创新成果,科技成果含金量持续上升。其中,国内龙头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中坚力量。从2011~2014年家电技术大会科技进步奖来看,在获奖企业中,国内核心企业共42项,占全部奖项的48.8%。截至2014年底,海尔、美的、格力申请或拥有的授权专利数量均超过1.3万项。
姜风认为,中国家电业的制造能力高于中国整体制造业的平均水平,这源自家电企业对研发、创新、装备等各方面的投入。
创新能力的提升依靠的是长年持续投入的沉淀和积累。“十二五”期间,中国家电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根据部分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信息来看,海尔、美的、格力3家核心企业的合计研发投入2012年超过60亿元,2013年超过80亿元,2014年超过100亿元。
另外,目前中国家电制造的自动化、智能化在整个制造业来看也处于较高水平。姜风表示,虽然已有部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工程以及标杆性的海尔互联网工厂崭露头角,但在一些小企业仍可看到一些手工作坊,更多的家电企业正在经历由“工业2.0”向“工业3.0”的过渡。
潘晓勇表示,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因此,家电制造业若想实现“中国制造2025”,不仅需要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还要弥补基础不足,尽快淘汰落后、过剩的产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为制造业做出表率
“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为,力争用10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姜风表示,对制造水平明显高于中国整体制造业水平的家电业来说,实现战略目标并不是很难。就家电业而言,根据“十二五”家电产业发展规划建议中制定的目标,到“十三五”末,中国家电业要进入国际强国的行列。根据目前中国家电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到2025年,中国家电业将引领国际家电产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家电业已经为中国制造业做出了表率,例如智能互联网工厂,已经有企业达到较高水平。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将通过制定规划、技术路线图、交流、培训等方式,推动家电业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姜风坚信,未来,中国家电业会率先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为其他制造业做出表率。
潘晓勇强调,“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也是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目前,家电业和中国其他制造业发展状况类似,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通过“中国制造2025”推进家电行业的发展,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就长虹而言,潘晓勇表示长虹未来计划通过智能制造、智能交易、智能研发构建三位一体的智能平台,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同时推动产品制造技术升级。其核心是打破工厂和消费者之间的围墙,发展一套能够支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智能制造系统,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业内人士建议,中国家电企业若能不断推进制造升级转型,而不是盲目地扩充生产,整个行业到2025年将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上一篇 : 十三五前瞻 清洁能源政策有望加码
下一篇 : 布局“十三五”制造业升级 照明行业突围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