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经点评 >
产能过剩这事该拦还得拦
发布时间 2019-01-07 10:36:40 来源:中经纵横
关于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的问题,几年前就开始有人提醒了。不过,从这两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扩张势头看,提醒的声音还是太弱,早被弯道超车之类狂热喧嚣淹没。在不久前召开的2018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峰会暨第五届中国动力电池大会上,原国家863电动车重大专项动力电池测试中心主任王子冬面对媒体摇头叹息:"现在新能源汽车已经严重过剩了,我常劝大家不要干这个事了,可还是有这么多人往里进,拦都拦不住!"
"拦不住"的情况到底有多可怕,看数据就知道了。若把国内所有可以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都算进来,打包一下,产能可能达到1200万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即使实现相比2017年20%的增长,2018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也只能达到120万辆的样子。也就是说,目前国内新能源车企的年产能是实际销量的10倍。
面对这样的数字对比,多数业内人士都觉得不正常,认为这是产能过剩的强烈信号,应引起警惕。然而,也有一些人不以为然。在这些人看来,规划产能只是车企写在纸上的产能,还没有落实为真正的产量,有的甚至连支撑产能的资金投入都还没到位,这不能算数,也不必太较真。何况,以目前数亿辆的汽车保有量规模看,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拓展空间(替代传统燃油车市场)是非常巨大的。这样一对比,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产能数字就不算大,也可以理解了。
话还得说回来,依照不以为然者的逻辑,人们不能拿尚未发生的事批评现在的车企,让它们背负过剩责任,同样,未来市场再大也是尚未出现的事,当然不能以此作为产能扩大的理由。而现实已经出现的产能过剩苗头,虽非事实却是一种具有清晰逻辑走向的趋势,对此警惕起来,小心行事,无论如何都是积极的,甚至是必须的。
任何市场领域出现产能过剩,往往意味着有投机存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前些年突飞猛进的时候,大量车企玩滑头、骗补贴,既扰乱了市场,也证明了市场狂热中存在水分。而这也成了过剩的口实之一。一些行业高管不断在媒体公开表示,由于低效率和表现不佳的公司获得补贴(其实这是骗补的委婉说法),市场已经被扭曲了。在不少人看来,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不是市场选择而是政府引导的行为,是受到补贴刺激的增长。
这事在外人嘴里说出来就更具讽刺和警醒意味了。据美国一家媒体报道,产能过剩一直是许多中国产业持续关注的问题,成千上万的企业在渴望增长的地方政府以及风险贷款的支持下迅速扩张。多年来,中国一直被迫采取行动,整顿钢铁、煤炭和太阳能电池板等行业供应过剩的局面。而新能源汽车可能是下一个被整治的对象。地方政府一方面认为自己有责任扶持本地企业,同时也要遵循国家指示"升级"他们的重工业经济。报道引用一些汽车市场分析师的话称,随着众多造车企业入场,产能过剩将不可避免,这有可能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淹没。这个行业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很多都会被浪费掉。而进入这个市场的企业多会被无情淘汰,未来能够存活的企业非常少(可能只有1%)。当然,国外业界仍有很多人还是看好中国新能源汽车前景的,但他们都认为这是有代价的,其中最大的代价之一,就是产能过剩成本。
既然产能过剩的信号已经有了,就必须要提高警惕,作为"看得见的手",政府方面该拦还是得拦一下。值得庆幸的是,这事已经在做了。2018年12月1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其中许多规定涉及新能源汽车。比如第十七条明确:"新建独立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所在省份,上两个年度汽车产能利用率均高于同产品类别行业平均水平,现有新建独立同产品类别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均已建成且年产量达到建设规模。"以产能利用率和实际产量规模划一条线,就会拦住许多车企。目前,在发改委此前已经审批的16家企业中,仅有北汽
新能源能够完成投资项目年产量达成建设规模的要求。而其他车企现阶段难以完成达产的要求,其中,项目获批较多的省份浙江省和江苏省,难度更大。并且,部分已获发改委生产资质的新企业,尚未通过工信部的产品准入,想要年产量达到建设规模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归纳起来看,不管是将管理方式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还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和各级政府部门监管责任,建立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加强违规项目查处和问责,新《规定》的出台,都有规避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遏制投资泡沫的用意。
其实,即使政府不出手,市场竞争机制也会出手,将那些混子、骗子及能力低下者拦在圈外。不过,等市场出手,代价可就大多了。浪费资源之外,恐将掣肘技术进步,传统燃油车时代落后吃尘的悲剧,恐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再次上演。(胡立彪)
转自:中国质量报
上一篇 : 电子商务领域真正实现有法可依——聚焦电子商务法实施
下一篇 : PMI小幅回落不影响经济平稳格局