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纵横

中经纵横

当前位置>财经点评 >

工业互联网落地需"靶位识别靶向赋能"

发布时间 2019-04-04 11:28:24 来源:中经纵横

  ■ 工业互联网仍然出现了政府与企业双方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不知道怎么推和怎么落实。


  ■ 通过构建精准的评价体系和“靶位”问题识别的支持平台,实现对于产业和企业问题的有效识别。


  ■ 靶位的识别,最终目标是寻找更加有效的靶向治疗手段。对企业和产业的扶助,不再是过去单一的政策或统一的模式。


  制造强国已成为新一代中国制造发展的核心战略,其主线为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而随着智能制造实践的不断深入,更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也在为制造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新的能力和可能性,于是工业互联网应用成为了新一轮工业体系能力提升的助推器,并将成为未来工业体系的基础设施。


  虽然对于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方向有了较强的认可,也有了个别企业的成功经验,但在实际的政策落地和应用实践推进过程中,仍然出现了政府与企业双方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差异,具体表现在有些地方政府不知道具体怎么推,企业不知道具体怎么落实。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哪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缺少精准的政策制定、企业支持和应用落地。企业的智能互联建设本身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含了大量的概念、理论、技术和应用模式,而针对不同的产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也就存在巨大的认知和实践的差异。如果不针对这些差异对症下药,就会出现现在这种矛盾的状况,难以达成最初的目标。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首先解决宏观经济发展、中观产业能力培育、微观企业能力培育的“能力要素结构化”与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的关联关系,并围绕此关系形成精准的评价体系和问题识别体系,从而为每个具体的地区、产业、企业寻找量身定做、切实有效的提升途径。通过评价过程识别本地区产业和企业发展的病灶“靶位”,并寻找有效的“靶向”治疗手段,从而实现对于宏观政策的细化落地,并与企业的具体需求有效匹配,才有可能实现新环境新局面下的企业和产业能力的精准助推。


  要完成此项目标,首先要确立并践行“绩效型目标导向”。有些地方政府在政策设计和操作过程中,由于缺少数据的支持,也为了降低难度,往往没有实践“制造企业智能互联”绩效型量化目标,如将高端智能产品销售比例、世界级大客户产品采购比例、省人工/能耗改善、规模订制产品比例提升作为衡量标准,而是把多少家企业实施了智能车间建设,引入多少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多少家“万企上云”等简单指标为目标。这是工作结果,不是绩效目标。企业老板,尤其是民企拿出真金白银做智能工厂,追求的并不是这样的目标。因此政府的行动目标和政策导向应与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实际发展目标相结合,用更加具象的绩效型指标,替代单纯的工作结果目标。


  其次,通过构建精准的评价体系和“靶位”问题识别的支持平台,实现对于产业和企业问题的有效识别。基于精准化的评价体系,可以绘制企业与产业的DNA图谱,将企业和产业的微观结构展开,并从经济基因层面寻找问题和改善的方法手段,通过预判的方式提前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寻找有效的改善方式。靶位的识别,最终目标是寻找更加有效的靶向治疗手段。对企业和产业的扶助,不再是过去单一的政策或统一的模式。


  智能制造推进到今天,已经进入精准和深度推进的阶段。而走向深度,走向精准,就必然需要一套方法论体系,需要一套量化的指标体系用于指导实践。期待国家在工业互联网应用于制造企业走向高质量发展上,能够加快研究部署,早日提出一套问题导向的靶位识别,基于靶位识别实施靶向治疗的,精准助推工业互联网应用落地的方法论体系。(北京兮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广乾)


  转自:中国工业报


上一篇 : “一城一策”体现楼市调控智慧

下一篇 : 大规模减税降费助推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