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纵横

中经纵横

当前位置>财经点评 >

稳粮要先稳种粮收益

发布时间 2019-04-01 10:41:34 来源:中经纵横

  稳面积、稳产量,最终要靠稳政策、稳收益,不管是适度规模经营,还是小农户家庭经营,保护种粮积极性仍是当前首要。发展粮食产业,同样要遵循市场规律。只有形成强大的生产能力、低成本的生产优势、高技术的支撑能力和高水平的销售能力,粮食生产才能打牢基础。


  眼下,春耕生产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已经打响,各地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春耕生产进展顺利。不过,一些制约种粮主体积极性的新情况也随之而来,“谁来种地”等老难题需要持续破解。稳面积、稳产量,最终要靠稳政策、稳收益,不管是适度规模经营,还是小农户家庭经营,保护种粮积极性仍是当前首要。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但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过关。特别是去年全球粮食供求形势由宽松转为趋紧,全球谷物产量同比减少2.1%,但消费量却同比增长1.5%。确保近14亿人吃饭不出问题,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对我国来说,今年尤其要防止出现价格下跌、竞争加剧、政策缩水“三碰头”。


  一是市场效益问题。去年下半年以来,除玉米外,稻谷、小麦、大豆、棉花、糖料等大宗农产品价格都在下跌,今年可能难有大的回升;同时,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又在上涨。与农业的强投入相比,粮食生产的回报率还是不高,种粮比较效益还在走低。现在,一些农民不愿意种粮,工商资本下乡基本也不大想种粮,这都是值得关注的信号。


  二是国际竞争问题。国际市场越来越开放,竞争压力也日益增加。目前,国内粮价普遍高于进口到港税后价格,2018年大米、小麦、大豆国内外价差分别为每斤0.4元、0.27元、0.32元。去年,国家宣布将全面取消稻谷、小麦、玉米收购、批发外资准入限制。未来在粮食收购、加工、批发环节,将面临跨国粮商更直接的竞争。


  三是重视程度问题。粮食连续多年丰收,一些地方盲目乐观,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有所抬头。粮食生产,最忌“多了砍、少了赶”,最怕“大起大落”。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农村与工业城市争地、水、人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地方对粮食安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可能会打起变耕地为建设用地的主意。


  粮食是特殊产业,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和保护。这些年,以市场为主、补贴为辅的价格形成机制日益完善,但粮食价格常常只能覆盖生产投入,难以让粮农有更多获得感。我国的支农政策力度还很弱,农业补贴仅占农业产值的15%,美国则占40%。如今,我国农民早已是可自由选择就业岗位的市场主体,会考虑就业的收入水平和发展预期。如果种粮纯收入难以吸引人,他们就难以保持生产积极性。


  当前,我国有两类种粮主体,一是小农户,二是新型农业主体,这两者的积极性要统筹考虑和调动。我国是“大国小农”,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户的98.1%,经营面积占总耕地面积超过70%。2017年中央出台了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文件,一些地方对政策有误解,片面支持新型主体,对小农户有所忽略。今年2月份,中央又专门出台了扶持小农户发展文件。今后既要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又要注重稳定小农户家庭经营这个基本面。


  发展粮食产业,同样要遵循市场规律。只有形成强大的生产能力、低成本的生产优势、高技术的支撑能力和高水平的销售能力,粮食生产才能打牢基础。要从粮食全产业链出发,提高对产业链的掌控力,既保障足够的粮食产量和库存,又保障现代的加工流通能力。探索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引导加工企业与种粮主体合作,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经济日报)


  转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上一篇 : 以减税降费为契机推进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 : 提质才是稳外贸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